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中医》有感

作者&投稿:自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思考中医》这本书又名《伤寒论导论》,由刘力红教授所著。刘教授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中医的思考,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纲要进行了介绍和导读。从内容编排上来讲,《思考中医》的第一章至第四章侧重讨论当今社会对中医认识,以及中医理念与之相关思考,而从第五章至第十章逐一讲解《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病纲要。

      《思考中医》是自学中医书籍必不可少的入门书籍之一,常列在推荐书单榜首。我最早接触到这本书时,对书中提到的阴阳,还有少阳为枢等理论都觉得很新奇,但因缺乏基础知识也就读到此止步了。

        时隔十几年后再读《思考中医》,或许因我有了些粗浅的医学知识,再读此书感觉有如一位长者在墩墩教导和徐徐引着我去打开对中医的认知大门。

1、对阴阳的认识

      去年下半年我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知识,对阴阳有了一点粗浅的理解。早先时一听说阴阳就很晕菜,要我理解自然界的阴阳很容易,比如冬对夏,白天对黑夜都是阴阳关系,但是对应到人体来分阴阳,我就不太转得过弯来了。后来我渐渐明白阴阳其实无所不在,它们彼此对立和制约。但是《思考中医》中的第二章和三章谈到阴阳之间是协同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阴随阳生而长,阴随阳杀而藏。这一点刷新了我的认知,我之前以为阴和阳如太极图上的黑白两方,只能是此长彼消,还未想过有协同主导的一面。此时再回想起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古人认为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成。那么阴阳只是其之两面,我个人理解犹如白天太阳出时其尽显温暖,夜晚月亮出时其尽显凉润,随着宇宙星辰运行不断交替和变化。

      书中讲完阴阳关系再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解中医模型中的经络三阴(太阴/厥阴/少阴)和三阳(太阳/阳明/少阳)是如何引入。而《伤寒论》正是以这三阴三阳六经为辨证纲领 ,阐述外邪如何由表及里侵犯经络和脏腑,以及对应治疗之策。通过反复阅读第三章“阴阳的工作机制”,我大致理解了黄帝内经上所言“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在正常运转情况下,阳门也就是生长之门缓缓开启之后,阳气便处于生发和释放状态,在自然界而言就是春夏的变化,万物生长繁荣;当阳气达到最高点之后,阳门又逐渐关闭,阳气下降并转到蓄藏状态,阴门即收藏之门此时也逐渐开启,万物进入秋冬开始消沉潜伏。再然后阴门逐渐关闭,阳门又逐渐开启,如此循环交替不断过渡和变化。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能明白了阳门开启(太阳)一定会和阴门关闭(厥阴)之间有关联;而阳门关闭(阳明)一定会和阴门开启(太阴)有关系;而阳门的门枢(少阳)则会和阴门的门枢(少阴)有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经络上就是经络之间表里对应,因为经络分布在全身有手足之分(足三阳/三阴、手三阳/三阴),具体的足、手三阳/阴对应关系可以总结如下表。早先我对这种表里对应关系一直很困惑,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直到读完书中第三章才弄明白。

2、对太阳病的认识

      太阳的经络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黄帝内经》上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一旦人体感受外邪(外部环境中的风寒暑湿燥火),首当其冲就是太阳经络。在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正气和邪气的斗争部位是在体表,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主管体表的太阳经络。那怎么判断是太阳病呢,《伤寒论》中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者之一就可以判断为太阳病。

4、对阳明病的认识

      阳明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阳明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阳气的收敛和下降,它的特性是凉燥。如果阳明主合、主收、主降的特性被破坏了,就会影响到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而最容易破坏阳明这个本性的就是火热。插播一句题外话为什么有些人吃辛辣之物会受不了甚至生病,因为辛辣之物会导致肠胃过热呀,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布满热气,使得阳气不能正常收敛下降。

    《伤寒论》阳明病提纲“问曰:并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也。”

      这里讲到三个途径能致病阳明: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对于太阳阳明,是由于胃热肠燥津伤而导致的阳明病;而正阳阳明又叫作胃家实,指的是胃实肠亦实,而正常的肠胃关系应为“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思考中医》提出可能是火热之气施于阳明导致正阳阳明。

5、对少阳病的认识

      少阳的经络有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伤寒论》中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的特性是门户枢纽主开合,足少阳胆经在身体两侧对称分布,左侧的足少阳胆经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侧足少阳胆经负责枢转阳明之合。所以左少阳病变就用柴胡桂枝汤治之,右少阳病变就用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治之。

6、对太阴病的认识

      太阴的经络有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伤寒论》中主要谈论足太阴脾经,而手太阴肺经的问题则主要包含在太阳和阳明篇。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的许多病变都与藏寒有极大关系,所谓藏寒也就是藏的阳气太少了,阳气少自然就不温。有这些因素会引起藏寒:1、天生体质;2、爱吃寒凉;3、烦劳太过;4、作息非时。饮食是靠阳气来消化的的,所以《伤寒论》上的太阴藏寒的治方概括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7、对少阴病的认识

      少阴的经络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少阴也是三阴的枢纽,当病至少阴时,已然到一个关键时刻。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补充条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8、对厥阴病的认识

      厥阴的经络有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厥阴是伤寒六经中最后一经,其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原本是阴门逐渐关闭阳门逐渐开启,对应冬尽春来,阴尽阳生,具有冬气寒凉春气温暖特性,并且总体上温热比例要远远大于寒凉。一旦厥阴被阴寒所束缚,就不能顺接阴阳,并产生郁热。因此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就是乌梅丸。乌梅丸由寒、温两组药构成,以温热为主,并取乌梅之酸性收敛并助厥阴升发,兼治消渴等。

9、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读《思考中医》的一些体会和收获,因受自身知识不足,有些理解比较片面。此外对书中提到的诸多之处比如时方、五行都还不太熟悉,以后还需要再重读这本书和刷新本文。

~

成为你自己——初识五行针灸(一)
答: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 中医临床基础学 学科带头人。2002~2003年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访问。临床擅以经方治疗内、妇、儿等科疾病,尤于温热剂的应用有较深体会。研究方向:经典中医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医的哲学思考。专著《思考中医》于2003年6月由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在五行针灸从国外再次...

我想学习系统的知识,特别是中医知识
答: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

求《思考中医》txt
答:《思考中医》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xg096LeLMQHewKJelPt9g 提取码: gbk3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

我想学中医请问看什么书好,有没有老师可以教我
答: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深入浅出,能给初学...

自学中医的入门建议
答:其实很多人自学中医治好了自己的病,因为病就一个,就在自己身上,症状效果感受了如指掌。而中医有大量的名家医案,类似的就看看,看了几十上百个类似医案,其实什么情况自己也了解七八了。你再有点基本的把脉,看舌,辨证知识,又通学了伤寒论或医宗金鉴的话,要试验的治法范围已经很小了。并且你...

自学中医需要看什么书
答: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读古籍...

学中医要看哪些书籍?
答:很好,下面是我给你提供的参考书,如果你真想学习中医并且喜欢中医,那么请认真看,先看的第一本书是《思考中医》,看完以后看下面基本书,如果真能看完,那你的水准一定可逐渐入门了,以后就可救人无数,这也是大功德和大福德,希望你认真对待:1.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

我想学习中医,请问我要从何学起?谢谢
答:但我亦看到经方中医在加减处方、变方时,患者病情常会反复。有了对中医的感性认识,便可确立学习中医的方向,学习经方中医,用六经辩证。学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在中医门诊看了两年,我开始自学经方中医,首先学习的是《伤寒论》。学习的第一本书是刘渡舟老先生编写的《伤寒十四讲》,其次是到中医药...

怎么学习中医求答案
答:一般来说,学好中医三个条件:一、依止经典。古代凡成为大医者,没有不学经典的。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有些同学可能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但是他们最早怎么学的?经典!那到了清代,学习中医的方法有了新的途径, 从《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开始学。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学习法,...

中医的药方子是怎么得来的?
答:我很奇怪,是要三分毒,中医怎么会无弊呢。早些年不是还出现某中药因为易使人患尿毒症而遭封杀嘛。如果有益无弊,中药为何难以走出国门?大家都说是经过无数次实践的,那请问如何实践,有哪些实践的文献和报告来证明,《本草纲目》中的草药李时珍的确自己尝过,可是药方子呢,这斤两是怎么得出的,总尝不出来吧。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