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思考

作者&投稿:蒙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红英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 地质资料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服务与资源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亟待修订完善,地质资料资源不足,服务方式落后,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技能单一等主要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 问题 建议

1 国内外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形势

地质资料,尤其是成果地质数据资料,作为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国家资源、企业经济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

1.1 国外形势

目前世界各国对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开发、整合、利用和服务日益重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把地质资料与数据信息作为国家战略性与公益性信息资源,投入巨大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地质资料数据的系统性资源建设,并对社会提供从数据资料查询、信息发布、图形与图像信息加工服务,以及地质、矿产、资源和环境咨询等各种层面的资料信息服务,以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促进作用。

1.2 国内形势

随着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矿产开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地质资料信息的重要性也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同,社会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服务与资源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地质成果需求机制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供给机制变为需求机制,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为目的。

多年来国家和部、局领导对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十分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为新时期地质工作的6项重大任务之一,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2009年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视察中国地质调查局时提出“加强信息化服务,要更好地开发利用地质资料,形成集群效应,争取形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的要求,今年我国将全面启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

2 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实现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益性服务目标,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新一轮大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在部署大规模基础地质、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环境与地质灾害等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同时,大力推进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工作,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推进地质调查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形成了以基础地质数据库和成果地质资料为主的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为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基础地质资料数据。但是目前地质资料的服务工作仍不能令公众满意,服务水平与美国等国外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实行国家、省两级政府管理。国家地质调查资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设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及六大区地调中心负责保管与服务工作。同时还有行业部门(石油、煤炭、核工业、有色、冶金、建材等)内部运行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制。现行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中,责任和权限不够清晰,造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或者业务关系不顺等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资料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2.2 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亟待修订完善

2002年我国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349号令),国土资源部2003年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16号令)。随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和办法,形成了现行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法规体系。

但是,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进,原有的法规办法与现代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地质资料管理机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需求等还不相适应;②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与技术要求。社会化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没有明确界定,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国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规范,无涉密地理信息要素删除处理标准,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与把握;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缺乏可操作办法等这些都制约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发展。

2.3 地质资料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3.1 馆藏资源积累不足

由于受体制与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制约,部分地质资料汇交人(尤其是商业地质工作承担者、行业地勘单位)不及时保质保量的汇交资料,甚至相当一部分数据资料长期分散在部门、企业或个人手中。大量数据库、软件等没有及时向国家汇交,导致我国地学数据信息资源积累不足。

2.3.2 数据资源日显不足

虽然国家、省级地质资料馆,近10年来积极开展了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但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程度仍较低、速度较慢,至今还有近60%的纸质资料有待数字化;新形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电子文档)存在汇交率低、质量较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地学数据库建设存在诸多不足,如1:20万地质图数据库的接边问题,一个数据库一个服务系统、没有完整的产品目录、多重注册、缺乏专业信息的更新机制,执行标准不一造成异构、类型复杂,不利于数据整合集成、深加工与开发。

2.3.3 地质原始数据应用资源不足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一直采用由地质工作承担单位负责保管的方式,这样造成地质调查原始数据管理处于分散状态。重要原始地质汇交内容与具体方式又无明确要求,直接影响了原始地质资料的直接利用。

2.4 服务方式亟待改善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方式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以传统服务为主。近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调局大区资料馆、部分省馆基本网络在线服务已取得一定进展,可提供目录服务、部分地质数据的元数据服务、小比例尺地学图件及少量数据库数据的查询浏览和下载,主要地学数据库的服务仍是离线服务。而且据了解,西北各省许多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日常借阅利用、归档等沿用人工操作,这不利于服务集群机制的建立。

2.5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队伍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且许多人认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人员所需技能较低,成了安排人员的地方;部分具有地质专业知识地质资料服务人员,因缺乏野外实践经验,综合专业知识能力有限,很难抓住地质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致使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率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给资料服务人员带来新的挑战。

此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美国、英国从事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其地调局队伍总量的6.5%和12.5%,而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从事资料信息工作的人员只占1.5%,其他地勘单位则不足1%。

3 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建议

3.1 理顺管理关系,构建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根本保证。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相辅相成。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服务体现管理的水平。管理机制、服务体系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议国土资源部及地调局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构建这一体系。目前体系下,对部、省、地调局大区中心地质资料的服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进行明确界定,如国家地质调查资料(三大类资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管理与服务,部资料管理部门加强商业地质资料等的管理,共同协作,联动地勘单位,形成一套有效的集群体系,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层次。

3.2 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加快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具体办法和数据库类地质资料汇交技术标准的出台;统一修订和完善社会性查阅、复制和利用地质资料的相关规定,明确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增强可操作性。

3.3 构建有效的服务方式

服务方式是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形式的总称。地质资料服务要着眼于服务产品生产、交换两方面考虑,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社会服务功能,释放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1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

国外地调机构非常重视现代地质资料服务系统、技术及标准的开发,已研发的技术主要有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 GIS技术、基于标准的Web服务技术、跨系统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元数据技术、网站设计技术和基于标准的互操作技术等。

在汲取国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现状,重点应加快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地质资料查询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形成基于Internet的网络动态连接技术、目录查询检索系统、专题信息的浏览查询检索系统、Web编图系统和一站式服务系统的现代服务方式。

检索利用服务方式的改善一定要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努力应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馆藏地质资料利用率,实现地质资料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分布广泛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提供目录检索和公益资料查询,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特色地质信息的发布,编制1:5万、1:10万、1:20万、1:25万、1:50万地质资料检索示意图等工具,满足不同需求用户的快捷服务。

3.3.2 加大协同性服务,促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

以快捷方便的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内外网、电子政务的技术手段,把各行各业的业务链接,形成多方位、多部门、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网,实现资源共享。共享服务以离线和在线相结合的方式进的,离线服务主要是为上门索取资料的用户提供数据加工和介质拷贝服务;在线服务主要通过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网(全国、大区、省级),为普通公众和注册用户提供数据检索和数据下载服务,同时配合Email、传真、电话等多种方式,解答用户疑问,响应用户资料服务请求。

3.3.3 加快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研究,发挥现有馆藏资料的潜在价值

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一直是地质工作者和地质资料管理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新时期仍是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是加强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所以要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地质资料的潜在作用,按需进行专题服务、提供有特色服务产品,为国家重点地质项目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提供政策决策支撑服务。

3.4 加强地质资料基础建设和资料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增加地质资料管理与维护建设投入,从而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速度;加强地质资料的汇交与提交监管,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资料信息服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目前人员素质培养和知识更新培训,不仅是地质资料管理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而且要重视地质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档案学等综合知识的培训和学习,适应地质资料工作的全新变革与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视地质资料信息工作,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吸引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地质资料信息综合开发利用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9.28(2~3):359~365

张翠光,卜小平,侯荣玖等.关于制定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办法的初步探讨.科技管理,2007(24):141~144

辛继升.试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国土资源情报,2008(11):47~51

颜世强,庞振山.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第六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



关于新形势下地质资料工作的几点思考~

张慧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 北京 100037)
摘要 近年来,地质工作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加,新技术的应用、人员结构变化都已对生产环节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地质资料的出现。同时,资料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标准与实际不匹配、机制运转不畅的现象,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这样既不符合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更不利于其服务化地提升。笔者根据资料管理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现行资料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加以阐述,试图探寻现象发生的根源,希望能对资料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 勘查投入 变革 信息 地质资料汇交
1 引子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4年起,全国地质勘查投入明显扩大。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都已都投入到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许多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项目,采用的技术手段更趋综合化。除了技术层面的变化外,工作的主体——人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论是其在思维方式、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还是人员专业、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生产环节广泛存在的变化,对应产生出来的大量地质资料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内容信息、规范要求、载体形式、软件环境等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样在地质资料服务环节亦是如此,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
这些显著的变化对地质资料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如何能使大量复杂多样的地质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加工,从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面对如此现状,作为地质资料工作者,首先需要对目前整个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一清晰的认识,深入挖掘出问题根源的所在,对于地质资料工作的突破性发展定会大有裨益。
2 资料汇交工作中的几点问题
资料汇交工作处于资料管理的最前沿,只有汇交顺畅,其他后续环节才能得以正常运转。目前,该环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也是资料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系列问题,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2.1 信息资源获取难
近年来,全国在地质勘查方面的投入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投资渠道不同,汇总统计单位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截至目前,从全国层面还未形成资料管理服务的信息资源统计平台,统计方式不全面,汇总接口不统一。总体上是各自为战,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无法及时获取。统计内容包括投入经费的完全数目,工作目标和类别,每年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各类计划项目数量、原因,按期需要提交的资料细目等,这些与资料汇交相关的信息均不能得到准确而有效地掌握。作为资料管理部门就只能被动接收,所接受的资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确保其质量,位于下游的馆藏和服务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高质量的资料减少,高品质的服务只能是空中楼阁。
2.2 汇交与制作不协调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大致理清汇交格式与馆藏要求的区别。笼统地讲,馆藏要求也就是为了使馆藏资料得到更加有章地保管,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制定的相应的格式要求规范,所有馆藏资源必须符合本馆的要求。汇交格式是内容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形式上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先有汇交格式再有馆藏要求,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应各司其职,汇交人负责提供全面的合格的资料,资料管理人负责将资料转换为符合馆藏要求的格式。馆藏要求要主动与汇交格式去接轨,主动为生产服务,而不应该为了达到馆藏要求而反向单边设置汇交格式,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在最短周期内将最新的成果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进行数据转化并提供社会服务。目前在资料汇交环节当中,一些问题尤为突出。
现行的汇交要求中,电子文件大致可分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两个大类。其中源电子文件就是在生产环节所形成的原始文件,只要通过技术专家的审查,就已经满足了任务要求。而存档文件是为了资料管理而设置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属于馆藏要求。目前在资料汇交中,将存档文件的制作过程转移至资料汇交人,这种思路本身值得商榷,无形中给汇交人增加了许多负担。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信息丢失、图元变形等,这也成为当前资料制作环节、汇交环节和验收环节工作量最大的工作环节。格式转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并造成资料在一定周期内的不同程度的积压,导致众多后续环节的推进速度迟缓、效率低下,继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全面开展,这是目前在资料汇交中最不协调之处。
2.3 地质专业问题增多
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只有经过审查验收的资料才可以进行汇交,即汇交来的资料应是符合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的。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地质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出现的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报告正文中的专业术语错误率增加、错字率增多,重要地质信息存在错误或遗漏,附图中地质体用色不符合技术规范,四角范围坐标有误等,忽视版面设置、布局等细节的技术要求,美观得体更无从谈起。此类问题本应由专家组审核出的内容却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已顺延至验收资料整理环节,从形式上说不属于资料管理的责任,不会直接影响汇交工作,但对于馆藏资料的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末端的服务环节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4 汇交意识淡薄
按时高质量地汇交地质资料是法律赋予资料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守。目前普遍存在消极汇交的现象,包括资料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都存在此种思想。资料拖欠严重,汇交资料以次充好,可参考性低,深深地影响着馆藏资料的质量和社会地位。
除去主观因素外,客观存在的体制缺陷是造成该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管理部门过分强调义务而忽视汇交人的权利,势必会引起汇交人的消极应对。资料汇交后,其所有权就归资料馆藏机构(代表国家)所有,但在提供服务时却不能充分考虑汇交人的利益,在一些重要信息的保护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未完全照顾各方利益,使汇交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影响了汇交人的积极性,变相地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另外馆藏机构自身位置尴尬,对管理、服务中众多不合理现象不能做出及时地处理,一个问题的处理需要周期比较长,这样的工作方式下,其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
汇交意识的淡薄,造成的问题主要有:拖欠汇交、汇交方有意屏蔽重要信息、以次充好等,严重影响了馆藏资料的质量,降低了馆藏机构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也是资料催交长期无疾而终的症结所在。
3 几点建议
3.1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平台
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平台,或自建或共享,全面收集有关信息资源,保证与资料有关的所有信息都能得到及时准确地掌握,为资料汇交、资料管理奠定基础,变被动为主动,逐渐提高馆藏机构自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资料管理工作,必定会使整个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2 修正汇交要求
修改或制定更符合生产和资料管理的汇交要求,不能使其成为资料汇交工作的屏障。要做考虑的包括:存档文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如果需要应由哪个环节实施更为合理;多样数据格式转化为一致性是否真正需要;转换前后的数据资源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有何种区别等。
要求的制定不但要满足当前的资料工作需要,更要具有超前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起国标或行标技术体系,以成为较长一段时期内的行业规范依据,尽可能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出现。所有原则都要有基础依据,考虑问题要全面广泛,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单位做调查研究,特别要注意听取和采纳基层生产单位的意见。
3.3 呼吁完善技术审查监管制度
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审查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专家意见既要尊重客观实际,也应该保证其真实可靠,还应该全面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也应加强自身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把好头道关,确保提交成果的质量。充分完善审查监管制度,确保所有资料都能真实、高质量、完整地、美观大方地表达出来。
3.4 设置专题研究
设立专题研究课题,多做一些关于资料业务的探讨性项目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行业或国外的相关先进经验,权衡各方利益,研究建设利益分配体系,应偏重于保护资料形成单位的既得利益。目的就是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充分提高汇交人的积极性。加强资料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强化资料馆藏机构的执行力,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工作效率,提高资料管理人的积极性。
4 结论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排头兵,是地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集群化、产业化”开展的基础。面对目前出现的各类繁杂问题,需要资料管理人有清晰的思路,把握好工作的主和次,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并努力促使各种不利因素向好的一面转变,地质资料工作定会赢得更多发展的空间。

姚华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具有一定的资料馆藏基础,数字化资料服务作用日益明显,但也存在资料共享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统筹规划,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树立“大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龙头和核心作用,推进实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1.1 地质资料需求日趋旺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对地质工作的旺盛需求;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地质工作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需求的目标指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勘工作逐步复苏,尤其是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矿产资源、工程建设等需求大幅度提高,相关的地质工作需求不断攀升。据统计,2003年以来,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2007年达105亿美元。在我国,自《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49号)颁布以来,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出台后,地质工作投入大幅度上升,由2002年的222亿元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620亿元,6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同样为30%左右(表1;图1)。

表1 2001~2007年中外地勘投入情况

注:世界的数据为MEG(加拿大金属经济集团)统计的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中国的数据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提供的非油气勘查投入。

图1 2001~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变化

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双双突破百亿。
与此同时,地勘投入沉淀的资料量与地质资料的服务量也增长迅速。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成果地质资料年接收量从2001年的1003种,上升到2005年的6153种,增长了5倍多;总服务量从2001年的768人次,上升到2007年的59692人次,增长了76 倍多;借阅资料份数从2001年的2093份,上升到2007年的20190份,增长8.65倍多(图2)。

图2 地质资料服务变化

1.2 建立服务型政府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要职能在调控经济运行、进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按照公共服务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分类,可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工程基础和环境基础,其成果资料服务主体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在公共服务的三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2)。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用,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3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制度逐步强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质资料相关制度已经完成从过去的注重汇交保管到目前越来越注重开发利用的转变。2002年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确立了“统一汇交、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与服务提高为制度层面的要求。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表3)。

表2 公共服务与地质工作的对应关系


表3 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演化阶段

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基础,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基础
2.1.1 地质资料价值巨大,馆藏量较丰富
地质资料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59年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13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对丰富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钻井资料的重新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截至2007年底,我国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收藏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已达20余万种。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近11万种,涉及我国最近的1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表4)。

表4 全国地质资料馆成果地质资料馆藏量情况

2.1.2 数字化地质资料服务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表现形式正从传统的以纸质为主,向纸质、声像电磁介质并举转变。目前,随着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加。仅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数据已达26TB(含备份数据),且每年以2个多TB的速度增长;已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达2.2万种,建成国家重要基础地学数据库近20种(表5),成为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随着数字化资料的增加,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国地质资料馆接待到馆阅者,以及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网站接待的阅者共近6万人次,比2006年增加近1倍。其中,网站访问量就达到5万人次,占80%以上,电子数据服务同比增长3~5倍(表6,表7)。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2006年数字化图文资料复制量和纸质资料复印量相接近;2007年,只占馆藏量的20%数字化资料,复制量却是纸质资料的近2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也为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目前,共有5000余种图文地质资料实现了全文公开上网浏览下载服务,2006~2007年2年浏览下载累计3.7万人次。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矿业大会上,全国1:20万、1:25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也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

表5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主要数据库

地质资料服务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开展传统窗口借阅服务和在线目录检索服务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网络浏览下载、产品邮寄服务,并与部分客户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2008年又发放借阅证,提供凭证服务(表7)。

表6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两年服务结构变化


表7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年服务方式变化

目前,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相对于日益旺盛、多元化的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而言(表8),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图3)。

表8 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服务方式的统计(2007年)


图3 地质资料服务存在的问题

2.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2.1 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和馆藏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现行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构主要为中央(国家)级、省级两级体系,未能很好地融入国土资源四级管理体制之中;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管理薄弱,未能与成果地质资料在机构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地质资料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衔接不够。
2.2.2 服务标准政策体系不完善
服务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完善、不配套,是影响服务水平和规模上台阶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相关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与强化服务要求极不配套,尤其是有关地理要素方面的保密政策,导致大量附有测绘地理要素的地质成果无法公开提供利用。按照现行保密制度,全国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完成后,许多地方的地质资料公开利用范围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不完善,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不统一;资料数据信息交换与服务、协作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加工处理与研发等相关技术标准匮乏、不配套;数据资源管理分散,壁垒严重,“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十分突出;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亟待制定或完善。
2.2.3 服务基础支撑体系薄弱
当前,地质资料系统,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馆藏机构,力量都相当薄弱,不适应加强服务工作的需要。以作为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主体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为例,美国地调局(USGS)仅“地球资源与科学数据中心”(EROS)就拥有600名雇员从事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英国地调局共800名员工,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00人从事数据信息工作;分别占美国和英国地调局队伍总量的6.5%和12.5%。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系统专门从事资料信息工作的人员约100人,仅占队伍总量的1.5%。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十分巨大。省级馆藏机构专门从事资料数据服务工作的人员也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亟待优化。
资料公共服务日常业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落后,缺乏适应现代服务要求的保管和服务基地;存储、加工处理等必备的公共服务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服务虽已成为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但在经费、装备、基础设施等保障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印度地调局第10个五年计划(2002~2007)中信息传播经费占其总经费支出的11.82%,而我国仅占3%左右。
2.2.4 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与旺盛的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存在着“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急需加大,馆藏机构服务不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0%左右,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2.2万份,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20%。1:5万、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力度亟待加快。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以及国家急需的油气资源系列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缺乏满足政府、社会公众需要的数据产品。资料数据的深加工与开发工作尚未起步。
2.2.5 服务观念、方式手段落后
“重收藏、轻利用,重保管、轻开发”的传统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果服务宣传不够,客户需求调查、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等机制不健全。未建立产品和用户的分级分类管理与服务制度。服务面狭窄,专业服务强;政府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弱。缺乏现代营销模式,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网络服务的信息量和质量低。从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2001~2005年的访问量对比来看,同一时段内USGS大约是CGS的600倍。

图4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3 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
3.1 统筹规划,明确思路
进一步明确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程度为目标,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图4,图5),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广义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包括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目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图5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图

3.1.1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组织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其公益性公共服务单位地位;加强传统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现代信息机构的融合,推进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服务一体化;充实地学专业技术力量、信息技术力量,积极培养综合性服务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服务素质。
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构建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与服务职责任务,切实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纳入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资料、原始资料、工程勘查资料管理与服务的责任。
3.1.2 完善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
尽快研究出台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完善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建立产品价格机制、资料数据交换与协作利益共享机制;修改地质资料数据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出台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政策。
3.1.3 夯实基础支撑体系
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日常性基础业务的经费投入,改善保管和服务环境,增加更新存储、加工处理与服务设备。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加大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力度;加大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化进程;加快1:5万、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开展钻孔地质数据库、实物地质资料图像数据库、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送出去”与“请进来”、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地质资料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现代服务需要的技术队伍;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自的技术优势。
3.2 更新观念,树立“ 大服务”意识
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多领域、多功能,专业性、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求必须树立最终成果与阶段成果服务并重,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的专题服务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大服务理念;建立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专题服务相配合、优势互补的“大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过去的“仓库保管员”为现在的“超市销售员”;加大成果服务宣传力度,开展用户和产品的分类分级,建立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面,加大为政府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积极探索地质资料数据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式和途径;建立现代营销模式,改变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的技术手段较落后的局面。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作为项目立项出发点和依据,加大为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在立项之初即明确“为谁服务、服务什么”的问题,要把需求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标准和落脚点;尽快出台国家财政出资的长周期的大项目、大数据库的阶段成果及时提供服务的办法。
3.3 建立“ 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充分发挥龙头与核心作用
明确建设“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数据方面的采集、加工处理和服务的龙头与核心作用。
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创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需要:“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首先要“服务一流”,只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质量服务,才能逐步让国内认可、国际认同。二是地质调查工作性质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基础性、区域性、服务多功能性和公益性等特征,主要属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范畴,是公共服务领域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国家地调机构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与信息服务机构。三是顺应世界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调查到服务”是当今世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职责定位发展的主要态势,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发展演化经历了“矿产型—资源环境型”,到今日强调“服务型”理念的过程,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必须顺应这一国际化的大趋势。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3.3.1 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
以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契机,研究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信息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原来“1+1+6”的服务体系进行扩充。当前,急需将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海洋局(所)等专业服务单位纳入局服务体系,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骨干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单位、专题、区域、服务类型等为主线“一站分布式服务”,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服务优势。
3.3.2 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
科学部署“基础—矿产—环境”三元结构的地质工作,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基础地质图件更新机制,形成国家财政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经常性经费长效补给制度。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建设,统筹规划、明确局机关业务部室的分工协作,集成局属单位专业网站内容,加大数据系列产品、专业内容和英文网页建设与服务力度,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
3.3.3 加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区域地质图系列产品、基础地质数据产品、矿产地质数据产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产品、灾害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成系列的地质资料产品;紧密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重大专项,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等专项再开发、再研究利用;针对矿业权管理工作需要,开展专题性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充分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整合、加工数据资源,提高对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的程度。
3.4 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
3.4.1 建立组织,落实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由国土资源部、地调局有关管理部门牵头,全国地质资料馆具体负责,尽快成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研究论证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吸收测绘、地震、海洋、气象等公共服务单位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经验,实质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
3.4.2 精心设计,明确框架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体系应该包括“国家级中心”、“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四大体系。国家级中心为核心层,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及地调局所属六大区地质资料分馆和专业资料数据中心(海洋、航遥、环境)构成,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及数据、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以及全国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全部目录数据库;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网络平台,与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实现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网上在线服务与地质图书、档案和文献进行开放式数据交换,逐步建立与国际地学资料数据中心之间的开放式数据交换机制。
3.4.3 夯实基础,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公共服务门户及公共服务系统,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络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三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推进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涉密清理;更新全国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库;开展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调查清理;开展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答:76号文),2001年10月下发法人单位资格证书,正式确定了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宗旨和业务范围,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健全与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建设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管理、研究开发、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责...

对基层单位地质资料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答:地质档案资料及其信息化工作也因此备受关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国家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地质资料信息工作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服务与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并列,成为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履行成果地质资料提交(汇交)的...

当前世界地质工作发展趋势及几点思考
答:2020-02-03 对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02-02 农业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 2020-02-05 新时期地质工作概念及发展方向 2020-02-03 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及其趋势的初步认识 2020-02-03 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 2020-01-31 新形势下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思考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答: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的社会化是地质工作成果价值的体现。本文介绍了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思考;建议 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

地质资料及档案保密工作现状与思考
答: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着全国成果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与对外服务工作,同时,也接收和保管着大量的公文档案。随着地质资料及档案社会化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大,地质资料及档案的保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地质资料及档案的保密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1 地质...

关于成果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答:因此,加强地质资料接收部门与汇交单位之间的协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协作同样也需要强调服务精神,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服务他人、服务同事的精神,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多考虑一下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换位思考,才能使各项工作接口更为平滑,使一些制度性的耗损减低到最小,使整个机构运转更有...

信息化条件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思考
答:2.2 全方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需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这要求资料管理和制作人员要懂得地质专业知识和资料管理业务,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地质制图、数据库建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涉外地质项目不断增加,还需要加强外语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资料汇交...

浅议如何做好地质资料服务利用工作
答:关键词 地质资料;服务;利用 重庆市现存的地质档案资料,是我国几代地质工作者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积累起来的极其宝贵的资料。这些资料系统地反映了重庆地区矿产的发现过程、勘查规律、取得的成就、经验教训以及地质工作的全貌,是现在和今后地质工作参考和利用的珍贵财富,是实现资料二...

对当前新疆地质资料馆的借阅服务工作的思考
答:摘要 地质资料作为珍贵的地质工作成果,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充分实现地质资料的自身价值,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地质资料的借阅服务,因此,集思广义地探讨研究地质资料的借阅服务工作中好的经验和不足的方面,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使地质资料更科学地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地质资料...

地质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提升素质的思考
答:赵帼丽 (天津市地质矿产测试中心,天津300191)摘要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地质行业新的使命,也对地质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从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思维意识、综合能力、服务理念、关心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对于新时期提高地质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思考。关键词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