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的文章和翻译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中的纵步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柞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如下: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白话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记游松风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

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下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

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记游松风亭》,这是一篇小品文,选自《东坡志林》,记叙了作者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经“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连连遭到政治打击,流放一次次接踵而来,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他再次遭到贬谪,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前往更为偏远的广东惠州,寄居于嘉佑寺中,此文就写于这期间游览松风亭时。

据《舆地纪胜》记载,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名家点评

当代文学教授李玫:苏轼在一再被贬官的境遇中,表达了一种豁达、但也比较消沉的生死观。

诗词赏析

游记简洁的记叙了一次爬山登亭的游历过程,起初作者目标明确,志向高远,一心想“攀上山巅,纵览美景”。但山高路陡,作者本身年迈体衰,禁不住想:“思欲就林止息”,想到树林里休息。

“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远远的望去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是坚持还是放弃,是进还是退,令作者难于取舍。思谋良久,方顿悟,发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感慨。

于是身心俱得以解脱,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就如同脱钩的游鱼一般自由自在。

当时的苏东坡恰如“挂钩之鱼”,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其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部分,遭排挤;司马光将“改革派”一网打尽后欲拉拢苏东坡,他却又“不识时务”地提出应该保留新法中合理的部分,因此被旧党程颐一派攻击;新党复起之后,他也同样不能见容;老之将至的他因此屡屡被迁谪。

诸种打击接踵而来,苏东坡依然如故,在明月清风里找到人生的自在闲适。在进退唯谷之时,依然能安之若素,显示出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原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编辑本段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编辑本段注释  ①纵步:放开脚步。  ②就:到。  ③木末:树梢 。  ④死敌:死于敌手。  ⑤死法:死于军法。  ⑥意谓:心里说。  ⑦死敌:死于敌手。  ⑧虽:即使。  ⑨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⑩恁么:如此,这样。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当时虽然被贬,但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游玩,表达了豁达态度和看开一切的胸襟与情怀。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本文作者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敦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

纵步,不是奔跑,而是放步、漫步、散步。
纵,在这里是“放任”,放任自己的脚步,轻松的随意走着。

原文及译文供参考: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的文章和翻译
答:白话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答:释义: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如果...

《苏轼 记游松风亭》(苏轼)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偏偏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吗?」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鱼...

记游松风亭文言文翻译
答:译文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苏轼 记游松风亭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

《记游松枫亭》全文翻译
答:一、《记游松枫亭》全文翻译:我曾经暂住在嘉祜寺,有一次在松风亭下边放开脚步走来走去,感到脚力疲乏,想到床上休息一下,仰望松风亭的屋檐,还高在树梢之上,心想怎么能回到亭中。思忖很久,忽然说道: “在这里有什么歇不得的地方呢?”从此我的心便像被钩挂住的鱼,忽然从钩上被解脱下来。...

记游松风亭中重点词语翻译
答:【翻译】    我曾经暂住在嘉祜寺,有一次在松风亭下边放开脚步走来走去,感到脚力疲乏,想到床上休息一下,仰望松风亭的屋檐,还高在树梢之上,心想怎么能回到亭中。思忖很久,忽然说道:  “在这里有什么歇不得的地方呢?”从此我的心便像被钩挂住的鱼,忽然从钩上被解脱下来...

记游松风亭译文
答:我曾寓居在惠州的嘉佑寺,一日闲暇,漫步至松风亭附近。初时,疲倦之感袭来,心生寻求休息的念头。然而,眼前亭子的屋檐似乎还遥不可及,思绪中不禁疑惑何时才能抵达。然而,转念之间,我突然领悟到一个道理:“何必将目的地拘泥于眼前,这里不是一样可以停歇吗?”这顿悟如同鱼儿瞬间摆脱了束缚,豁然...

由是如挂钩之鱼
答:12、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13、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

求《 檀弓下》和《记游松风亭》译文谢了
答:译文: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