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苏峻之乱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产生了什么后果呢? 东晋都有哪些名人?

作者&投稿:以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即位。皇帝年幼,母后临朝,朝政大权很自然就落到了皇帝的大舅外戚庾亮手中。庾亮用手中的权力大斥异己杀掉了皇族司马宗。司马宗的手下卞阐逃亡到苏峻处,被苏峻匿藏拒不交出。庾亮因此认定苏峻其后必为祸患,决心先下手为强除掉苏峻。

想要杀掉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军区司令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庾亮屡次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苏峻入朝,并许以大司农等空头高位,想要借此削去苏峻的兵权。苏峻言辞恳切地上表“往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拒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对于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司令官来说,这样的言辞已经很卑微了,而且可以看出来苏峻内心里还是忠于晋廷的。但是无奈庾亮认准了苏峻要造反,所以对于苏峻的请求不予准许。这无疑是把苏峻往造反的路上推,可以说苏峻造反是庾亮一手造成的。

苏峻终于明白了庾亮是一心要把自己除掉,不造反就没活路。下了造反的决心,苏峻决定找一个同盟军,这个人也是一方手握重兵的军区司令官——祖约(名将祖狄的弟弟)。祖约在祖狄死后继承了祖狄的官位镇守寿春。因为后赵在围攻寿春时朝廷拒不发兵救援,祖约对朝廷深有埋怨,因此在苏峻约他一起造反时,祖约立刻同意了。

苏峻和祖约的部队都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野战军,战斗力比中央军强很多,因此苏、祖联军一路势如破竹陷姑熟、过横江、攻占覆舟山,最终赶跑庾亮占领了建康。在建康,苏峻为了泄愤,纵兵大掠。这些士兵甚至把宫女的衣服都剥了,宫女们只能坐在地上用土遮体。

直到此时,情势对苏峻还是有利的。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六月,荆州刺史陶侃率军勤王,大军抵至寻阳,战争形势从此改观。

苏峻与陶侃接战,双方互有胜败。与此同时,晋军大将毛宝打败了祖约的侄子祖涣,攻占合肥。不久祖约的根据地寿春也被后赵军队趁乱攻占。苏、祖联军因此而实力大损。

虽然苏、祖联军实力大损,但是在与晋朝政府军的战斗中还不落下风。但是一件离奇的事件成了为了祖约之乱失败的关键。晋朝将领温峤和赵胤与盘踞石头城的苏峻对垒,他们听闻陶侃已经兵近石头城,胆子立刻也肥了起来率一万步兵出战,苏峻毫不畏惧率八千精锐出战。交锋之时,苏峻的儿子苏硕勇猛异常,率领几十个骑兵反复攻击,杀得晋军大乱。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观阵的苏峻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勇猛,高兴万分,连饮数盏美酒。喝得醉醺醺的苏峻兴头上来也不甘落儿子之后,于是单骑纵马就向晋军军阵冲去。事情发生的太突然,苏峻属下都没反应过来,苏峻骑得又是快马,因此只有几个亲兵跟了上去。李白能斗酒诗百篇,但是苏峻喝醉之后连马都骑不稳了。原本想冲入敌阵大逞英雄,结果被晋军的大刀长矛阻挡得不能进阵,于是苏峻调转马头,想要返回高坡,借助坡势重新突阵。结果晋军几个小军官认出了苏峻,机会难得,这几个牙门将立刻甩出数支投矛,苏峻立刻被穿成了刺猬,晋将赶上去一刀剁下苏峻的人头,尸体也被晋兵肢解。叛军统帅就这么临阵身亡,这实在是历史开的一个黑色幽默。

主帅被杀,叛军气为之夺,不久之后叛乱就被平定了。祖约率领家族亲信数百人过江投降了蛮夷石勒,结果祖家一百多男丁都被石勒斩于东市,祖家妇女也全成了“诸胡”了俾妾。



苏峻之乱是在晋成帝统治时期的一场非常重大的起兵叛乱事件,当时苏峻借口铲除庾亮,和对朝廷有意见的祖约一起联合起来攻打建康,很快就在第二年进入了建康之中,在掌握了政权的同时还不断的进行掠夺。而庾亮则在陶侃的帮助下对苏峻等人进行了讨伐。作为重大起兵叛乱的事件,苏峻之乱影响是十分强大的,那么苏峻之乱影响是怎样的呢?

苏峻之乱从咸和二年开始正式发兵,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才被完全平定,苏峻之乱的影响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在苏峻之乱发生之后,京城地区变得一片混乱,人民的生活和各种产业开始逐渐凋零,因为当初是因为庾亮才发生的战争,所以庾亮也一直不得安宁,不断出去寻找解救自己的帮手。为了自身的安危庾亮以豫州地区刺史的名义到了芜湖后依旧牢牢的掌控这朝政。自从东晋建立了国家之后,朝廷总是依靠淮阴和合肥的力量,并不是十分便利,建康总是会很容易就沦陷,而漕运和经济方面也无法顺利的发展。直到苏峻之乱中京口成为建康的重要枢纽地区,这次啊解决了这一难题。

另外苏峻之乱的影响还在于苏峻等人叛乱之后对当时的士族教训非常深刻,而且在攻入建康之后对宫殿等地多次损坏,并且造成物价飞速上涨的情况,当时很多人都建议迁徙国都名单是都被王导拒绝了,这才开始重新建设建康地区。



苏峻之乱是发生在东晋成帝统治时期出现过的一次大规模的病变事件。在327年的时候苏峻和祖约联合起来起来征服庾亮而向建康展开了强烈的攻势,在第二年的时候终于占领了这个地方并且开始掌握政权。而庾亮则和温峤两个结合同盟,并且让征西大将军陶侃成为了盟主,共同对苏峻发起了反对和进攻。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件事可是却对苏峻之乱背景不是十分的了解,那么苏峻之乱背景是怎样的呢?

苏峻之乱的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苏峻之乱和曾经发生王敦之乱的时候引流民帅进入京城中有很大关系。本来当时司马睿并不是十分相信流民将领,于是一般都会让他们留在淮河地区,并不会让他们度过江河进入建康。但是王敦之乱发生后晋明帝曾经出现过没有兵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晋明帝只好让苏峻等流民立下大功劳,并且之后在朝廷中担任比较重要的地位,威望和从前相比也越来越高。在326年的时候庾亮还担任中书令的职位,他本来是想要诛杀想要谋反的司马宗,可是却没想到他的部下跑到了苏峻那里。

另外苏峻之乱的背景还可以从祖约身上说起,他也曾经跟随着攻打过王敦,并在这之后在寿春地区负责防守,保护着北方地区。他一直觉得自己不管是名气还是能力都要比其他大将更强大一些,可是竟没能成为晋明帝身边的要员重臣,这让他十分的恼怒,并且还在心中以为是庾亮从中作梗。



东晋庾亮导致苏峻之乱,究竟是庾亮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在东晋时期,庾亮执政期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苏峻之乱”,这次超乱给东晋朝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为以后东晋王朝的覆灭奠定了基础,并且这次动乱发生的直接关系人就是庾亮,那么这次动乱究竟是庾亮的失误呢?还是说这是庾亮故意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呢?接下来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情况。

庾亮执政期间,大臣专权,庾亮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庾亮执政的时候,辅佐的已经是东晋的第三位皇帝了,这位皇帝是司马衍,这个人虽然说人在皇帝的位子上坐着,但其实也就是一个傀儡而已,真正的大权掌握在当朝的权臣王氏兄的手中。所以说在发生动乱的时候,庾亮对于这个也只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而且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还谨小慎微,担心自己惹恼了王氏兄弟。


正是由于庾亮忌惮王氏兄弟的实力,因此才会不敢献出一些用兵之计,怕因此惹恼了王氏兄弟,从而保不住自己的项上人头。所以有很大的概率是庾亮为了保命故意不献计。
东晋皇帝也不相信庾亮。


当时的庾亮虽然说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但是比起他,东晋皇帝更愿意相信的是外戚,觉得那些人才是可靠的,所以说对于庾亮而言,即使自己能够献出一些宝贵的计策,东晋皇帝也不会听进去,索性不如明哲保身,自己活下来才是最为紧要的。

1、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
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
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3、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
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
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4、嵇康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谯郡嵇山(今涡阳县石公镇)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困。
但仍厉志勤学,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因此受到魏宗室赏识,被封为浔阳长,后又升任中散大夫,娶魏文帝异母兄弟穆王曹林女为妻,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之一。嵇康崇尚老庄,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尤好道家导气养性之说,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嵇康极力反对名教思想,政治上拥护曹魏,不满司马氏集团篡权,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遭钟会陷害,为司马昭所杀。

5、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
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苏峻之乱发生之后,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答:一是苏峻之乱与王敦之乱时期引民帅进入京城有很大关系。原来,司马睿当时还不太信任流民将领,所以一般都把他们留在淮河,并不让他们过江而入建康。但王敦之乱后,晋明帝曾有一次无兵可守的情况,晋明帝便让苏峻等人在此基础上逐渐丧失兵权,并使苏峻等人的地位越来越高。326年间,庾亮还担任过中书令的...

东晋的苏峻之乱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产生了什么后果呢?
答:苏峻与陶侃接战,双方互有胜败。与此同时,晋军大将毛宝打败了祖约的侄子祖涣,攻占合肥。不久祖约的根据地寿春也被后赵军队趁乱攻占。苏、祖联军因此而实力大损。虽然苏、祖联军实力大损,但是在与晋朝政府军的战斗中还不落下风。但是一件离奇的事件成了为了祖约之乱失败的关键。晋朝将领温峤和赵胤与...

蘇峻之乱影响
答:苏峻叛乱期间,攻陷建康后,其党羽对宫殿进行了严重破坏,宫殿几乎荡然无存,随后他们以建平园作为新的宫廷,导致了物价的急剧上涨。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关于迁都的激烈讨论,温峤主张迁都豫章,而三吴的豪族则倾向于迁往会稽。然而,面对这种动荡,王导根据“建康乃王者之宅”的历史地位,以及“宜镇之以静...

苏峻、祖约之乱的影响
答:苏峻、祖约之乱,起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历时年余,影响深远。① 苏峻乱后,京邑灰烬,民物凋残,众议咸谓起因于庾亮,庾亮不能自安,求出外镇自效。于是庾亮以豫州刺史出镇芜湖,以帝舅之尊,遥控朝政,因而居内辅政的王导不能相安,导致庾、王两大士族的矛盾增加,延续十余年之久,庾...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苏峻之乱?
答:苏峻的意外死亡,也导致叛军群龙无首,而苏峻的盟友祖约得知苏俊阵亡,大惊失色,立即投奔了敌国石勒。石勒也算对得起祖约,把祖约全族聚在一起,全部诛杀,一个不留。苏峻的盟友也跑了。温峤和陶侃立即开始全面进攻。公元329年3月,东晋数路大军发起总攻,苏俊已死,叛军已经无心恋战,四散奔逃。苏...

翻译文言文: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
答:《东周列国志》:苏峻、祖约之乱,发生在东晋成帝时的叛乱。成帝刚立位,庾亮当政。苏峻恃功高而骄溢联结祖约举兵反晋。出自苏轼,译文:苏峻等人发起的叛乱,晋朝都快灭亡了,当时的宗庙和王宫被烧成了灰烬。

如何评价晋平苏峻之战?此战是如何爆发的?苏峻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答:苏峻之乱是如何平定的?苏峻自视参加平定县王敦之乱有功功率,且掌有强兵,日益蛮横,屡抗朝命。咸和二年十月,晋执朝廷的中书令庾亮不从朝官劝说,以历阳内史苏峻终为惑乱借口,奏请晋成帝谕旨苏峻入朝,欲夺其军权。苏峻问讯,不赴命,与此同时派参军入伍徐会往寿春(今安徽寿县)约豫州刺史祖约以...

王敦之乱的影响
答:王敦之乱期间,东晋集中应付内斗,对于北方的侵扰都没有力量去应付,导致后赵在王敦之乱期间夺取了东晋兖州、徐州和豫州的大片土地。苏峻凭著协力平定王敦之乱而有功获封赏,并且威望渐长,军事力量强大。但同时苏峻亦骄傲自满,甚至有异心,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苏峻之乱。

苏峻本是弃笔从戎保卫国家的将领,为何会起兵造反?
答:苏峻攻入建康后庾亮已经逃亡。苏峻未敢杀晋成帝。后来温峤、陶侃等结成盟军,共同讨伐苏峻。经过长达两年的拉锯战,苏峻的实力被不断消耗,最终在一次战斗中,苏峻因醉酒坠马,被杀,尸体被肢解后焚烧。苏峻军队失去主帅,内部随即大乱。在平叛军队的合力攻打下,苏峻之乱很快被平息了。

苏峻简介
答:苏峻与南顿王等司马氏宗室中的北方流民迁徙官员有紧密联系,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尽管晋成帝即位初期的内战不能简单视为封建意义上的叛乱,但内战确实削弱了晋朝的统治力量,是当时历史局限性的具体体现。尽管苏峻的行为有争议,但他不能被视作忠臣,也不算叛逆,这场内战是晋朝历史中的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