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个女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

作者&投稿:戏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存念想,记不记得与否,它已然在那里。。。

您好!

若从意译来说: 世间一切我们所接触的, 事实上都是心所幻化, 不离自己的内心世界; 反过来说, 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外面世界, 从来就只是在内心世界生活.

这可以从现代医学来看, 譬如你看到你的老师或同学的时候, 实际上你是没有真的看到到他们, 你所看到的, 只是水晶体折射後的影像, 经由眼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讯号, 那个讯号不是真正的外面世界, 虽然看似真实影像, 却又不是真实影像. 所以从现代科技发达来看, 这首句子描述的真的确实如此.

只是, 这里在下必须挑剔下, 这首句偈, 写的有瑕僻, 那一句"此花与汝同归於寂" 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 在我们眼睛还未与花对上时, 花的影像固然还没有在我们心中显现, 但我们也没有因此而寂灭阿, 请问一下, 楼主你还没看到花之前, 你整个身心都灭却了吗? 或者说 你的心寂然不动吗? 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在看花的前一刹那, 可能看的是溪流或树林, 乃至男男女女都有可能, 那麼那时你心中所显示的就是那些你所见的影像或你所听的声音乃至身体的触觉, 怎麼能说寂静或寂灭呢? 那时你心中依旧与现在一样, 森罗万象, 红尘滚滚, 一刻都静不下来喔.

但是写此句偈的人, 层次算不错了, 至少他知道: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来就不曾接触外境, 所以才能说的出 所见之花不在自己的心外, 反过来说就是, 真正外面世界那个被自己眼睛所对到的花, 自己是从来都不曾看到,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是以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为主要内容的《传习录》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凡事由心,无心则无物。王阳明先生主张的主观唯心主义。她的意思多半为看你怎么想如果你有心用心,毕功成。 ——以上为个人观念。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答:我的理解是这样: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是平寂得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当你来看它时,它的颜色才在这时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便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王阳明(即王守仁)就是以花为例,说明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意识,物质无...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答: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答: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

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有什么深刻意义啊?_百度...
答:白话文释义: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即“理”全在人“心”。典故: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 ...
答:译文:你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着,互不影响,当你看到这朵花时,它的颜色让你一惊,而这朵花也因为你使得自己的颜色有所让人知晓。理由:当然,花开花落都是自己的事,但打扰我的心是我的事。即使天塌了,地裂了,洪水冲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只要我的心是安全...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如何看待这句话?
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你不去看月亮,月亮既在又不在那里,处于概率云中。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等你去看时,波函数塌缩,月亮就在那里了。 王阳明不只是唯心而且是主观唯心的典型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是主观唯心,认为没...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

你来看此花时全句的意思
答:一、出处:王阳明弟子所编记录王阳明言论的书《传习录 卷下钱德洪录》一篇。二、原文:?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三、意思:王阳明游历南镇时,有朋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棵花树,在深山里自开自落,和我心有啥...

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
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