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作者&投稿:茅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花,那么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那么花就不存在。

扩展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习录



这是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内容,“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意思是你的眼睛受心的控制,你未看那朵花时,你的心在花身上就没有动,于是它和你的心一样,都处于沉寂状态,由此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因为它和你心的节奏是一起的;当你来看它时,你的心在它身上,你的心动了,而花也映入你的眼,所以它的颜色和你的心一样,都鲜艳、动了起来。
存在是客观的,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则由人来赋予。如山中的花,只有你来看时,此花才与你的心发生关联,心赋予了花以意义和价值。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

我的理解是这样: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是平寂得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当你来看它时,它的颜色才在这时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便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王阳明(即王守仁)就是以花为例,说明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意识,物质无从存在,物质是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这花就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它不在人的心外,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即心,心中不想,它就不存在,你不看,就没有这朵花。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这句话的前文是有人问王阳明,王阳明这样回答,他的意思是你和花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从主观的角度来说,你和花只有当你在意的时候对你个人而言才有存在的意义,世界上有这么多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对你而言他们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当你在意你所看到的事物时你所看到的对你才有意义,是你赋予了它对你的意义。你觉得他鲜艳,那么他就是鲜艳的,你看过没有在意有这么朵花那么他对你而言就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的。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

大学高数。和你高中数学不是一个水平,【摘要】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提问】
你好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与我合一的意思【回答】
你好,财务与高数有关系【回答】
但一般的学校不看高考的数学分【回答】
除非特别牛的211.985.双一流可能会看数学分【回答】
我想问,财务管理专业的数学是不是很难学【提问】
很难【回答】
怎么难,难到什么程度?【提问】
大学高数。和你高中数学不是一个水平,【回答】
你可以看看先找题,【回答】
感受一下,我和你说十二级难您有概念么【回答】
我不懂,我替孩子着急。孩子高中数学吃力,被财务管理专业录取。我担心她是否能学好【提问】
那最好别学【回答】

译文:你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着,互不影响,当你看到这朵花时,它的颜色让你一惊,而这朵花也因为你使得自己的颜色有所让人知晓。
道理: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扩展资料: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人类的空间需求与成长关系
答:”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树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很多人也是拿这句话,来说王阳明是在否定事物客观存在性,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实不是,是不同的人,他们关注到了内外空间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从分子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
答:材料一属阳明心学;材料二属朱熹理学。一般认为都是唯心主义,其实都是胡扯。又材料看不全,难以举例。

请教个阳明心学基本问题,阳明说“心外无理”,我想问这个理到底是什么理...
答:任何现象,只有被你的心认知到,才有意义。不管是“理”还是“事”,都是如此。 下面的文章来自【真佛门】贴吧。 心性之学天下无心外之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

王阳明经典名句
答: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王阳明 智慧的人不会把永不出错看成一件好事 这是哪一句的译文_百度知 ...
答: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不久,刘瑾被诛杀,王守仁升为庐陵县令,后升为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其供职于验封司。此后他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10]。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

王阳明全冼录
答:(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

阳明心学课 | 心与心外无物
答:《传习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无独有偶,西方哲学有这样一个相通于“...

作文材料 王守仁 阳明先生
答:(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

关于守仁的座右铭
答:3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32.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3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3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35.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36.山中莫道无供...

社会建构和阳明心学
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心学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分开的,而是同时出现的。换句话说,认知和行为不是两回事儿,根本就是一回事儿。这正是社会建构的精髓,当我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