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思考 关于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一些思考

作者&投稿:村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姚华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具有一定的资料馆藏基础,数字化资料服务作用日益明显,但也存在资料共享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统筹规划,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树立“大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龙头和核心作用,推进实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1.1 地质资料需求日趋旺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对地质工作的旺盛需求;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地质工作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需求的目标指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勘工作逐步复苏,尤其是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矿产资源、工程建设等需求大幅度提高,相关的地质工作需求不断攀升。据统计,2003年以来,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2007年达105亿美元。在我国,自《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49号)颁布以来,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出台后,地质工作投入大幅度上升,由2002年的222亿元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620亿元,6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同样为30%左右(表1;图1)。

表1 2001~2007年中外地勘投入情况

注:世界的数据为MEG(加拿大金属经济集团)统计的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中国的数据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提供的非油气勘查投入。

图1 2001~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变化

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双双突破百亿。

与此同时,地勘投入沉淀的资料量与地质资料的服务量也增长迅速。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成果地质资料年接收量从2001年的1003种,上升到2005年的6153种,增长了5倍多;总服务量从2001年的768人次,上升到2007年的59692人次,增长了76 倍多;借阅资料份数从2001年的2093份,上升到2007年的20190份,增长8.65倍多(图2)。

图2 地质资料服务变化

1.2 建立服务型政府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要职能在调控经济运行、进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按照公共服务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分类,可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工程基础和环境基础,其成果资料服务主体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在公共服务的三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2)。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用,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3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制度逐步强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质资料相关制度已经完成从过去的注重汇交保管到目前越来越注重开发利用的转变。2002年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确立了“统一汇交、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与服务提高为制度层面的要求。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表3)。

表2 公共服务与地质工作的对应关系

表3 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演化阶段

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基础,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基础

2.1.1 地质资料价值巨大,馆藏量较丰富

地质资料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59年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13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对丰富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钻井资料的重新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截至2007年底,我国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收藏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已达20余万种。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近11万种,涉及我国最近的1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表4)。

表4 全国地质资料馆成果地质资料馆藏量情况

2.1.2 数字化地质资料服务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表现形式正从传统的以纸质为主,向纸质、声像电磁介质并举转变。目前,随着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加。仅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数据已达26TB(含备份数据),且每年以2个多TB的速度增长;已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达2.2万种,建成国家重要基础地学数据库近20种(表5),成为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随着数字化资料的增加,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国地质资料馆接待到馆阅者,以及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网站接待的阅者共近6万人次,比2006年增加近1倍。其中,网站访问量就达到5万人次,占80%以上,电子数据服务同比增长3~5倍(表6,表7)。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2006年数字化图文资料复制量和纸质资料复印量相接近;2007年,只占馆藏量的20%数字化资料,复制量却是纸质资料的近2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也为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目前,共有5000余种图文地质资料实现了全文公开上网浏览下载服务,2006~2007年2年浏览下载累计3.7万人次。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矿业大会上,全国1:20万、1:25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也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

表5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主要数据库

地质资料服务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开展传统窗口借阅服务和在线目录检索服务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网络浏览下载、产品邮寄服务,并与部分客户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2008年又发放借阅证,提供凭证服务(表7)。

表6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两年服务结构变化

表7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年服务方式变化

目前,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相对于日益旺盛、多元化的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而言(表8),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图3)。

表8 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服务方式的统计(2007年)

图3 地质资料服务存在的问题

2.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2.1 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和馆藏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现行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构主要为中央(国家)级、省级两级体系,未能很好地融入国土资源四级管理体制之中;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管理薄弱,未能与成果地质资料在机构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地质资料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衔接不够。

2.2.2 服务标准政策体系不完善

服务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完善、不配套,是影响服务水平和规模上台阶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相关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与强化服务要求极不配套,尤其是有关地理要素方面的保密政策,导致大量附有测绘地理要素的地质成果无法公开提供利用。按照现行保密制度,全国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完成后,许多地方的地质资料公开利用范围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不完善,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不统一;资料数据信息交换与服务、协作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加工处理与研发等相关技术标准匮乏、不配套;数据资源管理分散,壁垒严重,“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十分突出;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亟待制定或完善。

2.2.3 服务基础支撑体系薄弱

当前,地质资料系统,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馆藏机构,力量都相当薄弱,不适应加强服务工作的需要。以作为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主体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为例,美国地调局(USGS)仅“地球资源与科学数据中心”(EROS)就拥有600名雇员从事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英国地调局共800名员工,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00人从事数据信息工作;分别占美国和英国地调局队伍总量的6.5%和12.5%。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系统专门从事资料信息工作的人员约100人,仅占队伍总量的1.5%。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十分巨大。省级馆藏机构专门从事资料数据服务工作的人员也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亟待优化。

资料公共服务日常业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落后,缺乏适应现代服务要求的保管和服务基地;存储、加工处理等必备的公共服务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服务虽已成为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但在经费、装备、基础设施等保障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印度地调局第10个五年计划(2002~2007)中信息传播经费占其总经费支出的11.82%,而我国仅占3%左右。

2.2.4 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与旺盛的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存在着“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急需加大,馆藏机构服务不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0%左右,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2.2万份,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20%。1:5万、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力度亟待加快。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以及国家急需的油气资源系列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缺乏满足政府、社会公众需要的数据产品。资料数据的深加工与开发工作尚未起步。

2.2.5 服务观念、方式手段落后

“重收藏、轻利用,重保管、轻开发”的传统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果服务宣传不够,客户需求调查、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等机制不健全。未建立产品和用户的分级分类管理与服务制度。服务面狭窄,专业服务强;政府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弱。缺乏现代营销模式,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网络服务的信息量和质量低。从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2001~2005年的访问量对比来看,同一时段内USGS大约是CGS的600倍。

图4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3 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

3.1 统筹规划,明确思路

进一步明确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程度为目标,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图4,图5),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广义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包括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目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图5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图

3.1.1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组织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其公益性公共服务单位地位;加强传统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现代信息机构的融合,推进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服务一体化;充实地学专业技术力量、信息技术力量,积极培养综合性服务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服务素质。

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构建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与服务职责任务,切实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纳入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资料、原始资料、工程勘查资料管理与服务的责任。

3.1.2 完善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

尽快研究出台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完善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建立产品价格机制、资料数据交换与协作利益共享机制;修改地质资料数据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出台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政策。

3.1.3 夯实基础支撑体系

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日常性基础业务的经费投入,改善保管和服务环境,增加更新存储、加工处理与服务设备。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加大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力度;加大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化进程;加快1:5万、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开展钻孔地质数据库、实物地质资料图像数据库、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送出去”与“请进来”、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地质资料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现代服务需要的技术队伍;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自的技术优势。

3.2 更新观念,树立“ 大服务”意识

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多领域、多功能,专业性、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求必须树立最终成果与阶段成果服务并重,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的专题服务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大服务理念;建立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专题服务相配合、优势互补的“大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过去的“仓库保管员”为现在的“超市销售员”;加大成果服务宣传力度,开展用户和产品的分类分级,建立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面,加大为政府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积极探索地质资料数据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式和途径;建立现代营销模式,改变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的技术手段较落后的局面。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作为项目立项出发点和依据,加大为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在立项之初即明确“为谁服务、服务什么”的问题,要把需求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标准和落脚点;尽快出台国家财政出资的长周期的大项目、大数据库的阶段成果及时提供服务的办法。

3.3 建立“ 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充分发挥龙头与核心作用

明确建设“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数据方面的采集、加工处理和服务的龙头与核心作用。

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创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需要:“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首先要“服务一流”,只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质量服务,才能逐步让国内认可、国际认同。二是地质调查工作性质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基础性、区域性、服务多功能性和公益性等特征,主要属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范畴,是公共服务领域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国家地调机构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与信息服务机构。三是顺应世界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调查到服务”是当今世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职责定位发展的主要态势,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发展演化经历了“矿产型—资源环境型”,到今日强调“服务型”理念的过程,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必须顺应这一国际化的大趋势。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3.3.1 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

以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契机,研究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信息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原来“1+1+6”的服务体系进行扩充。当前,急需将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海洋局(所)等专业服务单位纳入局服务体系,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骨干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单位、专题、区域、服务类型等为主线“一站分布式服务”,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服务优势。

3.3.2 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

科学部署“基础—矿产—环境”三元结构的地质工作,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基础地质图件更新机制,形成国家财政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经常性经费长效补给制度。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建设,统筹规划、明确局机关业务部室的分工协作,集成局属单位专业网站内容,加大数据系列产品、专业内容和英文网页建设与服务力度,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

3.3.3 加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区域地质图系列产品、基础地质数据产品、矿产地质数据产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产品、灾害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成系列的地质资料产品;紧密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重大专项,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等专项再开发、再研究利用;针对矿业权管理工作需要,开展专题性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充分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整合、加工数据资源,提高对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的程度。

3.4 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

3.4.1 建立组织,落实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由国土资源部、地调局有关管理部门牵头,全国地质资料馆具体负责,尽快成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研究论证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吸收测绘、地震、海洋、气象等公共服务单位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经验,实质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

3.4.2 精心设计,明确框架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体系应该包括“国家级中心”、“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四大体系。国家级中心为核心层,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及地调局所属六大区地质资料分馆和专业资料数据中心(海洋、航遥、环境)构成,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及数据、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以及全国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全部目录数据库;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网络平台,与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实现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网上在线服务与地质图书、档案和文献进行开放式数据交换,逐步建立与国际地学资料数据中心之间的开放式数据交换机制。

3.4.3 夯实基础,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公共服务门户及公共服务系统,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络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三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推进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涉密清理;更新全国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库;开展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调查清理;开展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



关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吴小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公共服务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为地学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地质资料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地学数据资源,提高地质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信息化
信息化是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再创造过程。地质资料信息化就是依据地质资料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将传统的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地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质资料数字信息资源不断积累,地质资料工作也逐渐从传统管理与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信息处理实时化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征。当前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加,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系统智能化、平台集成化、应用社会化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管理的主流[1]。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信息共享,提升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是做好地质资料工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低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未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以纸介质为主,查询、检索以手工台账和简单电子表格为手段。随着电子文档汇交、图文扫描数字化和目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开始走向纸电同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结合与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制约,相关技术及标准尚未建立,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仅在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致使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地质资料馆藏建设与投入不足,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的建立、数字存储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是目前很多馆藏机构缺少连续稳定的正常业务建设投入。
2.2 地质资料数字成果质量堪忧
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存在“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2]。据统计,全国地质资料馆2007年接收的3363种资料中,电子文档一次合格通过率不足10%,主要表现为汇交的电子文档不符合规范要求、数据不全信息不完整、部分图件的制作不符合地质规范等,电子文档质量下降和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数字成果管理与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对各种数据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地质数据管理水平很难适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的要求[3]。由于部分数据库建设时间早、周期长,很多的数据库采用的软件系统已更新或升级,尤其是一些地学类软件早期设计不完善,加之盗版等问题,系统、数据间的兼容性差,这为数据后期的管理与使用带来了难度。
2.3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不足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进度缓慢,基础数据源积累不足。当前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各种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以及正在开展的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等,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如1:5万、1:25万等尚未全部完成,尚不能适应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的需要。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开展了近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储备仍显不足。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完成图文数字化资料163427种,占同期馆藏资料总数的44.76%,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完成40000种,占现有馆藏资料总数的37.18%;全国31个省(市、区)级资料馆完成123427种,占馆藏资料总数的47.9%。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按照目前的速度,完成全部馆藏资料图文扫描数字化工作尚需5年。另外,对部分实际需求大、应用范围广的地质资料矢量化和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展,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如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等尚未开展建库工作,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若不能及时数字化,将面临流失的危险。
2.4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缓慢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各业务流程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管理系统要具备实现地质资料在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存在重技术轻数据、重成果轻管理的倾向,对系统的业务需求没有完全理顺,使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制约。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缺少统筹考虑,建设缓慢,制约了地质资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设备更新频繁,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系统相关性低,很多系统建成了没有用起来,致使应用无法连续推进。
3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提高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提高地质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应将地质资料的汇交、验收、保管、使用、加工、服务统一起来,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性工作,使整个工作流程有效衔接,实现高效、准确、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等业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馆藏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标准,建立符合地质资料工作规律的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及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框架。
3.2 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加强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管理
数据成果质量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电子文档汇交质量,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调用与分发等数据管理标准规范,为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奠定基础。对于各类数据库以及相关应用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完善相关数据库,提高相关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应充分利用各种已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及协同管理,利用GIS在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数据方面的功能,对各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影像数据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科学存储与管理。
3.3 加强基础数据源积累,夯实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基础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积累与管理仍是地质工作信息化的核心[3],同时也是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实践证明,基础地学数据资源在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抗震抗旱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进对已建基础地学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加速开展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和其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等基础地学数据源建设。其次,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在系统总结十年数字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与相关规范,加速完成目前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最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创新汇交机制,不断丰富馆藏地质资料数据源。
3.4 理清资料工作流程,加快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有效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手段。首先,加强统一领导,协调运作。统一规划、理顺流程,改变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效率。其次,遵循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与地质资料工作规律。通过理顺工作流程,理清需求,建立地质资料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协调运作的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各地建设的经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第三,优化目录数据库结构,提高检索效率与质量,推进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充分挖掘利用目录数据库的信息,提高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能力。
4 结语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综合统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袁艳斌,袁晓辉,王乘等.数字城市工程多源信息复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19(2),21~24
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9,28(2~3):359~366
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4,23(9~10),839~845
高谊明.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的思考.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5)
于瑞洋.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关问题与建议.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2)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14期,200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www.mlr.gov.cn

茹湘兰 赵小平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本文总结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10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
多年来,地质资料工作普遍存在重保管轻利用、部门间地质资料互相封锁及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2002 年出台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确立了统一汇交、公开利用、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强调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条例》出台 10 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地质资料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广大地质资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本文以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服务工作为例,全面总结分析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全国地质资料馆服务工作主要进展
《条例》出台以来,为尽快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积极开展国内外调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政策,丰富服务方式,加大地质资料在线服务力度,加强资料服务宣传工作,主动服务重点工程等,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9 年至 2011 年连续三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双保行动”成效显著单位。
1.1 开展服务调研,分析对比差距
2003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社会需求分析》专题研究,对国内政府部门、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进行了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调查。同时,对国内测绘、气象等部门的成果服务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机构的社会化服务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及收费标准等内容。
2007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2010 年开展了重要地质资料用户的回访工作。全面了解用户需求及对服务工作的意见。跟踪地质资料应用情况。
通过上述调研及国内外对比分析研究,充分认识到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反映出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数据时效性和资料满足度问题,即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新资料少,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1.2 树立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
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服务为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1)2006 年,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www.ngac.cn)的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
开通在线地质资料目录检索及图形化检索服务,截至 2011 年底,共有 113504 条目录数据提供检索服务,网站累计访问量 136 万多人次;
开通地质资料全文浏览和下载服务,截至 2011 年底,共上网 1.4 万余份地质资料,累计为 8 万多人次提供浏览和下载服务。
上网了一批内容丰富的网络版数据产品,包括 1∶250 万、1∶500 万数字地质图、地球化学图集和全国地质工作程度图集等 25 个数据产品;截至 2011 年底,共有 7 万多人次浏览下载过上述产品。
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建设几年来服务量迅速上升,仅 2011 年网站访问量就达 90 多万人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地质资料网络化服务的强大需求,也体现了网络化服务方便、快捷和高效的强大优势。
(2)开通网上客服系统。
2008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通了网上客服系统,随时解答用户的问题,平均每月接待用户 200 人左右。
(3)开通代客查询和邮寄服务。
2006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开通了代客查询和邮寄服务,很多外地的借阅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此项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外地借阅者,为他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代客查询和邮寄服务以来,平均每年通过电话和邮件接待的借阅者都在1万人次左右,服务效果显著。
1.3 开展应急服务,服务救灾工作
为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地质资料应急服务,我们制定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应急服务办法》。
面对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和西南各省(区)开展的抗旱救灾行动,全国地质资料馆及时启动应急服务,发布应急服务公告,上网公布与灾区相关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建立应急服务绿色通道,实行 24 小时无假日值班服务。
同时,全国地质资料馆主动到抗旱一线上门服务。2010 年 4 月,全国地质资料馆赴贵州为抗旱救灾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为旱区找水打井队伍提供急需的旱区地质资料,全国地质资料馆被国土资源部评为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进集体。
1.4 建立回访制度,服务重大工程
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了重点用户回访制度,主动将公共服务窗口前置到需求点。在对“双保工程”重点用户—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进行回访时,了解其急需格尔木至库尔勒新建铁路沿线地质资料的情况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新建铁路沿线地质资料集成开发,仅用 10 天时间就将数据量达490GB 的地质资料送到了用户手中,受到用户高度赞扬。《中国国土资源报》也以“中铁一院登门感谢全国馆主动提供服务”和“全国地质资料馆加力服务‘双保工程’”为题进行了报道。这充分反映了全国地质资料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发挥的重要作用。
1.5 积极研究探讨,非公开性资料服务获历史性突破
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研究涉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问题,2007 年,非公开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服务取得历史性突破。1∶20 万、1∶25 万、1∶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全国地球化学数据库等多个非公开性数据库,可以根据国内外无法使用涉密资料单位(公司、个人)提出的具体经纬度范围,去掉地理要素后提供使用。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资料数据服务33万余幅(折合成1∶20万标准图幅)。
1.6 建立用户沟通机制,多次召开地质资料用户征询会
为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与用户沟通机制,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全国地质资料馆首次于 2006 年召开了地质资料服务用户征询会。第一次主要邀请的是政府部门、国内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等单位进行座谈。2007 年举办的第二次用户征询会,将用户范围扩大到国内外矿业公司。2008 年,举办了地质信息资料服务扩大内需用户座谈会。
几次用户征询会,共有中国科学院李廷栋、肖序常院士,方克定专家,国土资源部、铁道部、水利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测绘局、中科院、地科院、武警黄金指挥部、中石化、中海油、煤炭、化工等行业地勘单位,五矿公司、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巴里克鲍尔黄金(中国)有限公司、英美资源集团等 40多家单位 200 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地质资料用户征询会,建立了与用户沟通的渠道,了解了用户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及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地质资料服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条例》出台 10 年来,地质资料工作者从以前的仓库保管员,走上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战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政策不配套
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地质工作战略重点的今天,我国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层次和多单位各自提供服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的服务窗口,没有统一的服务政策,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例如,虽然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2008]69 号文),但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执行中,存在对《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以下简称证书)审批标准不一,如私企、中介组织及评估机构能否办理《证书》存在分歧,有些省需要提交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才能办理《证书》等。
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地质资料服务收费标准相差较大,如文字报告复制收费标准从 0.2 元 / 页~ 2元 / 页不等,平均为 1 元 / 页;地质图复制费,最低 30 元 / 幅,最高 3000 元 / 幅,其余收费集中在 200元~ 1500 元。
地质资料使用方面:有些省只提供纸质资料复制服务,电子数据不提供;很多省规定每档报告不能全部复制,只能复制 30% 到 70%;有的省借阅矿产资料需要相应的勘查资质或矿权证等。
同样都是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但在执行地质资料服务政策方面差异过大,经常给借阅者带来困惑,也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提高。
2.2 馆藏服务资源不足,原始实物资料管理亟待加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进行多次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馆藏服务资源问题一直是用户反映最多、最突出的问题。馆藏新资料少,很多地质资料汇交(转送)不及时或不汇交(转送),导致馆藏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无米之炊”。另外,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 2011 年底仅完成 5.6 万种,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 60%。
作为重要服务资源的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目录数据库建设等都正在进行中,钻孔数据库的建设刚刚起步,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可以提供社会服务,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和服务工作尚未开展,这些都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提升。
2.3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地质资料服务产品比较少,专业性强,多数产品仅提供地质矿产勘查人员使用,针对社会公众、企业单位、政府等用户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同时,现有服务产品多为原生态、单一性产品,汇交人交来的成果直接对外提供服务,没有针对特定地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或者重要经济区开发综合性产品,使产品的应用受到限制。并且现有的服务产品比较零散,没有按专业、产品表现形式、不同用户群体等原则形成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服务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还较低,没有形成地质资料服务产品统一的、权威的发布。
2.4 地质资料服务人员严重短缺
全国 33 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专职从事地质资料的人数在 5 人以下有 22 个,占全国总数的67%。由于人员少,人员素质不高,应对日常工作已很困难,难以开发更多的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德国钻孔数据库建设考察与学习总结报告中谈到,德国下萨克森州地质调查局承担数据服务工作人员约 30 人,其中承担钻孔数据库加工服务工作人员约 8 人。而全国地质资料馆承担 11万种地质资料和多种数据库对外服务的人员不到 10 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在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人员投入与国外的差距。
3 对策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因此,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理念,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
3.1 加快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服务政策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在统一政策体系框架内,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为社会各界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服务政策,规范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服务工作,为搭建全国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开展涉密地质资料的管理研究工作,尽快解决地质资料定密标准不统一、定密工作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保证涉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国家秘密资料的安全使用。
3.2 加快推进基础工作,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积累
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因此,首先要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保证服务资源的积累。
第二,要加快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重要实物、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重要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第三,要整合多种地质信息资源,构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
3.3 建立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各类地质信息资源,建立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开发权威的、可持续更新的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4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
人员紧张是资料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急需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全面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答: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思考;建议 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发挥地质资料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公众和科技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初步探...

对当前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思考
答:无论是为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提供服务、地质找矿工作,还是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都是以齐全、完整、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为基础。但现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资料汇交仍存在不及时、应当汇交的没有汇交、部分汇交资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有待于通过完善现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以促进汇交工作的...

...高效服务重点项目——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重 ...
答:根据国土资源部37号文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国土资源工作要点中关于“做好国家和浙江省重大项目的地质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地质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主动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服务和技术支撑”的要求,为扩大内需做好地质资料服务,特别是对浙江省级铁路改造的“六线二枢纽”等重点工程的地质资料进行服务,浙江省地质资料...

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思考—浙江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 ...
答:(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 摘要 本文从浙江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出发,提出通过馆藏地质资料的图文数字化、重要涉密图文数字化地质资料矢量化脱密、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到“一张图”工程之中、开发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数据产品等基础工作,探讨浙江省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

服务为本—推进江苏省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答:地质资料是社会产物,它作为地质工作的重要载体,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利用,才能真正体现地质工作的价值。所以说,服务社会是地质资料的根本,推进社会化服务是提升地质资料价值的表现。地质资料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地质资料中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地质资料是社会潜在的财富,切不可忽视地质资料中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地质资料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答:今天,地质资料仍然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为六项重大任务之一。同时,新一届政府也强调要强化...

关于成果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答:因此,加强地质资料接收部门与汇交单位之间的协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协作同样也需要强调服务精神,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服务他人、服务同事的精神,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多考虑一下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换位思考,才能使各项工作接口更为平滑,使一些制度性的耗损减低到最小,使整个机构运转更有...

关于基层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的思考
答:(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摘要 基层地勘单位是地质资料的主要产出者和重要保存者,其地质资料管理的水平影响着未来地质资料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基层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的分析与思考,旨在浅析其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基层地勘单位 地质资料 信息化 社会化服务 1 背景 基层地勘单位是地质项目的主要实施...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初步思路与构想
答:其核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地质资料服务;基础——促进多单位、多部门、多专业、多领域、多层次分布的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开展公共服务;重点——解决体制不畅、机制不顺、信息服务分散、服务与需求脱节等问题;长期目标——以集群化为手段,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方式,研发服务产品,提供增值服务...

浅谈提升地质档案资料的服务工作
答:摘要 本文是笔者结合从事档案管理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档案资料的重要性、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馆藏地质档案资料及管理概况、地质档案资料提供利用典型案例、提升地质档案资料的服务措施、进一步提升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等5个方面,对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地质档案资料提供利用工作的重要所在及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