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田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法清法师:这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这是说,所有的相,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出来的。
  佛、如来,讲的是法身佛。那么,作为法身佛来说,他长什么模样?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所拜的那些塑像的样子?我们楼下也供有佛像,佛长的就是那样吗?不是的。
  那佛长什么样呢?泰国人供的佛,跟我们所供的佛,长的就不一样,但却都是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为什么都不一样呢?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人的想法塑造出来的,是由人生出来的影像,不是如来真长那个样。既然如来不是长那个样,为什么我们还要塑造他,然后又礼拜他呢?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忘掉我们本自有的自性佛,所以,就需要塑造外在的这么一个型体,说这就是佛,要好好礼拜。礼拜的目的,是要把我们自性的佛给拜出来。但是,如果你执着于外在这一尊金光灿灿的佛像,说这就是佛,那你就是被物所转,你的思维被外在的形体所转换了,这(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都是我们的思维分辨出来的。换种说法,只要是我们的思维能够分辨的这些,它都不是如来,只是凡夫知见、凡夫分别。
  然后,如果真正要见到如来,就要“离一切相、则为如来”——要离开一切的形体,人无法构想、无法想象、超离一切人的思维,到那个时候,才能够显出如来。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相,都是人虚妄分别而产生的;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你能超越这些形体,能够超越所有的存在,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了,对它的本来面目参透了、明了了,不再被这些外形所左右了,这个时候,就是脱离了这些外形,就能见到如来了。也就是说,本体就是如来,明白了没?
  所以,不可以以我们的想法去说,佛是什么样什么样,因为那只是我们的想法;只要是你能想出来的,那都不是如来。当然,这个比较高深!在大乘佛法里面,《金刚经》是比较高深的。
  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很执着于这个外形。《金刚经》是破执着的,所有的执着都要破掉。但在学佛的开始,我们还是要塑造一个有形,慢慢慢慢,到最后,才把这个有形去掉,才不执着于这个有形、有相,但是又不离于这些形、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非常根本的,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了,那你就会受用无穷。《金刚经》中的话,你只要能用上一句,那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尤其你是搞艺术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就是至真、至美、至善,就是最美好的那一块。“凡所有相”——凡是有形体构造的东西,都是虚妄分别,都是不正确的。比如你画画,你执着于这个画,要把它画好;你执着于这个笔、这个墨、这个环境;执着于这个画的布局,要如何如何来安排它,这些都是相。你要把这些相都舍离,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相都是你自己生出来的,都不是真正最高的艺术。最高的艺术它是无形无相,不是说你为了要表达个什么就能成为艺术。当你有想法,想要表达个什么,那都是相,明白吗?你今天要画个什么画,就提前构思,那都是相。你要明白,真正的创造是没有构思的;当你还存在着构思,存在着思维,就谈不上创作,那都是做作,不是创作。现在许多搞艺术的人,都是在做作,而不是在创作。创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然后,就把它给做出来了,那才全部是创作,才是真正的神品。
  但现在的人画画都是,想要画个什么时,先找别人的作品来参考,或者找一堆资料来研究,之后,再思考一下,理出一个思路,这才一点一点往下做。像这种,凡是有思考的,都称为做作,不是创作。艺术它要的是创作,其中的道理,跟《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是一样的。真正的如来,是要远离一切相,才能获得,才能明了;真正的艺术,也必须是舍离一切分别,舍离一切构思,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扔掉,在没有思想的状态下创作。当你有意要体现你的思想的时候,那就是做作,而不是创作。 
  就像我画画,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画?我说我也不知道。我画画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当有想法的时候再画出来,那都不是创作,而是做作。其中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你把这句话悟透了,用到你的艺术人生当中去,会对你的创作很有用的。要想知道什么意思首先要理解金刚经心经等。
这里简单说一下---当我们摈除这世界上的外在,专心向里,就会发觉我们的情绪,就能体会我们的思维,见识,这就是照见自我,但着还是很初步的见识。当我们摈除了情绪和思维的左右,那用来感受一切的本体就显现了出来,这本体是没有外在,也没有内在的干扰,是不动的。就是如。就是觉。觉者如来也。

请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扩展资料: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
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
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
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
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
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扩展资料:《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答:所以称它为虚妄相。既然清楚的知道不是真实相,就不会被其困扰,而产生痛苦的烦恼心,此时智慧就出现了。「以上是引用圣严法师的解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果能悟到一切相都不是真实相,就明白了空性是怎么回事,就是开悟了。这个悟并非是从逻辑上明白,而是真正“见到”。

“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出处是什么?
答:出处:出自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原文节选: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白话译文:众生能成佛觉,是靠自己的真如本性。佛度化众生,是指路明灯。实际能...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
答:能够看到实质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无色无相的境界时候,你就到了佛的境界(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语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是运动的,是虚妄不实的,是因缘和合的,是不停变化的,是无自性的(即是非相),若能了达...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凡所有相」,为甚麼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凡」,这个举凡一切有形有相的,「皆是虚妄。」这有相都是假的,都会坏的,有形相终归毁灭的。「若见诸相非相」:你要能看见这一切的相,这个相上你就没有相,即相离相。在这个相上就没有相,「即见如来」:这你也就见著如来的法身了。如来的...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是什么?
答: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为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一切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但并不是没有相,事物...

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凡所有相」,为甚麼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凡」,这个举凡一切有形有相的,「皆是虚妄。」这有相都是假的,都会坏的,有形相终归毁灭的。「若见诸相非相」:你要能看见这一切的相,这个相上你就没有相,即相离相。在这个相上就没有相,「即见如来」:这你也就见著如来的法身了。如来的...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翻译是什么?
答:3、明刘基《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祥瑞图谶,皆虚妄之事,奈何以虚妄之事,而遽欲朕舍祖宗之基业乎?5、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一切根本的根本若不究诘一下,重新估定...

请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凡所有相,即色、香、味、声、触、尘。这六种相,如梦如幻,故说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意思是如果能不靠这六种相,也能知道万事万物的变化和本质。即见如来,相当于亲自见到了佛。佛经中有个故事,可以帮助你理解这句话。有一次佛在田边打坐入定,当时打雷,声音很大。佛出定后,有人问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答:凡所有相」,为甚麼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凡」,这个举凡一切有形有相的,「皆是虚妄。」这有相都是假的,都会坏的,有形相终归毁灭的。「若见诸相非相」:你要能看见这一切的相,这个相上你就没有相,即相离相。在这个相上就没有相,「即见如来」:这你也就见著如来的法身了。如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