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更好地开展社会化服务 求“我的这五年”文章

作者&投稿:仲长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小利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仅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已超过11万份,所收藏的资料不仅数量大,而且范围广、门类全,它既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以及各类矿产的普查、详查和勘探资料,还包括水文、工程、环境、物探、化探、遥感等各类调查和研究资料。由于地质资料具有基础性、长效性和多用性的特点,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加强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是当前地质资料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地质资料部门应该面向社会向公众开放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推进地质图书档案、重点实验室等向社会开放,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国地质资料部门的大门不是“敞开”的,今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地质勘探工作呈现多元化局面,全国地质资料部门应该适应这个形势,像图书馆和博物馆那样面向社会,向公众开放,通过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化体系,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2 加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地质信息

地质资料对矿产勘查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矿产潜力评价和勘查选区提供基础信息,降低与勘查相关的技术风险,节省勘探费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数据可用于环境和灾害评价和预防,还可用于道路、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防工程。可以肯定地说,今后地质资料和数据应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大,也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近年来,我国地质资料部门在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全国地质资料馆建设的目录数据库已经向社会提供使用,2007年向社会公布数字化资料3000种;我国1:20万、1:25万、1:50万中比例尺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中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也已开始面向全社会提供使用。但是,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地质资料与数据的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今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重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围绕国家重点项目或重点建设工程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 就某些重点地区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 就某些急缺矿种建立各类异常数据库;

● 编制重要矿带或矿化区的矿产地信息。

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地质资料部门的重要任务,但仅靠我们地质资料部门是不够的,需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结合,需要依靠专家指导,更需要部、局的支持。

3 搞好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建立面向社会的计算机网络

地质资料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工作滞后是我们与国外同行最大的差距,也是影响我们社会化服务的一大障碍。像澳大利亚通过地质调查局的网站可以免费下载1:25万地质图,全国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库、全国重力数据库、全国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库、包括有73000多个矿点简要信息的MINLOC数据库、包含澳大利亚涉及60个矿种1000多个矿床地质和资源信息的OZMIN Oracle相关数据库、全国地质年代数据库、陆上深地震反射剖面图等。相比之下,我们在地质资料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服务方面差距还很大。尽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已实施多年,取得了较大进展,所取得的成果也向社会提供利用,但工作进展缓慢,到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也才完成近3万来种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在地质调查工作的框架内,经过几年努力,已初步建成8个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主要用户仍是专业地质调查人员,与社会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面向其他产业部门和公众的服务远远不够。

为了地质资料更好地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地质资料服务信息系统,使信息可以方便地获取,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原始数据或图件进行加工、整理和综合,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

作为地质资料部门,在新的形势下,除了传统的资料借阅、数据提供服务外,我们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应该多样化,通过地质资料数据化,建立计算机网络,更好地开发利用地质资料面向社会,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