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投稿:桓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学校的管理发展之路,引发了对新课程下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考。一、尊重教师学生,走民主管理之路。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改革各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因此,要求我们在管理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在学校管理中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关注尊重学生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尊重教师这一主题。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之一——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尊重教师。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也即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在具体实施新课程的工作过程中,学校管理必须坚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活动中,学校主要管理者应善于组织学校的其他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管理原有一些旧框框,而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决策行为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新课程的作用者——学生、同时还受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于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开发,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也只有适合于校本管理的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真正体现了“尊重师生”、“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二、创建学习型组织,走智慧管理之路。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通过学习活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未来,采用全新的、前瞻的、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去实现共同的愿望。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重新学习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学校教育再也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合格教师的定义不再以学历为标准,而定义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合作技能的教师"。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上。教师如果不重新学习,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团体学习来发挥团体智慧,从而提升教师素质,来积极应对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校在这一方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我们首先从教研组建设入手,开展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活动,发挥教研组功能。主要举措:1、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系统学理论: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学习规划,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进行摘抄或者写出读书感悟;实践中相互学:采用“集体备课——上课——同行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小结回顾”的教研策略,强化评课后的再上课,教研过程中“角色互换”,注重反思,共同提高;提供自学条件:学校为每个教研组提供适当的图书经费,为每个教研组订阅一些教学杂志,好的书籍做到人手一册;开设各种培训,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风气。2、制定教研组任务:明确教研组的任务,有助于唤醒和激发各成员的参与意识,促使各成员主动投入研究活动。3、“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研组“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激发了团体的智慧,改进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三、整合教育资源,走开放管理之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平台,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形成大学校观念,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互动。随着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展开,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时代正在结束,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的视野应该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学校管理不应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确立了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教育目标就能顺利地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去实施。在新课程中,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架起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家长迅速、便捷、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情况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参与学校的管理。由家长对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教育思想必须走向开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例如:挖掘社会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家长成为新课程的人力资源,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途径,形成借助“他山之石”以达成“可以攻玉”的目的。这些方法和途径都是开放管理的具体体现。 四、开发校本课程,走个性管理之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课程自主进行规划和革新。它由实际参与学校工作的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专家等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实施和评价,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开发过程也即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的是“人作为人的一面”,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知识”,是理性主体去体验、领悟、建构的结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个性化必将成为未来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恒久主题。因此,校本课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彰显的学校特色是学校取得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多样化、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将使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凸现。鉴于此,我校把“以美育为核心的中学教学过程模式研究”为核心,以体验性学习为特点,开展了以“综合化内容、研究性学习、活动化过程、个性化体验”为特点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了“人文类、自然类、艺术类”三大类校本课程,围绕“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展现教学特色”的主题,突出学校美育教育特色,以美育化管理的突破口,尝试走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之路。新课程改革既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校长在管理中,就是要借用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通过竞争上岗,给教师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借助这种竞争环境不断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以鞭策所有教师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促其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制订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长和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学校的管理发展之路,引发了对新课程下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考。一、尊重教师学生,走民主管理之路。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改革各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因此,要求我们在管理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在学校管理中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关注尊重学生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尊重教师这一主题。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之一——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尊重教师。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也即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在具体实施新课程的工作过程中,学校管理必须坚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活动中,学校主要管理者应善于组织学校的其他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管理原有一些旧框框,而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决策行为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新课程的作用者——学生、同时还受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于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开发,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也只有适合于校本管理的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真正体现了“尊重师生”、“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二、创建学习型组织,走智慧管理之路。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通过学习活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未来,采用全新的、前瞻的、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去实现共同的愿望。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重新学习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学校教育再也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合格教师的定义不再以学历为标准,而定义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合作技能的教师"。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上。教师如果不重新学习,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团体学习来发挥团体智慧,从而提升教师素质,来积极应对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校在这一方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我们首先从教研组建设入手,开展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活动,发挥教研组功能。主要举措:1、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系统学理论: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学习规划,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进行摘抄或者写出读书感悟;实践中相互学:采用“集体备课——上课——同行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小结回顾”的教研策略,强化评课后的再上课,教研过程中“角色互换”,注重反思,共同提高;提供自学条件:学校为每个教研组提供适当的图书经费,为每个教研组订阅一些教学杂志,好的书籍做到人手一册;开设各种培训,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风气。2、制定教研组任务:明确教研组的任务,有助于唤醒和激发各成员的参与意识,促使各成员主动投入研究活动。3、“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研组“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激发了团体的智慧,改进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三、整合教育资源,走开放管理之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平台,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形成大学校观念,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互动。随着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展开,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时代正在结束,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的视野应该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学校管理不应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确立了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教育目标就能顺利地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去实施。在新课程中,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架起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家长迅速、便捷、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情况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参与学校的管理。由家长对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教育思想必须走向开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例如:挖掘社会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家长成为新课程的人力资源,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途径,形成借助“他山之石”以达成“可以攻玉”的目的。这些方法和途径都是开放管理的具体体现。 四、开发校本课程,走个性管理之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课程自主进行规划和革新。它由实际参与学校工作的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专家等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实施和评价,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开发过程也即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的是“人作为人的一面”,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知识”,是理性主体去体验、领悟、建构的结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个性化必将成为未来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恒久主题。因此,校本课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彰显的学校特色是学校取得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多样化、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将使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凸现。鉴于此,我校把“以美育为核心的中学教学过程模式研究”为核心,以体验性学习为特点,开展了以“综合化内容、研究性学习、活动化过程、个性化体验”为特点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了“人文类、自然类、艺术类”三大类校本课程,围绕“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展现教学特色”的主题,突出学校美育教育特色,以美育化管理的突破口,尝试走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之路。新课程改革既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校长在管理中,就是要借用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通过竞争上岗,给教师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借助这种竞争环境不断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以鞭策所有教师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促其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制订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长和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多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政治课在教学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不愿意学,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愿意学,但不能理解和接受,课后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答:回答: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法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法 一、强化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激励教师增强使命感 为了真正使学校教师学习、认识新课程,强化引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学校搜集、整理相关基础教育资料引导教师分析、比较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激发教师重学新课标、认识新课程的使命感。1.引领教...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落实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工作
答:教学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一、认真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工作能力是加强教学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虽然新课改实施工作已经多年,但是,当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

如何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新理念
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一、对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盛行分数管理,以分为本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

怎样抓好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工作
答:根据自己二十年来班级管理工作的经验,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班级管理的经验与做法。 一、转变班级管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意识培养,文明行为的养成,人格魅力的熏陶,加强公德意识,自信、自尊、合作、竞争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终身...

在新时期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一名与时俱进新型班主任
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需要班主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突出重点,努力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1.质量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落实是提升质量的第一要务。班主任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通过档案,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哪一科弱,弱的原因是什么,提升学生弱科的措施是什么等,然后一一...

如何以教育管理和治理方式创新引领教育发展方式创新
答:创新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要求就是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而教育治理超越了行政管理的视野,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并建立完整的治理结构。 问:您能否结合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具体分析一下从“管理”到“治理”这一变化的必要性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如何增强课程执行力
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校长必须加强自身的课程执行能力,从而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 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发挥同向的积极作用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其中,作为具有能动...

如何加强小学教学管理
答:在笔者对新课程改的学校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仍然有不少学校管理中以分数来判优否,即学生考试的分数高,那就是优秀的学生;教师所教的班级成绩好,那这个老师就是优秀教师。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只追求高分数的`机器;而教师发挥不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