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投稿:卜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

五、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

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

五、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

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

五、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

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至关重要。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在指导学生由学到做、由做到用、由用到思、由思到评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关键词】信息意识;技能;道德;素养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学龄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行为习惯,态度,技能,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剩余2304字)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答: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写入课程标准,至今已经六年了。六年的实验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然而,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却是一线教师颇感头疼的问题。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觉得课堂教学与课程目标就像两张皮,各不相干。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课程目标的合理性。我认为,信息...

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在发展阶段,大量的实践课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也应从讲授、叙述向辅导、指导转变。鼓励学生思考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使其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要求。五、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开始就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应该把准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进行兴趣的培养。1、借助实用游戏激发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答:让小学生了解如何检索信息来源,选择最佳的信息来源,并在选定的信息来源中查找所需的信息。 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到哪些地方去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

学生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答:四、注重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适时引导,解决问题。六、重视学生信息反馈,以学促教。信息技术课相关延伸: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答:根据这几年致力于计算机教学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确定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 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57
答:所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可以降低学生获取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三、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联系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有以下问题: 1、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认识的不足。在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缺乏对这门课的正确...

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利用信息技术及科学的教法,可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驾驭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信息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
答: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这几年致力于计算机教学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确定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