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既见如来 何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余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此话应该是金刚经中的,这里的相指的是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意思就是看人或者众生不要以相貌为依据,而是要了解他们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见到事物的本性,才能真的见到你真的需要看到的东西。

一切名相、体相,皆是虚假妄想,如果觉悟一切相皆是不存在的,不再执着于假象,恢复本性的清静,不再受外界染污,佛就现前了

非常粗略地说,就是所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形象的,其实都是虚幻的,不是真正实在的.若你看到的相脱离了相本身,你就参悟了,可以见到如来.

请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扩展资料: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
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
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
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
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
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
阿弥陀佛!
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这个“空”不是说睁着眼睛说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所以爱情,事业,亲人。。。等一切你现在看见的认为“真实”的东西最终会消亡,一切归于空寂。
凡所有相」,为甚麼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凡」,这个举凡一切有形有相的,「皆是虚妄。」这有相都是假的,都会坏的,有形相终归毁灭的。「若见诸相非相」:你要能看见这一切的相,这个相上你就没有相,即相离相。在这个相上就没有相,「即见如来」:这你也就见著如来的法身了。如来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你要以相来见如来,那就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