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药方子是怎么得来的? 中医的方剂是怎样组成的?

作者&投稿:栋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说明你对中国传统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清楚。学中医,就离不开要学传统的东西,什么易经,道德经等都是中国最传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

  中医药方的方其实是讨论一个相关性的问题,方与那些东西有关呢?
  ① 时间

  方首先是聚时,东方聚寅卯辰时,聚春三月,余者依此类推。所以,时是方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又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就是说疾病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就是时间,与时间有关系,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你看一个肿瘤病人,他 1994 年发病与 1995 年发病就不同了,可西医不管这一套,他只看这个 CT 的结果,活检的结果,至于 1994 年发还是 1995 年发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中医也这样看,也不管这个 1994、1995,那就会完蛋。那你不可能真正弄懂病,因为与疾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相关因素你没有考虑进去,你怎么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疾病?所以,这个时间你要谨记,这个病在 1994 年发与 1995年发完全不同,因为相关性不同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同了。作为一个中医,如果这一点忽略了,那很大的一块你就失掉了。时间的问题现代医学也在逐步的认识,比如药物的服用时间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像强心甙这类药,在凌晨服用要较其他时间服用效价增加上百倍,还有一些激素类的药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从本质上来说,西医对时间的认识还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

  ② 五行

  方所聚的第二个因素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所以,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在《内经》里,在《中基》里,我们经常看到五行与阴阳相提并论,其实,五行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五行是怎么来的?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就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千万不可轻视。

  ③ 六气

  方所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东方生风,南方生火(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病机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百病的发生都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都与这个方相关。是百病而不是某一个病,所以,六气的相关性是普适的。

  ④ 五气

  五气与上面的六气有区别,它主要反映药物的方位属性,即寒热温凉平。东方温,南方热,西方凉,北方寒,中央平。前面我们讲到中医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时间、模拟空间、模拟方位,就是依据药物所具有的这个五气特性。所以,把握五气乃是中医治方的一个要素。

  ⑤ 五味

  五味也是方所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中医处方治病,依靠的是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药物的这个五气、五味。大家看《神农本草经》,它在每个药物里先谈什么呢?先谈气味,气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气味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气味是体,主治功效是用。这个主次,这个体用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现在很多人不明体用,主次颠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药治某某病,头痛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将气味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怎么能算中医呢?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她凭什么补泻呢?凭的就是这个气味。所以,她讲:“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她讲“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所以,中医治方她是凭气味来治方,有气味才有方可言。你凭一个活血化瘀,一个缓急止痛怎么治方?它算北方还是南方?是东方还是西方?

  五味的研究也告诉我们,疾病跟饮食的相关性非常大,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说法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像现在世界上的头几号杀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等,哪一个不与饮食有关?现代医学研究饮食,它主要从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饱和脂肪酸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多少,从这些角度去认识。作为中医,大家不可忘记五味的因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上面这些讨论,大家应该发现中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中医里,导致疾病的是这些因素,可治疗疾病的还是这些因素。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医的这个特别之处,大家应该好好地去思考,好好地去琢磨。它与西医的概念完全不同。像风是一个致病的因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可是风又是一个治病的因素,风能胜湿。而西医则完全不是这样,像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这是致病的因素,那么,治病呢?它有另外一个可以杀灭这个致病菌的东西,比如抗生素。而中医的病因你是杀灭不了的,风你怎么杀灭,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进行调整,只能根据古人给出的方与方之间的这个巧妙关系来进行对治。让水能载舟而不覆舟,让萧何成事而不让他败事。中医治病的路子就是这样,如果从兵法来说,中医治病是攻心而不是攻城。

  ⑥ 五色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涵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

  疾病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不足的病人,当我们用药物来调补,感到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相关性从其他方面来考虑,比如从五色来考虑。这是中医很值得注重的一个方面。

  ⑦ 五音

  下面我们看五音,五音即角徵宫商羽。东方角音,南方徵音,中央宫音,西方商音,北方羽音。五音对疾病有关系没有呢?有!《内经》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谓之圣”——这个“闻”究竟是闻什么?望什么呢?望气色、望形色。望气我们很难做到了,我们只能观形。那么这个闻而知之是闻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闻这个五音。五音里面哪个音强,哪个音弱,哪个音有,哪个音没有,五音之间的协调关系怎样?这些都要能够区别。这都是很深的学问。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个知音的原始意义就是知五音,只是后来把它泛化了。大家还记得子期、伯牙的故事吗?可见知音是不简单的。

  听一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你的情况,是不是太玄了呢?不玄!历史上有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隔壁说话,他就知道你的疾病,这才叫“闻而知之”,这才叫圣。为什么呢?因为疾病与五音相关。你的肺病了,那你的商音肯定会出问题,你的心病了,徵音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听这个声音就能大致了解你的情况。只不过我们现在都是聋子,我们听见的只是胒湮心耳的繁手淫声,而真正的五音我们听不懂。有的甚至连五音的概念还搞不清楚,一听五音,就说这不科学,应该是 1234567,应该是七音,怎么搞五音呢?

  五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花大力气来研究。上面提到的是诊断的角度,从治疗的角度看也是一样。五味能治病,五气能治病,五音同样也能治病。商音就是属于西方,就属于金,金就能克木。你光知道羚角钩藤可以平肝熄风,应该知道商音一样地能够平肝熄风。

  现在西方很多地方都在流行音乐疗法,这是一个可喜的苗头,不过,这个音乐疗法还比较初级,还是小学水平,甚至是幼稚园的水平。真正的高水平在高山流水里,在中医里。希望大家在这方面作些研究,不要局限于开一个小柴胡汤、麻黄汤,或者时方的荆防败毒散,不要局限在这里,应该把眼光放开一些。中医“不患无位,患无以立”。21世纪中医可以有很多的作为,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相关性太多了,正是这个相关性决定了她在很多领域都能够有所为。现在许多中医到西方去,就只扎个针灸,弄弄按摩,开个中药,西方人也认为中医就这几招,你为什么不搞搞音乐疗法,你可以研究五音,开一个真正的五音疗养医院。《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音乐对人体的作用,对疾病的作用,并非现在提出来的。这就是说,中医里面可以操作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不要只是抓住现在这一点点。

  ⑧ 五臭

  在方这样一个框架里面,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有时间,有五行,有六气,有五色,五音,有五味,往下的还有很多。比如五臭,臭是双音字,这里读“秀”音。臭跟味不同,它是通过鼻来完成。五臭即臊、焦、香、腥、腐。东方臊,南方焦,中央香,西方腥,北方腐。对于五臭,也许我们对它要比其他敏感,特别有些臭我们的感受很深。比如香燥的东西。香燥的东西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特别在不想吃饭的时候很想吃一些香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香属中央,香入土,香入脾胃,脾胃运化好了,胃口就自然会打开。

  ⑨ 五畜

  五畜在《内经》有不同的说法,一种五畜指鸡羊牛马猪,东方鸡,南方羊,中央牛,西方马,北方猪。一种是七篇大论的说法,即五虫: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这个五虫包括人,它泛指一切的动物。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肉食的时代,过去小时候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所以,吃肉叫打牙祭,可现在哪餐不是肉,哪顿不是肉?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奇疾怪病也越来越多,而很多高发病率的疾病就与肉食直接相关。从中医的角度,从五畜的角度切入,应该会有文章可做。

  ⑩ 五谷

  五谷,即麦、黍、稷、稻、豆。东方麦,南方黍,中央稷,西方稻,北方豆。五谷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提到过豆,豆入北方,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豆又称肾谷。实际上我们看一颗大豆的外观,它就像一个缩小了的肾。因此,豆类及其制品,对于肾,对于与肾相关的骨和脑就有特殊的作用。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保健食品叫大豆卵磷脂。服用卵磷脂除了调节血脂,改善心脑功能,增加记忆力外,对某些脱发还有很好的作用。而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作用都与北方有关,都与肾有关。所以,研究食物不能光考虑现代的营养学,还要考虑到“方”的因素。

  五谷里面稻属西方,属肺谷,而肺主皮毛,所以,从美容的角度讲,吃大米恐怕要好一些。南方人的皮肤为什么比北方人细腻,这可能与南方人主食肺谷有关。

  ⑾五志

  五志就是怒、喜、思、忧、恐。东方怒,南方喜,中央思,西方忧,北方恐。情志跟疾病的关系我想大家都有感受,不用在此多说。思虑太过会怎么样,忧伤太过会怎么样,恐惧太过会怎么样,这些在《内经》都有明确的记述。这就说明了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古医案里,有不少是用五志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这些都是因为有方的因素。�

  ○12五数

  五数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中天数五,地数五,合之即五数也。《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天地分之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数的五方的分类实际上就是传统所说的河图数,

  河图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东西,孔子曾经感慨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它不仅与易的起源相关,故《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且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这个河图里。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就这个神秘性去探微索隐,而是就这个五数的问题作一个讨论。

  数不允许“抽象”,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内涵,它有一个直接与之关联的“象”,这就是河图的重要内容。一六这两个数表征水,有一个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二七表征火,有火的内涵、南方的内涵;三八表征木,有木的内涵、东方的内涵,余者依次类推。一六为什么会有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这显然不是今天在这里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是整个古代文化确知确证了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不容推翻,推翻了它就等于推翻了整个古代文化。而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一个根本差别。

  现代的预测学,它根据概率,根据统计,那么古代呢?它就根据这个象数之间的关系。所以,象数学不是一门虚设的学问,它是一门很实在的学问,古人制方的大小,用药的多少,以及每味药的具体用量,就是依据这个象数的学问。�

  ○13五毒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这里再补充一个五毒,五毒即贪、嗔、痴、慢、嫉。这是佛家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行为的善恶,特别是心灵世界的善恶与疾病有没有相关性。《易•系辞》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状态,一定是祛除了五毒的状态,还有贪、嗔、痴、慢、嫉,这个心境不可能恬淡,不可能虚无。而一旦趋入这个境界,就会真气从之,就会精神内守,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由斯可见,道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是医学的问题。

  以上我们粗略地讨论了方的涵义。在每一方里,所辖的这些“类”在表面上看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相同的,却是等价的。正因为这个等价性,造成了中医在诊断上和治疗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看似不同,看似不规范,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际是大同,是殊途同归。这叫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法虽不同,但都不能违反“方”的原则。

  以上讨论的是方的相关性的问题。中药是按照药的性味来区分,如无味,五臭,五色等,这是离不开上面的方的。所以中医叫做开方而不叫其他的,他就是模拟一个与疾病相反的东西来克制疾病,这个东西是根据上面的方的相关性来定的,所以叫开方。

  中药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
  现在有不少的人喜欢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医药没有副作用。而做中医的本身也这样认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认识的,我以为中医的副作用可能比西医还大。何以见得?因为西医的副作用很容易识别,每一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它会清楚地告诉你。青霉素容易导致过敏,它提醒你必须做皮试。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这就告诉你要定期做肝肾检查,以便对有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作及时的处理。可中医呢?中医披着一层没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实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阳气耗损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热,用热去治寒。热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热,你才用寒。如果没有热,你也用寒,那结果会怎样呢?这就是《内经》说的“久而气增,夭之由也”。所以,诸位能说中医没有副作用吗?中医的副作用太可怕了!要不然古人怎么会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呢。你要想做中医,尤其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含糊。这是由寒凉引出的一段话,这个问题不但患者要注意,医生尤其要注意。
  现在所谓的参考文献都是后人搞出来的。真正的中医经典著作你不读,那实在是舍本求末,到头来不着边际是要闹笑话的。

中国不光是中药学,还有易经其实都是咱们祖先无数次实践而得出的结论.在西方,他们会把这些实践变成数据统计的形式来证明的科学依据.
这就是差异.
说白了就是,咱们知道菊花清火,但清到什么程度、有多少数据、含量等都没有数据来表示出来,在国外科学家会在菊花提炼出东西,用数据来证明它的用途。其实西药的根源一部分也来自中药。
只不过从物体离提炼出某种物质,用化学形态表现出来。结果就成了西药。现代中医也立志于发扬光大咱们祖先留下的瑰宝。中西结合必将是全世界医药学的出路。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我敢说,这些都是政策和管理问题,并不是市场经济问题。现在基本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国货专卖,中药专卖等。
也就是说不是中国足球队员、和中国足球技术不行就是体制不行,足协不行。
那你就应该明白,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

中医的药方是千百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药方不是某一个医生写出来的,而是有前人的基础了,又经过无数的医者反复研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对前人的很多药方进行了研究
患者吃后多年后莫名其妙得了病如何是好???
哪味药治什么病,医生心里是有数的,怎么能说莫名其妙就好了呢?
至于你说的副作用,你不知道,不表示医生也不知道嘛?
为什么中医里对药品的质量,数量那么考究?就连药是晒干的和阴干的,都有很大的区别.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呢.
中药没有得到大量流传是因为,以前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药方的发明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般都不外传.这才是中医的悲哀,就更以前的武术一样.

其实呢很简单就拿本草纲目来说,当时的确没有临床!但是里面每一味中草药组方都是久经筛选的!有传说著书主人,品尝白草这大概就算是当时的临床吧!另外中药多数都是温补,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所以见效慢,但是长期服用是有益无弊的!

人参,肠胃湿热者忌用.
党参,湿困中满者忌用.
黄芪,阴虚火旺及邪热实证者不宜用.
熟地,脾虚便溏腹满者不宜用.
阿胶,出血有瘀滞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均不宜用.
中药,大都说明何种证状之人不能服用.可你偏要去服用,肯定会产生副作用喽.就拿阿胶来说吧,它是补血珍品,但你是个脾胃虚弱之人,就不能服用,吃了会加重便溏症状.是药三分毒,中医讲究的是药要对症,药不对症,就是毒药,用药对症,毒药也是良药.

中医的药方是怎样形成的?~

中医看病靠的不是药,而是药方,那药方是怎么来的呢

中医的方剂常用“君臣佐使”来解释其组成和作用。君药,是一方的主药,也就是针对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指能协助和加强主药攻效的药物。佐药意义有二:一是能对主药起监制作用;一是能协助主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前者适用于有毒性,或药性太偏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兼证较多的病例。使药,意义也有二:一是指引经药(将主药的作用引向有病的经络,例如羌活是太阳引经药、葛根是阳明引经药);一种是指方剂中次要的药物,而有调和诸药的功用。
实际上,君药就是主药,臣、佐、使药都是辅助药。主副药的配合适当与否,和疗效有很大关系。同是一味药剂,由于配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甄嬛传华妃救命的时疫方子怎么得来的?
答:她在太医院的两个人偷抄温实初快要研究完的方子。

为什么医院医生开的都是大药方?多则二三十味,少则十七八味?_百度知 ...
答:第二,众所周知,中药方一般来说,都是由多味中草药共同调配而成的。其一是中药的疗程长,见效慢,一般都需要配合多种药味才能够看到显著的效果;其二是中药方大多是草药,一般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不像西药,副作用比较明显。所以,中药方偏多,也实属正常。第三,医院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各大高校毕业...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去正规医院拿到我自己手上处方的中药?谢谢指教.
答:您好!首先,我们中国最好的中药不是给中国人吃的,我们作为中医也很无奈,三甲医院里的药物最多只是二流的。在几个知名大药方可以买到接近一流药物的精制药品。这个在大医院反倒没有。因此最好去大药房买精制药品。如果要在大医院取到外配方,可以通过让医生转方的方式,自己签好字,不要给医生惹麻烦,...

怎么开处方单
答:非处方药 与处方药相对,非处方药是指那些消费者不需要持有医生处方就可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国际常用的术语有:简称为OTC Drug,现已经成为国际上非处方药简称的习惯用语。这些药物大都属于如下情况:感冒、发烧、咳嗽;消化系统疾病;头痛;关节疾病;鼻炎等过敏症;营养补剂,如维生素、某些中药...

现在中医看病药方都是公开的,还存在什么秘方吗?
答:中医是如何看病的?要了解中医有没有“秘方”,首先要了解中医是如何给患者进行诊治的,传统的印象里中医看病莫过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那是古人基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所能够获取病人疾病信息的全部途径,对于如今的真正的中医人来说,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熟悉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亦是格外重要。在...

哪里有中医会开药方?
答:你这个问题不觉得可笑吗?什么叫哪里有中医会开药方?那肯定是中医学院呐,还有就是中医院啊,每个城市都是会有中医院的,你到那里找医师给你开药方不就好了吗?他需要给你把脉的。

为什么看完中医之后不给药方子?
答:中医也应得到知识产权保护,楼上的说的没错,他不希望你拿了方子去别的地方买药,在古代有个规矩叫——看病的不卖药,卖药的不看病。但是在现代,西医院遍地开花,医药费住院费检查费爱怎么收就怎么收,中医已经生存的很廉价了,既然你选择相信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要计较药方子是不是给你了,...

你是怎样看待中医看病不给药方的?
答:2,中药处方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担心患者拿到药方后,一方用到底,甚至一方用到老。如果出现副作用,甚至肝肾损害,怪罪医生。3,担心价格对比。患者拿到药方会到别处问价格,如果别处价格高,患者高兴,如果比原处低,会会来问原因,不给处方是有道理的,本来价格不同是正常的。4,担心丢失患者,造成...

去私人诊所看病,医生拒绝提供药方,有什么好办法?
答:中医和药店的中成药是两码事,中医讲究的是一人一方,一病百方,没有固定的药方。有些人为了省钱,把医生开的药方长久使用,喝出毛病来治病成了致病,反过来又说闲言碎语,背坏医生名声,我见义以后还是尊医之述为好。 以你的心态建议你不要去私人诊所,不相信就不要去了,这种心态对你的治疗不利。正确的心态是信,...

医院中医帮我开的中药药方是治什么的?
答:大夫看病,都是病人说哪里不舒服,然后大夫和患者沟通以后,才开处方。大夫开出药方来,你再问治什么病,你是不相信大夫呢?还是不相信你自己说的话呢?!这个方子的功效是清热祛湿、滋阴补肾、消炎利尿。估计是尿路感染,小便不利方面的问题。中药讲同方不同病,同病不同方,所以,只能大概猜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