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根据什么把一年定为365天的?看清楚题目是依据什么定的,而不是给我介绍一段历法发展史。 古代是怎么算出来一年 365 天的?

作者&投稿:采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像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这样,罗马执政官上任时就恰值元旦。
  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闰年30天,虽然月序不同于改历前,可是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点,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古代世界不同的地方依据是不一样的,比如古埃及人是根据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和天狼星的位置定制自己的历法的,比较通用的是根据天体的位置和相位变化。例如我国古代的“阴历(农历)”,月相回归变化一个周期为一个月,所以农历历法中各个月都是30天,太阳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回归变化一个周期为一年(类似于现代的“回归年”),因此农历一年是360天,所以每隔几年农历年就会多出一个月,因此出现“闰月”。为什么要设置闰月呢,呵呵,想象一下你在夏天过春节吧。

古代人并不是把一年定为365天的。是近代才确定的。古代各国历法均有不同。按照中国夏历(阴历)来说,一年是12个月,一个月30天,所以一年是360天。每隔几年有一个闰月。但是把一年定为365天,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的,实际上是365年多5、6个小时,所以公历每四年有一个闰日。

一切皆不是没有可能

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变化,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年定为365天

圭表测日影,每365天一个回合,也就是说,每次日影从最短(或者最长)到第二次最短(或者最长)总共要经历365天

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最早的历法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草木的枯荣,候鸟的来去,冰雪的侵袭和消退,都是天然的时间标志。不过,这些时间点过于含混。拿着石斧猎杀动物的原始人没什么意见,靠天吃饭的农夫们却会大大不满——晚播种几天,错过一场雨水,也许就是颗粒无收。
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发现,每当泛滥的尼罗河水涌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空中就会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和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这颗星星,就是天狼星。

古埃及人在竹竿上刻下时间,然后进行比较,发现天狼星的运转周期和尼罗河的涨枯同步,总是365天。于是,他们把365天,定义为一年;将尼罗河开始泛滥、天狼星出现之时,称之为岁首;接着,从岁末选出5天,当作宗教节日,用以侍奉神祇,感谢神们赐予他们五谷。
剩下的日子,正好是360天,等分成12个月、3个季度。第1季度叫做“阿赫特”,意为泛滥,是尼罗河泛滥的季节;第2季叫做“佩雷特”,“出”的意思,指河水退去、土地露出水面,世博中和农作物生长的季节;第3季则是收获、储存食物的季节,收拾田地,等待下一次泛滥季节的到来。[1]

古埃及历法
跟原始历法相比,古埃及人的太阳历无疑精准许多。不过,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实际时间是365.24天。也就是说,古埃及历1年少了四分之一天。不要小看这6个小时的差异。1年少6个小时,4年就是1天,1460年,就是1年。
究其根本,古人既没有完善的天体运行理论,又没有精密的观测设备,不管怎么改进算法,历法中的“年”(从岁首到岁末),总是比事实上的“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少那么一点。
这时候,就需要“置润”来救场了。
以中国为例,唐代一行(公元683~727)制定《大衍历》的时候,人们普遍相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星星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这自然和事实相去甚远。
不过,古人有古人的智慧。那就是,不去管它。
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步,假设行星围绕地面做匀速圆周运动。选择某些特定的时刻(比如某颗星星刚出现的时候、刚消失的时候),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比如国土最北、最南),观测行星的位置,计算其在这些关节点之间的移动时间和距离,将这些记录下来,绘制成一张天文表。

古人选取的行星观测节点
第二步,根据天文表,在各关节点之间的空白时间,设计一套修正算法,计算行星在任意时刻的运行速度。

大衍历火星汇合周期表
如此一来,就能在理论未突破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观测手段,尽量接近实际情况。
这种修正,反映在历法上,就是设置闰月。
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是19年7润。在19年中增加7个闰月,使历法年和地日运动周期尽可能地接近,同时让某些节气固定在某些月份,以方面农业生产。
在西方,则是儒略历。
公元前1世纪,罗马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土的扩张,原有历法的缺陷也日渐暴露。于是,儒略.凯撒邀请古代及的天文学家主持立法改革。以古埃及太阳历为基础,每年12个月,全年365天,每隔3年,增加1天,形成了儒略历。

凯撒胸像
12个月中,单数月份,即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每月31天;4月、6月、8月、10月、12月,定为30天;2月比较特殊,平年29天,闰年30天。
因为凯撒生于7月,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凯撒将7月定名为“儒略”(Julius,后来变为July)。
不久,凯撒遇刺身亡,屋大维成了罗马新的统治者。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屋大维生于8月,屋大维的8月怎么能比凯撒的7月少一天呢?所以,屋大维又从2月抽走了一天,加到了8月,还把9月以后的大小月天数全部对换……[3]
儒略历的精度比之古代及太阳历更进一步,但是,历法这个东西,总是越精准越好。儒略历刚刚颁布的时候,每年的春分为3月21日,等到了公元1582年,实际上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且继续北移)已经变成了3月11日,和儒略历足足差了10天。

春分
于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决心重新修订历法。
每一次历法修正都包含着学者们的心血,这一次,格里高利十三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514年,哥白尼通过对前人的总结和自己的计算,写出了《要释》。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哥白尼断言,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则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运转,行星运动的“逆行”现象,是因为地球运行所造成的错觉。
这些学说在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甚至颇有漏洞,在当时却是惊世骇俗。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上帝在哪里呢?
所以,哥白尼只敢跟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
不过,哥白尼也留了一手。他把自己的历年观测的数据,告诉了教皇保罗三世。这些数据从此在教廷流传,成为了格里高利历的基础。

哥白尼画像
格里高利历的变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调整闰月,将原本的4年1润改为400年97润;一个是消除多余的10天。
这时候就看出教权的“好处”了。格里高利十三直接规定,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为10月15日。[5]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582年的10月4日睡去,第二天醒来,那么,你已经睡了10天……
因为较为准确、又很好地衔接了旧历,所以,格里高利历不断被其他国家接受,流传至今,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通用历法。这就是公历。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实行《太初历》,它是由西汉时期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的.它是自有科学历法以来,第一部资料完整的传世历法.它规定以正月为岁首,并首次引入了中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首次计算了日月交食的发生周期.历中所采用的行星汇合周期的数值也较为准确.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它首次引用了岁差,虽然数值精度不高,却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祖冲之在《大明历》中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历的19年7闰更为精密.他推算的回归年日数为365.24281日(现测值365.24220日),交点月日数 为27.21223日(现测值27.21222日),这些数值与现测值都很相近.

古代人是根据什么把一年定为365天的?看清楚题目是依据什么定的,而不...
答: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

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创立的历法是
答: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变化,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年定为365天,编制出古代太阳历。

一年365天是怎么来的
答:公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计算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多一点。1年通常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或者说是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

古代的人怎么知道一年365天?
答: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

一年为什么规定为365天,一年365天是怎么来的?
答:日是根据地球自转周期确定的,“月是按照月相变化周期确定的,“年则是按照地球公转周期确定的历法,根据精确计算,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天(也可以说是365天5时48分46秒),我们称之为一个回归年。公历规定...

365天是怎么来的
答:地球公转来的

古代怎么计年,月,时的?拜托各位了!
答:最先使用阳历的人大约是古埃及人,他们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在12月之後加入5天假日,凑成了365天。後来,罗马人的统治者恺撒把这五天分别插入了不同的月中,还从他们认为不吉利的2月抽出...

现在的时间划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制定的?
答: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

一年365天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那时侯人们知道地球的公转周期吗?_百度...
答:当凯撒在公元前47年回到埃及时,他将一年定为365 天,并加以闰年调整。这种历制的每月不是30天就是31天,但次序和现行历不同;二月除外,和现在一样,但平时年有29天而闰年却有三十天。虽然凯撒的继承者奥古斯都作了一些...

为什么一年会有365天和24节气
答: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