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追求的“无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作者&投稿:穰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个题目,看起来轻飘飘的,实际上非常宏大。

因为“无我”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有学派的中心。而中华传统哲思流派纷繁复杂,一时也不好从何说起。我就几千年淘汰下来,如今依然保存并发扬的几大流派角度粗略地进行回答,希望能勾勒出中华古人追求“无我”的境界。

儒家

先秦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仁”。他的理想社会是人人守“仁”,则天下大治。原始儒家学派是以修身为准则,用道德来对每一个人进行约束,以达到友爱互助的乌托邦。孔子曰仁,孟子曰义。“义”和“仁”有些不同,多了社会之间与人之间的互相约束,不止要修身,还要互义。“仁”是以“我”为基础的,而“义”是以对方为要求的。到了后期的儒家,更是要求 “存天道,灭人伦” ,在对君王大道的追求下,将小“我”压缩到零。这也是儒生死君最多的时候,气节固然可赞,但是这是违背人伦的。

所以,儒家中的“无我”,实际上是讲“大我”,弃“小我”。为了整个社会、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这在今天,虽然值得赞扬,但并不可取。因为我们现在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有价值的。再小的“我”,也是独立的、有权益的“我”。

道家

老子说过: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有了这个身体,才有这些俗世拖累,到我的身形归于大道,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很多人就把这里理解为道家的“无我”。

其实道家一直提倡的是“天地大道,众生平等”,修行也只是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讲究的是思想上的“逍遥游”,摆脱身体的桎梏,但是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无我”的概念。“道”存于万物,自然也存在于“我”,我最终会归于大道,但不代表无我。而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提到过,

这里面的这个“无己”,就是无我。这个“无我”并非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认识到自己和万物并无区别,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而感觉不到“我”的特殊性。这也叫“忘我”,并非忘掉自我,而是忘掉物我之间的区别。

佛家

佛教中人讲“无我”就比较多了,特别是盛行中华的禅宗一派。“三法印”,即《杂阿含经》中的“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原始佛教“苦集灭道”四真谛的另外一种表述。其认识逻辑是,由于“无常”而“空”,由于“无我”亦“空”,而成佛就是明白这些道理后的“涅槃寂静”。基于龙树的中论,这种“空”并非指万物皆空,而是指万物的本性都一致,也就是万物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这种“自性”也只能是“空性”,也就是“佛性”。

所以佛家的“无我”,更多地是通过修行来认识到修行者本身已有的佛性,所谓“明心见性”,就是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摆脱人世间各种杂念对佛性显现的干扰。所以,在佛教中,进入“无我”之境,就是“见性”之时,也就是开悟进入“涅槃寂静”的必须过程。

诗词

诗词创作中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来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阐述,

“有我之境”,是指在作品里以作者的视角来观察,客观景物和诗人自己都是作者观察的对象。要写出了作者的参与,所以描写出来的客观景物和诗人自己,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体现的是作者的观感。

而“无我之境”,是指作者不参与进描写对象,即便写到诗人自己的活动,诗人在诗里的形象也是客观形象,好像山水画中的人物一样。而诗词创作者更是一种远远的上帝视角,并不强行传递自己的感情,所有感受都需要读者通过诗词自己去悟。

这个诗词创作的“有我”、“无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儒家思想指导了官场生活,道家、佛家思想指导了日常生活,而诗词创作表现了古人的精神生活。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应该算是比较完备了的。

总而言之,古人在生活中几千年下来在以上几个大的方向对“无我”的追求大致如此。当然,其中又分门别类,花开几枝,那就不是简单一篇文章能说清楚了的。

~

佛教追求的无我 和空的境界是怎样的?修炼人和我说说
答:无我是一种境界,是心无杂念,是世事随缘。空不是空无一物,是包罗万象的博大,是不刻意容忍心态。万事万物皆在我心,又游于心外。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答: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答:无我是一种境界。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

古人追求的“无我”是怎样的境界?要怎样去理解?
答:因为现在人们的思想正在不断进步,人们也知道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样生命也是有价值的。第2个就是道家。道家学派一直提倡的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思想。当时那些认可道家的人,在修行过程中想要进入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却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无我的境界。认可这种思想的人认为道其实是在万物中都能够体现出来的,...

无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答:想的开一点,做最好的自己,主动的去沟通,去交流,解决误会和矛盾生命中三个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做自己。然而无我比“做自己”更高级,它是找到自己、实现自己之后的一种破除自恋,与宇宙万物建立深层次连接的状态。就是李嘉诚说的,“创造自我,追求无我”。这个时候“我”好像消失了,又好像它大到无边...

如何理解“无我”境界?
答:但现实却做不到与自己期望的一致,最后导致了痛苦。而真正的自我是不受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事件所影响和左右,只遵从自己内心向往的美好东西去追求,打破小我的执着,成就不一样的自己,凡事跟随内心深处的想法去做,顺其自然,简单对待所有的事情,就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超越自我,追求无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答:“超越自我,追求无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超越自己的极限,打破自我的桎梏,真我、本我都已消失,仿佛一颗水滴融入大海,是一种无我之境。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昌乐法师如是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突破现在这种状况。就是要打破现在自我观念对自己的束缚。自我观念其实是我们人格的一...

无我境界的人是什么人
答:无我境界的人,他们一般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做到满满的正能量,这才是无我境界的人

无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无我的真正含义如下:“我”意指主观。“无我”意思是人要从客观角度看待自己、一切事物。人与其它客观物质不一样,人是有意识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意思能力扩大化,“无我”观点告诉人们,人类办事、想问题,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简介 《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句话:“非彼无我...

无我 是什么 是种什么境界
答: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佛教的无我学说,主要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