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松风亭文言文主旨

作者&投稿:盖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苏轼的游记松风亭课外文言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至九品,远发海南,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态和人生已趋向平和,“人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某个极点呢?为何不欣赏沿途的风景,歇歇脚后下山呢?”

赏析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先生认为,人生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因任自然的法则,才能进退有居,成败皆乐。人不能给自己设限,要多给自己一些自由,进、退不能强求。

2. 苏轼的《记游松风亭》译文

《记游松风亭》

苏轼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在惠州的嘉佑寺住过,大步到了松风亭下,脚下觉得有点疲乏,想要在亭子下歇息一下。只是远望有亭子的地方还在树林之末,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久,忽然自言自语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呢!”这个想法一出来,马上有一种自己就像一个挂在钩上之鱼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阵,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3. 记游松风亭中重点词语翻译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祜寺,纵步松风亭下②。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③。仰望亭宇,尚在小末④。意谓如何得到⑤?良久忽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⑥。

【注释】

①松风亭:位于惠州嘉祜寺。

②寓居:暂居。纵步:放开脚步走。

③床:坐卧之具。一本作“林”。

④木末:树颠。末,梢。

⑤意谓:心中以为,文中有“心想”之意。

⑥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处治。恁(ren刃)么时:如说这时。恁么,这么样。熟歇:好好歇息。

【翻译】

我曾经暂住在嘉祜寺,有一次在松风亭下边放开脚步走来走去,感到脚力疲乏,想到床上休息一下,仰望松风亭的屋檐,还高在树梢之上,心想怎么能回到亭中。思忖很久,忽然说道: “在这里有什么歇不得的地方呢?”从此我的心便像被钩挂住的鱼,忽然从钩上被解脱下来。如果有人能领会这个道理,即使两军阵地相接,鼓声响如雷霆,前进会死于敌手,后退会死于军法处治,在这种时候也不妨好好歇息一番。

【内容分析】

这是一则小品。文章题为《记游松风亭》,实记松风亭下之游。而记游,又只是记作者“足力疲乏”时决定就地休息的小事。文章读来有味,是凶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象。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而他的安居惠州、儋州,凡百粗遣,不婴于心,正是对“此问有甚么歇不得处”要义深有领悟的实践。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连就地休息与否都未交代)和事理的严密(说“熟歇”两军鏖战之时,自是信口极而言之,非情理中事),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4. 谁能帮我翻译{记游松风亭}和{雪夜访戴}这两篇文言文

我曾经在惠州的嘉佑寺住过,大步到了松风亭下,脚下觉得有点疲乏,想要在亭子下歇息一下。只是远望有亭子的地方还在树林之末,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久,忽然自言自语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呢!”这个想法一出来,马上有一种自己就像一个挂在钩上之鱼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阵,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5.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古文翻译

北宋·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白话释义: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 *** 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6. 谁知道《记游松风亭》的译文啊~~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7. 谁能帮我翻译{记游松风亭}和{雪夜访戴}这两篇文言文

我曾经在惠州的嘉佑寺住过,大步到了松风亭下,脚下觉得有点疲乏,想要在亭子下歇息一下。

只是远望有亭子的地方还在树林之末,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久,忽然自言自语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呢!”这个想法一出来,马上有一种自己就像一个挂在钩上之鱼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阵,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8. 求《 檀弓下》和《记游松风亭》译文谢了

《 檀弓下》这个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 政(6)。”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6)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7)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志):记住。

《记游松风亭》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至九品,远发海南,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态和人生已趋向平和,“人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某个极点呢?为何不欣赏沿途的风景,歇歇脚后下山呢?”。



~

《记游松风亭》与《记承天寺夜游》的共同之处?
答: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惠州、黄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的乐观、旷达,随缘自适。

记游松风亭中重点词语翻译
答:文章题为《记游松风亭》,实记松风亭下之游。而记游,又只是记作者“足力疲乏”时决定就地休息的小事。文章读来有味,是凶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1题
答:1.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 小题1:(1)睡,睡觉 (2)原来,原来是 (3) 曾经 (4) 即使 小题2:(1)(2分)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耳”译错,每个扣1分) (2)(2分) 看到松风亭还(仍然)在树...

150字的文言文游记苏轼
答:2. 苏轼的游记松风亭课外文言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

三峡和记游松风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北魏·郦道元《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苏东坡在惠州的故事,谁有告诉我!!!拜托各位!!
答: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

课外文言文游记
答:2. 苏轼的游记松风亭课外文言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

记承天寺夜游和记游松风亭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答: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

小石潭记重在写景,借景抒情,而记游松风亭则侧重在写
答:小石潭记所写得主要就是一些什么鸟啊,花啊,鱼啊,心情啊,主要就是写得一些作者是由在碗底的心情啊.写得最主要的旧事一些作者在游戏中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妙 你所求的这些个是举所想,五非就是说心情舒畅,乌云接通.

赤壁赋文言文
答: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心中十分苦闷。他在《记游松风亭》中说:予昔年十九,时侍先少量吴兴,将游南岳。不敢以须臾不乐者也,为之记游松风亭。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十分苦闷的。而《赤壁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