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省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地质工作规律”的思考

作者&投稿:用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飞

(湖北省国土资源资料馆)

摘要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湖北馆基本上实现了成果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正处于调研阶段。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目前地质资料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何做好湖北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数字化 服务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地质调查或矿区勘查等地质工作的重要依据。地质资料的档案和资料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地质资料可以再开发、重复利用,形成二次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现状

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向各省下发了《关于开展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和地质资料数字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7号),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由此成为资料业务工作的一项日常工作,并通过网站对外提供服务。近两年来,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全国开展的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和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推动了地质资料实现全面无纸化借阅进程。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衔接不够,导致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的地质资料没有被充分利用。当前,“重收藏、轻利用,重保管、轻开发”的传统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湖北地质资料工作主要是局限于保管和目录查询等告知性服务,资料利用率不高,开发利用较少,挖掘深度不够,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较落后。

2 地质资料服务利用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地质资料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对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和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就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压覆评价、矿业权价款评估及科研立项等工作都需要地质资料提供基础服务,特别是地质资料服务于找矿突破工作,能有效地避免重复工作,减少浪费。

2.2 可行性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馆藏设施也在得到不断改善,具备相关政策要求和基础设施。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组织下,湖北陆续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危机矿山找矿、“三率”调查等工作,地质资料日趋丰富,开发利用思路逐步清晰,技术方法、路线日趋成熟,为进一步挖掘地质资料价值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存在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要求

湖北省馆正处于机构建实阶段,成果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基本落实。但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还处于调研阶段,没法解决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问题,导致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利用工作停滞。近几年国家大量投入地勘基金,无论是在整装勘查还是整体推进项目上,湖北都产生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湖北要求地勘单位自行保管实物地质资料,但地勘单位受库房面积制约,多数岩心就地掩埋。保存的实物地质资料也仅限自己利用,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

3.2 地质资料集群化程度不高

目前,湖北省地质信息产品不少,国家投入也比较大,但是一个数据库一个服务系统,没有完整的产品目录,不能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上海市。但距离群众需求还相差较远,地质信息服务应当在数据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统一标准和存储规范,形成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国家地质数据集群系统。如何将钻孔数据库等相关地质资料信息与湖北矿政一张图等产品衔接,不断提高地质资料集群化程度,切实为湖北地质资料服务提供保障,这是湖北下一步做好地质资料服务的工作重点。

3.3 服务方式单一

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地质资料的利用和社会化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湖北省馆绝大多数资料已完成数字化,为地质资料服务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但对外的服务方式还是没有得到改进,仅仅只是对来到馆藏机构的借阅者提供服务,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公众相对落后,大大降低了资料数据的服务效率。据了解,英国地调局几年前就采用了地质资料数据一站式服务模式,即用户只需登录英国地调局的网上商店,便可检索并订购英国地调局提供的各项数据服务,获得自己所需的地质资料数据,使用户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为了增加服务方式,体现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成果,加强电话、电子邮件和网站接待已经是大势所趋。湖北省馆可以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与相关院校、地勘单位进行双方合作的交流探讨。如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就双方合作进行交流,共同开展地质资料的利用潜力、服务体系建设和教学实习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地质资料事业的蓬勃发展。

4 建议

4.1 加快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统一服务政策

以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和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操作性强的服务政策为手段,统筹规划,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尽快解决地质资料定密标准不统一、定密工作流程不规范的问题,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馆藏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数据库,开发服务产品,为社会各界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4.2 加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宣传工作

地质资料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但部分矿权人对地质资料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在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过程中,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不具备借阅参考前人资料的意识。更有甚者,认为到地质资料馆借阅资料是不可行的,对资料馆产生了误区,这就要求资料馆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相关网页,实时更新相关信息,将地质资料馆工作介绍给公众。同时可到相关院校、地勘单位进行宣讲,让公众具备借阅前人资料的意识。

4.3 加快统筹协调发展,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有所差距,最大问题体现在数据时效性和资料满足度。我国目前31个省(区、市)建立了馆藏机构,服务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建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加快统筹,下好一盘棋,对当前做得好的省份经验进行总结,然后在全国进行推广,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参考文献

[1]全国地质资料馆.第八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

[2]颜世强,等.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关于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

此文原载《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9卷第6期
摘要 成果地质资料是公益投资形成的准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必须的。文章提出成果地质资料是信息化的产品、不完整的信息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该产品提供社会服务具有服务面广、不可满足性、效果滞后性的特征。提出完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正确认识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严格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大力扶持中介服务组织,解决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问题,构建统一成果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准公共产品
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仅就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社会化服务的特点作一探讨,同时提出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建议,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1 成果地质资料及特点
按照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地震地质资料、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在此不做讨论。
成果地质资料来源即该产品的生产者有三个,一是由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汇交的;二是从事地质工作项目的出资人汇交的;三是由国家出资的,承担有关地质工作项目的单位汇交的。汇交并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保管、利用的成果地质资料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利用,保护资料汇交人的合法权益[1],成果地质资料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信息化的产品。承载着矿产、水文、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这些产品部分是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属于公益性产品无需付费(不包括复制费等工本费)即可获得;个人投资形成的商业性成果可以通过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或转让取得。
第二,不完整的信息产品。这是由认识的渐进性决定的,地质工作投入的强度以及对地质客体规律性把握使得地质成果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客观的限制。不完整的另一个表现是基于原始数据、实物资料等异地存放,查阅者不能或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
第三,准公共产品。成果地质资料的准公共产品表现为,它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潜在排他性,同时还是国家统一管理的非竞争性产品。拥挤性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需求不断增加而可供量有限引起的,当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值(“拥挤点”)后,出现边际成本为正,原消费者的效用减少;潜在排他性,一方面表现为可提供产品数量有限,甲消费影响乙消费;另一方面消费的后续收益,如优先申请到探矿权、采矿权等。非竞争性表现为产品是公共财政资金生产的,产品管理是政府指定的事业单位,理应由全社会共享。
2 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及特点
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宏观决策部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规划部门,专业化生产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国外地质资料服务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词是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和社会化服务(social service),尽管都强调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与社会和民众紧密相关,但是有区别的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正式,多用于经济学的范畴,如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提供社会服务,具有公益性服务的特征,而且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更加强调民众的概念。社会化服务相对比较通俗,并且其内涵比公共服务更为广泛,除包含公益性服务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性服务、非盈利组织的服务、个人服务等内容。正是由于服务范围涉及公益性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部门,使得社会化服务这一产品可区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同时表现出如下特点[2]:
2.1 服务面广,而且会越来越广
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日益广泛决定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按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显然,为完成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非盈利性活动的服务是公益性的,属于免费的范围,如为建设规划判断区内是否存在断层、地下溶洞等,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即使进行必要的综合研究、数据集成等深入工作也应只收成本,不能存在盈利;而对出于盈利目的的商业性地质活动则要考虑收费问题,如一般性工程地质勘查、地质找矿等活动,如果按照客户要求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如信息集成、成果分析等应该收取另外的费用,甚至达到一定的盈利水平。这也符合财政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财综〔2001〕94号)精神。
2.2 需求的不可满足性
首先,由成果地质资料产品的供需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引起,更主要的是由社会化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点决定的。社会化服务的准公共性表现为服务产品提供者的唯一性、权威性所带来的非竞争性以及需求者的广泛性与供应能力的有限性引起的服务“拥挤性”。
其次,需求者所希望提供的服务产品与供应实际有差距。事实上,非专业地质工作需要的成果地质资料往往是集成的综合研究内容,这是通常能查阅的专业地质图、文字报告等所不能满足的。进一步讲,由于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供者和多数使用者是同类的,目的也很一致,作为竞争对手,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封锁倾向。一方面呼吁更多的无偿服务、资料的公开共享,另一方面则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封锁有价值地质信息。因此,感叹公益性资料服务不公益等是正常的,服务不尽如人意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三,社会化服务效果的滞后性、间接性和难定量化。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果尤其是服务效益不能马上体现出来,如找到了有开采价值的矿床还需要进行工程开拓、采选等投入,产品才能供应社会产生使用价值。间接性表现成果地质资料的服务只是某项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未独立发挥作用,其价值表现为贡献份额,如重大工程的部署,成果地质资料只是辅助性技术支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又不可或缺。难定量化则是服务面广、效益链条长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3 完善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建议
3.1 正确认识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这是困扰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多年的老问题。各级政府感到资源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社会学家呼吁加大地质投入,缓解资源压力;地质工作者更是心急如焚,需求急速扩大、可供量难有突破。其实,各方面关心问题的核心是地质工作的投入。地质工作者要求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缓解资源供需矛盾,财政要求改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提出令人信服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强度。事实上,到底投入多少一直是个未解的难题,其原因在于成果地质资料这一准公共产品本身[3]。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表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量取决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公共产品所需付出的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愿意为这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额。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示他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且也都不能准确地表示他所需要的数量,因此,成果地质资料消费者不愿和不能准确地表示出自己对它的需求量。可见,用市场选择来解决公共产品的生产均衡以达到资源有效地配置的目的是无效的,即市场选择是失灵了,而必须代之以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是用政府决策来替代个人决策。但是,当公众把公共产品交给政府后,政府也不一定做出最佳的公共选择。事实上,政府由于缺乏监督甚至寻租行为也可能出现超需要供给、低效率运行的可能性,政府也会失灵。计划经济时期,地质工作管理采取的是报销制,即每年计划部门下达实物工作量、实报实销,造成了为完成任务乱布钻孔的现象,提交了许多无法经济开采的呆矿。
3.2 严格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2003年1月3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2003年12月31日印发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均对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内容、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但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资料不完整或不够详细,不及时。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汇交任何资料,尤其是从事商业性地质矿产调查的地质成果更是缺失。从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源头严格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至关重要。下面介绍一下南澳大利亚基础行业和资源部关于矿物勘探许可的管理,从中取得一些有益的管理经验。
《勘探许可》是南澳洲颁发的主要勘探资格证。首先是通过传真或Email申请《矿物勘探许可证》,表明准确的地理位置和勘探的几种主要矿物,勘探方案、预计开支,并提交能够证明具备执行该方案的技术能力和财务能力。递交申请的时间先后决定了批准的次序,有效期延期的必须以书面形式,详细阐明目前的勘探情况和开支概要;放弃勘探许可证应填写指定表格,确保承担必须实施的土地恢复工作,同时根据《部门勘探报告指南》提交报告和数据资料。法律规定:勘探许可持有人必须于每满6个月的前30天,每满一年的前60天,分别提交《矿物勘探总结报告》和《年度技术报告》,对上述2份报告在勘探许可、后续许可以及许可规定的采矿权的有效期内绝对保密,但在提交了放弃勘探许可的技术报告之后,该报告将会收藏在公共文件夹中供公众参考。提交的报告未达到标准、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或没有按时提交报告,这些行为被认为违反了勘探许可的条件。要求勘探许可证持有人在发现任何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矿物后,应尽量提早通知有关部门。对地质样品,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勘探许可持有人须向南澳大利亚基础行业和资源部提交各钻探(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几次钻探)样品至岩心储藏馆,这些样品只有在许可持有人同意的条件下才会公开。由上可以看出,南澳大利亚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伴随着整个勘探活动,而且对数据资料、实物资料的汇交与管理均有着严格的规定[4][5]。
3.3 大力扶持中介服务组织,解决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问题
可行的办法是政府主导投资方向和风险,吸引、鼓励其他资本顺利进入和退出,以扩大成果地质资料的供应队伍,尤其是地质资料的加工、集成等服务性经营活动队伍。借鉴美国气象服务体制,国家气象局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一般性的气象信息,包括普通天气预报和重大灾害天气的基本警报,国家对气象科研提供经费,购买先进设备,进行气象、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分析等工作,不断提高国家气象检测技术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则专门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制作包括天气、水文、农业、森林火灾、航运等不同领域专用的特供气象信息,提供给相关行业的用户,进行有偿服务。公私气象部门之间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这种体制对充分挖掘气象信息资源、盘活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构建统一成果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各组织实施单位成果的整合与发布统一到同一平台,技术上解决与公众网内容的互联互通。资料表明,多数国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都有统一的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可以完成成果目录的查询、元数据的查询。
用户获取产品的途径,除到指定的商店购买外,部分产品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取。通过网络,用户可以下载免费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订单或E-mail订购所需要的产品。例如,加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29%的数据,美国可以获取27%,澳大利亚可以获取8.5%。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多部门联合提供社会化服务,在门户网站上查找的成果产品可能属于不同的部门,但这并不影响不同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进生.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资源,2005(6):9~11.
[2]周进生.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J].西部资源,2006(2):6~9.
[3]周进生.国外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及发展趋势[J].国土资源,2005(11):48~49.
[4]周进生,林文.国土资源大调查社会化服务评估体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9),18~21.
[5]艾刚,杜正峰,刘海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J].资源与产业,2006,9(2):99~103.

毕 孔 彰
中国地质学会 21 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提出,要 “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 50多年来地质工作发展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就 《中国地质工作发展规律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来,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恐怕在实践中也是一个很难理清的题目。
首先,关于 “地质工作”的概念。
众所周知,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供战略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如何理解 “地质工作”,从概念上讲,有人认为,为研究 “地质”及“与地质有关”的问题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统称为 “地质工作”。有人从 “需求分析”上认为, “地质工作”有 “三个层面”,即 “面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面向市场的商业性地质工作”、“面向公众对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增长需求的地质工作”。更有人从 “研究对象”的角度,提出了更广泛更多层次的 “地质工作”概念,如 “石油地质工作”、“水文地质工作”、“地下水地质工作”、“地层地质工作”……今天,我们要在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探讨 “地质工作规律”的问题。
早在 1962 年,地质部副部长张同钰在 《关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程序和方法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按照一定的程序,实行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多快好省地完成普查勘探任务所必由的途径。而正确地规定和遵守一定的工作程序,实行正确的工作方法,又基于对地质工作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这是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 “普查勘探”各个阶段的任务与 “对地质工作客观规律”的整体认识统一起来的一种表述,必须 “按照一定的程序,实行正确的工作方法”。对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想谈两句话: 这种认识从整体上看,从基本规律上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但就具体工作而言又不可绝对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张同钰副部长在 《关于地质工作的改革问题》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上来》中明确指出,要 “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提高地质调查研究程度为基础,以多快好省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保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要 “按照实现经济规律办事,要勇敢地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里所说的 “生产关系”既有后来的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也有受 “50 年代 ‘规范’框框的束缚”问题,初显改革之意。1981 年底,张同钰副部长在 《关于地质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就矿产地质工作阶段的划分,他认为 “长期以来,由于对划分地质工作阶段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相当长一段时间套用苏联的经验,而且套用之后就没有动过。现行 《规范》长期没有得到修正和完善,并且各部门对阶段的任务理解又不相同,因此,随着地质工作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日益显示出严重的弊端”。为此,他 “主张矿产地质总体按照以下的阶段来划分: ① 区域地质调查: ② 矿床地质普查; ③ 矿床评价勘探; ④ 矿床工业勘探; ⑤ 矿业开发勘探。”并就此进行分别的阐述。至此,他已将 “矿产地质工作”从 “地质工作”中分列了出来,并探讨了这一工作的规律。这种 “分列”,就预示了,我们不可再笼统地使用 “地质工作规律”的概念了,必须将 “地质工作”具体化。
这里还需要补充指出,此后,关于地质工作规律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多有探讨。

图 1 地矿调查研究系统的循环加速机制模式


图 2 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的金字塔型结构

20 世纪 90 年代中,刘波同志在 《找矿哲学的系统观》 一文中论述 “找矿程序规范化”时,提出了 “地矿调查研究系统的循环加速机制模式” ( 图 1) 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的金字塔型结构”( 图2) 。他应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并指出 “地质勘查程序性和阶段性是相对的”。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观点。
刘益康在 《神眼之光———商业性矿产勘查》 ( 地质出版社,2007) 一书中,对国内外矿山发展阶段对比做出了如下图示 ( 图 3) 。

图 3 国内外矿山发展阶段对比图

我比较同意刘树臣等关于 “三个层面的地质工作”的提法与论述,已如前述。
如果就某一 “层面”的地质总体而言,每一个层面的地质工作都是有规律可探讨的。如果一定要说出他们的共同的东西,那么,野外地质调查的时间认识则是单一性的。脱离了它,就没有了基础,恐怕这就是最基本的规律了。这也就是“地质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就何如按照 “三个层面的地质工作”而言,那么 “第一个层面”的地质工作应属于公益性的基础性工作,以开展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为主要内容。这类工作也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有课题的,甚至有些也是 “有偿服务”的,例如某机场地质基础调查、某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等。不管怎么说,这类工作所遵循的、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地质工作基本规律, ( 如调查—研究……野外—室内……) 是基本不变的。至于 “第三个层面” “面向公众对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增长需求的地质工作”,更多的是对地质资料的提炼与加工,更多的属于知识产品,既可面对 “广大公众”,又可面对 “部分公众”。属于更高层次的地质工作,目标也可以是 “有偿服务”的。
现在,问题最多的,或者最需要研究的是 “商业性地质工作”。“面向市场的商业性地质工作”有哪些? 恐怕凡涉及 “地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例如: 属于某工程的基础地质调查; 某经济区的区域地质规划; 某区土壤地质调查、土壤地球化调查; 城市地质调查; 灾害地质调查; 矿产地质调查与地质找矿; 矿业开发……
这里属于 “面向市场的商业性”的基础地质工作,仍然是遵循地质工作基本规律的。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问题最多的仍在矿产地质调查与地质找矿工作上,或者说,这部分的地质工作还有无规律可循。
我认为,还是要把问题放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上来。就某些大中型矿产开发而言,大体上还是有基本规律可言的,也大体上是这么做的。例如冀东油田发现的过程等。但是就某些中小型矿产开发而言,就是一种 “游击战略”了,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完全是在某一“阶层”的某一 “点”上,或者说是符合总体规律的某一 “点”上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完全无所谓看得惯看不惯了。这是完全受利益所驱动的,但同时也有社会浮躁、急于求钱、功利主义、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综合起来看,地质工作是有基本规律的,而且基本规律没有变。

浅谈地质勘探开发档案资料管理和利用服务
答:修订完善了院《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档案资料接收归档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档案资料借阅利用管理制度》等制度,并纳入院ISO9001质量体系,为勘研院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地质勘探开发档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担负利用服务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利用制度的直接贯彻者...

关于成果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答:因此,加强地质资料接收部门与汇交单位之间的协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协作同样也需要强调服务精神,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服务他人、服务同事的精神,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多考虑一下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换位思考,才能使各项工作接口更为平滑,使一些制度性的耗损减低到最小,使整个机构运转更有...

地质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提升素质的思考
答:赵帼丽 (天津市地质矿产测试中心,天津300191)摘要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地质行业新的使命,也对地质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从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思维意识、综合能力、服务理念、关心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对于新时期提高地质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思考。关键词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伴...

湖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答: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厅组织对我省地勘单位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地勘单位48个,年末在职职工人数 12288 人(其中,从事地...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答:通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工作的安排等法规制度的要求,以监管信息化手段促进地质资料汇交。 二是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是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汇交力度,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的需要。地质资料汇交是保障地质资料服务有效开展的基础,应...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答:1.3 传统服务不断完善,网络服务逐渐加强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积极开展服务工作,2007年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为3.9万人提供了地质资料服务,利用资料约265.7万件。目前,除提供传统的纸介质资料服务外,各类数据库成果,如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及化探...

关于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
答:摘要 社会化服务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新形势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基本方向,为全面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笔者结合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情况,分析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

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答: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的社会化是地质工作成果价值的体现。本文介绍了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思考;建议 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

对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和验收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答: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地质调查资料。 1 2002年以来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和验收现状与体会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质资料馆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单位,对地质调查项目形成的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根据工作地区分属,进行接收以及验收、转交、保管、服务工作。 图1 大区成果地质调查...

加强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的思考
答:地质资料又称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的重要记录,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国防建设、重大工程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把地质资料分为成果、原始和实物三类进行管理,其中,原始和实物地资料数量巨大,主要由地质工作单位自行归档保管;成果地质资料则实行国家统一汇交,部省两级馆藏机构负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