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提高群体决策的质量?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哪些?知道的请发我邮箱791499049@qq.com.谢谢. 请根据群体心理和行为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优化群体决策,以提高群...

作者&投稿:营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提高群体决策质量的方法:
  1) 多样性。提高个体的数量和类型;确保少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
  2) 独立性。确保个人不会轻易附和其他人的观点。方法如:使决策结果与个人利益(广义的利益)相关、同时(或在短时间内)匿名投票。
  3) 分权/民主。确保个人的权利和地位。
  4) 汇集。汇集群体中个人的信息和智慧的方式。如投票。
2. 影响群体决策质量的因素

1.从众心理
在群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参与者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感到孤立,而当参与者的态度和见解与其他成员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或者是参与者对讨论的问题不了解,吃不准,心中无数,缺乏主见,因而在有人发言之后,不认真考虑也跟着附和;或者是参与者看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是担心讲出来不为大家接受,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干脆随大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在于:一方面,当多数人的不正确认识误导群体决策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如果有预谋的少数人抢先发言或拿出方案,会使不明真相的大多数人轻易赞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群体决策。

2.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一般起源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每个群体成员不得不顺从群体的行为。群体决策的顺利进行需要正式的群体规范如议事规则等约束参与者的言行,而由习惯、先例等构成的非正式群体规范也要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并且,非正式群体规范产生的群体压力常常更大。例如,一些群体讨论的发言顺序总是会按照职务等级要么自高而低,要么由下而上,这不是明文规定的要求,而是习惯造成的结果,谁不按惯例打乱顺序发言,马上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迫使其回归原位。虽然群体压力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难以违抗。这就使群体决策的参与者在与多数人发生意见分歧时,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容易选择沉默不语或放弃己见。在一边倒的情况下做出的群体决策,其正确性和可行性都将大打折扣。

3.个人控制
如果决策群体被一个有才干的人所掌握,他可能是主要领导者,德高望重,可能是个性坚强者,很有个人魅力,可能是敢于说话者,能言善辩,总之,他可以左右整个决策群体,对其他人产生个人控制。这样一来,群体决策就会出现如下现象: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敢抢先说谁说了算,谁霸道谁说了算。虽然个人控制者的特征没有一个是作出群体决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些外在因素与群体决策质量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却容易制人。而且,个人控制在群体决策中的负效应非常突出,会起到抑制群体讨论、降低其他成员的创造力和妨碍其他成员作出贡献的消极作用。

4.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意识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一旦群体决策被小团体意识所支配,群体决策参与者们就会片面地不遗余力地追求一致而忽视群体决策的质量。他们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为了达成形式上的团结统一,有不同意见不愿说,怕伤害彼此和气,有问题不愿争论,怕影响彼此感情,强调大家抱团,什么都要一致,甚至在表面一致赞同的假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群体决策方案。小团体意识最大的弊端是排斥不利于自己意见的信息,按照固定模式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听不进群众和智囊团的不同意见,因而导致阻断决策信息、压抑创造精神和破坏群体决策功能的后果。

提高群体决策质量对领导者的要求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群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群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群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群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群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群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群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群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群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虽然个别人声音微弱,但有价值的思想是很有生命力的。任何高质量的群体决策都会充满每一个参与者的闪光思想,都要充分吸纳每一个参与者有价值的见解。因此,领导者能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捕捉住群体决策参与者们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并将其融入最终的决策方案,对提高群体决策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要求领导者时刻注意接受好思想,一发现某人有好的想法,就应让他详细陈述意见,然后再交大家讨论,集中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吸收、扩展、完善好的思想的过程。
4.开发利用不同观点
群体决策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交锋是正常现象,是优势所在,是大好事情。如果没有任何不同意见就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一定是好决策,过早一致达成的决策常常隐藏着重大灾难。高质量的群体决策离不开反向思维,欢迎不同意见的争论。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许多重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反复讨论的结果,要是没有不同意见,领导者要自己站在反面提意见讨论,要是提不出意见,先放一下,让大家再考虑,看能不能提出不同意见,经过反复考虑才最终拍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组织对重大问题的群体决策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意见,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观点,不能把不同观点视为麻烦,而是应该看成财富,要鼓励、启发人们提出更多的不同观点,以利于打开决策思路,扩展决策视野,防止决策疏漏,提高决策质量。

5.善于提炼归纳总结
提高群体决策质量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提炼、归纳、总结。如果有十个决策方案提交领导者选择,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会选定其中之一,而是提炼十个方案的精华,将每个方案的独到之处归纳起来,加以整合,再造一个高于原有十个方案的更为理想的决策方案。这样做既能够吸纳所有的好思想、好观点,使选定的决策方案真正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能够避免制订方案者因为落选而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让他们看到最后方案有自己的贡献而感到自己也是赢家。当然,这有利于群体决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利于群体决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管理,很重要的是领导群体决策的管理和员工群体的管理。这里有几则比喻和寓言,可能对管理会颇有启发。

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包括~

如果你曾经作为小组一员进行决策,那么你就知道它会是多么痛苦。例如,想像一下你刚刚与一帮朋友看了一场电影。虽说你觉得电影“好”,但电影观后感讨论将近结束时,你发现你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说法--该电影是“难以置信的垃圾”。小组讨论之后使看法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否典型呢?群体的决策是否始终与个人的判断不同呢?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总结认为,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电影观后感讨论经历就是群体极化的例子: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例如,假定你要求参与电影观后感讨论的每名成员都对电影提交一个态度评定;接下来,作为一个群体,你同意某个价值判断,以反映你们群体的态度。如果群体的评定比个人评定平均要极端- -些,那么这就是极化的例子。群体极化倾向于使得一个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这取决于群体初始的倾向研究学者指出群体极化有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和社会比较模型。信息影响模型认为群体成员能为决策提供不同的信息。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们分别有一些微小的理由不喜欢某个电影,所有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该电影。社会比较模型认为群体成员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得比群体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部电影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更极端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特别机敏。如果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来获得群体的敬重,那么极化就不可避免。

还有网络世界中的极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丰富的网络世界,也成为了新时代人类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团体,包括各种粉丝团,当发生一件事情时,团体的影响就出来了,跟风谩骂、谴责或者集体歌颂,传播速度极快,舆论影响极大。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当一个热点事件爆发时,其点击量迅速增加,关于此话题的新闻、内容都被纷纷爆出来了,尤其是当某个名人或者权威或者是大家关注的新媒体发表一些导向性的言论后,大家就开始跟风,某些个小团体会保持团体凝聚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另-种被称为群体盲思的一-般思维模式,群体极化只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一种结果。贾尼斯创造了群体盲思这一术语,用以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 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贾尼斯的群体盲思理论源自他对1960年入侵古巴猪湾事件所做的历史分析。这次灾难性的入侵是肯尼迪总统召集完内阁会议之后 下达的命令。在这次会议上,反对意见被总统的顾问们忽略或者压制住了,顾问们急于发起进攻。贾尼斯基于他对这次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一系列特征,他相信这些特征使得群体陷入群体盲思的陷阱:例如,他指出凝聚力高、脱离专家、领导精心操纵的群体很可能做出群体盲思决策。学者们一直在试图做进一步的历史分析和实验室实验,以验证贾尼斯观点的正确性。这类研究指出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群体盲思。群体成员必须清楚,有异议往往能改善群体决策的质量,尽管它从表面上看可能影响群体的正面感受。那么如何预防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1.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在群体开始讨论时不要让成员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这样会妨碍信息共享,导致决策的质量降低。2.鼓励批判性评价:设置一个"魔鬼代言人”,如果能有一个真正的反对者就更好了,这样刺激原来的想法并使群体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3.小组重组:将群体重新划分成小组,表达不同的意见。4.局外人的作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群体决策时,可以找几.个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当然"群体极化”未必是坏事,否则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都不会顺利实现,例如黑人权力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等。所以“群体极化”具有双重意义,积极的是可以促进群体意见一致,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消极的一面是放大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不利于后期运作

群体心理也就是从众心理,大家人多就有理。让大家接受决策。团结大家。

怎样才能消除群体规范的负面作用组织行为学
答:2. 鼓励独立思考:鼓励群体成员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可以减少群体思维和从众行为,提高决策质量。3. 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让群体成员能够自由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减少群体内部的压力和负面作用。

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包括
答:这类研究指出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群体盲思。群体成员必须清楚,有异议往往能改善群体决策的质量,尽管它从表面上看可能影响群体的正面感受。那么如何预防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1....

什么是群体思维?它对群体决策质量有什么影响?
答: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导致灾难的发生。简单而言就是群体内部成员极端去个体化,表现为群体的非理性。对决策质量的主要影响在于非理性,从而阻止了批判性思维。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是群体极化,他对群体决策质量有何影响
答:群体极化指的是群体决策的极端化。表现在原本保守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一起做决策时会使得原本保守的个体更保守;或原本激进的个体更激进。原理很简单就是群体决策使得方向更一致、目标更一致,在群体决策质量上,如果是方向...

群体决策的优点
答:5.增强团队合作和凝聚力:群体决策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讨论、协商和妥协来达成共识,这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6.提高决策效率:尽管群体决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

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
答:3.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成员倾向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的现象,这被称为“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可能会削弱群体的批判性和创造力,影响决策质量。4. 为了提高群体决策的创造性和质量,管理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方法来改善...

简述题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③学习和家庭因素④个人因素 ①意志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强意志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关键作用。②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它能让我们在艰难条件下甚至在逆境中取得优异成绩。③人生难免...

头脑风暴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

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有( )。
答:【答案】:A,B,D,E 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有:①群体多样性(群体异质性);②群体熟悉度;③群体的认知能力;④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⑤参与决策的平等性;⑥群体规模;⑦群体决策规则。

影响群体决策准确性的现象有什么
答:影响群体决策准确性的现象有:群体思维、权威主义、集体信息偏见、决策阻挠者。1、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当集体的决策者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时,为了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和稳定,他们可能会牺牲个人观点和判断,形成一种“群体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