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特征

作者&投稿:韦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矿区构造

1.褶皱构造

矿区南侧为达巴特穹窿,该穹窿为一复式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背斜核部相对较平缓,在矿区范围内,由于受构造及岩体影响,该背斜一翼为近于直立的单斜地层,其倾向为25°~37°,倾角78°~88°。

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区域上均属牙马特南山断裂派生出的次一级构造。断裂方向主要呈北西西、近东西和南北向3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矿区范围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延伸比较长,空间上近似平行排列,并在平面上局部形成了较宽的断裂破碎带。其中F1是矿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下切深度较大,走向290°,倾向北东或南,倾角约80°左右,宽20~40m。矿区内的花岗斑岩体、流纹斑岩体和矿体的展布基本上受F1控制(图4-10)。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成岩成矿期后构造,但对矿床的破坏作用不大。

(二)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温泉群(Pt1wq)、中泥盆统汗吉尕组(D2h)、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D3t)、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和第四系。

1.古元古界温泉群(Pt1wq)

出露于矿区中南部,呈半椭圆状,面积1.5km2,构成达巴特穹窿的核部,岩性为二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结晶灰岩、绿泥石片岩。

二云母石英片岩:灰白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鳞片状白云母、黑云母和粒状石英。

石英岩:白色—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85%~90%,他形粒状;含少量云母和长石,片状云母在石英粒间呈定向排列。

图4-10 达巴特铜钼矿床0号勘探线剖面图

2.中泥盆系统汗吉尕组(D2h)

环绕温泉群分布,与温泉群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底砾岩、中粗粒岩屑砂岩夹砾岩,局部有生物碎屑灰岩。厚220m。

底砾岩:灰黑色—灰绿色,砾状结构,砾石成分以黑色片麻岩为主,少量灰岩、石英岩,砾石呈浑圆状,成分复杂,粒度大小相差悬殊,在2~20cm之间,分选差。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为砂质。

中—粗粒岩屑砂岩:黄褐色—灰褐色,中—粗粒砂状结构,碎屑物以石英、岩屑为主,少量长石,浑圆状、次棱角状,粒度在0.5~1mm间,大小比较均一,分选好,胶结物为钙质、泥质。该层中往往夹有10~50cm厚的细砾岩。

生物碎屑灰岩:灰色—浅灰色,生物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富含珊瑚化石,含量在40%~50%,生物碎屑之间为重结晶方解石。该层多呈透镜体状断续分布,厚度不大。

3.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D3t)

在矿区广泛出露,是矿区的主要地层,地表出露中、下两个亚组,即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下亚组(D3ta)和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中亚组(D3tb)。

(1)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下亚组(D3ta):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分布于矿区中部,厚约1500m,为主要赋矿地层,主要岩性为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岩石常见孔雀石化,局部富集处常与石英脉构成矿体。

晶屑凝灰岩:灰黑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碎屑物主要为晶屑(含量30%),含少量岩屑、玻屑,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石英,棱角状,粒度在0.1~0.5mm之间。胶结物为火山灰。岩石中石英细脉、石膏细脉较发育。

凝灰质砂岩:灰黑色—灰绿色,凝灰质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物成分复杂,火山碎屑物含量占25%,呈弧面棱角状、尖棱角状,多数呈次棱角状或次浑圆状,胶结物为砂质、泥质及火山灰。碎屑物间隙中见方解石、绿泥石和锆石。

(2)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中亚组(D3tb):为岩屑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与砂岩夹砾岩等互层。岩相为一套滨-浅海相的碎屑沉积岩建造,以岩屑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夹有页岩、细砾岩薄层。厚700~1200m,东段与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下亚组呈断层接触,西段不整合覆盖于中泥盆统汗吉尕组之上。上述岩层以中薄层状和互层状形式产出,单层厚度多在0.1~0.15m之间,并构成多个沉积韵律。

岩屑砂岩:呈灰色、灰褐色、灰黄色,中层状(单层厚度20~40cm),细-中粒砂状结构,砂屑结构。岩石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岩石碎屑以流纹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灰岩,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度0.5~1mm,含量40%。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少量方解石、黑云母、电气石等,次棱角状、棱角状,粒度0.2~0.3mm,分选一般,含量25%~30%。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少量铁质。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

泥质粉砂岩:灰—青灰色,一般呈薄层状(单层厚度5cm左右),变泥质结构,变粉砂结构,水平层理构造、块状构造。沿层理间有许多颜色深浅不同的条带产出,可能是微层间成分的不同或是由各种蚀变作用而成的。镜下观察,岩石成分由矿物碎屑和胶结物组成。矿物碎屑为石英、长石,粒度0.03~0.05mm,次棱角状,呈层状分布,不同的微层矿物碎屑的含量不同,含量变化在10%~30%之间。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已重结晶成鳞片状绿泥石,期间夹杂有少许褐铁矿。在区域应力作用下,泥质粉砂岩多有强烈的片理化现象,片理层厚0.3~2mm。

细砾岩:呈杂色,细砾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成分由细砾、矿物碎屑和胶结物组成。细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流纹岩、灰岩,少量泥质岩、铁质岩砾石等,粒度一般2mm左右,分选较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含量为60%~65%。矿物碎屑为石英、长石和少量方解石,粒度为0.3~0.5mm,散布于砾石之间,含量为15%。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少量泥质。胶结类型为接触式胶结。

4.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

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出露于矿区东北部,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岩性为浅灰白色-浅灰色杂砂岩,未见底。

杂砂岩:浅灰白色—浅灰色,砂状结构,碎屑物为石英、长石和岩屑,三者含量基本均等,次棱角状、浑圆状,粒度在0.1~0.3mm间,分选一般,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以泥质为主。

5.第四系(Q4

主要为洪积、冲积和坡积物,一般分布于沟谷洼地中。

(三)矿区岩浆活动

矿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形成的岩浆岩主要有次火山岩(其中花岗斑岩、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的岩石矿物结构等特征见第二章第三节)、火山岩和脉岩。

1.火山岩

矿区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出露于椭圆形火山机构东南侧(见图2-9)。本次研究对上述英安岩中的锆石进行SHRIMP测年,获得的U-Pb谐和年龄为315.9±5.9Ma。

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及少量钾长石、石英和角闪石等。斜长石:无色,自形—半自形柱状、板状,多被鳞片状绢云母-水白云母集合体或黝帘石集合体交代,偶见中长石环带结构,含量10%~12%;钾长石:自形—半自形板状、柱状,部分被蠕虫状石英交代呈文象结构,含量5%;石英:不规则锯齿状,2%;角闪石:熔蚀长柱状及不规则残余状,前者为暗灰色,已完全被绿帘石、黝帘石、钠长石集合体取代,见明显的富铁质暗化边柱状轮廓,后者为绿色,具多色性,见一组微细角闪石解理,多被叶绿泥石交代,2%~5%;黑云母:浅褐色,已完全被绢云母交代,含量为1%。

基质由石英、长石和绿泥石组成,具嵌晶结构,次生石英、绿泥石交代基质,局部形成文象结构。

岩石多发生了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水白云母)化等蚀变。

2.脉岩

矿区脉岩发育,为海西晚期花岗岩脉,大小共计数十条,散布于达巴特花岗斑岩外围,走向以北西向为主,与达巴特花岗斑岩平行或斜交,脉宽1~20m,长30m至数百米,以花岗斑岩为主,个别为霏细岩。多数脉岩含细粒立方体黄铁矿,个别脉岩与地层接触带见孔雀石化。

(四)矿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

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2003)在矿区进行了10km的高精度磁法和大功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工作,显示矿区总体为高磁异常和低激电异常。

磁测结果表明,在矿区圈定了两个磁异常(C1和C2),均分布于岩体之外的围岩中,C1异常大致呈条带状分布,磁异常值△T为100~140nT,异常宽约50m;C2异常值△T比C1异常略高,磁异常值△T为130~180nT,异常面积较大,形态复杂。C1和C2两个高磁异常可能均为凝灰质岩石引起的。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表明,矿区激电异常ηs值一般较低,在1.0%~2.65%之间。以ηs值1.5%圈定的异常,与花岗斑岩杂岩体吻合较好,说明矿区激电异常可能是由花岗斑岩杂岩体引起的。在矿区25线附近,激电异常范围较大,呈条带状分布,宽度达60m,ηs最大值达2.18%,在该异常处地表见有I号矿体,深部经钻孔验证矿体向下延伸稳定且有逐渐变富趋势,这表明,局部的激电异常除了可能由花岗斑岩杂岩体引起外,还可能由铜钼矿体所引起。因此,利用激电方法在矿区及其外围寻找铜钼矿体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综合上述磁异常和激电异常测量结果,可以认为矿区采用高精度磁法结合大功率激电方法对圈定岩体具有一定效果,地表圈定的激电异常,对寻找隐伏岩体和矿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地球化学特征

(1)次生晕异常特征:根据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1986)的1∶1万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在矿区圈出面积约1.5km2的两个大致平行的次生晕异常带,显示3个Cu(As)异常浓集中心(Ⅰ,Ⅱ,Ⅲ)。

Ⅰ号Cu-As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杂岩体南部与地层的接触带(断裂破碎带)附近,Cu异常长1800m,宽120~200m,具明显浓集中心,异常高值大于500×10-6,As异常两处,长分别为350m和500m,宽约100m,高值大于100×10-6,具浓集中心。地表出露有Ⅰ,Ⅲ,Ⅳ号矿体,是矿致异常。

Ⅱ号Cu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体北西部的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凝灰质砂岩中,长750m,宽120~300m,具浓集中心,高值大于1000×10-6,异常向北西方向封闭,该异常值较高,地表出露有Ⅱ号矿体,是矿致异常。

Ⅲ号Cu异常:分布于矿区花岗斑岩体东部流纹斑岩中,高值大于500×10-6,具浓集中心,地表孔雀石化发育。该异常经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2003)实施的ZK001钻孔验证,深部存在厚大铜钼矿体,因此该异常也是矿致异常。

(2)微量元素特征:据新疆有色地勘局703队(2003)进行的化探原生晕样分析结果,矿区中Cu,Mo,Ag,As,Sn,Bi,W具有较高的背景值,其中Cu,Mo,Ag在岩体和矿体中含量较高,Cu含量高于克拉克值3~18倍,Mo高于2~4倍,Ag高于14~25倍,此外Sn,Bi,W在岩体及矿体上也显示出较高的背景值。



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相对发育,局部发育有小挠曲。多期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使矿区构造复杂,控制矿区侵入岩展布的断裂为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具长期活动的性质。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为活化期构造,十分发育,纵横交错,不同程度控制了岩体的形态和规模,也是成矿流体活动的通道和成矿物质的沉积场所。
1.褶皱构造
在区域上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为一向北倾的单斜,在矿区该地层由于受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力偶的联合作用,岩层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滑动,形成一个向东南凸出的“V”字背斜褶皱,它的两翼地层断裂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背斜轴部走向为102°~135°,倾角为5°~24°,岩性为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段的薄层含碳泥屑灰岩和薄层砂屑泥屑灰岩。南西翼出露很少的泥屑砂屑灰岩,向南被第四系覆盖。北东翼为库松木切克群第二岩性段到第七岩性段,岩性主要为薄层泥屑微晶灰岩夹中厚层泥晶灰岩及薄层含碳质泥质灰岩、板岩等。由于矿区南部东西向断裂破碎带和东西向侵入岩的破坏作用,地层产状局部十分杂乱,掩盖了部分褶皱构造的形迹。
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分为3个期次:早期断裂(区域性断裂)、中期断裂和晚期断裂。
(1)早期断裂(区域性断裂):矿区内区域性断裂为东西向、北西或北西西向断裂,与区域性构造线方向相一致。
东西向断裂:东西向断裂在矿区内形成时代最早,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的大陆裂解时期(张天齐等,1998)。具有长期活动性质,断裂性质主要为逆断层,主要出现在矿区南部,由多条东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或破碎带构成喇嘛苏矿区南部东西向断裂带。走向56°~108°,断面北倾,倾角26°~56°,出露长度大于1km,东段模糊不清,西段被第四系覆盖,断裂带宽2~10m,断裂面见擦痕和糜棱面。东西向断裂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一方面控制了矿区南部东西向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展布范围,另一方面,长期挤压和多次拉张使断裂带破碎、孔隙、裂隙十分发育,促进了多期次矿化作用。
北西西或北西向断裂:北西西或北西向断裂在矿区北部断续出露,断裂性质为扭压性逆断层,断裂走向290°~330°,倾向北东,倾角为20°~65°,断裂带宽1~2m。断裂带局部地段发育透镜体片理化带和构造角砾岩,角砾被方解石脉胶结和穿插,两侧岩石有强烈变形,后期闪长玢岩脉沿断裂侵位,说明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特点。
(2)中期断裂:中期断裂在矿区十分发育,主要为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可能形成于海西早期(张天齐等,1998)。晚泥盆世时由于受到北部北天山(巴音沟)洋壳板片的俯冲挤压,在近南北向压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北北西向、北北东向扭性断裂和近南北向张性断裂。
(3)晚期断裂:矿区内晚期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它们一般成群成组产出,规模小,长100~500m。错断了早期断裂(区域性断裂)、中期断裂和海西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北东东向断层走向60°~80°、倾向北、倾角60°~80°。近南北向断裂向西陡倾,倾角60°~80°。
3.应力场分析
张天齐等(1998)在矿区布置了5个观测点进行了节理的测量和统计(表4-3)。在表4-3中,以偏东的近南北向节理占所测全部节理近25%、北北东向节理21.6%,北北西向节理14.9%。节理走向多为北北西、北北东和近南北向,它们走向与矿区中期断裂的走向大致相同,这一方面说明矿区节理是断裂构造在小范围内的缩影,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矿区的应力场性质是受北部北天山(巴音沟)洋壳板片的俯冲挤压作用所控制。
表4-3 喇嘛苏矿区节理测量统计表


(二)矿区地层
喇嘛苏铜锌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下二叠统乌郎组和第四系。
1.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Jxksa)
根据岩石岩性特征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Jxksa)又可划分7个岩性段,第二至第六岩性段为含矿岩性段,其中第三和第五岩性段为主要的含矿岩性段。
(1)第一岩性段(Jxksa-1):出露在矿区西南和东南部,为灰色—浅灰色薄层泥屑灰岩夹中厚层泥晶灰岩,新鲜面深灰色,微细层理、小斜层理、交错层理和不连续水平层理发育。岩石具片理化,片理产状与层理基本一致,走向近东西,可见厚度61.26~69.70m。
(2)第二岩性段(Jxksa-2):在矿区南部出露,为浅灰—暗灰色中厚层夹薄层含砂屑、泥屑微晶灰岩。风化表面灰褐—黄褐色。发育微细层理、波状水平层理、冲积层理及交错层理,由西向东泥质增多,沿走向局部产状变化大,有挠曲,总体北倾。厚度为82.8~118.0m。
(3)第三岩性段(Jxksa-3):分布在矿区南部,岩性为灰色—暗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微晶灰岩与薄层含砾屑、泥屑微晶灰岩互层夹硅质条带,局部有不连续顺层分布的细纹层砾屑褐铁矿。水平层理、斜层理发育。岩层内夹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和大理岩透镜体,岩层内发育不规则石英-方解石脉和团块。厚303.20m。
(4)第四岩性段(Jxksa-4):出露于矿区中北部。为灰色中厚层含泥屑微晶灰岩夹薄层泥质碳质灰岩,下部夹较多硅质条带和不均匀分布的褐铁矿砾屑。底部为薄层泥屑微晶灰岩,岩层发育波状水平层理和水平层理。厚267.3m。
(5)第五岩性段(Jxksa-5):分布在矿区西北部。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含泥屑细晶、微晶灰岩与薄层含砂屑、泥屑微晶灰岩互层。风化面黄褐色,微细层理发育并见冲刷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层理波痕发育。岩层中夹大理岩、矽卡岩条带或透镜体。星点状褐铁矿散布风化表面,局部呈砾屑顺层分布。石英-方解石脉发育,局部呈团块状或透镜状。该岩性层由西向东泥屑增多,片理局部发育。厚416.4~493.7m。总体北倾,局部南倾。
(6)第六岩性段(Jxksa-6):分布于矿区西北部,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细晶灰岩夹少量薄层含砂屑、砾屑微晶灰岩。内碎屑灰岩中砂屑、泥屑不均匀分布,波状层理发育,局部见类似叠层石的波状纹层。岩层中方解石细网脉发育。厚168.5~239m。
(7)第七岩性段(Jxksa-7):在矿区西北出露。为深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夹少量薄层含砂屑微晶灰岩。底部为薄层含泥屑灰岩、具水平层理,岩层中方解石细脉发育,有绿泥石化,可见厚度20.9m。
2.下二叠统乌郎组(P1wl)
为一套类磨拉石-玄武安山-流纹岩建造。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为火山岩,岩性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安山质英安岩、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厚度巨大,为7310~12622m。
3.第四系
矿区第四系在沟谷和山前地带为冲洪积堆积,在山坡地带为残坡积堆积。
(三)矿区岩浆活动
在矿区范围内,共有各类侵入岩体124个,出露面积0.60km2,占矿区面积的近1/8。侵入岩岩性主要为斜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上述岩体的岩石、矿物特征见第二章第四节)、闪长玢岩和辉绿玢岩等,主要呈岩枝状和岩脉状产出。
1.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见图2-31),呈脉状产出,多呈北西向或北西西向分布,或追踪北西向断裂,或顺层间破碎带侵入,产状大多数倾向东北或北倾。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和石英。斜长石:10%~15%,半自形板状,0.1~1.0mm,环带构造明显;普通角闪石:5%~10%,针状,常被绿泥石、碳酸盐交代;石英:含量1%~5%。基质呈暗黄绿色,普遍发生了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硅化等。
2.辉绿玢岩
辉绿玢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见图2-31),呈岩脉状产出,北西西向分布,或追踪南北向和东西向裂隙。岩石暗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5%~10%。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斜长石,5%左右;普通角闪石,3%左右。基质具辉绿结构,斜长石占70%,普通辉石15%~18%,有少量石英,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榍石。蚀变次生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和碳酸盐矿物等。
(四)矿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
(1)矿区物性参数特征:矿区主要岩矿石磁参数和电参数特征如下(张天齐等,1998)。
灰岩、大理岩、花岗闪长斑岩和无矿化蚀变岩等属无磁性或弱磁性、高阻、低极化。
矿化蚀变岩、铜矿化铁帽具弱磁性、中低阻、低极化。
磁铁矿、含磁铁矿蚀变岩、含磁黄铁矿蚀变岩均具明显的强磁性、中低阻或低阻、高极化。
(2)磁异常特征与矿体分布:张天齐等(1998)在矿区共圈出5个磁异常(M1,M2,M3,M4,M5),矿区内现已确定的90个铜锌多金属矿体绝大多数在这5个磁异常区,成群分布。
M1磁异常:位于矿区西北部①号和②号花岗闪长斑岩体一带,异常形态为北窄南宽的葫芦形,走向北北西,长1.2km,宽0.1~0.65km,面积0.4km2。磁异常值△T为100~1600nT,峰值带为800~1600nT,近南北走向,西界形成明显梯度带,可能反映了南北向断裂的存在。(1)~(18)号矿体产于该磁异常区,其中(5)~(12)号矿体与北部中-高磁场区相吻合,磁异常值△T为100~800nT,(1)~(4)号矿体明显向异常北部偏离,(16)~(18)号矿体位于异常区南部,磁异常值△T为100~400nT。
M2磁异常:位于矿区中南部,其范围包括③号岩体南部、⑨号岩体西部和⑧号岩体。异常形态近于四边形,长边为北北东走向,面积约0.15km2。(32),(33),(35)~(42),(50)~(54),(56),(77)号等矿体分布在该磁异常区内。其中(33),(41),(51),(52),(57),(58),(61),(63)~(66),(70),(74)~(77)号等矿体群与中东部的高磁异常区(磁异常值△T为100~800nT 为400~800nT)相吻合,这些矿体一般厚度大,品位较高。
M3磁异常:位于矿区东北部,走向北北东,形态近似平行四边形,面积0.125km2。南部有④号斜长花岗斑岩体、北部有角岩化带。磁异常值△T一般在100nT左右,最大为400nT,位于④岩体南部边缘凸部位。200~400nT峰值区呈北西向展布,与④岩体西南边界一致,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M4磁异常:位于矿区东部,形状为南北向的椭圆形,面积0.06km2,等值线均匀,最高磁异常值△T为400nT。⑩号岩体北段在异常内,但岩体和矽卡岩中均没有发现矿体。而在异常东南约150m处发现长40m,宽约5m的小矿体,品位较低。
M5 磁异常:位于矿区最南部,为一走向近东西的带状异常。基本上沿号花岗闪长斑岩体南缘展布,最大值为400 nT,位于异常中部,岩体内有(83)~(87)号矿体群产出,矿体与岩体走向基本一致。
2.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岩矿石中微量元素特征如下(张天齐等,1998):
(1)矿化蚀变岩中Cu,Zn,Ag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为直接找矿的指示元素。
(2)Pb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普遍较低,仅局部较富,与铜矿化关系不明显。矿体中Zn,Ag含量高,成为伴生矿产,与铜矿化正相关。在矿体和围岩中Pb含量基本无差别。
(3)As,Au在花岗闪长斑岩和围岩中局部富集。As含量50×10-6~70×10-6,为维氏值的30~40倍,Au在下二叠统乌郎群紫红色砾岩中含量达35×10-9。
(4)Mn含量在围岩和矿体中平均1486×10-6,为维氏值的1.5倍,个别层位3000×10-6~5000×10-6,岩体中平均为471×10-6,两者相差3倍,显然为沉积成因。
(5)W,Mo在花岗闪长斑岩中含量高于围岩和矿体,Sn含量在岩体、围岩和矿体相当,后者个别较高。
(6)Cu,Pb,Zn,Ag,Bi,Sn,Au,As在灰岩中的含量高于维氏值,分别为维氏值的5.3,3.4,5.1,16.6,660,3.1,1.4和30倍。ZK322孔中62个灰岩和非矿体矽卡岩样品统计,Cu,Pb,Zn,Ag含量平均为550×10-6、153×10-6、714×10-6、1.07×10-6,分别为维氏值11.7,9.6,8.6,15.3倍,Au含量(n)×10-9~30×10-9,最高190×10-9,平均值为维氏值的3倍。
(7)矿区Cu,Pb,Zn,Ag组合异常与花岗闪长斑岩体、矿体的分布一致。

大岩子矿区北侧有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其南有小江断裂带及中生代含铜盆地。当前的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缘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的锦屏山前缘基底隆起带上,成矿时的位置为康滇地轴中段攀西裂谷带。该地区在加里东期沉积了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在海西期—燕山期为攀西裂谷发生-发展-消亡阶段,喜马拉雅期发生陆内造山运动并形成了目前所见的安宁河区域性断裂带。在其中SN向龙帚山-益门断裂与磨盘山-小关河断裂所夹持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众多的基性超基性岩,构成几十公里长的岩浆杂岩带,同时也是德昌-会理铜镍铂成矿带的所在地。
会理大岩子铂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段、安宁河断裂西侧,矿区内发育元古宙结晶基底和震旦系盖层。含矿岩石为侵位于晚震旦系盖层中的海西期基性-超基性岩,矿体主要产出于橄辉岩底部及与晚震旦系接触的外接触带蚀变白云岩中(图5-1,5-2)。
1.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出露厚度620m以上。灯影组主要为一套灰白-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岩石具条带、条纹状构造和葡萄状结构;以颜色较浅、岩层较厚、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为特征。

图5-1 四川会理大岩子矿区地质简图

(由赵支刚等填制)
Q—第四系;Zzd2—泥质条带白云岩;Z2d3—硅质条带白云岩;Z2d4—结晶白云岩;β μ—辉绿岩;φμ—辉石岩

图5-2 四川会理大岩子矿区地质剖面图

(由赵支刚等填制)
矿区地层(主要是灯影组,Z2d)呈NNE—SSW走向,总体倾向SE(图5-1)。褶皱构造发育,其中,老厂向斜核部灯影组三段(Z2d3),东翼出露倒转的灯影组四段(Z2d4)并被F1断层切断;西翼被F4断层切错而与灯影组二段(Z2d2)接触,发育次级褶皱。向斜核部发育韧性剪切带,伴有辉石岩、辉绿岩,对成矿十分有利。含矿层主要是灯影组二段至三段(Z2d3-2)的硅质条带白云岩,中厚层块状、条带状或条纹状构造,条带或条纹由青灰色和灰白色白云岩、或是灰白色白云岩与硅质条带相间而成。
2.矿区构造
矿区总体构造比较简单,出露的岩石地层西部主要倾向东,倾角50°~60°,受构造影响,东部倾向290°~310°,倾角70°左右,有部分地层倒转。
以断裂构造发育为特征,断裂构造控制了岩体的侵位及矿体的展布。靠近橄辉岩的接触带附近,岩石普遍较破碎,并具褐铁矿化和铜铂矿化。区内主要有3条断裂;F3断裂分布于矿区中西部,老尖包之东,近SN走向,倾向东,倾角陡,控制了Ⅰ号矿体的分布;F4断裂分布于老尖包以西,走向10°~15°,倾向东,中等—陡倾,沿断裂有多处辉绿岩脉分布,Ⅲ号矿体产于其中。
3.基性-超基性岩
区内岩浆岩活动主要是基性-超基性岩,地表出露规模不大,呈岩株或岩脉,侵入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地层中,与铂族元素矿化的关系密切。
基性岩主要是辉绿岩和辉长辉绿岩。呈岩床或岩脉产出,其展布方向与控矿构造方向一致。岩石为灰绿色-深灰色,细粒自形-半自形结构,主要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含少量角闪石及黑云母。脉体多数未蚀变,少数见片理化。岩体本身及与围岩(白云岩)接触部位均不含矿。
超基性岩主要为橄榄辉石岩。一般沿构造破碎带侵入,近SN走向,呈岩脉产出。岩石深灰黑色,块状构造,中细粒结构、包橄嵌晶结构。主要矿物是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呈细-中粒自形、圆粒状晶体,含量40%左右,分散状包于粗大的辉石中。辉石已全部蚀变为纤状蛇纹石,其辉石的外形已全部消失,局部可根据蛇纹石集合体形态判断其外形;含量50%左右;其他可见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磁铁矿。
岩石类型较单一,但分带现象明显,岩体内部为橄榄辉石岩,上方和边部逐渐变成(辉长)辉绿岩,在含矿较高(Pt+Pd>0.9g/t)的岩体中有明显的方解石脉贯入。常见辉绿岩和辉长岩,辉绿岩多呈岩脉或岩株沿断层分布,长几十至百余米、宽几米至几十米,虽然破碎、局部具片理化但总体上蚀变弱也很少含矿;辉长岩则呈岩株状沿F4断层分布,长达400m、宽几十米,未见矿化。
与铂族元素矿化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主要是辉石岩和橄榄辉石岩。辉石岩呈墨绿、灰黑色,块状构造,中粒结构,主要成分为辉石,次为橄榄石,偶见长石;岩石普遍蚀变,具滑石化、透闪石-阳起石化、绿泥石化,伴随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橄榄辉石岩呈岩脉顺层侵入,在强烈破碎、蚀变并与围岩接触的部位成矿较好。岩石蛇纹石、滑石化强烈。该类岩体底部与白云岩接触部位含Pt、Pd、Cu、Ni等的硫化矿物。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答:这两种环境的相应沉积物,而代表古海沟环境的地质体则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刨铲,不断在弧前增生而形成的以蓝闪片岩带,基性—超基性岩块、火山岩岩片、混杂堆积岩、放射虫硅质岩残片、滑塌堆积、浊流沉积和复理石等组成的俯冲杂岩为特征(许志琴等,1994)。目前已发现的有两条:一条规模较大,西起...

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答:以盆地基地地层作为储集层形成的潜山油气藏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受盆地内不同次级构造带控制,它们可以成带出现,形成“潜山油气藏体系”。与我国东部其他断陷盆地相似,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大的潜山油气藏潜力。2.1.1 区域构造发展简史 古生代以后研究区的地质...

区域地质特征简述
答:含金石英脉主要受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所控制。主要围岩是玲珑超单元(昆嵛山花岗岩)中的崔召单元(Icnr23)弱片麻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郭家岭(IGnr23)弱片麻状含斑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其次在荆山群地层内和三佛山岩体中也有一些金矿点。构造控矿特点:区内金矿严格受构造控制,五条主干断裂及其次级断裂...

区域页岩气地质特点
答:依据页岩发育地质基础、区域构造特点、页岩气富集背景以及地表开发条件,将中国的页岩气分布区域划分为上扬子及滇黔桂区、中下扬子及东南区、华北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未进行评价)5 个大区,各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和特点差异明显(表 3-4)。表 3-4 中国页岩分区特征表 (一)上扬子及滇黔桂区 上...

区域地层基本特征
答:第四系,全区基本一致,为分布较广的冰碛层以及冲、洪积等松散堆积。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20-01-30 区域地层特征 2020-01-31 区域地层简述 2020-01-30 区域地层 2020-01-31 区域地质特征 2020-02-03 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2020-02-02...

区域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
答:Ω·m,块状含铜磁铁矿电阻率小于10 Ω·m。岩体、灰岩、大理岩化石灰岩具有高电阻率、低极化率特征,当其矿化蚀变或破碎充水时,其电阻率明显降低;而铁、铜等块状硫化物矿体为低阻、高极化。岩体与灰岩接触带以及断裂破碎带等部位电性变化相对较大。可见,本区具有电阻率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前提。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答: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厚51~79m,平均64m。共含煤16层,仅下部的一6煤层为偶尔可采,其他煤层均不可采。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四)二叠系(P)下界起于标3顶界面,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规律及岩性特征,自下而上...

我国山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答:东北地区的北东—北北东方向主要断裂具有继承性活动特点,但活动性在逐渐减弱,表现于现今仅在主要活动性断裂的特殊构造部位和主要盆地中有少数地震发生,地震频度和强度都较低。北西向活动性断裂规模比北东—北北东向活动性断裂小,生成时代较新,但活动性强,表现在与其他走向的断裂交汇部位一般都是现今地质构造活动性...

我国山区岩土体基本特征
答:由于岩石的岩性和组合关系不同,因而工程地质特征变化亦大,尽管从总体上来说该岩组属于碎屑岩类,但碳酸盐岩夹层也不能忽略。 1.4.1.3 碳酸盐岩建造 1)以坚硬层状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组 该岩组包括各地质时代的各类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辽宁、河北、山西等省(区)。其余...

区域地质条件及地貌
答:(1)地层:由老至新介绍各时代沉积岩的地区分布、产状、岩性、结构等特征,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各层间的接触关系和所含的化石。介绍各时期侵入及喷出岩体的分布、岩性、结构特征及与围岩间的关系,变质岩的分布、时代、岩性结构及变质程度等。凡第四系发育区,应单列“第四纪地质”部分,着重介绍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