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一些思考

作者&投稿:皇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玉艳

(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摘要 地质资料汇集着在各种地质工作中形成的纸电介质及岩心、岩屑等海量信息资源及其载体。进行地质资料汇交,开发利用好其信息财富,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将通过中海油近年来地质资料汇交的情况,介绍汇交管理工作建设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资料汇交 纸介质 电子介质

0 前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是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资料利用者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所属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具有形成成本昂贵、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应用范围广泛、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巨大、可重复利用等诸多特点。对一个国家而言,保管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进行地质资料汇交,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不仅可避免日后重复的工作和投资,亦可显著提高当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既有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也更有利于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并且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而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按国家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地质资料的汇交。

本文将通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年来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应用、硬件设施投入与资料开发利用等方面,浅谈中海油在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建设取得的进展及其成果,并通过分析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管理和资料汇交手段也随之发展并更加现代化。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更新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期的地质资料汇交要求,这也要求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要不断更新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以便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好现有地质资料成果。

1.1 汇交管理制度建设

目前,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现行依据是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2003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以及《油气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制作汇交细则》(国土资发〔2007〕237号)和《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规则(试行)》(国土资厅发〔2012〕24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依据上述管理条例和工作规则,并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技术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关于海洋石油科技档案资料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中海油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制定了《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地质资料管理规定(试行)》,对中海油地质资料所有权、资料汇交范围、地质资料的披露、出售与交换、资料汇交管理职责与分工、资料汇交程序与汇交时限和资料汇交要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划分。规定指明中海油勘探地质资料所有权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授权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负责中国近海所辖矿区以及海外油气勘探区块勘探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实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各分公司分级负责的原则。地质资料汇交实行“分区实施、集中管理、统一汇交”的汇交原则。适用对象范围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内部的地质资料上交管理和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地质资料汇交职责、汇交范围和具体汇交要求,做好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于2012年特制定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细则》,此细则明确规定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及各分公司和研究总院的地质资料汇交的职责分工、地质资料汇交的范围、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和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年报等各项工作要求(表1)。特别明确了资料受托保管单位制作汇交项目须经研究总院检查验收合格后统一汇交的管理制度。依据这些具体要求、工作细则和格式要求等,在成果地质资料制作、装订和质量检查以及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等具体工作流程中就有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

表1 中海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职责分工表

1.2人才队伍建设

地质资料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求其具有扎实的科技理论知识,特别是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技能。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要求,就要摒弃过去落后的资料档案管理观念,与时俱进,重视资料管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总公司要求,中海油各级受托单位均成立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项目组。为更加切实有效提高资料管理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好中海油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所有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除每年积极参加国土资源部和全国地质资料馆举办的理论技术培训外,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每年也在海油系统内部,不定期举办地质资料管理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议,宣讲地质资料管理相关条例,培养职业道德和标准化意识,总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情况和要求,汇总各分公司在资料汇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统一认识,严格要求。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内外的技术交流和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制作软件以及委托保管软件的培训等举措,使整个中海油系统的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资料汇交的成果质量、人员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已占到整个中海油地质资料管理队伍的90%以上。所有地质资料汇交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并能使用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软件进行资料汇集统计及资料汇交工作。

1.3 新技术应用

地质资料类型复杂,门类众多。既包括探井地质成果报告、油气成果报告和储量报告等成果地质资料,也包括各类勘探的原始数据、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报告等原始地质资料,还包括与成果地质资料相符的探井钻井取心、岩屑等实物地质资料。汇集着在各种地质工作中形成的纸介质、电子介质、岩心、岩屑等以文字、图像、声音和矿物质等形式记录的海量信息资源及其载体。其整理汇总工作烦琐,劳动强度大,重复劳动多。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具有友好操作界面的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海量地质资料。这样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现代化管理优势,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资料汇交周期,提升资料汇交质量,及时方便地解决地质资料汇交中出现的问题。为满足地质资料汇交要求,中海油各级资料汇交单位均统一安装并使用《成果地质资料制作浏览系统V2.2》制作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项目,生成统一的汇交清单便于汇交;使用《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V1.1》实施对汇交矿权的下发以及原始、实物资料的入库汇交统计等;还安装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V2.0》将汇交矿权的成果、原始和实物资料数量信息及时上传至国土资源部以便进行汇交凭证的发放;并使用《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系统》对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年报进行报送汇交等。同时,也及时对汇交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更新。这些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使用,使得地质资料成果的形成、利用和开发、公共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与现代化办公体系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整理汇总的效率、资料汇交的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了国家标准化的相关要求。

1.4 硬件设施建设

中海油在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管理理念和新技术引进与发展等软实力加强的同时,也重视地质资料保存保管和维护保障等硬件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地质资料保存设施建设及保管和维护条件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料档案库房、资料借阅利用和管理办公三分开。各级受托保管单位库房建设均符合各类地质资料保管要求。所有库房全部配备了齐全的安防、环境控制等设施,满足档案库房的“八防”要求。为满足未来几年对地质资料的保管和维护要求,仅 2013年度新增岩屑库房面积就达1500m2。并对已有库房进行了改造,面积达2300m2。中海油地质资料库房总面积现已达17000千多平方米。其中,成果资料库房面积3000 多平方米,原始资料库房面积近6000 平方米,实物资料库房面积近8000平方米。同时,自主研发岩心扫描仪1台,便携式岩屑扫描仪1台。随着便携式岩屑扫描仪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岩屑在井场的现场图像采集。提升了岩屑图像的采集质量和采集的及时性。目前,使用的实物采集仪器包括岩心扫描仪、岩屑扫描仪、便携式岩屑扫描仪、岩心地面伽马测量仪、岩心切割机、岩心地面伽马测量仪等。使用的计算机包括服务器和台式电脑总计近百台。其他外设设备包括磁带机、普通复印机、普通扫描仪和打印机若干台。资料库房专用设备包括升降平台、叉车、专用空调、灭火器、除湿机等。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为中海油地质资料成果的形成、保存和维护、资料的管理和汇交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成果应用及社会服务

中海油自2004年开展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以来,经全体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已完成78个矿区共415口井的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取得国土资源部发放的资料汇交凭证89个。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油气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4家分公司全部通过国土资源部的检查验收取得地质资料委托保管资格。已完成78个矿区的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入库汇交工作。同时,中海油也不断加大信息共享服务网站数据的更新力度。目前,在线资料目录已做到了与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入库同步。表2所示为截至2013年底已向国家完成的资料汇交情况统计,表3则为截至2013年底地质资料利用情况统计。近几年,地质资料成果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譬如,为国家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与评价”项目提供62口井的曲线、28口井的分层数据、301件电子文档资料;为“ENI公司申请利用2012公开招标区块50/34资料”项目提供LT35-1-1、YC8-1-1、YC8-2-1、YC14-1-1、YC7-4-1、YING6井地质成果资料共186份;为“壳牌公司申请利用62/02合同区外LD22-1-7井资料”项目提供LD22-1-7井井地、井化、钻完井总结报告、井场调查(定位)报告共115份等。成果利用事例不胜枚举。

这些成果不仅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为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后开展地质资料的其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障。

表2 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统计表(截至2013年底)

表3 地质资料利用情况统计表(截至2013年底)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质资料门类多、范围广,在资料汇交时既需要较强的责任心,也需要细致的工作态度。根据中海油近几年的地质资料汇交验收情况,发现了一些经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成果地质资料制作不符合要求。成果地质资料有报告缺页或装订倒置现象。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要求是折叠成270mm×190mm,但有些资料附图折叠不规范,宽度超出A4纸且宽窄不一。大部分资料没有双面打印;多数资料及附图册封面没有盖单位公章;有些成果报告无摘要、储量报告缺评审意见书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资料汇交人员工作责任心还不强,对相关规定和要求理解还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国家汇交管理制度和管理软件系统培训力度,使有关人员熟知汇交制度法规,熟练使用汇交管理软件。希望资料汇交人员不仅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也要不断地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也要对资料管理人员经常进行适当的专业科技普及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并建议加强资料管理人员年度培训,集中汇总问题,明确整改要求,讨论汇交中的难点,抓典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制作电子文档的办公软件版本不统一。经常导致电子文档中的图件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影响资料成果二次再利用。建议主管部门限定各单位均采用一致的办公软件版本。

3)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运行不稳定。出现总公司下发矿权后分公司接收不到,或者是分公司已经入库的资料目录而总公司看不到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建议有关单位要及时加强与国土资源部及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沟通,及时解决资料汇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韦俊荣 张兴霞 陈青
(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
摘要 随着油田信息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企业地质资料信息化的要求在传统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地质工作资料源头、业务流转过程、资料综合利用全领域的企业数据治理,实现从传统实体档案管理、地质样品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上升到企业数据管理的更高水平。本文结合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实践,阐述了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果,对其他领域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化 数据资源
1 概述
中海油渤海油田油气产量从21世纪初不足1000×104t 跨越到2010年的3000×104t,2015年将实现3500×104t,2020年计划上产到4000×104t。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数量的日渐增加,馆藏地质资料中成果地质档案已达30余万件,岩心7289m,岩屑59.8万包,原油样品6.2×104L,且每年正以数以万计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数字油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地质资料利用的细粒度、结构化、服务模式方面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这给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渤海油田近6年来针对地质资料管理业务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和应用需求,以及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要求,在中海油勘探部及信息管理部的领导下,以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通过多个专题项目的实施,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地质资料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体系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扎实推进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使地质资料信息的应有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功能。
2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2.1 总体目标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以“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原则,全面提高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仅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各类地质资料集中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的利用需求,而且要全面提升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从传统实体管理上升到企业数据治理的更高水平,持续满足后续数据专业应用需求,为实现地质资料专业数据集中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数据资源整合挖掘和数据共享利用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为渤海油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服务。
2.2 信息化建设情况
根据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了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以及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等工作。
2.2.1 地质资料资源建设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资源建设是为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以及元数据。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资源建设基础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目前油田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达到97%,为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和数据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地质资料资源建设过程中,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还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建立了支撑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制度体系。
2.2.2 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渤海油田在开展地质资料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涉及“数字文档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多源头地质资料数据标准、格式规范化管理,同时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层次应用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2.2.3 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资料资源建设和系统平台建设的工作,渤海油田还加强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档案数字化、地质样品数字化、石油地质专业数据管理三大领域的研究,在开发实体档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同时,研究地质资料专业数据管理、石油数据模型、库体结构、非结构化文档分类、存储及元数据管理标准等。随着这些方面信息技术的积累和提升,不仅拓宽了渤海油田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和利用的广度,而且延伸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深度。
2.3 信息化实施历程
2.3.1 第一阶段(2009~2011年)
自2008年底开始,在渤海油田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以“资料电子化”、“勘探成果资源建设”、“开发生产井资源建设”3个专题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馆藏历史资料电子化扫描、文本OCR识别、文档规范化整理为基础,开展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分析实验、油气生产各专业资料的结构化数据采集、规范化整理工作。
2.3.2 第二阶段(2012~2013年)
自2011年底开始,在前期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渤海油田开展了以资源管理、利用为目的的“数字文档中心”、“勘探成果数据与资料数据系统”、“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等专题平台建设和后续新增资料的资源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油田个人工作文档、公司电子文件、档案资料3 级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面向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各业务领域,开展地质资料移交、接收、整理、著录、编目、管理、利用、汇交全过程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2.3.3 第三阶段(2013~2014年)
针对渤海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重点开展了馆藏设施建设、数字化专用设备试制等工作,特别是岩心岩屑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影像采集设备的成功研制,有力推动岩心岩屑影像高分辨率数字化采集工作的开展,满足了用户远程观样、远程取心等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链。
3 取得的成果
3.1 原始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渤海油田大规模的资源建设工作历时3年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累计处理馆藏历史资料合计923万页(折合A4大小),其中完成图件163万页、报告760万页及相关资料的结构化数据采集等工作。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更是培养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化队伍。目前馆藏资料电子化程度已达97%以上,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资料细粒度、结构化利用需求,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渤海油田还建立了中海油地质资料数字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延伸到了文本识别、数据校对、成果组织环节,切实填补了中海油相关企业标准的空白,并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地质资料电子化加工管理系统平台,全面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加工的流程化、标准化。
3.2 实物样品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目前渤海油田岩心、岩屑等样品数字化已达90%的水平,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不但实现了对地质样品基础数据、图像数据、专业报告、鉴定数据以及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而且更实现了对地质样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并主导编写了中海油《岩心壁心岩屑图像采集技术规范》。
3.3 实物档案数字化设备研制
围绕落实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精神,创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模式,渤海油田研发了一套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实物影像采集设备,设备集岩心、岩屑、壁心等多种样品白光、荧光高分辨率扫描和显微扫描功能于一体,很好地实现了设备系统自检、激光自动测距、自动采集控制、自动几何校正、自动图像拼接、自动切割、自动命名、自动存储的全过程自动化采集。尤其特有的定点高分辨率实时显像技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远程岩心岩屑观样和相关技术研究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并整体提高了渤海油田实物档案信息化水平和档案服务能力。该技术研究获得了新型实用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
3.4 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应用
渤海油田通过“数字文档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系统化、多层次的地质资料管理与应用,不仅拓宽了地质资料数据利用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与国土资源部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油气钻井数据库”有效对接,实现了数据互通和共享,进一步做实做强了委托保管工作。
4 总结与思考
4.1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技术能力限制、机构变动等众多因素,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保管部门掌握的资料和数据,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完整和准确,特别是当前油田地质资料的生产者、管理者、保管者、利用者、监管者被分割在不同管理体系下,条块分割,给地质资料管理和协调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化标准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样才能与渤海油田快速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优质服务。
3)当前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多系统、多平台、多头管理部门,给地质资料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渤海油田内部还缺乏一个长效工作机制,以确保地质资料从产生到最终归档所经历跨专业、跨部门、跨系统的漫长流程中,能够得到全面、可靠、有效的控制。
4.2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深刻认识到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必须加强资料源头管理,建立健全资料产生部门、业务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归档制度及规范流程体系,把现场地质资料收集与现场地质监督岗位考核相关联,并且责任落实到人,以确保地质资料归集的全、准性。同时,还要利用油田数字文档中心系统平台,以便对油气地质资料流转过程涉及的部门人员进行专业资料收集与归档培训,使他们明确资料的收集范围、归档时间及归档标准,并与年度考核指标相关联,从而推动油气地质资料文档一体化管理。
2)随着渤海油田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研究工作,提升软实力。在专题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质资料的多层次利用需求。我们对 POSC(Petrotechnical Open Standards Consortium)、PPDM(Public Petroleum Data Model Association)等标准石油数据模型、ISO的OAI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计算平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未来地质资料数据的深层应用和信息综合服务打下了基础。
3)对地质资料实物样品管理利用的再认识。实物地质资料是中海油企业巨资投入获得的宝贵财富。样品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易毁性,又具有可重复利用,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因此,为其建立电子副本,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相关的样品处理、保管保护、分析利用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通过前期的科研工作,我们掌握了岩心岩屑高分辨率、高清晰的图像采集技术,实现了实物样品及其相关成果资料、原始资料的集成关联,为企业、社会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料利用途径,也为未来利用图像模式识别技术开展荧光面积统计、含油产状鉴定、孔洞裂缝定量统计、粒度分析等深化应用和集成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工作拓展及前景展望
5.1 工作拓展
为了提高勘探、开发、实验、综合研究各业务系统地质资料源头数据管理水平,围绕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业务,必须建立起一套与企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规范和保障机制,以确保今后所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档数据,能在各环节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及时、有效地被地质资料管理者所捕获。尤其重点需要加强从各业务系统到油田电子文件系统的资料归集和自动推送研究,强化电子文件系统对地质资料归集业务的主通道作用,从而实现电子文件系统到地质档案系统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最终达到整个油田全领域地质资料完整性、及时性的管理。
5.2 前景展望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将继续以数字化档案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文件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将建设成业务系统、电子文件系统、地质档案系统3层体系架构模型,实现地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与专业数据管理高度融合,从传统的实体保护保管为主,转向数字化在线检索、自动推送为主,并且提供目录与内容、实体与电子、文档与数据多层次细粒度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6 结语
当今时代,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为实现油气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集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正方兴未艾。当我们孜孜以求、卓有成效地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时,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整体水平与综合效益这棵大树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渤海油田地质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而为渤海油田生产和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中营.构建档案数字化地方标准体系[J].中国档案,2014(3).
[2]蔡盈芳.企业档案信息的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2).
[3]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
[4]李向群,穆雷.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档案,2013(12).
[5]程妍妍,王静婷.数字档案馆采集功能的标准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6).

茹湘兰 赵小平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本文总结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10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
多年来,地质资料工作普遍存在重保管轻利用、部门间地质资料互相封锁及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2002 年出台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确立了统一汇交、公开利用、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强调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条例》出台 10 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地质资料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广大地质资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本文以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服务工作为例,全面总结分析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全国地质资料馆服务工作主要进展
《条例》出台以来,为尽快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调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政策,丰富服务方式,加大地质资料在线服务力度,加强资料服务宣传工作,主动服务重点工程等,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9 年至 2011 年连续三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双保行动”成效显著单位。
1.1 开展服务调研,分析对比差距
2003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社会需求分析》专题研究,对国内政府部门、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进行了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调查。同时,对国内测绘、气象等部门的成果服务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机构的社会化服务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及收费标准等内容。
2007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2010 年开展了重要地质资料用户的回访工作。全面了解用户需求及对服务工作的意见。跟踪地质资料应用情况。
通过上述调研及国内外对比分析研究,充分认识到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反映出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数据时效性和资料满足度问题,即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新资料少,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1.2 树立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
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服务为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1)2006 年,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www.ngac.cn)的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
开通在线地质资料目录检索及图形化检索服务,截至 2011 年底,共有 113504 条目录数据提供检索服务,网站累计访问量 136 万多人次;
开通地质资料全文浏览和下载服务,截至 2011 年底,共上网 1.4 万余份地质资料,累计为 8 万多人次提供浏览和下载服务。
上网了一批内容丰富的网络版数据产品,包括 1∶250 万、1∶500 万数字地质图、地球化学图集和全国地质工作程度图集等 25 个数据产品;截至 2011 年底,共有 7 万多人次浏览下载过上述产品。
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建设几年来服务量迅速上升,仅 2011 年网站访问量就达 90 多万人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地质资料网络化服务的强大需求,也体现了网络化服务方便、快捷和高效的强大优势。
(2)开通网上客服系统。
2008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通了网上客服系统,随时解答用户的问题,平均每月接待用户 200 人左右。
(3)开通代客查询和邮寄服务。
2006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通了代客查询和邮寄服务,很多外地的借阅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此项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外地借阅者,为他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代客查询和邮寄服务以来,平均每年通过电话和邮件接待的借阅者都在1万人次左右,服务效果显著。
1.3 开展应急服务,服务救灾工作
为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地质资料应急服务,我们制定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应急服务办法》。
面对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和西南各省(区)开展的抗旱救灾行动,全国地质资料馆及时启动应急服务,发布应急服务公告,上网公布与灾区相关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建立应急服务绿色通道,实行 24 小时无假日值班服务。
同时,全国地质资料馆主动到抗旱一线上门服务。2010 年 4 月,全国地质资料馆赴贵州为抗旱救灾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为旱区找水打井队伍提供急需的旱区地质资料,全国地质资料馆被国土资源部评为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进集体。
1.4 建立回访制度,服务重大工程
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了重点用户回访制度,主动将公共服务窗口前置到需求点。在对“双保工程”重点用户—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进行回访时,了解其急需格尔木至库尔勒新建铁路沿线地质资料的情况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新建铁路沿线地质资料集成开发,仅用 10 天时间就将数据量达490GB 的地质资料送到了用户手中,受到用户高度赞扬。《中国国土资源报》也以“中铁一院登门感谢全国馆主动提供服务”和“全国地质资料馆加力服务‘双保工程’”为题进行了报道。这充分反映了全国地质资料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发挥的重要作用。
1.5 积极研究探讨,非公开性资料服务获历史性突破
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研究涉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问题,2007 年,非公开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服务取得历史性突破。1∶20 万、1∶25 万、1∶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全国地球化学数据库等多个非公开性数据库,可以根据国内外无法使用涉密资料单位(公司、个人)提出的具体经纬度范围,去掉地理要素后提供使用。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资料数据服务33万余幅(折合成1∶20万标准图幅)。
1.6 建立用户沟通机制,多次召开地质资料用户征询会
为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与用户沟通机制,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全国地质资料馆首次于 2006 年召开了地质资料服务用户征询会。第一次主要邀请的是政府部门、国内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等单位进行座谈。2007 年举办的第二次用户征询会,将用户范围扩大到国内外矿业公司。2008 年,举办了地质信息资料服务扩大内需用户座谈会。
几次用户征询会,共有中国科学院李廷栋、肖序常院士,方克定专家,国土资源部、铁道部、水利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测绘局、中科院、地科院、武警黄金指挥部、中石化、中海油、煤炭、化工等行业地勘单位,五矿公司、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巴里克鲍尔黄金(中国)有限公司、英美资源集团等 40多家单位 200 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地质资料用户征询会,建立了与用户沟通的渠道,了解了用户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及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地质资料服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条例》出台 10 年来,地质资料工作者从以前的仓库保管员,走上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战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政策不配套
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地质工作战略重点的今天,我国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层次和多单位各自提供服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的服务窗口,没有统一的服务政策,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例如,虽然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2008]69 号文),但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执行中,存在对《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以下简称证书)审批标准不一,如私企、中介组织及评估机构能否办理《证书》存在分歧,有些省需要提交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才能办理《证书》等。
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地质资料服务收费标准相差较大,如文字报告复制收费标准从 0.2 元 / 页~ 2元 / 页不等,平均为 1 元 / 页;地质图复制费,最低 30 元 / 幅,最高 3000 元 / 幅,其余收费集中在 200元~ 1500 元。
地质资料使用方面:有些省只提供纸质资料复制服务,电子数据不提供;很多省规定每档报告不能全部复制,只能复制 30% 到 70%;有的省借阅矿产资料需要相应的勘查资质或矿权证等。
同样都是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但在执行地质资料服务政策方面差异过大,经常给借阅者带来困惑,也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提高。
2.2 馆藏服务资源不足,原始实物资料管理亟待加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进行多次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馆藏服务资源问题一直是用户反映最多、最突出的问题。馆藏新资料少,很多地质资料汇交(转送)不及时或不汇交(转送),导致馆藏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无米之炊”。另外,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 2011 年底仅完成 5.6 万种,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 60%。
作为重要服务资源的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目录数据库建设等都正在进行中,钻孔数据库的建设刚刚起步,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可以提供社会服务,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和服务工作尚未开展,这些都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提升。
2.3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地质资料服务产品比较少,专业性强,多数产品仅提供地质矿产勘查人员使用,针对社会公众、企业单位、政府等用户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同时,现有服务产品多为原生态、单一性产品,汇交人交来的成果直接对外提供服务,没有针对特定地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或者重要经济区开发综合性产品,使产品的应用受到限制。并且现有的服务产品比较零散,没有按专业、产品表现形式、不同用户群体等原则形成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服务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还较低,没有形成地质资料服务产品统一的、权威的发布。
2.4 地质资料服务人员严重短缺
全国 33 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专职从事地质资料的人数在 5 人以下有 22 个,占全国总数的67%。由于人员少,人员素质不高,应对日常工作已很困难,难以开发更多的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德国钻孔数据库建设考察与学习总结报告中谈到,德国下萨克森州地质调查局承担数据服务工作人员约 30 人,其中承担钻孔数据库加工服务工作人员约 8 人。而全国地质资料馆承担 11万种地质资料和多种数据库对外服务的人员不到 10 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在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人员投入与国外的差距。
3 对策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因此,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理念,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
3.1 加快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服务政策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在统一政策体系框架内,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为社会各界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服务政策,规范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服务工作,为搭建全国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开展涉密地质资料的管理研究工作,尽快解决地质资料定密标准不统一、定密工作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保证涉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国家秘密资料的安全使用。
3.2 加快推进基础工作,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积累
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因此,首先要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保证服务资源的积累。
第二,要加快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重要实物、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重要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第三,要整合多种地质信息资源,构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
3.3 建立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各类地质信息资源,建立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开发权威的、可持续更新的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4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
人员紧张是资料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急需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全面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地质资料汇交
答:馆藏机构依据目录清单,根据实际资料的接收处理结果,在线完成资料验收和转送工作,并将所有处理信息及状态信息存入数据库。地质资料主管部门通过监管平台,能及时查看地质资料的汇交结果,根据实时汇交情况进行决策,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信息数据库,可以保存在...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应充分前置——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一些思考_百度知 ...
答:在此提出一些思考,希望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所助益。 1 资料汇交应纳入项目进程中 在资料汇交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项目资料汇交工作与项目工作明显脱节,且项目周期越长,脱节现象越严重。使得资料汇交形成“项目后”管理的模式,这必然导致资料汇交不及时等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资料汇交时间要求有关,汇交...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答: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简称《汇交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或个人,无论其国籍和投资来源如何,都应当按照《汇交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国家汇交地质资料。我国投资在远洋、极地等地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或...

地调项目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汇交的体会及建议
答: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历史记录,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为由国家出资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必须履行汇交规定,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汇交成果地质资料,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功能,为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建议
答:摘要 本文结合成果地质资料验收工作的实践,分析了成果地质资料验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成果地质资料;问题;方法;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已成为地质资料生产、管理、保存和社会化服务的必然。 1 存在的问题 1.1 报送单 不同行业的各地勘单...

浅谈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答:不少单位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采用项目谁负责谁汇交的模式,并未安排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人员统一汇交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质量参差不齐,问题五花八门。此外,有的汇交人主要考虑其单位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对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这类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地质资料汇交”就是只要把地质资料送到馆藏单位即可;...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指导思想与措施建议
答:筛选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首要工作,也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结合国家实物库工作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筛选方法,这些工作成果虽然适用于国家实物资料库需要,但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需要;另外,已有工作方法只是研究成果或实践总结,还不是行政制度或技术标准,缺乏...

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机制研究与试点应用
答:在常规汇交业务基础上,通过建立汇交监管平台,实现了三大类的地质资料一体化汇交管理,创新性建立商业性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约束机制,形成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及汇交信息化监管机制;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各类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欠交清理,...

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初探
答:本文从我国地质资料管理概况入手,分析了实现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并对实现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一体化 管理 1 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概况 1.1 地质资料类别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

地质资料汇交前期现状分析与对策
答: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专家的智慧结晶,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也是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地质资料的汇交,使地质资料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减少重复劳动、减少资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也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成果得以延续。将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做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