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质资料馆数字档案信息建设与管理 数字资料馆发展模式

作者&投稿:倚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胡仲奎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在地质资料管理、社会化服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及地质资料电子文档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化 建设 管理

甘肃省地质资料馆成立于1956年,是全省地质矿产行业中馆藏最多、种类最全的专业技术档案馆。现馆藏地质资料共计7000余种,是全省地矿、有色、冶金、煤田、核工业、建材等多个地勘单位几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成果,是国家进行地质基础研究、发展经济、开发矿业的基础资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在馆藏建设、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1 搭建触摸屏地质资料查询平台

地质资料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甘肃省地质资料馆是政府对外提供地质资料服务的窗口,服务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服务的形象。在此情形下,加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对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已经逐渐从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迈进,改变了以前重汇交轻服务、重保管轻利用、重收藏轻开发的传统管理方式。

以前地质资料主要是以纸介质存储为主,保存管理不便,查找利用比较困难。2005年,我们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研制了触摸屏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搭建了计算机地质资料快速检索平台。截至2009年年底,我们已经建成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信息8770条,使阅者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查到所需资料,使地质资料的再利用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2 创建互联网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发布系统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是提供地质成果、进行科技创新的再生能源,是国家极其宝贵的财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地质资料是支撑社会可持续经济发展、保障环境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营造地质资料共享机制。于2006年构建了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建成了地质资料发布目录数据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地质资料目录信息6582条,为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及水利建设、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等领域提供查询服务,使这些领域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有效查到所需资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制作

甘肃省的地质资料相当丰富,但真正达到可在计算机上依法为社会提供查询的完整资料还相当有限,仍有大量的传统纸质资料需要转化为电子数据。为全面提升全省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不断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几年来,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应用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质量保障机制,使数字化成果符合国家、部的有关要求,目前已完成各种区域地质、矿产,区域水文地质,区域重力,区域地球化学,白银矿区、金川矿区、镜铁山矿区等大型矿区及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地质报告的数字化工作1811种,占馆藏应数字化资料6000种的30%。

4 模糊破损资料的修复工作

地质资料自形成之日起,由于归档、保存、借阅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纸张的自然老化,造成资料不同程度的磨损与损坏。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一些手稿原件、刻印件文稿大部分已经模糊不清或拨损严重,很多正规出版的地质图件折叠处出现断裂掉块,蓝晒图大多已褪色、碎裂为若干小片。如不修复或重新复制,不仅利用不便,而且会加剧其破损程度。

甘肃省地质资料馆现有地质资料8770档,经初步统计模糊破损资料约2500档,占馆藏资料的1/3。2006年以来,我们只对断裂、掉块的图件进行了裱糊修复,对于装订掉线的文字与表格进行了重新装订,这种修复工作目前只完成了800档。大量的修复如矢量化修复将在今后工作中安排。

5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

随着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电子文档的安全存储、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是当前急需探讨的关键。研究电子文档不同于纸质文档的形成特征,是制定科学的电子文档管理战略从而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点。

甘肃省地质资料馆通过研究,认为只读光盘CD-R和DVD-R是适于存档的光盘类型。这种类型的光盘是只写一次式,可以确保存档电子文件不被改写,从而保证了记录的可靠性。

光盘存档是大势所趋。因此,为了保证其信息的长期可读,需要逐步解决光盘存档的瓶颈问题,降低光盘存档的风险,建立其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它涉及从光盘生产厂家到光盘应用机构,从光盘信息存储、保管到迁移,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无一不影响到光盘的可读性。因此,建立存档光盘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电子文档存储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光盘的日常管理。同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由于制作材质不同,在环境条件控制、日常保养等方面自然也应有所不同。理论上,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加速片基的老化,金属层与空气接触会被慢慢氧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①归档光盘应作防写处理,避免擦、划、触摸记录涂层;②单片光盘应装盒,竖立存放,且避免挤压;③存放时应远离磁场、强热源,并与有害气体隔离;④环境温度选定在17~20℃,相对湿度选定在35%~45%;⑤源盘与其拷贝应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2)光盘的有效性保证。光盘数据非常脆弱,计算机硬件或系统故障、软件故障、计算机病毒、光盘介质变形、盘片污点甚至微小的划痕都可能引起解码时发生错误,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管理的和技术方面的失当都可能导致光盘数据的损失。这些损失的数据中,有些是可以被恢复的,有些则是永远无法恢复。为保障光盘存档的有效机制:①要保证每个电子文件被正常读出、打开和运行,无感染计算机病毒;②设备环境更新时应确认库存光盘与新设备的兼容性,如不兼容,应进行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转换工作;③光盘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④平时提供利用时应使用拷贝件,一旦发现有文件损坏或感染计算机病毒,立即要对该载体内存储的所有文件进行检验,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损坏的文件。

近年来,我们从地质资料管理、社会化服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破损地质资料的修复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功能,强化地质资料的政府职能,使全省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今后我们更要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使全省的地质资料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管理与利用~

李艳 崔艳荣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兰州730000)
摘要 本文针对地质资料馆日益增多的电子文档的实际情况,从制度、安全等方面论述了管理的重要性及电子文档的利用方式。
关键词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管理;利用
地质资料是广大地质工作者长期以来在国家大量资金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地质、矿产、物化探、测绘、水工环等科技成果,它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地质工作者从事地质工作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对今后地质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国土资源部颁布《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以来,电子文档的汇交已成为一种趋势。电子文档的管理(储存、保护)、利用也成为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新任务。
1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管理
1.1 完善制度管理
各种技术保障措施可以为网络、计算机、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等软硬件系统建立防护体系,但要使它们真正起作用,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电子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漏洞,这些环节包括数字档案的形成、处理、传输、积累、整理、组织、归档、保管储存、提供利用等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疏于管理,都可能导致电子文档的丢失或失真。具体管理措施包括: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电子文档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归档制度、建立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及建立数字档案管理记录系统等。
1.2 安全管理
档案信息安全是确保档案信息内容在生成、存贮、处理、传输和利用整个过程中,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可用性),以及确保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和记录载体不受任何损坏。
1.2.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就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线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根据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避免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1.2.2 信息加密
信息加密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形式,它可以从根本上满足信息完整性的要求,是一种主动安全防范策略。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的安全,确保不宜公开的数字档案的非公开性,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数字档案机密性的唯一方法。
1.2.3 信息载体安全
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数字档案的载体寿命要短得多,最长也不过三十年,所以在考虑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问题时,必须考虑数字信息载体的合理选择和科学保护。目前数字档案记录载体有磁性、光学性、磁光性等几种类型。一般而言,电子档案宜选择只读式或一次写入式光盘(CD R、DVD-R)。对数字档案载体的保护主要要防磁、防尘、防有害气体、防高温和防高湿等。一般保管环境温度控制在14~24℃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由于数字档案载体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对保存的数字档案载体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和拷贝,对磁性载体每两年检测一次,光盘四年检测一次;磁性载体上的数字档案四年转存一次,光盘上数字档案十年转录一次。
1.2.4 防病毒
网络病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程序,它通过复制自身以传染更多计算机,网络病毒感染一般是从用户工作站开始,而网络服务器是病毒潜在的攻击目标,也是网络病毒潜藏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制定适合本系统的反病毒策略;部署多层防御战略,在尽可能多的“点”采取病毒防护措施;动态更新网络系统、桌面型计算机中的反病毒软件;可以采用无盘工作站、带防病毒芯片的网卡、单机防病毒卡或网络防病毒软件。
1.2.5 档案备份
目前常用的电子档案载体都不够耐久,而且读取电子档案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所以保存在任何载体上的电子档案信息的有效存期都是有限的。应用“木桶”理论,如果将电子档案信息比作“水”,而将电子信息载体及其信息读取、硬件系统比作组成“木桶”的“木板”的话,那么“水”在“木桶”中保存期限就取决于最先腐烂的那一块“木板”的寿命了。因为任何1块“木板”的腐烂都意味着“木桶”中的“水”的彻底流失,即电子档案信息不能再利用了。所以我们必须在“木板”腐烂之前更换它—即更新电子档案信息读取软、硬件系统;或者将“木桶”中的“水”转移到其他“木桶”中去,即“转移”电子档案信息。
2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利用
2.1 目录查询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在厅政府门户网站页面上设置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早在2006年9月已在该栏目上发布地质资料目录信息6346条,大大方便了广大查阅利用者。
2.2 阅览室查阅
阅览服务是地质资料馆为查阅者提供地质信息的方式之一。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主要服务形式是在电子阅览室向查阅者提供阅读浏览服务。查阅者在查到所需资料目录后,办理必须的手续进入指定的场所(电子阅览室指定的端点,即计算机)阅读浏览、查阅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全国地质资料馆的电子阅览室软、硬件设施齐备,借阅流程比较完善,值得各省地质资料馆借鉴。甘肃省地质资料馆电子阅览室的基础工程——馆藏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目前已制作近2000份。
2.3 复制
这是查阅者在电子阅览过程中选取所需资料部分或全部,然后依据国家和资料馆有关规定办理资料复制手续进行复制。复制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为查阅者提供电子文档复制服务。二是根据查阅者要求,从电子文档中为其复制所需部分文字或图件的纸质地质资料。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管理的地质资料逐步附有电子文本。2002年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2)93号”文件,要求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并附有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此后,国家馆接收的地质资料电子文本,均需通过验收把关,符合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电子文本制作规格和标准的才能完成汇交。
数字资料馆是从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概念引进来的,是地质资料馆一种新的导向性发展模式。依赖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纸质地质资料载体上的资料信息分步实施数字化转换,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是网络条件下被用户广泛利用的一种新型管理地质资料的模式。它可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互相链接,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打包”和“在线服务”。
与传统的地质资料馆、资料室相比,数字资料馆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思路和技术为手段,对现存的地质资料电子文本进行管理和开发。对原有的物化的传统载体上的地质资料信息,有计划地进行影印扫描,转化为数据存储。对岩心等实物标本也可扫描存储、影像存储。有了电子文本和数字化数据做基础,数字化资料馆的运营就有了原材料。
数字资料馆是全国地质资料馆推行的一种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模式,与企业中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有异曲同工之妙,数字地质资料馆必须解决和完善电子文本标准化、数据异构、检索机制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和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层面上的问题。

关于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答:如何将实物档案馆藏体系纳入整个社会的档案体系之中,并将实物信息资源的服务置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真正实现实物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存在问题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单位信息化系统工程的一部分,由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对单位的管理结构、管理方式、部门之间的权限分配...

推进江苏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
答:同时,它也是地质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前提与基础。省馆根据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工程工作标准《SZ1999001—2000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历时十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了馆藏6000多档地质资料档案的图文数字化工作。图文数字化所形成的海量电子地质资料信息,为全省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它的产生与应用,...

浅议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答:同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建立了包括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化探数据库在内的几十个大型基础数据库,新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全部汇交电子文档,原来的纸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全国地质资料馆正在组织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这些工作成果形成了非常...

地质资料及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建设
答:1 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的,以中国地科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图书资料室为基础面向本单位内部全体科研人员服务的图书资料目录检索服务系统,为今后地质资料的全面数字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打下基础。 系统的任务是:①建立馆藏地质文献目录数据库,建立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文件两级数据库...

浅谈新时期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工作
答:摘要 本文阐述了依法做好江苏地质档案资料信息资源建设(汇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重点论述了省地质档案资料信息管理部门,如何开展馆藏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在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开发利用。在论述了几种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急需做好的几项工作。以达在江苏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进一步搞好地质档案资料信息资源建设...

基层单位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的思考
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地质档案资料为主要收藏载体的传统纸质地质档案资料已难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基层单位档案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作为基层单位的档案室,如何有计划地开展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疑具有...

浅谈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实践
答: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作为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近年来从地质资料管理、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社会多元化服务等多方面下工夫,在认真贯彻和加强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强化地质资料提供全社会一站式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建设工作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1...

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几点认识
答:2008年,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对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进行了试点。同时全国已有部分省级地质资料馆开始了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但是,全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仍然薄弱,数字化工作尚未全面开展,相关标准尚未统一。为实现原始地质资料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其...

以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加快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
答:(江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南昌330038) 摘要 文章分析了以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加快推进铀矿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数字化的前期准备阶段、数字化实施阶段、数字化成果的管理与应用阶段三方面提出了实施数字化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核工业;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 2007年,为充分发挥现有铀...

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成果备份实践
答:1 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数据概述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也是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馆藏地质资料档案长期保存、集约保存问题,我省于 1998 年初开展了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实践探索工作。通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江苏地质资料馆完成了全部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