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

作者&投稿:荆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分)
(2)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5分)
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5分)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是以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为主要内容的《传习录》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的意思是“你没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尚不在你的世界里。当你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在你的世界中显现了。于是你就知道,这朵花(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在你的心外面的,而是由你的心创造的。”
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扩展资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
答:(5分)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5分) 回答第一问时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判断,根据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由天地合而万物生可知属...

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
答:(18分)答:(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整个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6分)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6分)(2)各种宗教思想都认为在客观世...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答:王阳明(即王守仁)就是以花为例,说明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意识,物质无从存在,物质是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这花就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它不在人的心外,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即心,心中不想,它就不存在,你不看,就没有这朵花。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答: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把思维当作世界的本原。 (2)①各种宗教思想都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另外,...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答:上面这句话出自王阳明《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答: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答:意思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
答: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题中①④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气者,理之依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选C项。点评:...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
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