“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出处是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后面是什么? 忘了,请教!谢谢!

作者&投稿:胡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处:出自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

原文节选: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白话译文:

众生能成佛觉,是靠自己的真如本性。佛度化众生,是指路明灯。实际能让人觉悟的是这个人的真如本性。若有一人能是佛灭度的,那我们也早都成佛了,只因我们迷而不觉,所以佛陀苦口婆心的说教。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

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菩萨之法都是度生之法。

众生有愿,佛菩萨有应;当然不应住相布施,如果事先规定好何种色、何种声、何种香、何种味、何种触、何种法行于布施,其余不布施,那是凡夫,就不是菩萨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

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

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

原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此处所谓“相”,指表象和名相。意谓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故曰“虚妄”;如果体认到所有之“相”都不是“本来面目”,那就把握了真理。故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达到这种认识程度并加以运用,就是“如来”,所以又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此等“离相”、“非相”或“不住于相”,亦通称“无相”。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

原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因为佛像存在,拜者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这一拜是表面是在拜佛像,实质上是在拜自己,拜者拯救了自身。

任何宗教最高的理想都是一样的,不是神、佛救了崇拜者,而是崇拜者拯救了自己。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佛像,就算是拜一个木头,一块泥巴,诚敬的一念专心,拜者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对面的佛相,是拜者自拜,拜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着相。《楞严经》记载阿难就犯过这个错误。因为真正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即使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 

到了这里,译者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此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认为这四句很重要,要须菩提特别注意把握。凡是修行者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修行者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比如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境界,就是着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即《金刚经》上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便是法身(即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即《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的“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法身是无相的。



出自《金刚经》。

原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里的“如来”指的是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相,凡是形体构造出来的东西都是虚妄,都是执念、和内心在起作用。如果看到了世间万物空的本性,也就达到了佛的境界。只有让自己不陷入对事物的单一认知中,就会看到同样的事物同时具备无数的不同的“相”。

扩展资料

赏析:

人在修行过程中,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在很多时候会让人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状态中。比如“寿者相、众生相、菩萨相”。人在不同境界中修行的时候,对佛陀所讲的这句话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境界,都是一种“相”。

要想使自己的境界不断地得到提高,也就是使自己对佛法的认识也要不断地提高,就必须得打破以前对事物的同样的认知,也就是要打破以前对“相”的认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原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其中“相”对照梵文的文献原本来看,指的是那个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就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的身体的形象,他是虚妄不实的,是空。

虚妄:此妄字是广义,虚妄犹言虚假,既知是虚假,应回光返照,不可向外驰求于相,从速归性。性本真实,岂能以虚假见真实耶。知此则凡夫之病可免,不至堕入轮回。


扩展资料: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此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认为这四句很重要,要须菩提特别注意把握。凡是修行者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修行者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比如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境界,就是着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即《金刚经》上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便是法身(即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即《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的“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法身是无相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是佛家的思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是《金刚经》所说,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
原文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思是:现象虽然有,但那只是幻境、幻象,是因缘有而自性空,只因为因缘的凑合而有了现象;如果另外的因缘产生,现在的现象就会改变,形成另一种现象,所以称它为虚妄相。既然清楚的知道不是真实相,就不会被其困扰,而产生痛苦的烦恼心,此时智慧就出现了。

佛在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当体即空,它无有自性。无自性,相即非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出自哪里?
答:“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怎么理解
答:这两句话是《金刚经》所说,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想要了解更深层的意思,建议你搜集一下相关佛教资料,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求采纳,不明白可追问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答:所有有相的事物,其实都不是真实的相,佛家讲的无常根本,都是在变化中,就连思绪念头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一刹那间也都会有无数的念头在变化,看待事物的本质,才是实相,实相是空,但又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又在孕育有,所以才叫做真空妙有,达摩祖师曾说过,看那看不见的事物,听那听不见的声音,...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么理解?
答:也就是人的佛性。为什么要无住呢?因为一切相,都是不实的,容易发生变化的。比如你执著于人相,因为人有生老病死,当人去世以后,你所执著的对象没有了,但是心还在执著当中,就无法从具体的人相当中解脱出来,所以要做到无住生心。而要做到无住生心,先要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什么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答:我也知道有句话,不过是出自《高僧传》的一位大德之口: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关于你的这句话的意思,我试着说一下,我境界有限,你参考一下既可 世界万象,分常和不常,在中国的上古道家,就给这种‘常’,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道’。而修道者、悟道者,不管是印度、或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出自哪里?
答:《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金刚经》中的一个偈诵,还有一个偈诵内容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世人不知道什么是佛,以为那个有形有相的迦毗罗卫国的出家王子是佛,或者认为在什么圣境的伟大神灵是佛,这都是迷于相的颠倒见 真正的佛是佛性,是清净的法性身,无形无相而能现任何...

佛说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答:实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说不可甚是,盖性本非相也。此妄字是广义,虚妄犹言虚假,既知是虚假,应回光返照,不可向外驰求于相,从速归性。性本真实,岂能以虚假见真实耶。知此则凡夫之病可免,不至堕入轮回。(丑)次,明即相见性。【‘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即一切相,即凡...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相.
答:对于楼主的这个问题,我就谈谈我个人的见解:这段话是如来佛祖对菩萨所说的.原文是:若菩萨生人相,生我相,生众生相,生寿相即非菩萨.无人相的意思是:修道之人不应该有美与丑,善与恶之分.美丑之是世间的虚相,如金刚经中所写: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是相非相即见如来.善恶之分,世间没有绝对的善...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既见如来 何意
答:此话应该是金刚经中的,这里的相指的是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意思就是看人或者众生不要以相貌为依据,而是要了解他们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见到事物的本性,才能真的见到你真的需要看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