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佛教十二缘起是什么

作者&投稿:贰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
1.无明,即无知;
2.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
3.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
4.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
6.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
7.受,即对苦乐等的感受;
8.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
9.取,指追求色、香、味、触等;
10.有,即生存的环境;
11.生,即来世之再生;
12.老死,是人生的终结。

  【十二因缘】
  (术语)Dv&amacron;daś&amacron;iga Pratityasamutp&amacron;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macron;,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dotabv;sk&amacron;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ñ&amacron;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cron;mar&umacron;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dotblw;&amacron;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见五意条。六、触Sparś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macron;,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dotblw;&sdotblw;&ndotblw;&amacron;,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macron;d&amacron;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macron;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cron;mara&ndotblw;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未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
若是没有无明妄,哪里会有行为作业,没有行为作业,哪里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哪里会有胚胎这个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执著、夺取,没有执著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的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教中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佛教所谓的十二因缘
答: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

佛教的12因缘是什么?
答:一、缘于无明,行生起;二、缘于行,识生起;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六、缘于触,受生起;七、缘于受,爱生起;八、缘于爱,取生起;九、缘于取,有生起;十、缘于...

十二因缘包括哪些?
答:这十二因缘分为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它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行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

佛学中的十二因缘具体指的是什么?十相又是哪十相?
答: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

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答:“十二因缘”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

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答: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

佛教十二因缘什么意思 谁能解释的 详细一点 谢谢
答:十二因缘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南传上座部对缘起的解释:1.缘于“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而产生“ 行” (造作诸...

十二因缘出自哪里?
答: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具体而言:(1)无明缘行:无明,指众生对佛法真理、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

佛经中十二因缘每种因缘只是一两个字,看不懂什么意思,谁能帮我讲详细...
答:十二因缘 ﹝出天台四教仪﹞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
答:《入法门论》科解(十八):十二因缘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 【注】所谓四有,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就是投胎的一刹那。本有就是投胎后至死有的阶段,也是有情生存的期间,此有胎内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