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57 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作者&投稿:靳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丰富,正确获取、处理、应用信息能力就如同“读、写”能力一样是人必备能力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提高;反之,中学生若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中学生经受不住虚拟世界的诱惑,从而上网成瘾,无法自拔,以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出现偏颇现象。由网络引发的中学生犯罪与日俱增,多数网络游戏都是以扮演角色互相砍杀为主,充斥着暴力、欺诈、色情等内容,一些中学生受暴力游戏及黄色网站的诱惑最终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十分必要的。
二、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来的,它是指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是指人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处理、加工、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包涵以下五方面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可以降低学生获取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联系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有以下问题:
1、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认识的不足。在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缺乏对这门课的正确认识,积极性也不高,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学生信息意识的不足的一面。
2、学生的信息能力不足。中学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学生在信息能力的学习上也重视不够,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进行交流、学习的能力不够。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不够。信息技术还只是别的学科的辅助工具,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生还没有达到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学科中发挥作用。
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特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培养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提倡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获得和利用信息。首先,做好学习信息课程的宣传工作,否则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所以我把水平高的学生和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共同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让水平高的学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次,我也让学生不失时机的接收或收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思想意识情况。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内学习信息课的氛围。
2、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以及网络知识等,这些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其中Office软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从技术层面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更要引导他们利用这些软件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例如在必修课本《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节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分析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3、转化学生上网观念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也缺乏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据调查,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而且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等内容,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转化学生的上网观念,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网的良好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一节时,教师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上网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内容前一周,教师可布置辩论题目:计算机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学生就网络道德内容和法规、计算机网络利弊分析等方面做好准备。同学们对这样的辩论赛很感兴趣,积极地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辩论开始后,辩手们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开始了唇枪舌战,课堂气氛高涨。赛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辩论赛,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的利和弊,认识到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上网时应该遵守网络道德、法规,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了教学效果。
4、采取多元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自觉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不同就是它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实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如果教师以传统课程(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的考试方式来考察学生,将会过多强调信息技术原理, 偏于机械记忆, 操作性不强, 忽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才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有关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的建立的教学评价,必须要采取综合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传统的纸笔测验或现代的电子试卷的形式,因为现有的这种传统的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是不能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的。我们可以采取质的评价方法和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的评价方法(如:测验、调查、观察)与现代评价方法结合的方式(如: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契约评价、范例展示等)相结合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情感等多元评价。做到让评价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使评价的结果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人情味。
5、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 其他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等。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进行有效学习、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信息素养的深刻认识,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并通过行之有效地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21世纪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完备的信息资源,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方便的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传播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熟练运用获取信息工具、编辑生成信息工具、信息管理工具,将会对他们的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若缺乏信息意识、没有信息素质就会变成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尽量运用电子幻灯、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要开展和普及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与学习和生活内容有关的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扩大学习视野,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第二,必须建立完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教育平台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技能,从而提高信息素养。这个平台首先应是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使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互相交流。这样有利于形成协作式、交互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求知识,学会构建知识。其次,此平台必须建立一定容量的教学资源库和用户信息库。对师生开放的教学资源库既可以方便师生地查阅,有利于教学过程地开展,又有利于锻炼学习者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建立可以及时更新的用户信息库,对用户信息的统计有助于了解系统的使用情况,从而及时地调整和更新信息。再次,要使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和维护之中,要和教学课程相结合建立作业专区,讨论专区,资源共享区等并要求学习者参与其中的维护和管理。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当建立起此平台以后,必须切实的利用起来,教师和学生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要习惯于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不能因循守旧,使其成为聋子的耳朵。
第三,必须着眼于课程内部培养信息素养所需的一系列能力。拥有信息素养,能够使得学生具有多样的自我学习机会,可以充分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扩展其知识,提出一些信息丰富的问题,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信息素养所需的一系列能力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与课程内容、结构及顺序紧密结合的,应当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这种课程内容与能力的紧密结合,为进一步通晓信息能力,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求解型、资源型和探索型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起课堂讲授型的学习方法,这种在指导下进行的问题求解型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更深入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了充分地发挥问题求解型学习的优势,学生必须经常性使用思维技能,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期间为了寻求、评估和处理各种有用的信息,他们必须进行摸索和研究,从而找出最有利于他们的信息获取途径。
第四,注重信息素养中的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强化学生信息道德观念。信息教育是网络时代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应以辩证批判性思维为实现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深层依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能动性的积极精神,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和求同并行不悖的发散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的甄别、过滤污染信息,优化、整合有效信息。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感到无所适从,不受迷惑,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而创造性的整理和加工信息。批判性思维有着求真、求实的品质和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特征,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标引、排序、存储等;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从技术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把信息技术内化为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后成长为一名适应时代潮流的合格人才。

如何认识学生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质的认识

  本人在中学从事了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从计算机这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领域而来。课程的名称从“计算机”变为“信息技术”,这不仅是称谓的变化,还包括着更多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改变。其内容从“编程语言”到“计算机应用”,再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从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到学习计算机的应用方法,再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只是提升信息素养的一部分,这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绝对的关系,这不应当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部内容。

  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在计算机房中完成,信息技术考试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这就很容易让学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灵活穿插讲述一些最近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信息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譬如说通信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摇把子电话到现在几乎人人都有的手机,再结合手机具有的通话、上网、娱乐等各种功能说明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多样,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并不只是计算机技术。

  当今社会中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掌握了不少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和技巧,但并不是说掌握了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就说明他的信息能力很强,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技术。在做“我的家乡”这一综合活动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用计算机制作,而是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如报刊、书籍资料、电视等,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相机或摄像机等工具收集信息。制作的成果可以是电子作品,也可以使用书面材料,如手抄报、剪贴报或者视频片段等,只要能够展示“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就可以。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课程观,不过在城乡差异、学校差异、家庭差异、年龄差异等现实条件下,计算机科学与提升信息素养将更加综合的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提升信息素养的根本目标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培养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这门课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设备、仪器为中心。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是技术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形成,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作用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

1.精讲多练,积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相应需求。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18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有利创新氛围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老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分享创造、发挥的愉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兼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教师与学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教师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有关搜索引擎的知识的时候,我以搜索十多项学生感兴趣而且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检索操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采用分组完成不同任务和同一任务由组内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然后协作完成任务。在学习Word 图文混排时,布置的任务是:制作一张有主题的校报。要求具备一般报纸应该具备的要素,而且每个同学都要至少有一篇自己创作的文章登在自己制作的报纸上,学生可以自愿组合,可以两人一组,最多四人一组。因为这个任务比较大,学生可以自主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同学收集资料,有的同学设计版面,有的同学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文章的创作、选取、编辑,对报纸版面的设计等等,学生可以在讨论和辩论中求得一致。这样既学到了图文混排的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引进竞争机制,创设竞争环境。教学中,可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年级间的、班级内的和小组间的竞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打字速度,画图创意设计,电脑益智游戏,电脑板报,网页设计等比赛活动。竞赛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搜索需要的学习素材。例:布置学生到互联网上寻找有关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比一比谁找得最快、资料丰富、图片精美;组织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赛一赛谁最先给我发来,谁制作的邮件最生动,最精美。借竞赛创造竞争氛围,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勇气,同时也在竞争中发现信息技术人才,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生”。

3.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

  一般的学科在章节编排中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前面的知识是为后面知识作铺垫。前面的学不好,那后面的知识就很难能学好。而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来说,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不那么严密。因为它们之间相对来说,是各个相互独立的操作模块。依照大纲精神,吃透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很有必要,在每一章节中,前后知识也很难说必须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要根据教材合理地调整顺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Excel一章时,我们可先讲授公式的求和、求平均,把学生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求和、求平均以及排序,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求自己班级的总分、平均分,再进行排序。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骤然高涨。当然,在上机练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需要插入一列或一行,有的同学需要输入学号(即序列的输入),这样我们再讲授插入行或列,以及序列的填充,那么学生再学习起来主动性很高,兴趣也很高,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了。

  目前的教材中的一些实例大多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环境等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这些例子本身就让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了。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常摒弃这些实例,而引用身边的例子,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如在Excel教学中我从班主任手中调来了各班刚刚完成的考试成绩作为实例进行,要求学生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学生对考试成绩都很重视,对实例中所涉及到的操作探究兴致都很高,实际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所以在教学中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的认识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逐步上升为“理论型”,抽象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教学质疑。这正是学生探究心理的表现,我们要非常珍视。古人云:“学贵有疑”。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出错,而绝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不值一提甚至离谱而取笑之或不予理睬。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求解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劳,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因为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技能都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中获得,而且,通过自己动手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印象最深的,自己动手探索获得的成功又会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有一次,当我刚讲完如何利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与“粘贴”命令时,便有学生提出这样太麻烦,难道没有更为简捷的方法吗?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操作系统知识,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找出多种“复制”与“粘贴”的方法。通过几分钟的合作探究,各小组便找出了利用工具栏中的“复制”与“粘贴”图标、利用鼠标右键的快捷菜单中的“复制”与“粘贴”命令、利用鼠标的拖拽功能等更为快捷的“复制”与“粘贴”方法。同学们都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此后,更多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的问题,不少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碰到问题或出现灵感时,第一反应就是动手试一试。

  珍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还必须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有时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会一时无法解释清楚或根本无法回答。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认为这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而搪塞过关,甚至对学生进行压制,而要看到这是学生的探究行为,要像朋友那样与学生一起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即提出,才能乐意与老师交流、探讨,他们的探究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由于地域差异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班级,有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及操作已很熟悉,但还有学生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如果照顾多数学生,教师只能从基本的开机、关机学起,那么在现阶段落实教学目标将有很大难度。“零起点”问题的确困扰了不少老师,我认为这需要加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同时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为同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来做;同样,对于同一任务,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让学生互相帮助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不仅能让自己解放出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中的创建表格一节时,本人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制作一张班级的课程表;二是制作一个班级成绩统计表;三是制作一个班级通信录,学生可以在这些任务中任选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去做;又如,在综合训练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不加限制,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完成同一项任务。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

  四、对信息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认识

  教学必然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对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向导。将面向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仅是教学辅助课程,还不是主课的观念根深蒂固,使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成为“摆设”“花瓶”。在评价中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是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二是简单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学习计算机操作,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两种极端都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总结以下评价方式。

  1.作品评价: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板报、网页、图片、演示文稿等。

  2.答辩评价: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科技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3.操作评价: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操作,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文件夹评价: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思维,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创造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在当今的课程设置中,信息技术课虽然已定为必修课,但不在高考、中考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围绕着中考、会考和高考在转,而信息技术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非就是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上网聊聊天而已,根本不会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学好这门课。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学生的学习不仅为了考试,还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二、 从课堂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的主动,心情变的愉快,注意力变的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的敏锐,想象力变的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让学生利用其中的“吃苹果”和“打地鼠”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再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信息技术基础”内容教学中,教学目标与要求是: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加工与表达信息,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会讲什么是信息,如何获取加工信息,一切都是口头表达,学生一般情况下会感觉索然无味,而作为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节课又特别重要,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调节内容,把后面 “Internet基础”中的搜索引擎和网上下载的内容移到前面与 “信息技术基础”一起,以“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为课题,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自主活动、教师总结、集体评价几个环节的安排,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完成了任务、掌握了知识不说,还一箭双雕的制定了自己的旅行计划、过了把导游的瘾,体味到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科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可高涨了,就喜欢观察了。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善用比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喜欢观察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合理切切的比喻,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愤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引进信息技术课堂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让好多教师感到很是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我在讲解3.5寸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滑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易将保护与未保护混淆,讲到这一块时,我拿出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滑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自己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瞪着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为(封上滑片),即为“不保护”状态。听到这样的讲解,学生们笑声一片,在欢愉、幽默的气氛中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与观察
  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信息技术的学生,可以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利用学校淘汰下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贺卡、设计学校网站、参加比赛等。如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成立了硬件兴趣小组和软件兴趣小组。硬件兴趣小组主要是掌握一些硬件设备的基本维修和安装、调试;软件兴趣小组分程序设计小组和综合设计小组。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仅带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关注和兴趣。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 四、整合其他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作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 “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
  Internet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这次针对日本政府不正视历史的举动,我让学生参与到网上“反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利用网络世界虚拟这一特点,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利用E-mail交流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说出平常生活中不能说出的话语,因势利导,解决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不敢面对的问题。
  2、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如在Word教学中,可让他们进行作文的创作和修改;教PowerPoint时,让学生结合相应的节日制作给亲朋好友贺卡;Internet教学中,让学生把其他学科需要查找的资料带进信息技术课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让其充满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充满生命力。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答:这样的课我认为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一举多得。二、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把原本死板的概念讲解的生动有趣。 在“班班通”的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日益成熟化,合理运用白板技术的生动效果,再利用多媒体将概念生动化、简单化,在视觉、听觉多种方面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目了然,认识...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 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键...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二、 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1、扩展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真实的场景,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课本内容中的精彩瞬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化学课中放慢正常放映无法看清楚的快速变化,在生物课中放大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等等,更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在...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同样,教师想要教好课也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合。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激活学生朗读,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它成为教师帮助学生发展的最有力、最亲密的伙伴!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重难点教学
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在新课改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答: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课老师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让他们“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