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特征

作者&投稿:达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矿区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相对发育,局部发育有小挠曲。多期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使矿区构造复杂,控制矿区侵入岩展布的断裂为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具长期活动的性质。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为活化期构造,十分发育,纵横交错,不同程度控制了岩体的形态和规模,也是成矿流体活动的通道和成矿物质的沉积场所。

1.褶皱构造

在区域上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为一向北倾的单斜,在矿区该地层由于受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力偶的联合作用,岩层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滑动,形成一个向东南凸出的“V”字背斜褶皱,它的两翼地层断裂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背斜轴部走向为102°~135°,倾角为5°~24°,岩性为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段的薄层含碳泥屑灰岩和薄层砂屑泥屑灰岩。南西翼出露很少的泥屑砂屑灰岩,向南被第四系覆盖。北东翼为库松木切克群第二岩性段到第七岩性段,岩性主要为薄层泥屑微晶灰岩夹中厚层泥晶灰岩及薄层含碳质泥质灰岩、板岩等。由于矿区南部东西向断裂破碎带和东西向侵入岩的破坏作用,地层产状局部十分杂乱,掩盖了部分褶皱构造的形迹。

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分为3个期次:早期断裂(区域性断裂)、中期断裂和晚期断裂。

(1)早期断裂(区域性断裂):矿区内区域性断裂为东西向、北西或北西西向断裂,与区域性构造线方向相一致。

东西向断裂:东西向断裂在矿区内形成时代最早,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的大陆裂解时期(张天齐等,1998)。具有长期活动性质,断裂性质主要为逆断层,主要出现在矿区南部,由多条东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或破碎带构成喇嘛苏矿区南部东西向断裂带。走向56°~108°,断面北倾,倾角26°~56°,出露长度大于1km,东段模糊不清,西段被第四系覆盖,断裂带宽2~10m,断裂面见擦痕和糜棱面。东西向断裂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一方面控制了矿区南部东西向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展布范围,另一方面,长期挤压和多次拉张使断裂带破碎、孔隙、裂隙十分发育,促进了多期次矿化作用。

北西西或北西向断裂:北西西或北西向断裂在矿区北部断续出露,断裂性质为扭压性逆断层,断裂走向290°~330°,倾向北东,倾角为20°~65°,断裂带宽1~2m。断裂带局部地段发育透镜体片理化带和构造角砾岩,角砾被方解石脉胶结和穿插,两侧岩石有强烈变形,后期闪长玢岩脉沿断裂侵位,说明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特点。

(2)中期断裂:中期断裂在矿区十分发育,主要为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可能形成于海西早期(张天齐等,1998)。晚泥盆世时由于受到北部北天山(巴音沟)洋壳板片的俯冲挤压,在近南北向压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北北西向、北北东向扭性断裂和近南北向张性断裂。

(3)晚期断裂:矿区内晚期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它们一般成群成组产出,规模小,长100~500m。错断了早期断裂(区域性断裂)、中期断裂和海西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北东东向断层走向60°~80°、倾向北、倾角60°~80°。近南北向断裂向西陡倾,倾角60°~80°。

3.应力场分析

张天齐等(1998)在矿区布置了5个观测点进行了节理的测量和统计(表4-3)。在表4-3中,以偏东的近南北向节理占所测全部节理近25%、北北东向节理21.6%,北北西向节理14.9%。节理走向多为北北西、北北东和近南北向,它们走向与矿区中期断裂的走向大致相同,这一方面说明矿区节理是断裂构造在小范围内的缩影,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矿区的应力场性质是受北部北天山(巴音沟)洋壳板片的俯冲挤压作用所控制。

表4-3 喇嘛苏矿区节理测量统计表

(二)矿区地层

喇嘛苏铜锌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下二叠统乌郎组和第四系。

1.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Jxksa

根据岩石岩性特征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库松木切克群下亚群(Jxksa)又可划分7个岩性段,第二至第六岩性段为含矿岩性段,其中第三和第五岩性段为主要的含矿岩性段。

(1)第一岩性段(Jxksa-1):出露在矿区西南和东南部,为灰色—浅灰色薄层泥屑灰岩夹中厚层泥晶灰岩,新鲜面深灰色,微细层理、小斜层理、交错层理和不连续水平层理发育。岩石具片理化,片理产状与层理基本一致,走向近东西,可见厚度61.26~69.70m。

(2)第二岩性段(Jxksa-2):在矿区南部出露,为浅灰—暗灰色中厚层夹薄层含砂屑、泥屑微晶灰岩。风化表面灰褐—黄褐色。发育微细层理、波状水平层理、冲积层理及交错层理,由西向东泥质增多,沿走向局部产状变化大,有挠曲,总体北倾。厚度为82.8~118.0m。

(3)第三岩性段(Jxksa-3):分布在矿区南部,岩性为灰色—暗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微晶灰岩与薄层含砾屑、泥屑微晶灰岩互层夹硅质条带,局部有不连续顺层分布的细纹层砾屑褐铁矿。水平层理、斜层理发育。岩层内夹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和大理岩透镜体,岩层内发育不规则石英-方解石脉和团块。厚303.20m。

(4)第四岩性段(Jxksa-4):出露于矿区中北部。为灰色中厚层含泥屑微晶灰岩夹薄层泥质碳质灰岩,下部夹较多硅质条带和不均匀分布的褐铁矿砾屑。底部为薄层泥屑微晶灰岩,岩层发育波状水平层理和水平层理。厚267.3m。

(5)第五岩性段(Jxksa-5):分布在矿区西北部。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含泥屑细晶、微晶灰岩与薄层含砂屑、泥屑微晶灰岩互层。风化面黄褐色,微细层理发育并见冲刷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层理波痕发育。岩层中夹大理岩、矽卡岩条带或透镜体。星点状褐铁矿散布风化表面,局部呈砾屑顺层分布。石英-方解石脉发育,局部呈团块状或透镜状。该岩性层由西向东泥屑增多,片理局部发育。厚416.4~493.7m。总体北倾,局部南倾。

(6)第六岩性段(Jxksa-6):分布于矿区西北部,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细晶灰岩夹少量薄层含砂屑、砾屑微晶灰岩。内碎屑灰岩中砂屑、泥屑不均匀分布,波状层理发育,局部见类似叠层石的波状纹层。岩层中方解石细网脉发育。厚168.5~239m。

(7)第七岩性段(Jxksa-7):在矿区西北出露。为深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夹少量薄层含砂屑微晶灰岩。底部为薄层含泥屑灰岩、具水平层理,岩层中方解石细脉发育,有绿泥石化,可见厚度20.9m。

2.下二叠统乌郎组(P1wl)

为一套类磨拉石-玄武安山-流纹岩建造。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为火山岩,岩性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安山质英安岩、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厚度巨大,为7310~12622m。

3.第四系

矿区第四系在沟谷和山前地带为冲洪积堆积,在山坡地带为残坡积堆积。

(三)矿区岩浆活动

在矿区范围内,共有各类侵入岩体124个,出露面积0.60km2,占矿区面积的近1/8。侵入岩岩性主要为斜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上述岩体的岩石、矿物特征见第二章第四节)、闪长玢岩和辉绿玢岩等,主要呈岩枝状和岩脉状产出。

1.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见图2-31),呈脉状产出,多呈北西向或北西西向分布,或追踪北西向断裂,或顺层间破碎带侵入,产状大多数倾向东北或北倾。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和石英。斜长石:10%~15%,半自形板状,0.1~1.0mm,环带构造明显;普通角闪石:5%~10%,针状,常被绿泥石、碳酸盐交代;石英:含量1%~5%。基质呈暗黄绿色,普遍发生了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硅化等。

2.辉绿玢岩

辉绿玢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见图2-31),呈岩脉状产出,北西西向分布,或追踪南北向和东西向裂隙。岩石暗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5%~10%。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斜长石,5%左右;普通角闪石,3%左右。基质具辉绿结构,斜长石占70%,普通辉石15%~18%,有少量石英,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榍石。蚀变次生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和碳酸盐矿物等。

(四)矿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

(1)矿区物性参数特征:矿区主要岩矿石磁参数和电参数特征如下(张天齐等,1998)。

灰岩、大理岩、花岗闪长斑岩和无矿化蚀变岩等属无磁性或弱磁性、高阻、低极化。

矿化蚀变岩、铜矿化铁帽具弱磁性、中低阻、低极化。

磁铁矿、含磁铁矿蚀变岩、含磁黄铁矿蚀变岩均具明显的强磁性、中低阻或低阻、高极化。

(2)磁异常特征与矿体分布:张天齐等(1998)在矿区共圈出5个磁异常(M1,M2,M3,M4,M5),矿区内现已确定的90个铜锌多金属矿体绝大多数在这5个磁异常区,成群分布。

M1磁异常:位于矿区西北部①号和②号花岗闪长斑岩体一带,异常形态为北窄南宽的葫芦形,走向北北西,长1.2km,宽0.1~0.65km,面积0.4km2。磁异常值△T为100~1600nT,峰值带为800~1600nT,近南北走向,西界形成明显梯度带,可能反映了南北向断裂的存在。(1)~(18)号矿体产于该磁异常区,其中(5)~(12)号矿体与北部中-高磁场区相吻合,磁异常值△T为100~800nT,(1)~(4)号矿体明显向异常北部偏离,(16)~(18)号矿体位于异常区南部,磁异常值△T为100~400nT。

M2磁异常:位于矿区中南部,其范围包括③号岩体南部、⑨号岩体西部和⑧号岩体。异常形态近于四边形,长边为北北东走向,面积约0.15km2。(32),(33),(35)~(42),(50)~(54),(56),(77)号等矿体分布在该磁异常区内。其中(33),(41),(51),(52),(57),(58),(61),(63)~(66),(70),(74)~(77)号等矿体群与中东部的高磁异常区(磁异常值△T为100~800nT 为400~800nT)相吻合,这些矿体一般厚度大,品位较高。

M3磁异常:位于矿区东北部,走向北北东,形态近似平行四边形,面积0.125km2。南部有④号斜长花岗斑岩体、北部有角岩化带。磁异常值△T一般在100nT左右,最大为400nT,位于④岩体南部边缘凸部位。200~400nT峰值区呈北西向展布,与④岩体西南边界一致,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M4磁异常:位于矿区东部,形状为南北向的椭圆形,面积0.06km2,等值线均匀,最高磁异常值△T为400nT。⑩号岩体北段在异常内,但岩体和矽卡岩中均没有发现矿体。而在异常东南约150m处发现长40m,宽约5m的小矿体,品位较低。

M5 磁异常:位于矿区最南部,为一走向近东西的带状异常。基本上沿号花岗闪长斑岩体南缘展布,最大值为400 nT,位于异常中部,岩体内有(83)~(87)号矿体群产出,矿体与岩体走向基本一致。

2.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岩矿石中微量元素特征如下(张天齐等,1998):

(1)矿化蚀变岩中Cu,Zn,Ag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为直接找矿的指示元素。

(2)Pb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普遍较低,仅局部较富,与铜矿化关系不明显。矿体中Zn,Ag含量高,成为伴生矿产,与铜矿化正相关。在矿体和围岩中Pb含量基本无差别。

(3)As,Au在花岗闪长斑岩和围岩中局部富集。As含量50×10-6~70×10-6,为维氏值的30~40倍,Au在下二叠统乌郎群紫红色砾岩中含量达35×10-9

(4)Mn含量在围岩和矿体中平均1486×10-6,为维氏值的1.5倍,个别层位3000×10-6~5000×10-6,岩体中平均为471×10-6,两者相差3倍,显然为沉积成因。

(5)W,Mo在花岗闪长斑岩中含量高于围岩和矿体,Sn含量在岩体、围岩和矿体相当,后者个别较高。

(6)Cu,Pb,Zn,Ag,Bi,Sn,Au,As在灰岩中的含量高于维氏值,分别为维氏值的5.3,3.4,5.1,16.6,660,3.1,1.4和30倍。ZK322孔中62个灰岩和非矿体矽卡岩样品统计,Cu,Pb,Zn,Ag含量平均为550×10-6、153×10-6、714×10-6、1.07×10-6,分别为维氏值11.7,9.6,8.6,15.3倍,Au含量(n)×10-9~30×10-9,最高190×10-9,平均值为维氏值的3倍。

(7)矿区Cu,Pb,Zn,Ag组合异常与花岗闪长斑岩体、矿体的分布一致。



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层及岩石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火山岩,岩性为辉石安山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和晶屑岩屑凝灰岩。在矿区的西部还出露少量大哈拉军山组第一、二、四岩性段以及中奥陶统奈楞格勒达板组(图5-4)。
矿区中部出露二长斑岩体,斑岩体呈似椭圆状分布于阿希和阿庇因迪间,长轴方向为北北西,面积为5km2(图5-4)。出露于火山构造盆地局部隆起地段,侵入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二长斑岩为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和正长石组成,其次为少量云母、角闪石。
斜长石呈短板状,半自形晶,粒度2~30mm,斜长石为更长石(An=20-30),聚片双晶和卡氏双晶发育,含量6%。钾长石呈半自形晶,粒度1.8~40mm,长板状,卡式双晶,含量4%。两类长石均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斑晶少量(小于3%)。基质成分为长英质,常常为放射状-纤维束状之球粒结构,其中斜长石含量40%,正长石含量35%,黑云母含量5%。岩体形态不规则,类似两个椭圆体沿短轴方向接合在一起,长轴为北北西向(贾斌等,2001)。岩石后期遭受强烈的硅化和绢云母化蚀变。二长斑岩体中广泛发育有Au和Ag化探异常,单个异常走向为近南北向,与近南北向断裂活动有关(毋瑞身等,1995)。

图5-4 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金矿区地质略图

(二)矿区构造
长石斑岩体呈北北西向展布,与区域同期岩浆活动不同。区域上此期侵入活动明显受控于北西西向构造,说明长石斑岩体形成与北北西向基底断裂再次复活密切相关。金矿赋存于长石斑岩体或其接触带附近的构造破碎带中。
据贾斌等(2001)的研究,塔吾尔别克矿区构造以发育于岩体内的原生裂隙为主,成带、同组平行等距分布,单个裂隙宽0.5~1.5cm,长20~30m,被石英细脉和碳酸盐细脉充填。矿区裂隙带按方向可分为4组。
第一组的产状为50°∠60°,裂隙带宽2~3m,长约1600m,1m宽度范围内发育有17~19条裂隙,裂隙内有含金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充填,第二组产状为330°∠10°,裂隙带宽1.5m左右,长约1200m,1m宽度范围内发育6~8条裂隙,裂隙内充填有石英脉,脉中含金。第三组裂隙走向20°,倾角90°,裂隙带宽1.2m左右,长约900m,1m宽度内有10~12条裂隙,裂隙内有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充填,脉中含金。第四组产状为140°∠45°,裂隙带宽2m左右,长约1800m,1m宽度范围内发育有14~16条裂隙,裂隙内有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充填,石英脉中含黄铁矿和金。

图5-5 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矿区网格状裂隙分布图

裂隙带间距350~250m,互相穿切,尤其比较明显的第一、四组,互相穿切形成网格状(图5-5)格架。交汇部位岩石碎裂严重,矿化最强,金品位增高,是成矿的最佳部位。后期有南北向、北北西向断层活动。

(一)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和阿恰勒河组第一岩性段。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分布于矿区的西南部,总体表现为略向南凸出的弧形分布,倾角20°~30°,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即喷发-喷溢相火山岩地层和沿管道相充填的英安质角砾熔岩。岩性由下到上分为4个岩性层,岩性变化依次分别为:含火山弹的安山-玄武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集块角砾岩夹安山岩薄层,角闪安山岩、石英安山岩夹少量晶屑灰岩,含火山弹的安山-玄武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集块角砾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石英安山岩以及少量的橄榄安山岩等。阿恰勒河组第一岩性段出露于矿区东北部,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大哈拉军山组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岩石之上,地层总体倾向北或北北东,倾角10°~15°,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属火山活动结束后的正常沉积物,由下到上依次分为砾岩层、凝灰质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火山凝灰岩、凝灰质长石岩屑砂岩和凝灰质含砂粉砂岩5个岩性层。
(二)火山作用和火山结构
阿希矿区地处吐拉苏火山盆地,火山作用与火山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该地区的火山作用分为3期,在火山盆地形成的早期阶段,受区域性断裂构造制约,火山活动多呈近东西向展布的裂隙式喷发;在中晚期,受北西西向压扭性和近南北向张扭性断裂的共轭作用,在两者交汇部位形成了一系列中心式火山喷发中心和环状火山机构,沿古火山喷发中心喷发了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为主夹有中基性熔岩的火山岩建造;晚期有次火山岩相——(石英角闪安山玢岩)沿火山管道相之英安质角砾熔岩内断裂侵入,并为火山期后含矿热液所充填、交代、蚀变及成矿构成近矿围岩。
阿希矿区古火山机构为一中心式喷发,中心——破火山口(图5-1),矿区除广泛发育的大哈拉军山组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外,还发育与火山机构密切相关的次火山岩相及火山管道相岩石。矿区次火山岩相和管道相岩石在空间上构成一个保存尚好但出露不完全的古火山机构(图5-1,图5-2)。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则与该古火山机构(破火山口)有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
火山机构由4个岩相组成,即:由具灰流堆积特征的火山碎屑流相凝灰岩及空落堆积的含火山弹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组成的爆发相;由辉石安山岩、杏仁状角闪安山岩组成的溢流相;由英安质-安山质角砾熔岩构成的火山颈相和由石英角闪安山玢岩组成的次火山岩相。除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外,其它岩相火山岩均以火山口为中心呈弧形展布,并呈向内对倾,与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呈切割关系。
火山管道相出露于矿区主矿体东侧,其北东部为阿恰勒河组所覆盖。略呈一椭圆形。钻探资料表明,其外壁界面向内陡倾,主要由英安质角砾熔岩、含集块角砾熔岩组成。局部发育有近直立的流动构造,边部流面产状平行管道壁。在火山颈相内含有形态多样、成分复杂的具棱角状角砾和集块,并见有塌落的早期冷凝阶段的岩块。
次火山岩相岩石主要分布于矿区主矿体东侧,由石英角闪安山玢岩构成,属近地表超浅成次火山岩相。次火山岩呈椭圆状,与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呈侵入接触,上覆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沉积层。次火山岩内常见火山岩相安山质角砾熔岩残留体,沿火山颈相上侵充填而成。次火山岩分布以阿希环状构造为界,环内主要为次火山岩,其规模与环状构造范围基本一致。环状构造外面为一套喷发相到喷溢相为特征的成层产出的火山岩。次火山岩相由与喷溢相安山岩及火山颈相角砾熔岩具有相同的成分组成。

图5-1 阿希金矿区地质图

(三)构造
构造以火山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火山断裂按空间分布及形成先后可分放射状断裂、不规则状断裂和环状断裂3组(见图5-1)。放射状断裂是以火山口为中心,放射状分布,垂直火山岩,规模不大,产状陡立,多呈张性(该组断裂切割最新地层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第三层火山质细砾岩),形成于火山活动早期。此类断裂内亦有矿化现象。不规则状断裂发育在产于火山管道相地质体中,规模较小,产状陡立,显张性特征,属火山活动中晚期沿破火山口充填物冷凝阶段形成。环状断裂系为矿区重要的断裂系,以火山口为中心环状排布,向火山中心方向陡倾,形成于火山活动末期火山塌陷阶段,具先张后压多期活动活化特点,是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金矿处于该环状构造西部边缘。地表近椭圆形,沿北部及东北部洼地沉积了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正常沉积碎屑岩。
阿希金矿床主矿体1 号矿体受控于弧形断裂F2 (环状断裂的一部分)。该断裂总体呈向南西凸出的弧形产出,南段走向40 °左右,倾向北东;北段走向100 °,倾向东,倾角55 °~85 °,整个断裂长大于1 300 m,宽度变化在20~60 m之间,延深可达到500 m。F2 断裂是一长期活动的断裂,是在伴随吐拉苏火山盆地形成和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活动受基底断裂多次活动控制(毋瑞身等,1995)。成矿前F2 断裂为长期活动的张性断裂,由于受到火山管道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弧形断裂。在此期间先后来自火山活动晚期的石英角闪安山玢岩和期后的火山气液依次沿该断裂裂隙上侵,爆裂围岩,温度较高的热液使围岩发生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作用。火山活动末期岩浆房收缩导致火山口下陷,F2 被引张而活动,形成张性角砾岩。成矿期F2 断裂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再度张开,深部含矿富硅的热液再次沿蚀变围岩裂隙贯入、充填,引发深部含矿热液上行,含矿热液经历复杂的矿化、蚀变作用,最终形成了含矿的烟灰色石英脉,构成阿希金矿主矿体。F2 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从石英角闪安山玢岩的蚀变、硅化、灰白色石英脉和含矿烟灰色石英脉的先后贯入,到最后石英碳酸岩脉的出现,都反映了F2 断裂的脉动性开合作用特征。成矿后F2 断裂继续活动,以挤压为主,表现为矿体底板不含矿的破碎带的发育,对矿体影响不大。

图5-2 阿希金矿区火山机构及岩相示意剖面图

区域地质条件及地貌
答:(1)地层:由老至新介绍各时代沉积岩的地区分布、产状、岩性、结构等特征,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各层间的接触关系和所含的化石。介绍各时期侵入及喷出岩体的分布、岩性、结构特征及与围岩间的关系,变质岩的分布、时代、岩性结构及变质程度等。凡第四系发育区,应单列“第四纪地质”部分,着重介绍其成因...

韩城区块地质构造特征
答:韩城区块地质构造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现今格局为后期多次伸展构造运动影响的结果(陈振宏等,2006),韩城矿区、韩城区块和研究区的关系如图2-2所示。韩城矿区发育多种挤压褶皱构造,以文家岭隆起为界分为北区与南区两部分。总体构造特点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边浅部复杂、中深部简单,具体表现...

重点矿床类型和地质特征
答:从地质意义上分析,形成祖母绿的含铍流体或溶液存在暗示了附近可能存在花岗岩体。流体包体的研究和区域地质特征显示,祖母绿成矿温度为360~390℃,压力为400~450百万Pa。 图3-37 赞比亚祖母绿矿脉 图3-38 赞比亚卡福布祖母绿矿区分布图 2.津巴布韦祖母绿矿区 津巴布韦桑达瓦纳祖母绿矿形成于太古宙,位于津巴布韦姆韦扎绿岩带...

区域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答:湘中地区地层发育齐全,从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存在。各时代地层分区、建造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特性(表1-1)从老至新简述如下。 一、元古宙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1.中元古界冷家溪群 冷家溪群是湘中出露最老的地层,主要分布于沅陵、桃源、桃江、益阳等地,在长沙、衡阳、双峰也有零星出露,可与黔东的梵净山群、滇东的...

地层区划及特征
答:地层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决定区域地层特征和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地壳活动性(大地构造)、古地理特点、古气候条件、占生物变化,其中地壳活动性特点是主导因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全国地层总结和区划工作,并将区划等级体制确定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地层分区、地层小区4个等级。其中...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答:(3)洪冲积层( ):分布于尉氏大营以南地区。岩性为棕红色夹紫红色砂质粘土、粘土和粉细、中细砂层,粘土富含铁锰质结核及钙核。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特征 根据地层时代、含水介质、埋藏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开采条件,将本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划分为浅层地下水(...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答:在全国航磁异常场内,秦岭地区分布北东向的秦岭-伏牛山-大别山高磁异常带(邓晋福等,2008)。据1:50万航磁总场数据形成的彩色异常图(图2-4),秦岭造山带中段以弧形带负异常和条带状正异常为特色的复杂磁场面貌,再现了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性质、沉积环境和构造岩浆活动的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地球化学上,以南...

中国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答:关键词 区域地质特征 前寒武系 侏罗系—白垩系 第四系 构造分区 板块构造褶皱区(系) 1 区域地质编图概述 区域地质研究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区域地质图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的标志。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将地质图的编制作为地质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并且根据研究程度和新的进...

地质构造特征
答:一、地层特征 Drachev et al.(1998)根据莫斯科区域地质动力学实验室1989年采集的多道地震资料,在拉普捷夫海域125° E以东地区识别出6个地震层序反射界面,从下至上分别为:界面A、界面1、界面2、界面3、界面4和界面B,并划分为5个地层层序:SU-1、SU-2、SU-3、SU-4和SU-5(图7-4,图7-5~图7-7)。但在...

地层区划及特征
答:地层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决定区域地层特征和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地壳活动性(大地构造)、古地理特点、古气候条件、占生物变化,其中地壳活动性特点是主导因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全国地层总结和区划工作,并将区划等级体制确定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地层分区、地层小区4个等级。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