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下三国后的晋朝 关于三国后晋朝的的问题

作者&投稿:滑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因为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及政治风气,加上分封王室,使得朝廷在混乱后诸王争权,引发八王之乱。战后晋朝元气大伤,周围诸民族乘机叛乱,造成五胡乱华,南北分裂。晋室南迁,建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主要由世族掌权,皇权低落。当时庄园经济比西晋时的比例更重,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开发下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方镇时而发生叛乱。最后刘裕篡位,进入南北朝时期。

西晋历史

崛起与统一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内忧外患

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但名节也逐渐式微。司马氏执政后又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又渐渐抬头。这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当时较出名世族有琅琊王祥、荣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颖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当时社会“奢持”和“贪污”不断。此时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求利。石崇为当时首富,在金谷建立别馆,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由于奢持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而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徒托空言。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羊祜与张华支持伐吴,认为必克;但司马氏宠臣贾充、荀勋及冯紞反对,所以拖延数年。等到平吴后,贾充惭恨失计,于是怨恨张华。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为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大臣卫瓘、和峤主张废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勋及冯紞极力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并遣返齐王攸回其封国,齐王攸最后愤怨而死。西晋立国后,晋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王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扬州。统一之后,为了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守兵。武帝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为了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割据,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匈奴刘猛也叛而出关,直至279年方平定。其后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武帝不用。使得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发生五胡乱华。

晋武帝天资平平,十分好色,于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使得当时后宫具有万人规模。他继承先帝基业而称帝,本非雄略之才,他未能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惠帝昏庸无能,史载他游于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何不食肉糜?”。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趁机干政。当时杨骏擅权,与贾后对立,汝南王司马亮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291年贾后借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晋军大败,周处阵亡。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建议将胡族迁离,但晋室无力。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诬蔑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于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氏在地方上影响力顿减,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外族陆续叛变独立,李成与汉赵先后独立。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最后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李成。304年王浚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后称前赵。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八王之乱后,刘渊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则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死,子刘和继立,不久刘聪杀和自立。311年石勒出兵襄阳,晋廷派遣大军讨伐,但因朝廷与主将司马越互相猜忌,晋军内乱,最后被石勒袭击,精锐尽亡。当时洛阳空虚,刘聪乘机攻陷并掳去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汉赵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而后,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杀刘琨,之后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凉州张寔去世后其弟张茂向刘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东晋历史

晋室南渡

317年,在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司马睿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晋怀帝即位后,听王导言迁镇到建康。由于江东未受战乱,财富充裕,加上长江天险,适合作为新基地。在司马睿南迁前,南方世族不得志于晋室,有意光复吴国。当时南方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其次。八王之乱后,江南发生三次叛乱,大族义兴周玘平定该乱,稳定江南,史称三定江南。

司马睿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稳定政权,他借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让吴姓世族纷纷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南迁后,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地归附,东晋得以偏安,司马睿也于西晋灭亡后称帝。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北方世族),压抑了吴姓世族。使周玘等吴姓世族不满,有意叛变,但事泄未果忧郁而死。其子周勰继之,意图叛变,其叔周札泄密而未果。而后晋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后崩溃,最后由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递升。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支持方维持,使得不少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当时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京师。王敦万份怨恨,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备受恐惧,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篡位,移镇姑孰,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而由于王导并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当时陶侃疑为庾亮干预而未能顾命,感到不满。庾亮为提防陶侃而任温峤镇武昌。而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北伐与夺权

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而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大势力,如立功还可获得人心,达成篡位目的,所以不支持大规模北伐。

当时祖逖率先北伐,317年时晋元帝命他相机进取,但是只有给少量军队。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又担心他威望太高,于321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以致收复河北的计划无疾而终,祖逖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之后遂叛变。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为朝廷抵制,所以没有实现。庾氏兄弟也相继去世,荆州刺史由桓温担任。他向往刘琨、陶侃事迹,以北伐为务。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讨伐西蜀汉国(338年李寿篡位,废除李成,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桓温声威大震,世族忌妒之,执政司马昱引殷浩抗衡之。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希望北伐,晋廷不许,改以殷浩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354年晋廷只好将桓温换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权。桓温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并打败晋军,最后桓温因为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收复洛阳,修谒皇陵。358年他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到世族反对做罢。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司马弈)相继继立后,桓温已经控制朝廷。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局势,洛阳为前燕占。桓温为了准备篡位,于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弈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有代晋之意。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得以保存。

淝水危机

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谢安任刘牢之为参谋,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主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于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383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伐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384年谢玄率军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他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陂(水利工程)以通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司马道子忌谢氏功高,朝议“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北伐功败垂成。

朋党之乱与桓玄称帝

司马道子为晋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淝水之战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混乱,北府军后由王恭等人统率。桓冲去世后,桓家后来由桓玄领导。390年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遂内以王珣、王雅入廷,外以王恭任兖州刺史、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司马道子也引王国宝及王绪抗衡,朋党乱起。396年晋孝武帝被贵人张氏杀,太子继立,为晋安帝,甚愚笨。398年王恭和庾楷上表弹劾王国宝并领兵讨伐,殷仲堪遥援,吴中世族也发民支持。司马道子畏惧,只好杀王国宝、王绪求和。之后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建议,任王愉江州刺史为外援。次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再度举兵。司马道子命其子司马元显为都督同王愉率军抵御。王愉被击败,联军攻至京师。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败死。殷仲堪与桓玄得知后退至寻阳,由桓玄任盟主。最后双方言和,朝廷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其部下杨佺期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杀殷杨二人,并其辖地。

司马元显担忧北府军不可靠,征江东豪族佃民以建立新军,称为“乐属”。这却使“东土嚣然”,引发民变,399年孙恩攻陷会稽,史称孙恩之乱。孙恩为孙吴孙秀之后,世奉五斗米道。400年孙恩扩张势力,江东豪族及五斗米道纷纷响应,江东八郡完全沦陷。401年孙恩偱海路直袭丹徒,京师震撼。刘牢之派刘裕至海盐击败孙恩,孙恩乘船而退,又被刘裕击败。402年3月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投海而亡。余众由其妹夫卢循领导。

402年司马元显为免桓玄乘乱偷袭,抢先西征,任刘牢之为先锋,司马尚之为后部。桓玄也率军东下,大破司马尚之,刘牢之认为司马元显无用而倒戈,引桓军入建康。桓玄控制朝廷,诛杀异己,先后杀司马元显与道子,夺取刘牢之兵权,诛戮部分北府将领,提拔北府将领刘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后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渐失人心。403年桓玄篡位称帝,建国桓楚。隔年刘裕同北府旧将何无忌、刘毅举兵,收复建康,桓玄挟晋安帝西撤江陵。桓玄又率军东下,被刘毅击败。最后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冯迁所杀。桓振、桓谦又挟晋安帝反抗,直到405年肃清桓氏势力,刘裕得以迎晋安帝复位,也掌控了朝廷。

刘裕篡晋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西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并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自号成都王,建国谯蜀。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后自杀。

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于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12月卢循败于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于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

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为了名正言顺称帝,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当时南燕慕容超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当时后秦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姚泓初立。416年12月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但于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不得不亲返。刘裕命其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但后来诸将内讧,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刘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三国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处于长期兵荒马乱的阶段,不利于生产。晋朝统一了中国,有其伟大的意义。他有利于人民生活重新安定,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融合,有利于百姓生产,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但是晋朝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他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导致晋朝建立后不久就发生大规模少数民族叛乱,并且使原本统一的中国又再一次的进入了分裂时期。

晋朝从开国就一直不稳定啊

魏晋风骨听过吧,说的就是他

还算太平,跟谁打呀

请个大大来分析下,三国之后大一统的晋朝会遭受五胡之乱的原因~

  在历史上, 一般都会把魏晋列到一起, 他们的渊源也是非常的深. 说起五胡乱华就必须从三国开始说起,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4789.2413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5百万的有豫、荆、扬、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余3州均在长江流域,其户数占全国的42.2%,口数占全国的37.26%。经过桓灵二帝期间的天灾人祸, 到了末期更是爆发了席卷天下的黄巾起义, 后来又经过军阀混战, 到魏、蜀、吴三国末期时的总数是户一百四十六万六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不包含官吏和军队)。三国的户、口数大约相当于东汉最高户、口数的七分之一弱。
  在西晋时期,具史籍记载, 太康三年国度有三百七十七万户,如每户平均以五口计,则那时国度把持的人口大约可达到一千八百八十五万人左右。
  正常来说, 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初期国力都会慢慢的向上走, 然后中期国力保持平稳,并且积累矛盾, 后期就是矛盾的爆发,王朝走向灭亡. 晋朝是个很神奇的王朝, 这一点隋朝也很相似.
  永熙元年(二九○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 帝位传给了惠帝, 惠帝是个有名的白痴(当然具体怎么样不可考了), 史载他游於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何不食肉糜?」於是大权渐落在皇后贾氏的手裏。据载,「惠帝后贾氏,名南风,......其人丑且短黑,荒淫放恣,惠帝畏之」。因此,贾后继吕后等人之后,成了历史上另一有名的「祸水」女人。当时因杨太后及其父杨骏专揽朝政,贾后乃於元康元年(二九一年)密召都督荆州军事的楚王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杀掉杨骏,废杨太后,改由汝南王亮辅政。同年,贾后利用楚王玮杀汝南王亮,旋又坐玮以矫杀亮之罪,即日杀玮。此后,贾后益肆淫恣,废太子,杀杨太后,横行无忌。
  永康元年(三○○年),贾后杀太,赵王伦、齐王冏等乃率兵入朝,废贾后为庶人。不久,贾后被赐死,赵王伦自为相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永宁元年(三○一年),赵王伦僭位称帝,改元建始,尊惠帝为 太上皇。同年,齐王冏起兵讨赵王,成都王颖、河间王顒等应之。赵王伦兵败伏诛,惠帝乃得复位。
  惠帝复位后,拜齐王冏为大司马,但冏大权在握,沈湎酒色,恣行非法。永宁二年(三○二年),河间王顒、成都王颖等讨齐王冏,长沙王乂杀冏主政。次年,河间王顒、成都王颖讨长沙王乂,进兵洛阳,东海王越囚乂,后乂为河间王部下所杀。此后,东海王与河间王、成都王长年混战。至光熙元年(三○六年),东海王越及其部下先后杀成都王颖、惠帝和河间王顒,奉惠帝之弟怀帝(三○六 -- 三一三)继位,八王之乱方告结束。
  八王之乱虽告结束,但它对西晋统治所造成的恶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一场祸乱由公元二九一年至三○六年,长达十六年之久。本来全国自东汉末起已久经战祸,才获统一不久,旋又陷入新的动乱,致使生灵涂炭,社会残破。当时因混战主要在洛阳及关中地区展开,中原地带受害尤烈,一次战役有时就要死十万人左右,因而部份北方人开始南迁。由於晋朝内部扰攘不安,边备废弛,诸王在混战中又往往利用胡人参战,故杂居北方之胡人遂乘时而起,造成五胡乱华、西晋覆亡之惨局。职是之故,《晋书》在总结晋朝沦亡时有云,「友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的人口一直是处于减少的状态, 又由于战争的需要, 北方的军阀大量的利用少数民族人口, 大量的少数民族迁徙到了北方,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这个基数越来越大, 其对中原的经济,民生状况都是极为熟悉了. 从军事上来说, 很多少数民族独立成军, 也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军事管理, 对中原的军事情况相当了解, 特别是到了八王之乱发生的时候, 五胡里的杰出人士彻底的看出了中原王朝的虚弱, 于是不约而同的站了出来, 加入到争霸的游戏之中, 而当时的北方的汉族人口已经不能支持中原王朝的战争需求, 汉族就只有败退到南方.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东晋,共传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其实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死后的事情就属于晋朝的事情http://baike.baidu.com/view/6627.htm这个百度百科里有你要的资料

评价一下三国后的晋朝
答:三国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处于长期兵荒马乱的阶段,不利于生产。晋朝统一了中国,有其伟大的意义。他有利于人民生活重新安定,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融合,有利于百姓生产,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但是晋朝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他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导致晋朝建立后不久就发生大规模少数民族叛乱,并且使原本统一的中国...

三国之后是哪个朝代?
答:三国之后是晋朝。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三国归一之后,晋朝发展的怎样
答:西晋统一:三国后期,随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国力量逐渐强大,而吴、蜀日趋衰落。263年,魏灭蜀。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发动宫廷政变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发兵灭吴,重新统一南北。八王之乱: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

三国后的晋朝统治了多少年?
答:晋朝持续共155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后,时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于公元317年三月...

三国统一后的朝代叫什么
答:晋朝 西晋(265年—317年),是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时期,文学走向雕琢美化。此时期的作品大都清丽流畅,繁简适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赋》,描写三国都城,内容雄浑闳博,完成后轰动京城。他的诗歌在艺术及风格十分高超,...

三国之后的历史发展
答:三国之后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之后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西晋之后一直到隋朝都是处于动荡分裂状态。具体朝代顺序:一、西晋与东晋 1、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2、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

三国过后是哪个朝代
答:答:三国鼎立后,是晋朝 晋朝介绍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历史题:请问三国过后是什么朝代。请介绍电视剧.
答:1、三国过后是晋朝。三国时的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皇帝曹奂让位,建立了晋朝。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为时仅51年,共5位皇帝。如果从灭...

请问一下三国后是什么朝代
答:1、三国之后是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准确的说,在三国之后是西晋,当时是司马炎取代了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西晋。2、在西晋时期,西北疆域的少数民族逐渐内迁,而西晋的占田制征税严苛,在加上官员欺压,而且有很多少数民族人员被征为地主的奴婢,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西晋后期,激起了不少大规模...

三国后是什么朝代?
答:西晋。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