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社会极为动荡,礼乐崩驰,为什么文化却如此璀璨,同样是动荡的五代十国,为什么却文化衰落?? 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是哪个时期?

作者&投稿:云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的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结束,中原成了诸族争斗的战场。晋室南渡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农民起义的高涨,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看《世说新语》,感受到的就是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格格不入的豪迈与不羁。书中有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诸君何为入我禈中!”如此放浪形骸,逐渐成了一种风气,“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在名士中甚至有男人追求外貌女性化,涂脂抹粉,“服妇人之服”的畸形的社会现象。 魏晋的名士都注重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形迹放浪,这就反映了整个时代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对腐朽文化的不满。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因时局动汤,王朝更迭频繁,比唐朝大大不如, 但也有一些成果。 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史研究,一般仅限于史学、文学、绘画,罕能旁及文化意识、民风习俗、社会思潮等较为偏僻的领域。
先说史学的编纂。后梁、后唐没有编修前代史。后晋於天福六年(941年)二月,下诏修唐史,由赵莹主其事,这部唐史於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六月修成奏上,名曰《唐书》,后人易其名为《旧唐书》,以区别於北宋的《新唐书》。《旧唐书》因条件所限,较为粗糙,但对唐史的编纂仍有一定的贡献。

词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南唐有较大的发展。词体初以「花间派」为主,内容多描写贵族生活。南唐李后主(李煜)是杰出的词人,他前期的词,主要写宫廷生活,带有脂粉的香气,但因时运日蹙,不免有抒发悲愁的内容。后期的词,完全脱去了宫廷生活气息,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脍炙人口的 〈虞美人〉和 〈浪淘沙〉两词,把从皇帝到囚徒的悲伤,表现得分外真切和沉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已成千古之佳句。可以说,五代十国时期词的发展,为宋代词的鼎盛奠下了基础。

五代十国的绘画,继承了唐代绘画的传统,并有所创新。南唐、蜀、吴越等国的王室和士大夫们生活优裕,竞奢斗靡,使绘画艺术走向追求观赏性的道路。后蜀明德二年(935年)创设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有正式的宫廷画院之始,南唐也相继设立之。画院内聚集了一批著名画家,互相讨论研究,直接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我的回答好像没有回答楼主的问题,就权当给楼主做参考资料吧

1. 魏晋时代主要是三足鼎立,北方、南方相对稳定,士族门阀重视教育,崇尚文化,所以文化璀璨;但到了西晋后期五胡乱华时,由于异族入侵,文化就受到摧残,直到隋唐才慢慢恢复。
2. 经历盛唐之后,士族阶层逐渐衰落,晚唐军阀割据,社会崇武轻文,所以五代十国时期文化败落;到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抑武重文的策略,迎来了又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宋朝是士大夫的天堂。

因为前者是人民内部阶级的矛盾 晋是统一的国家 晋之前的魏三国后期 也基本统一全国了 只是曹操孙子辈的能力不行手腕不硬让司马家族给逼宫了 然后就改国号叫晋了 但是社会还是相对统一的 五代那功夫那是民族矛盾 不是人民内部矛盾 那些现在溶入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那时就像现在的美国 英国似的和我们不是一个种的 所以我们人心惶惶恐不安 哪还有闲心搞学术 文化 所以文化相对衰落

不能这么比,魏晋几百年呢!五代只有50年.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300(220--581)多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907--1279近400年又是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

个人认为五代辽宋夏金的文化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文化差.

五代十国为什么是最黑暗的时代?~

因为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扩展资料:
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洋军阀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出现了所谓的“战国七雄””。孔子说“春秋无义战”,大家尔虞我诈。礼崩乐坏,篡权弑君不胜枚举。
2、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仅53年,中央政权竟然换了15个皇帝。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历史珍贵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退。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大家对这段历史可能不熟悉,然而却是汉人政权很窝囊的时期,汉民族丧权辱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儒家文明式微,统治阶级荒淫无耻,都是这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
4、北洋军阀时期
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可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控制。各个派系互相争斗,期间“直皖战争”、“南北战争”和“直奉战争”等打得不可开交,虽然国家在形式上是统一的,但也算是混乱动荡的时期了。
扩展资料:
1、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2、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
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3、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4、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洋军阀
百度百科-南北朝
百度百科-五代十国时期
百度百科-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士大夫走上政治舞台的充分体现。这一阶层,为了争夺权力、扩大影响,思想特别开明,热衷招纳人才,由此出现...

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诸侯称霸,礼乐崩坏的局面?
答: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原因就是礼崩乐坏,所谓的礼崩乐坏其实是很笼统的一种说法。我们先来简单聊一下西周的覆灭,东周的建立。这里就要提到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对褒姒极为宠爱,不惜用诸侯勤王,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来博得爱妃一笑,之后又将褒姒封为王后。原...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答:当此之时,政治之黑暗、社会之悲惨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是较为罕见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方面是,魏晋南北朝又是精神解放、个性伸展的年代,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 它对前此以往的中国文化的批判和改造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光耀一时的多元化的面貌。其基本标志是,它...

古代,为何出现“魏晋风流”,到底“风流”在何处?
答:魏晋是中国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时间段,在这个时段里,战争四起,社会动荡。但这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所说的魏晋风度就是那种率直,清新脱俗的行为风格。1,魏晋之风 魏晋是一个让人值得尊敬的时代,现在所说的名士真风流就是来源于魏晋时期。在那个时候中国古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最突出的就是...

魏晋时期,以曹操为代表的名流雅士们当时是怎样的?
答:英雄创造时势的时候,时势也在造就着英雄。魏晋时期,动荡与分裂并存,有短暂的统一,也众国林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上形成了魏晋风度。01魏晋风度形成 魏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封建割据导致众国林立,战事频仍。百姓久苦于乱世,却无法解脱,于是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极限性,求助于宗教或神秘的力量...

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答:岂真儒哉!——《黄宗羲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问题:社会动荡不安,礼乐崩坏,道德沦丧 ...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
答:但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逃离户籍的流民成为豪族地主的部曲,通过“屯田”和“户调”的租佃制度养育军事首长兼地主豪强的生活,这种方式成为魏晋时期统治者保持其统治的基础。两汉以来的比较固定的编户齐民的政治制度和剥削方式随着社会的动乱以及农民战争的打击而破产,思想意识领域也从汉代儒家学者对古籍图书的...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精神
答: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因为乱世太长 ,社会心理情绪转向内化,思索人自身以及从自我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联,文学史人学,不是治理之学和蒙混之学,关照人、关照个体与生命的思想和文艺出现,因此是文史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请问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答:4、孔老二儒家的偏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章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什么呢,因为这三家不是天子封的,是你们奴才分了主子的国家,这下不完了,礼崩乐坏了。他们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治国思想。周分封早期,姜尚和周公,在去各自封地的路上,周公问姜尚如何治理封地,说要任人唯贤,有德...

周朝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详解周秦之变的因素
答:中国古代这场从周朝分封礼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向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社会模式转型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那么周朝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社会秩序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封建社会(分封建国社会秩序)向中央集权过渡的呢。 周朝分封秩序的建立 周朝之前的朝代是商朝,然而不同于周朝的分封制,商朝所推行的内外服制度具有极强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