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作者&投稿:须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便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要做到无我,是很难的,但经过不断修证,能够修识自性,无我的境界当会初步显现。

但真正到了无我,那是连无我也没有的无我,此时才是真正的无我,即是如来藏境界。

当然,这需要无量阿僧祇劫的修持方可证入。

初步修证,一定要有将心住下来的意识,即住于自性。自性即本真。

从咱们凡夫的思维,即心是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心外的人、事、物、景即色,不要随色乱走乱跑,随色而走便不是自己的心,这颗心虽然还在你的身上,但已失去自性,随色便时时染尘,时时烦恼。这些烦恼又会因缘合和,再生无数烦恼,这样无有尽头,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无边苦海,便永无福日。

所以,知此道理后,就要懂得我心原本净,入了色尘,关闭欲念,一切色尘实际上与我无关,本来就是与我无关,管他怎么闹,怎么疯,我乃持净不着,即如来藏。假如你心有了各种欲望,放下,放下即是回头,回头是岸便是彼岸,便可脱离苦海。

无我的境界便是解脱,脱离苦海的境界。

这里的所有回答都是基于某种我见,我执,我相…都是基于某种角度,观点,立场,利益的回答,包括我的回答,所以无我的境界只能被感受,不能描述,不能回答,一说就错。

至于什么心理,还是基于这个世界的生态模式,人性弱点,我的某种心理投射。

一般情况下:以我相关有智力没智慧,以我无关才能呈现智慧。人性有弱点和优点:凡是利我的属於弱点,凡是利他的属於优点。缘起与自我,分为两个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为模式都是高效的。

所谓的正能量就是无我相有他相。所谓的正确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别人为导向。凡是与以上两条相违背的都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以我相关有智力没智慧,以我无关才能呈现智慧。塑造自己被别人利用的价值,主动创造为别人服务的机会。帮别人得到他想得到的 你就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从另外一个更宏观、更大智慧的角度讲,怎么样让所有人都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这个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

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够超越一个所谓的“我有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这样的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钱,为天底下人做事”,当然自己参与其中,这么样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诸,无我执”的心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无我无欲,有我有欲便是独立出趋势和洪流;顺流而为,便是某种更加自如,对意图的变现;兼济天下,也便是一种与天下的捆绑了,天下不散你便不会倒。

最简单解决的方法是:别人比自己先赢,别人比自己多赢。双赢最大的困难是谁先赢、谁多赢。

有人是这样观自在的:首先我进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说:“我没有思惟”。我说:“不对,你这句话就是思惟”。暖水瓶说:“我的思惟非常低级,我们只有从属性,而没有主动性”;第二个又进入了水的思惟,水说:“我没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服务众生”;第三个又进入了一块砖的思惟,砖说:“我也没有思惟,无论把我放在任何地方都一样”;第四个又进入了太阳的思惟,太阳说:“我也没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按照规律运行”。这四种物体的共同点都是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恒顺众生。这就是佛性,因此说万事万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净,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

第二个最难放下的是“我见”。“我见”就是执着自己的见解,一切都认为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见解不对,总不愿恒顺众生,还是在处处突出自我的个性,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就生气烦恼,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对我见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这就是个性。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宇宙是一个整体,因此,越执着我见离道越远。

道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它的显现,但它却无念。这一切显现都是自然的缘聚缘散。绝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其实你想错了,佛和上帝是清静无为的,他们绝不会活得那么累。

看到某个词汇就想到某种意思,这是人的天性。你想到什么就说明你心中有什么。你不可能想到你心中没有的概念和形象。

这就是当下 社会 中,我的境界,既然是我的,所以不可能是无我的境界,所谓无我,那可能只是更接近道的境界,是不可描述的。我只能尽力描述,你也只能尽力感受,意会,这需要般若智慧…

中观学认为我有两分,一分是五蕴之我;另一分是自性我。两者水乳交融,难以区分开,只有在大喜或大怒时,注意观察有一个独立自性我。

什么叫自性:独立存在,不依仗它,永恒不变,这三条是自性的定义。我们观察符合这三条的法存在吗?是找不到的。所以自性之我根本就不存在,但凡夫俱生来就认为自性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为了这个自性我现种种烦恼,造种种罪恶业,领受种种苦,生死流转永无停息。

我们要无(或叫空,或叫破)的是这个自性我,而不是五蕴之我。

无我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心经》中所描述的,观自在菩萨在定中用甚深般若智慧观察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一切法皆空,无自性,自性之我也不存在。此时心中原来自性我没有了,心中有空落落的觉受,没有办法语言表达,就用虚空来形容了。

修定时心中会有快的觉受,当自性空的境界出现时,会有大乐的觉受。就是定中修如虚空。这就是不退转的圣者菩萨,自性我是烦恼的根,自性我现证不存在,烦恼的根也就断了,不再现行了。所以圣者不被烦恼所缚,就得到大自在了。

圣者后得位(出定)时,看一切法如影如幻,如阳焰。自性有的观念已打破了,是缘起有。

这是中观见的“缘起有自性空”。空不是法没有,空的是心中自性执着。

要证得无我境界,必须先学懂甚深中观见,然后修定,在定中观中观理,要止观双修。要积聚福德智慧二资粮,广修六度万行。功夫到了自然成,但不是一生一世就能办到。六祖慧能不知修了多少劫,因缘成熟了,现证了。凡夫俗子不要打妄想,容易落入歧途。

把我的四肢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把我的脑袋也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显然,你看到的这几样都不是我……所以《金刚经》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那么,“无我”是指什么呢?是你与生具来的加上各种“因缘”(各种众生各种环境)“整合”出来的一个“相”。这个“相”不能解脱的“障碍”总结一下就是:“贪嗔痴慢疑”!把这个“删除”试试看……所以,“无我”,指的是把这“五毒”的执着放下、再放下……放下多少,得到多少。放下多少,解脱多少……自在就多少!所有的障碍来自于“我见”啊!曾经,我每天都想自己终会成为一堆骨头渣子……那堆渣子也不是“我”——还执着什么呢?

经刚经云:佛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可见这个我是本人为中心的体现,持我执、我见,认为我是最好的,我是最对的,我的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认为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灵魂在轮回周转、永恒不灭的。芸芸众生为财色名食睡所困,为贪瞋痴所缚。了不得脱,长久活在痛苦之中而自不知,以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我自以为乐趣,长此以往,乐此不疲。

古印度有大我,梵我之说,类似今天人说的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这些无数的小我组成了大我,即梵,认为天地众生都是由梵创造的,并认为有一个主宰人们身心的灵魂主体。认为在生死轮转过程中有一个永恒的主体贯穿始终。佛陀在世时是破斥这一种论点的。认为是无我的,即并无一个永恒的主宰者。

无我是佛家的一个专属名词,认为众生这个本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构成的。认为这五蕴身心构成的"我"具有三个特征(称为三相)即苦、无常、无我。这三相又延申为佛家印证真伪佛法标准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

之所以说"无我"。是因为这个五蕴身心假合成的我,无常,无主宰,无自性。五蕴身心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此时的我已非彼时的我,虽外部观察观没多大变化,内部机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上面这些只是以理而说,尽管说的天花乱坠,但还是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认认为这些只是牵强附会,自圆其说。

那么如何才能更令人信服呢。

在缅甸有一个佛家禅法叫帕奥禅,是以《阿毗达磨》(佛教最早的论藏)及《清净道论》为理论基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阅读)。先修止禅证得禅那(这里就不缀述)即初禅以上的定力(佛家有四禅八定之说)。然后出定即刻转入观禅,行者在以论教的方法作观时,会发现(其中过程暂不叙述)我们这个色身是由许许多多的粒子构成,这些粒子称为色聚。粒子与粒子间的空间极为空旷的。只是我们肉眼观察,认为他们之间结很致密。其次他们的生灭速度异常迅速,据说每秒生灭速度在十亿次开外,这一个色聚从生到灭的时间段称为一个色法生灭刹那。而这一个刹那又分为生住灭三个小刹那。只是这些色法有三密集,即组合密集,相续密积,功用密积,从而令人们误为这个色身是个真实的本体。

说完色法再说名法(即心法),名法分为心法及心所法。心法有八十九种(或者是一二十一种),心所法有五十二种。这里不细陈述。我们只简单了解一下心法。论教认为心灭的生灭速度更为迅速,认为一个色法生灭刹那时间等于十七个心法生灭刹那的时间。而且行者在作观时发现所有的名法(即心法)也只不过是无常迅速的心法相续流,从中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主体。即找不到一个作为能主宰这个传承的我。这些只有行者在定中作观,正真见到才能叫做证见了名色法。有这种能力的行者叫作证得了名色识别智。证得了名色识别智也可以说是证得了无我,亦即断我见(执五蕴身心为我)后行者须继续证得共十六种观智(就不详述了),即入圣流,更改种姓,脱离了凡夫位,永不退转。故经刚经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个我只是众生的一个错觉。

而那些没有证量的无我说,只是一些精神安慰和心灵鸡汤,谈不上任何境界的。

从庄子开始,圣贤说我们处于一场大梦中,处在大梦中我们都不是真实的自己,从这场大梦中醒来,就是"无我"之境界。

我们身处大梦之中,是无法想象梦醒后的状态,圣贤包括佛坨对大梦醒后的状态描述只是一个大而言之的说明。

举毛毛虫化蝴蝶的例子来说。毛毛虫死去后,才能变成蝴蝶。

有一个毛毛虫机缘巧合窥见了天机,明悟了死后变成蝴蝶,并经历了蝴蝶翩翩起舞的过程。然后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写成了《蝴蝶经》,飘然离世,化为蝴蝶而去。《蝴蝶经》没法传神地描述蝴蝶的一生和境界,只能是大而言之,而且对毛毛虫来说,太难以理解这一境界了。于是后来的聪明好学的毛毛豆,对《蝴蝶经》进行注解,流传了各种版本。

平常人想体验无我,即大梦醒后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讲,跟毛毛虫变蝴蝶一样。需要跟自己的妄心脱离才能到达。至于什么是真心,何为妄心,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者可以看我的解读圣贤之说的文章。

“无我”(Anatta)意指我们不能主宰事物,一切事物会自行变化。修行到“须陀洹”(Sotāpanna)融入宇宙能量流才能真正理解“无我”。

外在的世界里,事事无法如愿;而内心的世界,热情、冲动与心血来潮常常驾凌于责任、理智与抱负的需求之上,这些烦恼不会出现在修行到入流者(Sotāpanna)身上,这个阶位对做事业的人有很大帮助。
“Surrender Meditation” 不知道中文名叫什么, 修行"无我"功法的起点。
只有完全放弃虚幻的自我掌控,开启接受的通道,高能量才能流入。

菩萨能量加持,展现的能力,不是现在的你所能想象。

~

佛经中的"无我"是什么状态?
答:佛经中的"无我"是什么状态?——这个分三层去说。第一层,你看我们世上的好人,像雷锋、焦裕禄这些人,雷锋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奉献给了社会大众国家,这是无我;焦裕禄身为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无我。第二层,有人打我而不觉疼(但不是木头人),有人骂我而不觉骂(但不是聋子),...

无我境界是什么状态
答:1. 无我境界是指达到天人合一的层次,超脱欲念,洞察万事万物的一种高级状态。2.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当人们能够超越个体价值和需求的辩驳,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3. “上善若水”表明,水虽然没有感情,但它既可以供人饮用,也可以用于灌溉,同时在汹涌的波涛中也可能将人置于...

古人追求的“无我”是怎样的境界?要怎样去理解?
答:因为现在人们的思想正在不断进步,人们也知道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样生命也是有价值的。第2个就是道家。道家学派一直提倡的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思想。当时那些认可道家的人,在修行过程中想要进入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却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无我的境界。认可这种思想的人认为道其实是在万物中都能够体现出来的,...

佛教中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答:在佛教中,"无我"境界是指超越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中心的限制,认识到所有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无常的。这个概念并不是指一个实体不存在,而是指对自我的一种深刻理解,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无心"在佛教中是指超越了对内心感受和思维的执着。这并不是指没有情感或意识,而是指对这些心理...

无我是怎么样一种境界
答:其中之一是专注,如同小孩子玩游戏时能忽视周围一切,或是诸如鲁迅和牛顿等名人因过于专注而忽视了身边的事物。另一种体验是身心合一,例如学习五笔打字时,初学者需要查阅字根表,而熟练后仅需动手即可打出所需文字。无我境界意味着做事时仅与事情本身建立联系,而非被自我编织的剧情所干扰。当杂念消除,...

无我的境界是什么?
答:生命中三个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做自己。然而无我比“做自己”更高级,它是找到自己、实现自己之后的一种破除自恋,与宇宙万物建立深层次连接的状态。就是李嘉诚说的,“创造自我,追求无我”。这个时候“我”好像消失了,又好像它大到无边无际与万物合一,你不再过于关注关系中别人对你的评价,不再患得...

为什么说“无我”和无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呢?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利害关 ...
答:这个就比较高深了,具有一定哲学思想在里面。无我,即可理解为,我即时苍生,宠辱不惊,六根清净,大隐于市。无私,则理解为不计较个人眼前得失,坚信善恶有报,积德行善的处世方式。我的俗世之人很难做到这样的境界和心态。稍微有一些的话,也会让你信仰得到寄托,精神世界的强大可以让你克服很多生活中...

佛学中的无我境界是什么
答: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

如何理解无我?
答:更是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贡献。综上所述,“无我”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执着的境界,它要求人们认识到自我的本质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通过实践“无我”,人们可以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和偏见,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心灵的解脱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无我的境界是什么?
答:1. 生命中三个重要课题之一是做自己,但无我比“做自己”更高级。它是找到自己、实现自己之后的一种破除自恋,与宇宙万物建立深层次连接的状态。正如李嘉诚所说,“创造自我,追求无我”。2. 在无我境界中,“我”好像消失了,又好像它大到无边无际与万物合一。此时,你不再过于关注关系中别人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