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地质特征 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

作者&投稿:虫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矿体产状

伊尔曼得金矿床地表出露规模较大,矿化体呈近东西向展布。矿体形态呈透镜状、似层状、层状,产状与火山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惟脉状产出者与围岩产状斜交,并穿破地层。矿化体常呈分枝复合形态,但亦受层位控制。矿化蚀变作用相对简单,主体以强烈硅化作用为主,伴有黄铁矿化、毒砂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与硅化基本呈同步消长关系,其强烈与否与金矿化强度紧密相关。其他蚀变,如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不强烈,与金矿化关系不明显。矿石中没有发现深成明矾石等矿物。矿石突出特征是少硫化物(黄铁矿为主)的硅化岩。黄铁矿呈细粒星散分布,局部出现稠密浸染状或脉状。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无明显界线,矿体的边界只能靠试金分析结果来圈定。共圈出9个矿体(图4-24)。

金矿体具空间分带特点:近地表的上部层位以沉火山凝灰岩经程度不同的硅化(角砾岩化)作用形成硅化岩,并伴有黄铁矿化等。矿石经表生淋滤作用,黄铁矿氧化为褐铁矿化;下部层位矿体发育有强烈的硅化(角砾岩化)作用,同时伴有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其中黄铁矿、毒砂矿物含量较高。

2.矿石类型

根据矿化蚀变作用、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矿石类型可分为含金硅化岩型和含金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碎屑岩型两类:

含金硅化岩型:该类型金矿石硅化及角砾岩化强烈,原岩肉眼已无法辨认,肉眼见不到毒砂、黄铁矿以及其他硫化物矿物。地表矿石经历了氧化淋滤作用,褐铁矿化明显,偶见有明金。含矿岩石主要有硅化岩、强硅化沉火山角砾岩、强硅化凝灰质含砾粉砂岩等。

硅化岩呈他形粒状镶嵌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细粒石英、玉髓组成,含量99%。石英呈他形粒状,半自形似柱状镶嵌。单偏光下可见残留原岩砂砾,砂砾大小为0.1~2.0 mm。另有少量高岭石(1%)和微量绢云母、黄铁矿,黄铁矿呈他形粒状或自形的立方体产出。

强硅化凝灰质含砾砂岩呈变余凝灰质粉砂结构,碎裂块状构造。原岩砂、砾形态尚可见,2~3 mm细砾占1%,1~2 mm粗砂占1%,0.5~1.0 mm中砂占3%,0.06~0.5 mm细砂占15%,<0.06 mm粉砂及杂基占80%。砾石呈浑圆状,砂屑呈次浑圆状。砂、砾成分以岩屑为主,石英屑次之,长石屑少,岩屑有粉砂岩、细砂岩及安山岩。碎屑已全被微晶石英及硅质所取代,其中石英及硅质占90%,高岭石占3%,绢云母、褐铁矿、黄铁矿微量。

硅化沉火山角砾岩具沉火山角砾结构,块状构造,硅化(角砾岩化)蚀变之后岩石原岩结构基本保留。岩石主要由火山碎屑物组成,含有少量正常沉积物。火山碎屑物(占80%)由凝灰岩岩屑和石英晶屑及火山灰组成,碎屑物已基本为次生石英取代,碎屑粒度>2 mm较多,约占48%;正常沉积物(占20%)由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和少量石英砂、粉砂及泥质等组成,与火山碎屑物混合分布。

图4-24 伊尔曼得金矿床地质草图

含金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碎屑岩型:该类型矿石为凝灰质沉积岩经程度不同的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以及碳酸盐化、高岭石化等蚀变作用而形成。该类型金矿石具有毒砂、黄铁矿化蚀变特征明显区别于硅化岩型矿石。含矿岩石有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细砾岩、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中粒砂岩、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细砂岩、黄铁矿化凝灰质粉砂岩等。该类型矿石呈变余砂砾结构、变余凝灰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原岩为细砂岩、细砾岩。原岩虽经硅化,但原岩结构仍有保留,可见砾石(2~8 mm)、砂屑(0.1~0.5 mm)轮廓,砂砾已为石英集合体所取代,粒度最小者为0.003 mm以下的霏细状硅质,较大者0.01~0.06 mm钩状互嵌集合体,局部可达0.1~0.2 mm粒状、似柱状集合体。金属矿物——黄铁矿呈自形立方体,粒度为0.02~0.2 mm或微粒五角十二面体集合体;毒砂为微粒板状或粒状,粒度为0.01 mm左右。矿石中石英及硅质约占90%,高岭石占1%~3%,黄铁矿、毒砂约占2%,其余为原岩碎屑物约占5%。

3.矿石矿物组合

伊尔曼得金矿不同类型矿石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仅含量上有所差异。现已发现的矿物达20余种(表4-17),其中有些矿物则属原岩残留的副矿物,如锆石、榍石、磷灰石和辉石等,总的看来矿石矿物组合较为简单。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自然金、磁铁矿、白铁矿、黄铁钾钒、褐铁矿和赤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玉髓、方解石、绿泥石、高岭石、绢云母和重晶石等。兹将主要矿物特征简述如下:

表4-17 伊尔曼得金矿矿石矿物成分表

黄铁矿:以自形—半自形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晶形为主,他形粒状次之,八面体晶形少见。立方体晶形粒度较粗,为0.05~0.75 mm;五角十二面体晶形和他形晶粒度较细,为0.004~0.05 mm,多聚合为0.03~0.10 mm的球粒状集合体。黄铁矿多呈微细-细粒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在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的含量不一:在含金硅化岩型矿石中含量较低,且粒度较细,为0.003~0.05 mm,多氧化为褐铁矿;在含金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碎屑岩型矿石中,黄铁矿含量较高,达1%~3%,部分氧化为褐铁矿。两种矿石中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成果见表4-18。从表4-18可看出,黄铁矿中含金品位都较高,分别为0.04%和0.01%,是金元素的主要载体之一。

表4-18 伊尔曼得金矿矿石中黄铁矿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成果表

毒砂:多呈自形-半自形柱状、板状晶体,部分为微粒(粒度<0.004mm)聚合成团粒或束状集合体(粒度为0.2 mm左右),常与呈五角十二面体微粒黄铁矿相互插生,呈细脉浸染状或稀疏浸染状产出。在不同矿石中含量不一,含金硅化岩型矿石中毒砂含量很少,肉眼及显微镜下很少见到,而在含金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碎屑岩型矿石中毒砂含量较高,可达1%左右。

自然金:呈不规则片状,粒度0.05 mm×0.075 mm×0.1 mm~0.075 mm×0.1 mm×0.1 mm,分布于褐铁矿中。

石英:呈灰色、灰白色、烟灰色,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紧密镶嵌,或呈微晶硅质出现,石英粒度为0.01~0.10 mm,晚期呈脉状产出的石英晶体粒度较粗,为0.2 mm×0.3 mm,含金硅化岩型矿石中次生石英可达97%,而在含金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碎屑岩型矿石中石英含量相对较低。

矿石结构构造类型简单。矿石结构有沉火山角砾结构、变余火山角砾结构、变余凝灰质角砾结构、碎裂角砾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变余凝灰质砂砾结构、变余凝灰质砂状结构、变余凝灰质粉砂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对称梳状构造、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4.围岩蚀变

主要围岩蚀变类型包括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高岭石化、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其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围岩蚀变既具垂直分带,又有水平分带特点。垂直分带由上而下分为硅化→黄钾铁矾化→黄铁绢英岩化→重晶石-碳酸盐化4个带,前3个蚀变带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水平分带表现为两侧围岩以高岭土化、重晶石化为主。

5.矿化阶段

伊尔曼得金矿矿化作用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渗透性硅化阶段,该阶段岩石发生强烈的硅化蚀变,出现大量的他形粒状石英或微晶硅质,形成各种硅化岩石并伴有少量微粒他形粒状黄铁矿及微粒毒砂,硅化封填了原岩(粗碎屑岩)内的发育良好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使岩石孔隙度大大降低。同时硅化作用的发生,使岩石脆性增大,而且伴随热液交代作用,发生了金等成矿物质的初始沉淀富集;第二阶段为角砾岩化阶段,深部流体沿陡倾斜断裂上升,当其到达孔隙度发育的粗碎屑岩层时,热流体转为侧向顺层迁移、渗透,并使先期硅化岩发生角砾岩化形成角砾岩。该阶段早期形成粗粒立方体晶形的黄铁矿,晚期出现五角十二面体晶形的黄铁矿和自形-半自形的毒砂,呈细脉浸染状或稀疏浸染状分布。黄铁矿多聚合为团粒状,毒砂聚合成板粒状、束状,二者相互插生或呈脉状断续分布。此阶段伴生少量方解石等非金属矿物;第三阶段为石英、碳酸盐化阶段,出现呈梳状对生的石英脉或石英-方解石脉及方解石脉。此阶段石英粒度较第一阶段粗,在此阶段后期出现少量的硫化物,主要伴生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等。金矿化主要出现在前两个阶段,形成微粒、显微粒状自然金。



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岩浆富集作用:在基性岩浆中磷灰石、铬铁矿、榍石、金红石及锆英石等副矿物可首先结晶,紧接著是橄榄石及斜方辉石等硅酸盐矿物,其他硅酸盐矿物则结晶较晚。在很缓慢冷却条件下,最早形成的晶体,特别是铬铁矿等比重大的矿物,有可能由重力作用而在岩浆内沉降下来,并因此而富集成矿床。有时岩浆流中的应力,可使尚未结晶的部分液体从已结晶的粥状物中挤出来,而使其富集成矿床,这种作用称为压滤作用。
  (2)接触交代作用:这个术语是指围岩与侵入体接触所产生的交代作用。在这种作用过程中,由侵入体所分泌出来富含铁镁等溶液扩散,与碳酸钙岩石反应而形成钙镁硅酸盐和氧化物的集合体。在这种矿床形成过程中,往往大约同时形成硅卡岩,并分布于矿床周围。
  (3)热液作用:是热水溶液以物理化学作用方式,沿著其运动通道及运动地段所引起的岩石的蚀变作用、交代作用以及矿物在空隙中的沉淀作用,例如,绢云母化作用、硅化作用及硫化物矿化作用等。热水溶液,特别是重卤水,在其中可溶解浓度很高的金属。这种溶液通过断裂构造向上运动过程中,可沉积铜、银及其他矿物。
  (4)升华作用:是固体受热后挥发的作用。当冷却时,挥发的气体可呈晶质或非晶质而沉积,如硫的升华作用可出现於火山喷气孔中。
  (5)沉积作用和机械富集作用:层状盐类矿床是沉积作用的产物;硅藻土、富含钙的石灰岩以及某些磷酸盐岩层也是这种作用的产物。形成於地层及封闭湖盆中的铁和锰的氧化物是由氢氧化物沉淀形成的,随后转变成铁和锰的氧化物和碳酸盐。在沉积物中,矿物的其他同生富集,例如贱金属硫化物的沉淀也属於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在形成某些类型矿床中也是重要的营力。金、铂族金属、金刚石及其他宝石、锡石、金红石以及锆英石等砂矿床都是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它们是由携带著高比重矿物碎屑的运动著的砂及砾石的机械作用和簸选作用而富集形成的。
  (6)残积矿床:是由地表或靠近地表的围岩或矿床中的矿物经过化学分解和机械崩解而富集形成的。其中包括红土矿床、铝土矿矿床、氧化锰矿床及硅酸镍矿床等。铁帽中非常富集的金矿石和含蓝晶石变质岩风化形成的蓝晶石矿床也属於这种作用的产物。
  (7)变质作用:是指岩石或矿床在温度、压力变化和热液作用下,其形态的变化和矿物的重新组合。在变质作用下,在某些岩石中可形成蓝晶石、硅线石、红柱石或石榴子石等工业矿物。某些金属矿床在变质作用下,其矿石构造也会发生变化。地壳运动可使矿体发生强烈褶皱,并使矿石构造发生变化。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也可以是一种机械作用,靠这种作用可使沉积地层中不大富集的金属硫化物发生活动,而且被驱赶出来使其在低温低压带中富集。

你问的这个范围太广,每个地区的特征都会不同,下面给你一个广西境内某个地区的金矿床地质特征,供参考:
2矿床地质
矿区从上到下分布有白垩系下统大坡
组(K.d)紫红色砂砾岩、白垩系下统新隆
组(K.X)河湖相碎屑岩、石炭系中统
黄龙组(C,h)台地边缘斜坡相含砂屑、
角砾、生物碎屑碳酸盐岩、含钙质泥岩,
泥质灰岩和寒武系黄洞口组(∈h)深水
浊流沉积相碎屑岩。矿区地层明显受轴向
NE的向斜控制。断裂构造以NE向断裂为
主,NNE向断裂次之。NE向断裂为一组
近平行的断裂,其中F 1断裂规模最大,
延伸大干7000m,横穿出矿区,向东穿插
到西津岩体,为主导断裂,其他断裂规模
较小,延伸一般不超过1000m。矿体的产
出明显受NE向断裂控制,F.断裂是导矿
及主要的容矿构造,除矿区范围内的矿体外,
矿区外围沿F.断裂破碎带还断续分布有多
个低品位金矿体, F,断裂总控矿长度达
6000多米。矿区外围存在华力西晚期壳源
重熔型岩浆活动,形成西津岩体及旧州岩
体;燕山晚期 喜山期侵入霏细斑岩脉(图
2)。
2.1储矿层特点
矿区储矿层主要是白垩系下统新隆组
下段(K,X ),北面与寒武系以F.断层接
触,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三层:白垩系下统
新隆组下段(K.X ):为储矿层,北边
与寒武系以F1断层接触,按岩性组合可分
为三层。下层为山麓相黄褐色、灰褐色岩屑
质泥岩、砂质泥岩、含砾含泥砂岩夹泻湖
(沼泽)相黑色含炭泥岩,含铁锰质呈灰褐
色、紫红色的含砾含泥砂岩,砂质泥岩。山
麓相固结程度较差、岩石松散。上部砂质岩
石有硅化,含Au可达工业品位,是Ⅲ 矿
体赋存的一个层位。
中层由一套滨湖相紫红色为主的碎屑
岩所组成,蚀变后为灰白色,褐黄色,按
岩石矿物颗粒的粗细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韵健六小层:
①黄褐色粉砂岩,细砂岩。厚2~
4 m 。
②紫红色,灰黑色泥岩夹粉砂质泥
岩。厚8~3 8m 。
③浅灰色、褐黄色细砂岩、粉砂岩夹
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厚10~42m。
④浅灰色、灰褐色薄层状泥岩夹紫红
色泥质粉砂岩。厚4~1 2m 。
⑤灰白色不等粒砂岩,含长石石英砂
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
岩。厚1 0~22m 。
⑥紫红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
砂岩。厚1 5~20m。
以上各层厚度变化大,常夹透镜状小
层,反映了近滨沉积的特点。岩石受硅化后
退色为浅灰白色、褐黄色,常残存一些紫红
色团块在蚀变带中。
⑥层含粉砂处是I、II号矿体浅部赋
存部位。③层硅化后,是I号矿体及缓倾
斜似层状III 号矿体赋存的主要层位。①
层则是III,号矿体赋存的主要层位。
上层为紫红色砂砾岩,含砾砂岩夹不
等粒砂、砂质泥岩逶镜状小层。砾石成份
为脉石英、黑色硅质岩、砂岩。砾径从
数mm至20cm不等,磨圆度好,分选性
差,局部可见叠瓦状、辫状构造,属河
流相沉积。底部含砾砂岩在破碎带中受硅
化含金,部分可达工业品位(II号矿体浅
部)。
据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统计,矿区白垩
系地层金的平均含量为0.0162×10 ,是
地壳金的丰度值(黎彤)的4倍,寒武
系地层金的平均含量为0.00547×10 6 亦
高于地壳金的丰度值(黎彤)。
2.2矿体产状特征
矿体呈似板:状、似层状、囊状产于
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硅化带中;似层状产出
的矿体还受岩性控制,以产出于下白垩统
致密泥岩下的泥质粉砂岩、砂岩中为特
征。矿体与NE向断裂走向一致,平面上沿
走向呈断续的串珠状分布。矿体长50m到
61 0m,其中以I、m 、Ⅲ,规模较大,I号矿体长610m,厚1o.O4m,最大延深
215m,倾向SE,倾角70。一87。,Au
品位4.29×10 6 探明C+D级金属量4.
2 5t。
剖面上,除似层状产出的Ⅲ 、Ⅲ,矿
体与地层产状近干一致外,多数矿体切穿地
层;产干断裂破碎硅化带中的矿体,多呈上阔
下窄的的喇叭状(图3)。
2.3矿物组成、矿石类型和组构及金
的赋存状态和矿化期次
矿物组成主要以一·套低温热液矿物组
合为特征,主要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
褐铁矿、锆石、白钛石、金红石、辉锑
矿、辉钼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
矿、锡石、自然金,脉石矿物有石英、
绢云母、白云母、电气石、高岭土、重
晶石、毒砂、榍石及碳酸盐类矿物。
从矿石特征看,金矿石可分为热液石
英岩型、硅化泥质粉砂岩、硅化粉砂质泥岩
型及硅化构造角砾岩型,各类矿石为渐变
过渡,相互参杂分布,无明显的界线可分,
品位与硅化程度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
构造。
矿石结构有交代结构、他形粒状结
构、变余砂质结构、变余粉砂质结构、变
余显微鳞片泥质结构。
据电镜鉴定,金主要为单体自然金,
有少许氧化矿物包裹金。金以不规则粒状
为主,次为片状,少见链状,粒径0.
016~0.2微米不等。主要以次显微金赋存
在石英微裂隙中及沉淀干石英晶面
(9 0%);其次,少量次显微金赋存干黄
铁矿晶体边缘或微裂隙中;再次,少许次
显微金包裹在黄钾铁矾矿中(约4~5%)。
晶隙金和裂隙金,其生成可分两个期次,以
第一期次为主,金以0.033~0.2微米的球粒
状沉淀干他形粒状的石英晶面,浸染状黄
铁矿晶体边缘或充填干石英、黄铁矿的微
裂隙中;第二期次次之,金分布在柱状石英
晶隙及微裂隙中。此外,在表生作用下,次
显微粒状自然金被黄铁矿氧化产物黄钾铁
钒晶体所包裹。从金的赋存情况看,本矿床
] 应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2.4围岩蚀变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图3 广西横县金矿43号勘探线剖面图
(据广西地矿局第四地质队资料改编)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黄铁
矿化,局部偶有碳酸盐化,重晶石
化。
① 硅化:是矿区最为发育的蚀
变,呈带状分布,硅化主要沿北东东向
断裂破碎带及其附近分布,硅化带走
向与断裂走向一致,一般走向为北东
60。~70。。规模大者长逾7Km,宽120m;小者长数十米,宽仅数米,硅化
强弱受构造、岩性及硅化迭加次数制约。在
构造破碎带中经多次硅化迭加之砂岩硅化
强烈,常蚀变成热液石英岩。岩石含泥质愈
高,硅化愈弱。在F。上盘(南侧),沿
砂质岩顺层蚀变宽至百余米。由于断裂的
长期间歇活动,深部气~液间歇上升,硅
化随之有多期性。在硅化砂岩中,常有两
期热液石英脉穿插。第一期次热液石英呈
他形粒状,不规则地聚集分布或呈微细脉
状分布,含碳酸盐类矿物质包体,同时多
被褐铁矿所污染,显得浑浊。第二期次的
热液石英多呈粒状,比较纯净,呈不规则
细脉分布干先期热液石英集合体之间,穿
插分割岩石成网格状。
硅化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据化学分
析,所有硅化带含金均比其围岩高,多期
次硅化迭加部位,常形成工业矿体。
②黄铁矿化:分布干硅化带中,与
第一期次细粒热液石英伴生者,为半自
形、他形粒状,大小0.02~0.25ram呈0.
5~1 mm宽的微细脉或浸染状不均匀地分
布干硅化岩中。晶形完好、星点状散布
者,形成时间较晚。
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第一期
次烟灰色浸染状黄铁矿与金伴生,说明其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③碳酸盐化及重晶石化:偶见于深部
角砾状硅化砂岩、角砾状热液石英岩,方
解石、重晶石沿岩石细小裂隙充填呈短小
脉状。
2.5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矿区未发现岩浆岩,但矿区东边有西
津岩体及一些后期侵入岩脉。
①、西津岩体:出露干矿区东部,距
本地段2公里。呈岩基产出,南北向展布。
K—AY法测定绝对年龄值为244MA,属华
力西晚期壳源重熔型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岩体中心呈中粒似斑状结构,边缘为中~
细粒结构,含石英32%,钾长石29~55%,
斜长石10~30%,锆石、磷灰石、金红石、
电气石、绿帘石、磁铁矿各<1%,斜长石牌
号29+46。似斑状者斑晶为条纹长石,含量
20~30%。基质为他形粒状石英及半自形板
状的中长石。黑云母鳞片状,其它微量副矿
物则零星分布。岩石化学成分与中国黑云
母花岗岩平均值相近。岩体外倾,围岩角岩
化发育, 目前尚未发现其与金矿化有直接
关系。 ’
②,后期侵入岩脉:在本地段东51~
56线间F1断裂破碎带中断续出露一些宽
1~20米、长10-180米的蚀变霏细斑岩脉。
呈浅灰白带绿色调,变余斑状结构,含绢云母56%、石英30~40%、赤铁矿、褐铁
矿1.5%、白钛石、榍石、金红石各<1%。
斑品为长石,含量约20~30%,经强烈蚀
变,多已被显微鳞片状绢云母、他形料状
石英及褐铁矿等所取代。基质主要由绢云
母和石英组成,微量榍石、金红石、白
钛石等到不均匀分布于基质中,从其断裂
侵入白垩系地层看,应属燕山晚期~喜山
期。椐刻槽样化学分析,蚀变霏细斑岩含
金0.03~0.13克/吨,属矿化体,表明其
与金矿化有亲缘关系。
2.6矿化特征
本地段矿化主要是金矿化和锑矿化。
(1)、金矿化:是本段唯一能形成工业
矿体的矿化。金矿化分布干硅化带中。有金
矿化必有硅化,但有硅化却不一定有金矿
化。从整体看,I号断裂破碎硅化带矿化比
较强,带内含金一般均大干0.Olg/t,形成
工业矿体的规模也较大。从I号断裂破碎
硅化带往南排列的各硅化带金矿化有渐次
减弱的趋势。金矿化与第一期次热液石英
及烟灰色浸染状黄铁矿关系密切。金矿化
与砷、锑异常高部位大致吻合。
(2)、锑矿化未形成工业矿体,主要见
于硅化带中强硅化部位,矿物为辉锑矿,长
柱状晶体清晰可见,可呈零星浸染状、放射
状集合体或团块状出现,与金矿化可伴生,
可不伴生,系与金矿化同一热液成矿期不
同阶段的产物。

希望对你有帮助!

矿床地质特征
答:2020-01-30 矿床地质特征 2012-03-23 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4 2020-01-29 矿床地质特征 2020-01-30 矿床地质特征 2020-01-29 矿床地质特征 2020-01-29 矿床地质特征 2020-01-30 矿床地质特征 更多类似问题 ...

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答:2.矿脉特征 505脉是文峪金矿的主矿脉,长16000m,文峪矿区内长4500m,东延与209、50、60号矿脉相接。出露标高2045m,延深已控制到800m未尖灭。矿脉走向NWW270°-310°,倾向S-SW。倾角37°~53°,矿脉沿走向、...

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答:2.矿床特征 1)变质作用 矿区内变质作用有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双交代作用两种。热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由于热力梯度,使接触带的围岩发生热变质作用,导致灰岩重结晶大理岩化或形成大理岩,砂页岩角岩化或形成角岩。接触双交代...

主要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答:对有关矿床地质特征讨论如下。 在Shikoku和Iimori地区,Besshi矿床产出在Sambagawa Schist群的上古生界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中。在Besshi和Iimori地区,Sambagawa群在岩性上十分相似,但是该群在Besshi成矿区可分为5个组(图1-17),在Iimori成...

矿床的地质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去理解
答:在很缓慢冷却条件下,最早形成的晶体,特别是铬铁矿等比重大的矿物,有可能由重力作用而在岩浆内沉降下来,并因此而富集成矿床。有时岩浆流中的应力,可使尚未结晶的部分液体从已结晶的粥状物中挤出来,而使其富集成矿床,...

陕西紫阳县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地质特征
答: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位于陕西紫阳县城南西方向直距38km的黄柏树湾一带,是陕西地质矿产局于1985~1987年发现并探明的小型毒重石矿床。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西部边缘,大巴山断裂与扬子准地台毗邻。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寒...

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答:2.矿体特征 鸡冠咀铜金矿床共圈定有 4 个矿体群,由 13 个矿体和 38 个零星矿体组成,其中Ⅰ号矿体群产于嘉陵江组的层间破碎带及其与石英闪长岩的接触带矽卡岩中;Ⅱ、Ⅲ号矿体群产于嘉陵江大理岩的层间破碎带及其...

金矿床地质特征
答:图4-24 伊尔曼得金矿床地质草图 含金毒砂黄铁矿化凝灰质碎屑岩型:该类型矿石为凝灰质沉积岩经程度不同的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以及碳酸盐化、高岭石化等蚀变作用而形成。该类型金矿石具有毒砂、黄铁矿化蚀变特征明显区别于硅化岩...

(一)矿床地质特征
答:某金矿区域地质图 三类矿体变化较大,有的长度达几百米,但延深较小,有的延深较大但长度较小,多数小矿体长度及延深只有几十米,但分布较集中,多成群成组出现。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其最大厚度达36m,最小厚度仅0.12m,如果...

矿床地质特征
答:东矿区西以北东向头道沟断裂为界,东以北西向来毛沟断裂与二道沟侏罗纪火山盆地相隔,南部边界为东西向控制矿床的边界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区域,其间分布有矿脉30余条,相对西矿区含金性差,占整个金矿储量的5%左右,矿脉有三组方向,北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