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特征 丁家山矿区矿体地质特征

作者&投稿:戏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矿区地层

震旦系为含矿的层状辉石岩-辉长岩体的直接盖层,出露苏雄组、观音崖组和灯影组。

苏雄组(Zs):为一套杂色陆相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组合,呈灰绿色、紫红色、灰色等杂色,岩性为凝灰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流纹质凝灰岩及英安岩、安山岩。角砾一般为1~5cm,大者20cm,次棱角状,含量50%~80%,成分主要为灰绿色英安岩,填充物为凝灰质,未见顶底。该套岩石由于后期构造剪切作用影响,普遍具劈理化-片理化现象,与下伏的震旦纪康定杂岩、层状辉石岩-辉长岩及二长花岗岩为滑脱剪切接触。

观音崖组(Zg):以灰-灰黑色千枚岩、绢云母板岩及中厚层状石英岩夹薄层状结晶灰岩、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底部为厚层状含砾石英岩。该套岩石与下伏苏雄组为滑脱剪切接触。

灯影组(Z∈d):岩石下部主要为深灰色中薄层微晶细晶白云岩夹黑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或硅化白云岩,以藻类化石及与藻类有关的岩石结构极少见为特征;上部白云岩则富藻类化石,岩性为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藻白云岩,岩石中花边状、凝块状、雪花状、栉壳状、葡萄状等结构非常发育,藻类化石十分丰富。与下伏观音崖组整合接触。

在震旦系之上,区域还出露志留系通化组(St)、泥盆系捧达组(Dp)、河心组(Dh),二叠系铜陵沟组(Pt)、大石包组(Pd)等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海相玄武岩地层,与矿化关系不密切,在此从略。

2.矿区构造

区域上,基底杂岩整体上呈—SN向展布的背形构造,震旦系及其以上古生代盖层主要呈倾向西倾的单斜地层;组段之间发育顺层剪切带,层内则发育顺层褶皱和层间破碎带。

受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发育一系列近SN向断裂,切割、破坏先期形成的岩石地层,发育于层状辉石岩-辉长岩体内部的次级断裂对成矿有一定的富集作用。

3.含矿岩体地质特征

含矿层状辉石-辉长岩体在康定杂岩中呈巨大的捕虏体或残留体产出,呈NNE向展布,控制长度为3000m左右;出露宽度300~500m,向SE缓倾,倾角10°~20°(图2-2)。

图2-2 石棉大河坝自然铂矿床地质图

1 —第四系洪冲积物;2—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质大理岩;3—震旦系下统苏雄组流纹岩、英安岩;4—海西期辉绿岩;5—前晋宁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6—前晋宁期辉长岩;7—辉绿岩脉;8—磁铁矿体,9—自然铂矿体;10—地质界线;11—断层及产状;12—地层产状;13—岩体流面产状;14—地质物探综合剖面

岩体中的辉石岩和辉长岩具典型的堆晶结构,形成比较特征的流线、条带状构造,在岩石韵律层的底部常见磁铁矿层产出(当地老百姓正在小规模开采铁矿),反映岩石结晶分异-火成堆积作用比较发育,并且暗示了岩体侵位时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岩石主要由普通辉石、基性斜长石组成,含少量磁铁矿、钛铁矿及黄铁矿。根据普通辉石、基性斜长石在含量上的不同,可分别定名为辉石岩和辉长岩。

由于基性岩体含磁铁矿,周围的花岗质岩石不具磁性,因此,通过磁法测量,比较准确地确定了岩体的产状、规模及其内部磁铁矿层的产状,即:含矿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呈NNE走向,向E偏S缓倾,倾角一般不超过20°(图2-3)。

图2-3 石棉大河坝自然铂矿床A-B地质-物探综合剖面图

1—流纹质火山岩;2—片麻状花岗岩;3—辉长岩;4—辉石岩;5—断层;6—地质界线;7—岩相界线;8—铂矿体;9—磁铁矿矿体;10—中精度地面磁测异常剖面图

4.含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1)岩石化学

岩石已经发生了蚀变,包括次闪石化、绿泥石化和钠黝帘石化等,但这种蚀变是区域性的还是局部性的,未查明,因为本研究只针对矿区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矿鉴定,未开展区域上的对比工作。2002年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成都岩矿测试中心所完成的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石岩、辉长岩体具有SiO2、MgO含量偏低,Ti O2、Al2O3、FeO+Fe2O3含量偏高的特征(表2-2),成分互为渐变,应属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结果。M/F比值为0.51~0.88,属铁质基性-超基性岩石系列(骆耀南等,2004)。

表2-2 石棉大河坝矿区基性超基性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w B/%)

辉石岩类岩石:SiO2含量为33.00%~43.14%、平均40.11%,属正常辉石岩范围;MgO含量为4.25%~9.09%,平均6.40%,远低于模拟地幔岩(38.67%)的含量值;Fe2O3+FeO含量为(8.84%~15.78%)+(9.20%~17.31%)、平均为11.45%+10.91%,整体偏高;M/F值为0.22~0.57,平均0.42,明显较低。

辉长岩类岩石:SiO2含量为45.52%~49.14%、平均47.55%;MgO含量为4.06%~6.49%、平均5.10%,略高于辉石岩类岩石含量值;Fe2O3+FeO含量为(3.08%~5.75%)+(7.93%~9.72%)、平均为4.84%+9.02%,略低于辉石岩类岩石含量值;M/F值为0.27~0.88,平均0.49,明显较低。

上述两类岩石具有SiO2、MgO含量偏低,Ti O2含量分别达15%~20%左右(与岩体本身具较高的Ti矿化程度有关),FeO+Fe2O3含量偏高的特征,成分互为渐变,宏观上呈韵律层交互变化,应属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结果。M/F值为0.49~0.42,属铁质基性-超基性岩石系列。

(2)岩石稀土元素特征

辉石类和辉长岩类样品的稀土元素组成见表2-3。其中,辉石岩类岩石的∑REE(Y除外)为(39.78~41.76)×10-6,平均为40.77×10-6;高出球粒陨石(∑REE为3.292×10-6)含量值10余倍以上;辉长岩类岩石的∑REE(Y除外)为(29.54~117.99)×10-6,平均67.19×10-6;总体高于辉石岩类岩石。两类岩石总体具有较高的∑REE含量,具一定程度的LREE富集特征,反映岩石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地幔,与裂谷拉张构造环境的同类岩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表2-3 石棉大河坝铂矿基性-超基性岩REE丰度表 (wB/10-6

在REE配分模式图上(图2-4),稀土配分形式总体近于一致,含量总体相近,表明两类岩石具有同源性质。配分曲线整体右倾但比较平缓,表明轻稀土元素具一定的富集特征,反映岩石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稀土元素蒸馏及分异作用。模式图上所有岩石均出现了Eu的正异常,显示了其堆晶岩的成因特点。

表2-4 石棉大河坝铂矿基性超基性岩微量元素丰度表 (wB/1O-6

(3)岩石微量元素特征

大河坝铂矿区基性-超基性岩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2-4,配分模式见图2-5。由图2-5可以看出,5件样品的配分模式图曲线形式基本吻合一致,与前述岩石化学、REE所述特征基本一致;表明两类岩石具有同源性质。岩石中Ti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较球粒陨石富集了10~100倍以上,表明岩石本身富含Ti、V。

5.矿物学

对岩石中各类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表2-5):①主要矿物为辉石、闪石、钠长石、绿帘石和绿泥石;②绿泥石的成分很相似,均可划分到蠕绿泥石类;绿帘石的成分也较均一;③磁铁矿中均含Ti和V,应为钒钛磁铁矿;④ZL2-1薄片中含有石英和方解石,SM01和SM07两个薄片中未分析到;⑤长石主要为钠长石,有少量斜长石;⑥钛铁矿中Ti O2和FeO的含量有变化但均含少量Mn O2

图2-4 石棉大河坝矿床基性-超基性岩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图

图2-5 石棉大河坝矿床基性超基性岩的过渡元素配分模式图

表2-5 石棉大河坝矿区基性-超基性岩中常见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wB/%)

续表



关兜矿区矿体地质特征~

根据《关兜铅锌矿床普查地质报告》对关兜矿区地质特征的描述,其主要包括了4个 主要矿体,集中于3-14线间,总体呈南北走向,边界形态呈反S形。总计厚度在4.87~35.73m 间,由东向西编号分别为Ⅰ 、Ⅱ、Ⅲ、Ⅳ号矿体,只有Ⅰ号矿体有少量露头。
(1) Ⅰ号矿体特征
呈现北北西325°~330° 向展布,0线北东部有探槽控制,长约150m,延深约95m,倾向北东55°~60°,倾角较缓20°~30°,主要分布在0-4线间。
矿体位于Z1L3地层顶部,呈似层状,最大厚度可达5.5m,富矿厚度在2.5m左右。 Pb、Zn平均品位分别为1.14%和1.97%,Ag含量一般在50g/t以上,矿石构造为浸染状夹 条带状,该矿体延长和延深均较小,品位也较低,因而储量有限。
(2) Ⅱ号矿体特征
因地形切割,矿体已被分成两段。第一段在3线附近向0线延伸,有2个钻孔控 制,矿体倾向北东45°左右,倾角较缓17°~20°,走向延长短,50m左右,厚度小,平均 0.90m,品位低(Pb+Zn≤2%);第二段主要分布在4-14线间,有4个钻孔控制,走向长 度为400m左右,呈似层状,平均厚度6.36m,两端较薄,在8线附近膨大,视厚度可达 14.06m。矿体较缓19°~30°,倾角由4线附近的北东60°向14线变为东至南东105°,同时 矿体沿走向向南西抬高,平均标高由124~167~192m。矿体中原生矿石铅锌矿化较均匀,品位变化较小(Pb=0.2%~0.36%、Zn=3.70%~4.70%),局部锌品位较高,可达17.57%。 在8线附近,近地表部分矿石已氧化成铁锰帽,铅、锌部分流失而品位降低。矿石构造以 浸染状为主,局部夹有块状。
(3) Ⅲ号矿体特征
位于Ⅱ号矿体之下,有9个钻孔控制,矿体走向延长约550m,延深在60~230m之间,倾向在3-4线间为45°~65° ,从4线向14线逐渐转变为向东至南东105°左右。倾角为 17°~30°。矿体位于Z1L3地层中下部,呈似层状,平均厚度4.08m。在3-8线间厚度变化 较小,向14线变薄为0.87m,同时延深长度在3-4线附近均为220m左右,向14线逐渐 表小为60m左右。矿体铅锌矿化连续,平均品位较高(Pb=0.23%、Zn=3.05%),同时该矿 床的高品位矿石主要集中在此矿体的0线及8线附近,Zn含量最高可达14.04%。矿石构 造以浸染状为主,夹条带状和团块状,8线附近,上部位块状构造,下部为浸染状构造。 矿体沿走向起伏较小,各剖面平均标高在110~135m间,除0线外,与Ⅱ号矿体得垂直距 离在15~60m间,并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矿体在3线及4线附近出现两个分枝。
(4)Ⅳ号矿体
位于Ⅲ号矿体之下,有9个钻孔控制,走向长约550m,延深在60~280m之间,倾角 一般为17°~25° ,局部可达36° ,倾向与Ⅲ号矿体相近,与Ⅲ号矿体的垂直距离从3-8 线均在10~20m间,有8线向14线逐渐增加达48m。该矿体位于Z1L3地层底部,与Z1L2 接触界线附近,呈似层状-层状。0~8线间矿体厚度均在4m以上,其中0线平均厚度可 达10.89m,向两端稍变薄。同时矿体延深业较前三个为大,因而此矿体中集中了该矿床近 一半的矿石储量。但矿体品味偏低(平均Pb=0.66%、Zn=1.83%),仅在0线附近局部稍富,但Pb+Zn最高也仅达7.15%。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夹条带状和团块状。

丁家山铅锌矿床赋存层位是中新元古界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地层,矿体产 状与含矿地层产状协调一致,矿床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含矿岩性段总体延伸特征保持一致。 从横剖面方向看,矿床(体)产状平缓,倾向北西,倾角0°~20°;从纵剖面方向看,矿床(体) 往西南方向平缓侧伏,侧伏角约15°。受含矿岩性段 控制的矿体(层)按自上而下 的产出层序,可以划分为3个主要的矿体层位,依序编号为Ⅰ、Ⅱ、Ⅲ,相互垂向间距约 10~20m,在每一个编号的矿体层位内,矿体可以是不连续,往往分解为层位上大体一致 但空间上相互间隔的矿体群或矿体带。Ⅰ、Ⅱ、Ⅲ号矿体层位中,以位于含矿岩性段最底 部的Ⅲ号矿体层位规模最大,垂厚可达30m,倾向延伸可达400m,走向延伸达900m,构 成矿床最主要矿体。
(1) Ⅲ1矿体特征
赋存于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夹大理岩地层中,分布于5-23线之间,埋深 85~183m,赋存标高-5~184m。
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协调一致,呈似层状。矿体向南西倾伏,呈北东高,南西低,南 东翼向南东倾,北西翼向北西倾,倾角约15°。
矿体走向长约675m,倾向宽约65~330m。最小垂厚1.11m,最大垂厚14.35m,一般 在3~7m之间,平均厚5.2m,厚度变化系数为66.92%,属厚度变化较稳定类型;矿体单工 程平均品位(Pb+Zn)最小1.6%,最大10.28%,一般在4%~7%之间,矿体平均品位(Pb+Zn) 5.82%,品位变化系数为45.53%,属品位变化较均匀类型。
(2) Ⅲ2矿体特征
赋存于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夹大理岩地层中,分布于3-23线之间,埋深 35~188m,赋存标高-10~188m。
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协调一致,呈似层状。矿体向南西倾伏,呈北东高,南西低,南 东翼向南东倾,北西翼向北西倾,倾角0°~25° 。
矿体走向长约900m,倾向宽约63~387m。最小垂厚1.11m,最大垂厚21.87m,一般 在2~6m之间,平均厚4.11m,厚度变化系数为80.27%,属厚度变化不稳定类型;矿体单 工程平均品位(Pb+Zn)最小1.17%,最大11.52%,一般在4%~8%之间,矿体平均品位(Pb+Zn)为5.41%,品位变化系数为45.47%,属品位变化较均匀类型。
(3) Ⅱ矿体特征
赋存于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夹大理岩地层中,分布于5~21线之间,埋深 40~191m,赋存标高7~211m。
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协调一致,呈似层状。矿体总体往北西缓倾、往南西侧伏,侧伏 角约15° 。
矿体走向长约675m,倾向宽约25~285m。最小垂厚1.27m,最大垂厚8.04m一般在 1~4m之间,平均厚3.23 m,厚度变化系数为63.78%,属厚度变化较稳定类型;矿体单工 程平均品位(Pb+Zn)最小2.25%,最大11.10%,一般在4%~8%之间,矿体平均品位(Pb+Zn) 为5.47%,品位变化系数为57.59%,属品位变化较均匀类型。
(4) Ⅰ3矿体特征
赋存于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夹大理岩地层中,分布于9-21线之间,埋深 20~87m,赋存标高82~208m。
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协调一致,呈似层状。矿体总体往北西缓倾、往南西侧伏,侧伏 角0°~25°。
矿体走向长约450m,倾向宽约27~153m。最小垂厚1.32m,最大垂厚13m,一般在 3~7m之间,平均厚4.93m,厚度变化系数为81.34%,属厚度变化不稳定类型;矿体单工 程平均品位(Pb+Zn)最小2.04%,最大11.63%,一般在5%~10%之间,矿体平均品位(Pb+Zn) 为7.78%,品位变化系数为36.25%,属品位变化均匀类型。

区域地质特征
答:侏罗系地层水水型以NaHCO3型为主,在车18井和车26井区为CaCl2水型,侏罗系地层水的矿化度表现为白碱滩地区最低,仅为5000mg/L,夏34井以西地区次之,为7000mg/L,车26井所在地区为最高,达21000mg/L,夏子街地区次高。三叠系地层水的矿化度在乌尔禾以南与克浅28井所在地区最低,仅5000mg/L,外拐和玛湖两地区...

矿区地质特征
答:2.地球化学特征 (1)次生晕异常特征:根据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1986)的1∶1万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在矿区圈出面积约1.5km2的两个大致平行的次生晕异常带,显示3个Cu(As)异常浓集中心(Ⅰ,Ⅱ,Ⅲ)。 Ⅰ号Cu-As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杂岩体南部与地层的接触带(断裂破碎带)附近,Cu异常长1800m,宽120~200m...

矿区地质特征
答:1 —第四系洪冲积物;2—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质大理岩;3—震旦系下统苏雄组流纹岩、英安岩;4—海西期辉绿岩;5—前晋宁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6—前晋宁期辉长岩;7—辉绿岩脉;8—磁铁矿体,9—自然铂矿体;10—地质界线;11—断层及产状;12—地层产状;13—岩体流面产状;14—地质物探综合剖...

矿区地质特征
答:不规则状断裂发育在产于火山管道相地质体中,规模较小,产状陡立,显张性特征,属火山活动中晚期沿破火山口充填物冷凝阶段形成。环状断裂系为矿区重要的断裂系,以火山口为中心环状排布,向火山中心方向陡倾,形成于火山活动末期火山塌陷阶段,具先张后压多期活动活化特点,是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金矿...

矿区地质特征
答:斜长石呈短板状,半自形晶,粒度2~30mm,斜长石为更长石(An=20-30),聚片双晶和卡氏双晶发育,含量6%。钾长石呈半自形晶,粒度1.8~40mm,长板状,卡式双晶,含量4%。两类长石均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斑晶少量(小于3%)。基质成分为长英质,常常为放射状-纤维...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床类型
答:(一)构造特征 根据新近的地球物理和区域地质构造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壳幔结构具有“多层、断块”性质。在纵向上分为陆相中-新生界、海相中-古生界、浅变质岩、深变质岩、下地壳和上地幔6大层,在横向上被10多条岩石圈断裂分割成若干块段。本区这种“层、块交错、立体网络”构造格局,是经长期地史演化形成的。根...

矿区地质特征
答:(2)磁异常特征与矿体分布:张天齐等(1998)在矿区共圈出5个磁异常(M1,M2,M3,M4,M5),矿区内现已确定的90个铜锌多金属矿体绝大多数在这5个磁异常区,成群分布。 M1磁异常:位于矿区西北部①号和②号花岗闪长斑岩体一带,异常形态为北窄南宽的葫芦形,走向北北西,长1.2km,宽0.1~0.65km,面积0.4km2。磁异常值...

矿区地质特征
答:2)矿区内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SiO2、Al2、Ca O、Na2O+K2O呈有规律递增,MgO含量、M/F值、MgO/(MgO+TFeO)呈有规律递减,Fe2O3+FeO含量整体变化不大,反映了岩体基性程度的变化特点及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 3)区内岩石均已变质蚀变,但岩石化学成分特点基本上反映了原岩原始物质组分的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

区域地质概况
答:本区断裂构造发育,活动断裂强烈,特别是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性断裂及隐伏断裂,是诱发本区地震的直接因素。4条较大活动性断裂分别是桐柏断裂、夏垫断裂、河西断裂和大王务断裂。主要特征见第二章。三、地质灾害概况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属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有...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答:这两种环境的相应沉积物,而代表古海沟环境的地质体则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刨铲,不断在弧前增生而形成的以蓝闪片岩带,基性—超基性岩块、火山岩岩片、混杂堆积岩、放射虫硅质岩残片、滑塌堆积、浊流沉积和复理石等组成的俯冲杂岩为特征(许志琴等,1994)。目前已发现的有两条:一条规模较大,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