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看此花时,此话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花的颜色变一时鲜明起来。

作者&投稿:雀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阳明的经典语句之一。
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没有看到这朵花,它对你来说相当于不存在;你看到了它,才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是你的心看到了它,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唯心一点的观点。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什么意思?~

译文:你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着,互不影响,当你看到这朵花时,它的颜色让你一惊,而这朵花也因为你使得自己的颜色有所让人知晓。
道理: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扩展资料: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是以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为主要内容的《传习录》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答: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答:我的理解是这样: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是平寂得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当你来看它时,它的颜色才在这时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便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王阳明(即王守仁)就是以花为例,说明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意识,物质无...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答:意思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有什么深刻意义啊?_百度...
答:白话文释义: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即“理”全在人“心”。典故: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 ...
答:译文:你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着,互不影响,当你看到这朵花时,它的颜色让你一惊,而这朵花也因为你使得自己的颜色有所让人知晓。理由:当然,花开花落都是自己的事,但打扰我的心是我的事。即使天塌了,地裂了,洪水冲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只要我的心是安全...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
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答:而是由你的心创造的。”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如何看待这句话?
答:按常理讲,不论看不看这朵花都存在,但王阳明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世上有些东西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比如说曼德拉效应,2013年有一则新闻说是曼德拉去世,而大家的印象中曼德拉去世很多年了,我就有这样的错觉,有人说是我们的意识进入了平行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在两个平行的宇宙中会有不同,而这朵花的存在状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