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和阳明心学

作者&投稿:杭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理观点看世界,其实视角很多,当我们习惯了因果逻辑视角,也就束缚了自我觉察能力。因此,后现代思维的社会建构理论再会如此激荡人心,心理就是建构,心理就是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心理就是社会化结果。

用社会建构视角看世界,会发现全然不同以往。比如亲子关系紧张时候,家长看不惯孩子言行和学习的不用功,因果思维就是孩子做不好因为不努力,多少家长自以为是的倾诉“只要孩子努力了结果怎样都可以”,问题是恰恰这个因果逻辑有问题,家长看到的孩子只是自己心中的想象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产物。用社会建构理论解释很简单,这些家长想法都是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且依据都是社会评价标准,如果不是考试选拔人才而是比较孩子行动敏捷,估计家长们的焦虑关注点又改变了。当然,家长们自己建构期望时候,却又忘记孩子也在建构自己的预期,彼此只有隔离没有交集才是问题所在。

王阳明先生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立德立言立功的后面最为人称道的,也是他认可的就是学问传播,这个学问被称为“心学”。对心学略有了解就会知道,王阳明心学的建立标志就是“龙场悟道”,那么龙场悟道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用一句话说就是“心即理也”。

王阳明最初按照朱熹的教导“格物致知”,连续六天六夜对着庭院竹子目不转睛格物,结果大病一场,只得出了一个结论:人长时间不活动透支精力会得病的。龙场悟道的“心之理”结果看似非常简单,却是长期体悟证实的结论,而且对照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视角根本不同,阳明先生认为心见就是事理,简单说这个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心中建构起来的,这就是大道至简的建构主义。

我们可以说这是唯心主义视角看待,但是唯心未必有误,只是视角不同而已。王阳明与他的学生们到余姚山间踏春,学生指着烂漫山花,请教:您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那这满山的花,在山间自开自落,难道是我们的心所控制的吗?王阳明笑了笑,意味深长的回答道: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心学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分开的,而是同时出现的。换句话说,认知和行为不是两回事儿,根本就是一回事儿。这正是社会建构的精髓,当我们被环境促使出现某种行为时候,是认知在前行为在后么,不是的这样的,我们不要区分也无法区分。

认知是心理建构的结果,与外物无关,行为是认知的另外词语意思表达,处于社会影响中却无法觉察社会影响,这才是我们要警惕的。

~

社会建构和阳明心学
答:阳明心学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分开的,而是同时出现的。换句话说,认知和行为不是两回事儿,根本就是一回事儿。这正是社会建构的精髓,当我们被环境促使出现某种行为时候,是认知在前行为在后么,不是的这样的,我们不要区分也无法区分。认知是心理建构的结果...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王阳明心学讲的是的内容如下:1、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它强调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在阳明看来,人的心灵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才能体现自己的智慧。2、格物致知: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

阳明心学出现后,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1949年之后,在港台地区的现代新儒家也“接着王阳明讲”,提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心性之学,认为包括阳明心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对未来的世界和平和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潮,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深度解读和思考
答:王阳明心学:深邃洞察与现代价值探索阳明心学,源于儒家经典,但其深厚根源中蕴含着佛道哲学的精华。其核心理念在于“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犹如四重奏,诠释着心学的独特魅力:1. 无善无恶,良知为源心学的起点是无善无恶的良知本体,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真理的种子。通过认识和辨别善恶,我们能理解并实践...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答:王阳明主要成就: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

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
答: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应分四大部分:“良知”本体论 学者通常以陆九渊主张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与吴显仲书》)为“心本体论”,故称象山心学。王阳明也多次肯定“心即理”的命题(王阳明《传习录上》),但他进一步探索了“心之本体”的问题,如答徐爱问题时说:“‘至善...

阳明心学之五2019-01-12
答:1521年,王阳明在浙江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三个字,他后来和弟子们极端严肃的说,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这三个字。但我们都知道,王阳明从1508年创建心学到1521年提出“致良知”这13年时间里,他讲学的概念、理论可真不是致良知三个字, 心即理、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 ,等等。 那他为何要说...

列举王阳明心学的利弊
答:1、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2、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缺点:1、“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2、王阳明强调...

关于王阳明和心学
答: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炖青的境界。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其间许多思想转变及理论形成了重大情节。王阳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