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的几点思考

作者&投稿:酉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红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

摘要 本文对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管理体制

地质资料,是人们在了解、认识和利用地球过程中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技术活动及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工作中获得的科学成果,是一种以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标本、样品等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它富含众多的地质信息,是人类研究地球、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基础资料。

对地质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1 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在贯彻实施《条例》及《实施办法》十几年来,在地质资料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料的管理也随之发生变革,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

1.1 地质资料统一汇交难以真正落实

1.1.1 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分散,尚未实现统一汇交

《条例》虽然确立了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制度,并明确了国务院和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但由于其在地质资料的分类、范围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管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均不够强,致使目前实践中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难以落实,地质资料管理分散,尚未真正实现统一汇交。

特别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资料,分别由水利、城建、交通、电力、地震等部门掌握,由于缺乏有效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督管理的体制机制,致使各部门自行其是,无法实现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统一保管和共享利用。从山东省汇交情况来看,虽然自《条例》颁布实施后,地质资料汇交情况有所好转,但距《条例》所规定的应汇交的地质资料还有较大差距,各行业、部门汇交情况参差不齐。从行业上,国土资源、地矿、城建、水利、地震、建材、化工、冶金等部门汇交资料均有不足,或有的部门尚未汇交;从专业上,国土资源规划、城市供水与建设、工程地质勘察(含工民建、交通运输、小区建设)、水文地质、物化探成果等资料都有欠交现象。

1.1.2 部分地质资料汇交人难以履行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条例》明确规定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从事其他地质工作项目的出资人或地勘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但实践中很多地质资料汇交人依法汇交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技术知识及保管条件,导致地质资料难以汇交,且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从山东省对地质资料清理情况来看,汇交人如不及时汇交地质资料,后期很难再行补交。这部分地质资料的严重缺失,既不利于地质资料成果的管理,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上述情况已严重阻碍了《条例》的贯彻执行,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使宝贵的地质资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地质勘查工作的重复设置,成果同水平重复,浪费了大量资金,严重影响地质矿产事业研究工作的开展。

1.2 两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工作要求

依照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规定,市(地)、县(市)均有一定的开采许可证审批权,实践证明,市(地)、县(市)履行矿政管理职能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均需要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

《条例》和《实施办法》均明确了由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但对市、县等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未作规定。就当前形势而言,目前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造成地质资料监管力度不够,地质资料管理职能无法向下延伸。

现行管理体制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造成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证、评审的小型地质资料无人管理,致使这部分资料流失,给矿政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二是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内地质资料汇交人是否履行了汇交义务,均不知晓,而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又无法对这部分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山东省是矿业大省,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冶金、化工等单位较多,仅从省级层面对地质资料进行管理,监管难度大,现实中问题突出。现行管理模式使市(地)、县(市)两级地质资料管理处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过程中上述问题日益凸显。

1.3 现有管理模式不利于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条例》规定国家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开发建成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及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将地质资料分属不同行业保管,由于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些资料根本汇交不到国土资源部门(如工勘、水文、地震等地质资料),绝大部分应当汇交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没有汇交,仍分散保管在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工作承担单位和建设单位,地质资料汇交数量及质量与法律法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造成资料利用不方便,资料的缺失还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和开发利用,不利于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工作。

2 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2.1 尽快修改《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由于《条例》颁布实施已有十几年,不少规定已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有些规定又过于原则,难以适应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加之《实施办法》又属国土资源部部门规章,实践中难以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和实际操作。因此,建议尽快修改完善。

在《条例》修改前,各省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这样全面地将本省近年来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主要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吸收、借鉴其他省(区、市)已经制定或出台的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通过地方立法,对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和细化,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便于执行。

2.2 加强协调,创新汇交管理机制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中明确:“对涉及工程地质勘查(察)类等其它部门从事地质工作形成地质资料的汇交问题,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情况,主动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加强城市地质资料的集群化开发利用,促进建设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行,创新汇交机制。”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创新汇交机制,强化汇交管理。如工程地质资料的汇交,可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责任机制,采取工程地质资料汇交与建设用地审批挂钩等措施,规范这部分资料的汇交。山东省多年来地质资料管理的实践证明,工程地质资料汇交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接收地质资料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难以掌握建设项目的立项、竣工验收等信息;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和配合。长期以来,有些单位和个人对工程地质资料的汇交意识淡薄,甚至不知晓应向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交工程地质资料是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因此,必须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有利于促使各部门将有关建设项目的信息及时通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敦促项目单位依法履行地质资料汇交义务。山东省《办法》规定:“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管理工作。”这样就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有利于促使各部门将有关建设项目的信息及时通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敦促项目单位依法履行地质资料汇交义务。明确了地质资料集中保管、共享服务利用新机制,从而避免重复投入,方便利用,节约社会成本。

二是在现有条件下,有些资料可采取委托保管的机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石油、海洋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制度和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探索建立了委托管理制度,明晰了委托保管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各委托单位对委托资料履行安全保管、依法汇交、加强软件建设、强化对外服务等义务。山东省城建、地震、水利等部门都分散保存着各自形成的地质资料,存在着各部门相互封锁、难以充分共享利用等问题。加之在现阶段,省地质资料馆又没有力量把所有地质资料都集中保管起来。笔者认为现阶段可借鉴部委托石油、海洋资料的管理模式,与有关部门协调,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在现行机制下可先建立“目录统一汇交、资料分散保管、信息共享利用”的委托保管新机制。同时,要求受委托单位按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向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汇交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建立全国统一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非涉密的地质资料目录服务。

2.3 创新管理体制,将管理职能向市县延伸

对地质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为了提高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地质工作根本性转变。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将地质资料管理职能向市县延伸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从实践来看,将监管职能关口下移也是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的。鉴于此,针对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的监管力度,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明确建立了三级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并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区的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规定的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这样就赋予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接受、保管、利用地质资料的职能,有协助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督辖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的职能。

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实行全程监管,实现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建议在监管平台给市县一个入口,便于市县配合监管本地区地质资料汇交情况,更好地对地质资料进行全面监管。

2.4 建立内部制约制度,形成共同责任机制

抓好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贯穿矿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保障地质资料及时保质汇交的管理制度是矿政管理工作各部门以及负责地质工作项目管理单位的共同责任。

针对地质资料汇交难的问题,建议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与有关审批的联动机制,即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将地质资料汇交情况与勘查项目管理挂钩,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相关内容固化在地质勘查项目从立项到成果验收的各环节中。将是否依法汇交地质资料的情况作为各有关管理部门履行探矿权采矿权与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考核评价地质勘查单位资信、地质工作项目结题与成果评奖等管理职能的前置条件。

可借鉴有些省的做法,地勘主管部门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并从项目经费中预留10%作为质量保证金,待成果验收合格后,凭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出具的《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和省财政厅批复的《项目决算报告》结算;地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其中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费列入项目费;将地质资料纳入地质勘查成果管理,在地质工作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汇交经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等,无合理原因逾期不按国家规定汇交成果资料的项目承担单位,将处以通报批评或收回已拨项目经费等处罚,若项目单位未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将不允许项目单位继续承担任何新的地勘项目。

总之,地质资料汇交凭证是办理矿业权延续、注销、变更、出让和转让的必备材料,是科技成果的结题、评奖的必要凭证。通过《地质资料汇交凭证》把地质工作项目管理的各职能处室联系在一起,建立起处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监管力度。



关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吴小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公共服务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为地学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地质资料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地学数据资源,提高地质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信息化
信息化是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再创造过程。地质资料信息化就是依据地质资料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将传统的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地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质资料数字信息资源不断积累,地质资料工作也逐渐从传统管理与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信息处理实时化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征。当前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加,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系统智能化、平台集成化、应用社会化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管理的主流[1]。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信息共享,提升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是做好地质资料工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低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未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以纸介质为主,查询、检索以手工台账和简单电子表格为手段。随着电子文档汇交、图文扫描数字化和目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开始走向纸电同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结合与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制约,相关技术及标准尚未建立,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仅在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致使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地质资料馆藏建设与投入不足,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的建立、数字存储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是目前很多馆藏机构缺少连续稳定的正常业务建设投入。
2.2 地质资料数字成果质量堪忧
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存在“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2]。据统计,全国地质资料馆2007年接收的3363种资料中,电子文档一次合格通过率不足10%,主要表现为汇交的电子文档不符合规范要求、数据不全信息不完整、部分图件的制作不符合地质规范等,电子文档质量下降和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数字成果管理与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对各种数据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地质数据管理水平很难适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的要求[3]。由于部分数据库建设时间早、周期长,很多的数据库采用的软件系统已更新或升级,尤其是一些地学类软件早期设计不完善,加之盗版等问题,系统、数据间的兼容性差,这为数据后期的管理与使用带来了难度。
2.3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不足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进度缓慢,基础数据源积累不足。当前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各种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以及正在开展的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等,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如1:5万、1:25万等尚未全部完成,尚不能适应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的需要。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开展了近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储备仍显不足。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完成图文数字化资料163427种,占同期馆藏资料总数的44.76%,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完成40000种,占现有馆藏资料总数的37.18%;全国31个省(市、区)级资料馆完成123427种,占馆藏资料总数的47.9%。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按照目前的速度,完成全部馆藏资料图文扫描数字化工作尚需5年。另外,对部分实际需求大、应用范围广的地质资料矢量化和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展,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如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等尚未开展建库工作,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若不能及时数字化,将面临流失的危险。
2.4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缓慢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各业务流程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管理系统要具备实现地质资料在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存在重技术轻数据、重成果轻管理的倾向,对系统的业务需求没有完全理顺,使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制约。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缺少统筹考虑,建设缓慢,制约了地质资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设备更新频繁,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系统相关性低,很多系统建成了没有用起来,致使应用无法连续推进。
3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提高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提高地质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应将地质资料的汇交、验收、保管、使用、加工、服务统一起来,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性工作,使整个工作流程有效衔接,实现高效、准确、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等业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馆藏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标准,建立符合地质资料工作规律的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及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框架。
3.2 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加强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管理
数据成果质量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电子文档汇交质量,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调用与分发等数据管理标准规范,为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奠定基础。对于各类数据库以及相关应用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完善相关数据库,提高相关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应充分利用各种已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及协同管理,利用GIS在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数据方面的功能,对各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影像数据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科学存储与管理。
3.3 加强基础数据源积累,夯实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基础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积累与管理仍是地质工作信息化的核心[3],同时也是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实践证明,基础地学数据资源在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抗震抗旱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进对已建基础地学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加速开展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和其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等基础地学数据源建设。其次,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在系统总结十年数字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与相关规范,加速完成目前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最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创新汇交机制,不断丰富馆藏地质资料数据源。
3.4 理清资料工作流程,加快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有效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手段。首先,加强统一领导,协调运作。统一规划、理顺流程,改变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效率。其次,遵循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与地质资料工作规律。通过理顺工作流程,理清需求,建立地质资料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协调运作的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各地建设的经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第三,优化目录数据库结构,提高检索效率与质量,推进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充分挖掘利用目录数据库的信息,提高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能力。
4 结语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综合统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袁艳斌,袁晓辉,王乘等.数字城市工程多源信息复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19(2),21~24
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9,28(2~3):359~366
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4,23(9~10),839~845
高谊明.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的思考.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5)
于瑞洋.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关问题与建议.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2)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14期,200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www.mlr.gov.cn

王露莹1 程永平2 黎晓英3 寇新琴4
(1.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 450048;2.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勘查院 许昌 461000;3.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郑州 450016;4.广州海洋局 广州 510300)
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十分珍贵,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缺乏资金支持、管理难度大、完整性与安全性差、存在体制障碍等问题,并提出要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完善机构、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设立专项资金、提高管理水平等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 地勘单位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现状 措施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财力、物力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海洋地质调查、极地考察、大陆科学钻探等地质工作中产生许多具有重大意义和十分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根据2008年7月实物地质资料催交工作返回的数据看,有相当一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已被掩埋、丢失或损毁,因此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1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1.1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保管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及相关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花费巨大投入取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宝贵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料和信息资源,挖掘内涵数据和信息,可以深化理论认识,以至取得重要发现。利用这些宝贵资料和信息资源指导地质勘查工作,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减少勘查投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地勘工作效率和地勘工作水平。
1.2 实物地质资料的特点
实物地质资料同其他地质资料一样具有数量大、类型复杂、运输保管困难、使用范围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等特点。同时拥有:①原始性。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最直接的产物,它所载负或储存的数据是没有经过深加工的,源于自然,没有修饰,是一种客观的实体,具有原始性、可靠性、真实性的特点。②唯一性。每种实物地质资料取自地球的某一部分,它代表了这一部分的构成。尽管我们可以把实物样本分成两份,其特征和组成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也绝对不能代表整体。因此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利用什么设备,人们也无法得到赋存相同信息的实物地质资料复制品,它具有不可再生性。③多样性。实物地质资料的性质、形状、体积、形态等多种多样,其体积有大有小,其形态有固体、气体、液体等。
1.3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珍贵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许多地质现象、矿床类型、构造事件以及环境演化标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地质条件、地质面貌、地质工作成果,再现了地球结构与地质动力作用,记录了人类认识地球、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历程,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辅助教学和科学普及作用,可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是研究评价地质矿产资源条件、进行新的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其采集的机遇性、不可再生性,使其更具有利用价值。
2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2.1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工作,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基础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的同时,取得了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据1999年原地质矿产部对全国实物资料管理状况的调查,截至1998年底,全国有关单位的钻孔岩心存放点有1万余处,存放岩矿心2471万米。其中永久性岩心库463处,存放岩矿心994万米,占存放岩矿心总长度的40%,其完好率55%;简易岩矿心库714处,存放岩矿心663万米,占存放岩矿心总长度的27%,其完好率33%。其余存放点为露天堆放和浅埋,其露天堆放和浅埋的岩矿心几乎全部流失、损毁。全国有关单位保存的标本为99.4万件,采自20200个矿(工作)区;副样1443万件,采自8484个矿(工作)区;光薄片301.2万件,采自24434个矿(工作)区。
2.2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地勘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日渐薄弱,许多实物库破损,管理人员流失,致使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或丢失,开发利用十分困难。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地质工作的投入,每年陆续形成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而多数地勘单位缺少库房,实物地质资料的体积大,性质形态多样,容易损坏或改变性状,其存放地多在野外,有些实物资料经多次转运、搬迁造成丢失和损坏。
2.2.1 缺乏经费支持
由于项目资金大部分用于地质工作过程的中间环节及最终成果资料的编制,对后期实物资料的保存缺乏资金投入,致使实物地质资料库藏设施简陋,且地勘单位没有能力建设新的库房。
2.2.2 完整性与安全性差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硬件设施原来就简陋,初建时大多建于野外分队或租用民房,远离地勘单位基地。随着地质队搬迁进城,已无专人专职现场管理,致使许多库房年久失修,出现门窗破损,漏雨、倒垛、箱体霉烂、标签丢失等现象,部分样品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库被当地农民占用,已不能再提供利用。
2.2.3 管理制度标准需完善
管理制度标准的缺失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困难重重:①多数标本在项目结束后难以长期保管;②岩心缩减、逾期销毁制度滞后,致使地勘单位大大增加了库存及管理的工作量;③实物地质资料的盛载容器不够统一,不利于运输、存放和保管;④有的地勘单位实物资料库地点分散,给统一管理增加难度;⑤多数装具为木制,不宜永久保存。
2.2.4 体制不适应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既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又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营者。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投资主体由国家转变为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在政府机构改革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大部分实行属地化管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严格地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如果财政预算不予安排,作为地质勘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已无能力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行投入,也不可能无条件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并承担法律责任,因而纷纷要求汇交实物地质资料。
3 建议与措施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完善。针对上文述及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地勘单位亟待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胆创新 真抓实干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要适应新任务、新形势、新要求,要着力在改革创新中下工夫。
首先要在工作理念上创新:一是抢救。凡是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就要千方百计去获取,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抢救收集工作。二是求取。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对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要锲而不舍地求取。三是精品。要树立精品意识,实物地质资料的精品决定了实物资料馆的地位和作用,要着力创造馆藏特色,收藏实物地质资料精品。
其次要在管理方式上创新,要集中精力真抓实干。地勘单位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定位要明确,要设立长效管理机制。应重点保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依据筛选细则,选择出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入库保存;对地质项目工作部署与进展情况进行信息跟踪,采取会审等制度,确保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在掌控之中;还要积极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工作,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2 完善机构 统一管理
首先地勘单位要设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由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指定专人专职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其次要统一规范和要求,对岩心箱、样品壶、标本架等统一材质、规格,为汇交到国家、省馆集中统一管理、科学存放奠定基础,尽可能保存典型矿区、典型矿床、典型矿化、典型剖面、见矿钻孔的实物地质资料。再次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大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法制化管理,使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 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
要切实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等同起来,增强实物资料的档案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使有关方面了解实物资料管理工作的进展及信息存贮状况,提高各部门对实物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主动为实物资料集中统一管理提供各种保障。
3.4 设立专项资金
一是国家出资项目,由国家财政在项目款中直接划出。二是市场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即要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费用。三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作为以往遗留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费用,从而为实物地质资料的长期管理提供经费保障。
3.5 提高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要以无形管理为主,有形管理为辅。即以照片、录像、数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全程跟踪纪录,以目录、影像、电磁介质等载体来存储。对非常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以原始形体进行科学系统完整地保存,并建立完善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系统,为地质找矿做好信息资源储备。

对当前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思考
答:国家制度注重原则和基本问题,地方规定应侧重于细化、符合自身实际,中央和地方相辅相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 2.3 制度的制定及实施 首先,多方征求意见、集思广益。通过邀请各个环节的专家和负责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管理部门的领导,研讨制度的制定细节。例如建设单位如不汇交相关地质资料,可在审批或上市...

关于基层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的思考
答:2 基层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分析 基层地勘单位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与地质专业性工作有所不同,无法实现直接的经济创收,为所在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正是这样的体制原因,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常常成为被忽视的对象。 其实,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通过经济效益来体...

关于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一些思考
答:摘要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本文总结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10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 多年来,地质资料工作普遍存在重保管轻利用、部门间地质资料互相封锁及服务手段落后等...

高校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答:2020-01-31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31 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几个问题的思考 2020-01-31 信息化条件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0-01-31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浅析 2020-01-30 关于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关于涉密地质资料使用管理的思考
答:摘要 涉密地质资料的对外服务一直是困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家对保密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首次开展涉密地质资料使用与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本文针对保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涉密地质资料 服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和地...

对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答:从改革的内容看,现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已经超出了地勘体制的改革。因为地勘单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勘单位,是事业管理体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勘单位,除从事专业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少数事业单位外,其余地质工作都是企业行为。因此,大多数地勘单位...

信息化条件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思考
答:地质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资料已纳入信息化、数字化的轨道。面对新时期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发挥地质资料在地质工作和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成为一项首要任务。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搞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领导重视是...

关于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的几点思考
答: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十分珍贵,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缺乏资金支持、管理难度大、完整性与安全性差、存在体制障碍等问题,并提出要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完善机构、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设立专项资金、提高管理水平等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 地勘单位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现状 措施 随着我国...

地质资料及档案保密工作现状与思考
答:1 地质资料及档案保密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地质资料及档案内容涉及不同专业领域,其保密工作除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外,还要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与管理存在问题思考
答: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能有效地得到管理和利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颁发制定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试行)》,并于2006年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经过这几年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的试行和贯彻执行,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和汇交质量逐年提高,但仍存在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管理工作也迎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