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无我”境界? 无我境界要怎样达到?

作者&投稿:莱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做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向内求,重新获得自己的力量,这才是属于自己真正的能量。

“无我”的状态就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人生越往上走,越会变得简单,变得纯洁,变得宁静,放低自我,让人舒服,安贫乐道。

我所理解的无我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自认为的那个自己,无我就是要突破自身存在的一些东西,勇于放下这些东西,达到最高境界,找到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无我”就是能放下那个自认为的我,不在意,不执着,顺其自然,简单快乐。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自认为的我,另一个是真正的我。

自认为的我常常会受主观意识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事件所影响,从而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以前的我自认为自己很坚强,可是遇到一些事情时就退缩了,自认为自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可是遇到烦心的事却无法自拔,深陷其中,从而让自己产生失落和迷茫。

因为主观意识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现实却做不到与自己期望的一致,最后导致了痛苦。而真正的自我是不受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事件所影响和左右,只遵从自己内心向往的美好东西去追求,打破小我的执着,成就不一样的自己,凡事跟随内心深处的想法去做,顺其自然,简单对待所有的事情,就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无我这是人思想的最高境界,用我等市井小民的看法是,无我就是没有自己的个人欲望,只有理想与信仰,这种理想与信仰是基于为他人为国家和民族而产生的。

个人认为,"无我"的境界就是当看到他人开心高兴时,自己也开心高兴,这种开心高兴不是因为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开心高兴,是一种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开心高兴;同样的,当看到他人痛苦难过时,自己也痛苦难过,这种痛苦难过并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感到痛苦难过,也是一种与自己亳不相关的痛苦难过。

修行戒除了我见就见道了,按照定慧之路里面所说,需要观因缘,看到一切都是因缘作用,就知道无我了,不是口说,不是逻辑推理,而是真的无我,你看到了一切的因缘作用,并不需要一个我在其中,你会吃饭说话,都不需要有我去智慧,而是因缘

身体四大组合,身体不是我,思想也是外在客观集起而有,思想也不是我,一念不生的空也不是我,能感觉到空的能“能”也是自性的起用,“能”也是虚幻的,所以“能”也不是我。

什么叫无我,如何达到无我的境界~

无贪欲也。无多欲也。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曰:“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俗谓失策曰无念,谓遗恨为无念者,无正念之意也。出曜经七曰:“无念及放逸,亦不习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谓入深渊。” 无我者,有漏之果报中,无我之实体也。又曰非我,我之意义,谓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  一、人我 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  二、法我 于法有此执,曰法我。  三、自我 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  四、他我 于他有此执,曰他我。  然此四我,实为无我。  一、人无我 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故人无我。  二、法无我 法为因缘而生,无常一之我体,故法无我。  三、自无我 自亦属人,既人无我,则自无我,亦无待言。  四、他无我 他者于他为自,既自无我,则他无我,亦无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毕竟无我也。

阿弥陀佛!师兄,可以依佛的教导,观照四念处。这是非常应机,也极为实用的一个法。这是佛临涅槃前,阿难问佛的四个问题,其中一个。

佛是如何回答的:我涅磐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戒为师。第二,你问我涅磐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即观身不净,身体乃四大所成,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灭之法,常流不净故。必须要破掉这个大罪头子。这个大罪头子,太坏太恶,所有的一切苦,都是因此而生。而且,轮回于无量劫,也还是因此的范畴中。但是,咱们现在呢?不是这样,一味的迎合这个罪恶头子,身的美,怎么吃的好,怎么健康,怎么不死,怎么关系处的好,怎么和睦等等。如果标准就是不要求出梦,那么,没什么错误,梦中善而已。要出梦,这个就是大障碍。

一定要破掉这个假身的错觉束缚,这个虚妄中以假为真的颠倒见。有人说,太难了,太苦了。两个选择,第一,短时间的你认为难或是苦,你不入这个真法。那么,无量劫的生生世世在等着你,地狱的火炉子、冰山、拔舌、刺眼等等的刑具在等着你。第二,短时间的好像难,其实还在因缘的范畴中,但是,你却可以彻底摆脱一切上述的那些刑具。即使你某时间不显现那样的地狱因缘现象,没完没了的生气、上火、焦虑、郁闷、疾病、生死在等着你,各位请算算这个账。

师兄,依止此四念处,于一切处观照,看破,放下,必定破除我执!

没完没了,苦海无边……

受念处:即观受是苦。受是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受。受乃心缘境,因而领纳知觉,此缘起之法亦空无自性,不可得故。我们对自己的这个概念的执着,无非就是五蕴的范畴,即:色受想行识。以这些的显现,当成是我。实际上,任何一处,一剖析,根本不成立,完全不能真正确定的找到说,那就是真的我。找不到的。我们在这个方面,已经分析了不下几十次了。念头、想法、观念、逻辑、知识、知见、思维、感受、感觉、意识,统统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我存在。我们认为是我,那是你的错觉,你入戏了,把戏里的角色当成你。实际上,你不断的换着舞台,不断的换着各种因果,哪个是你呢?

心念处:观心无常。在这里,要讲的四念处的这个地方,这个心,不是指佛性。而是指众生迷惑于这个是我的心,那是我的念等等。是错觉的假心的意思。观心无常,就是观一切分别、观念、意识、思维、逻辑、觉知、妄识等等的无常。这一点,不难理解,今天你喜欢这个电影演员,明天可能因为谁说了这个演员的一些绯闻,你马上就变的不喜欢了。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所谓的这个你的觉知分别心,为什么会不一样?你今天喜欢红颜色的,明天可能就喜欢绿颜色的,而且是买不到绿围巾就吃不下饭,简直是酷爱,为什么不同?即使是此生,你在一段因缘下,你看到的这个花是绿色的,后来你得了色盲,看到这个花,就是灰色的。你的分别觉知认识到,这个就是灰的,而不是绿的,这个无常是怎么回事呢?当你是人的时候,觉得天是蓝的,宇宙是空旷的,人和人之间应该笑着说话,父母要孝顺,夫妻要和睦,下一世,你变成了修罗、鬼仙等等,你的心认为这个世界的逻辑观念,还是这样吗?

观心无常,总在变化呀,根本就靠不住。不断变化无常的东西,为什么要死死的来什么就迷惑什么,见什么就死死的卡住什么呢?而且气的脸红脖子粗的,气的茶饭不思的,气出心脏病了呢?虚妄错觉中的假我假心,本来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实性存在,一切都是不成立的。就好像如梦中一样,在梦中,我们可以用水去浇火,按道理,火应该灭才对,但是,一浇,反而更旺了,哪有这个道理呢?所以,梦中,无所谓,一切本来就不成立,因为那就是梦。既然是梦,有什么好执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整个法界,一切法界的迷惑颠倒的众生,全部都是这样。

法念处:观法无我,诸法本空性,见空即见道。空,不是虚空,因为,虚空还是无常。大家想一想,一个瓶子里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瓶子里是虚空。但是,这个是因缘的范畴呀。灌上沙,灌上水,瓶子里的虚空就不存在了。缘生缘灭呀。我们人,卡在人的逻辑观念中,认为宇宙非常大,不可能填满。换个别的角度想想看?不一定的呀。人的逻辑思维,是人的因果上的范畴,是人的这个果报上必须要出现的知识、逻辑、思维、模式等等。是卡死的陷阱呀。

所以,这个空,是指空性的意思。空性,就是根本、佛性、佛心、如来藏等等。不同的名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什么叫做佛,佛,就是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究竟,一切现象的最究竟的本来面目。这个不可说的意境,起一个名称,叫做佛。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把思维总是放在,佛就是寺院里的佛相,或者说是放光的如来的相,或者说梦里显现的穿什么衣服,有什么变化神通等等,那样的话,你又掉进了陷阱。佛的概念,非常清楚: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本来面目。

诸法本空性。一切法,法的范畴,昨天的时候,咱们说过了,法,到底包含哪些范畴?或者换个问法,什么不是法?这个该这样做,那个该那样说,这个要穿红衣服,那个要烧多少纸等等,全部都是法,任何一言一行,任何一个察颜观色,统统都落在法中,落在意识观念逻辑中。

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状态,哪有一个不是呢?既然是众多因缘和合的状态,哪个法有自己的这个法的真正的实体存在呢?一切世间法,包括佛法,都一样。而且,这个因缘和合,还只是浅入,帮助适合这个因缘的人,不到入佛心大法因缘的人,来讲的。如果是佛心大法的因缘,哪里有什么法的真实存在呢?全部统统都是如来藏心的随缘显现呀。

佛教中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答: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佛教的诸佛百菩萨所修所得的就是“无我”和“无心”。黄檗禅师曾说过:“供养十方诸佛,度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可见“无心”是多么的重要!俺把达磨祖师《悟性论》中的这段知文字...

什么叫无我;如何达到无我的境界
答: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学佛人要把“无我”这两个字延伸出来。

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答:无我 指天人合一,没有欲念,万事看穿的一种状态。正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当人类不强调个体价值和需要的时候,就是一种至善的境界。上善若水:水没有感情,可以饮用和灌溉,也会在波涛中将人置于死地。

如何理解“无我”境界?
答:“无我”就是能放下那个自认为的我,不在意,不执着,顺其自然,简单快乐。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自认为的我,另一个是真正的我。自认为的我常常会受主观意识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事件所影响,从而左右了自己的想法。以前的我自认为自己很坚强,可是遇到一些事情时就退缩了...

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答:”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答:无我的境界就是忘我,无私心、无邪心,不报一己之见。心中无杂念、无私欲、无是非,就是无我。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就必须净化我们的心灵,看淡世间繁华,有宽容之心,有强大的自制力,有一种坦荡、淡定的心理,有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若能做到无我,便是至人真人。只有无我,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佛学中的无我境界是什么
答: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

古人追求的“无我”是怎样的境界?要怎样去理解?
答:所以儒家学派倡导的无我境界,其实讲的是一种大我。意思是如果整个社会或者是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起了冲突的时候是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整体利益的。甚至这种思想在现如今也是一直运行下去的,并且很多人都认可这种思想。因为现在人们的思想正在不断进步,人们也知道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样生命也是有价值的。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答:"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

佛教中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答:在佛教中,"无我"境界是指超越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中心的限制,认识到所有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无常的。这个概念并不是指一个实体不存在,而是指对自我的一种深刻理解,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无心"在佛教中是指超越了对内心感受和思维的执着。这并不是指没有情感或意识,而是指对这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