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言文《明史.王艮传》中的〝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的意思 明史之疑

作者&投稿:陈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句】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
【译文】食人俸禄的人,要为别人的事而效命。
【注释】
1、这句话出自《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王艮传》。
2、食禄:享受俸禄。《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宋司马光《范景仁传》:“景仁时年六十三,因上言:‘即不用臣言,臣无颜复居位食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三:“奴隶可以赏赐,其意如后人之食禄。”
2、死事:死于国事。《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饬死事。”孔颖达疏:“因杀气之盛以饬军士,使战者必有死志。”《新五代史·死事传序》:“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焉。”《明史·姜汉传》:“奭当嗣职,帝以汉死事,特进一官,为都指挥佥事。”清刘大櫆《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吕黄钟)任山东兵备道,后以死事,事载《明史》。”
附录1: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传二·王艮传》
【原文】
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父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艮哭曰:“为人子,令父至此,得为人乎!”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谨。艮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有客闻艮言,诧言:“何类王中丞语?”艮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辨久之,大服,拜为弟子。明日告之悔,复就宾位自如。已,心折,卒称弟子。从守仁归里,叹曰:“吾师倡明绝学,何风之不广也!”还家,制小车北上,所过招要人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观者千百。抵京师,同门生骇异,匿其车,趣使返。守仁闻之,不悦。艮往谒,拒不见,长跪谢过乃已。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上。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
艮传艮传林春、徐樾,樾传颜钧,钧传罗汝芳、梁汝元,汝芳传杨起元、周汝登、蔡悉。
【参考译文】
王艮,字汝止。起初名叫王银,王守仁为他改名。7岁在乡塾里接受学业,家贫不能完成学业。他的父亲王灶丁,冬天的早晨犯了风寒,但是被官府要求服役。王艮哭着说:“做别人的儿子,让父亲到这种地步,还能做人吗!”(于是他)出去替他父亲服役,(每天)进入(父亲房间)晨昏定省,非常恭谨。王艮读书,只读《孝经》、《论语》、《大学》,随口谈说,都能理解。有客人听了王艮的话,诧异道:“怎么跟王中丞的话这么相似呢?”王艮于是到江西拜访王守仁,与王守仁辩论了很久,非常钦服他,就拜他为师做了他的弟子。第二天又告诉王守仁说自己后悔(拜他为师),又自如地坐在了宾客的座位上。后来,又真心折服了,最终(心悦诚服地)称弟子了。跟从王守仁回到乡里,慨叹说:“我的老师倡发绝学,什么也不能阻挡他的学说发扬光大啊!”回家,作了一辆小车北上,所到之处招集人士,告诉他们王守仁之学说,围聚起来观看的成千上百。抵达京城后,与他同门的生员都恨惊异,就把他的小车藏匿起来,催促他返乡。王守仁听说了这件事,不高兴。王艮前往拜访他,他拒不见他,王艮长跪谢罪才罢休。王氏弟子遍及天下,都有爵位有气势。王艮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他们中间,声名反倒在这些弟子之上。然而王艮本来就是狂士,常常超越老师的学说,持论更加高远,出入于二氏。
王艮的学说传给了林春、徐樾,徐樾又穿给了颜钧,颜钧又传给了罗汝芳、梁汝元,梁汝芳又传给了杨起元、周汝登、蔡悉。
附录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王艮传》
【原文】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对策第一。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又次李贯。三人皆同里,并授修撰,如洪武中故事,设文史馆居之。预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诸书。一时大著作皆综理之。数上书言时务。
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缙驰谒,成祖甚喜。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贯亦迎附。后成祖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编阅。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因从容问贯、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众未对,贯独顿首曰:“臣实未尝有也。”成祖曰:“尔以无为美耶?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家危急,官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特恶夫诱建文坏祖法乱政者耳。”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曰:“吾愧王敬止矣。”
有高逊志者,艮座主也,萧县人,寓嘉兴。幼嗜学,师贡师泰、周伯琦等。文章典雅,成一家言。征修《元史》,入翰林,累迁试吏部侍郎。以事谪朐山。建文初,召为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得士自艮外,胡靖、吴溥、杨荣、金幼孜、杨溥、胡濙、顾佐等皆为名臣。燕师入,存殁无可考。
【参考译文】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廷试对策名列第一。因他相貌丑陋,(于是主考官)拿胡靖替换了(他的第一),(胡靖)就是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三人都是同乡,一同被授为修撰,朝廷并按照洪武年间的旧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等书。由此许多重要著作均由他来负责整理。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
(明成祖朱棣的)燕兵逼近京城,王艮与妻子诀别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不能再活下去了。”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解缙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他叹道:“胡叔叔能为节而死,是大好事。”吴溥却说:“不对,只有王叔叔会死。”语音未落,只听胡靖隔墙在喊:“外面吵闹得很,要小心看着小猪。”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道:“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片刻之后,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解缙则驱马前去拜谒(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成祖十分高兴。第二天,解缙推荐胡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李贯也迎附成祖。后来成祖拿出建文帝时分封群臣之事千余件,命解缙等编阅。涉及兵、农、钱、谷之事的留下,而言语冒犯者及其他一切都加以焚毁。成祖趁机从容问李贯、解缙等说:“你们应该都曾为此受封过吧?”众人未答,只有李贯叩首说道:“臣确实未曾有过。”成祖说:“你认为没有就是好吗?拿其俸禄,担负其事,当国家危急之时,作为近臣却毫无建议可以吗?朕特别讨厌那些引诱建文帝破坏祖法,扰乱国政的人。”后来李贯升为中允,被牵连获罪,死于狱中。临死时叹道:“我愧对王敬止啊!”
有叫高逊志的,是王艮参加进士考试时的主试官,他是萧县人,寄居在嘉兴县。自幼酷爱学习,师从贡师泰、周伯琦等人。文章典雅,成一家之言。(被)征召编修《元史》,入翰林院,不断升迁做了试吏部侍郎。因事贬谪朐山县。建文初年,(被)征召担任太常少卿,与董伦共同主持会试。录取懂得士子除王艮以外,胡靖、吴溥、杨荣、金幼孜、杨溥、胡濙、顾佐等人都成为名臣。(明成祖朱棣率领)燕兵进入(京城后),他是生是死就无法考证了。

“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吃了别人的俸禄,就要为别人的事情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句话出自《明史·王艮传》,讲的是明朝一位叫王艮的官员,他虽然领取了朝廷的俸禄,但在面对是否要为朝廷尽忠的问题时,却选择了背叛朝廷。他认为自己既然拿了朝廷的俸禄,就应该为朝廷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当他真正面对生死关头时,却选择了背叛朝廷。
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职业道德和责任的精神,拿了别人的钱财,就要为别人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文言文《明史.王艮传》中的〝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拿人家(朱允炆)的俸禄,就要为人家办事以至死。

吃别人俸禄的人,就要想到(甚至做到)为别人的事去死。

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

1.“吃公家的(朱允炆)的饭,就要为人家死,我没脸活下去了!”
2.他或许不张扬,或许不显眼,或许有些不开窍,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可敬的忠臣,一个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3.正面描写不说了 说的话出自王艮之口 侧面主要是考虑到他给谁说的 这句话。我记得当时有两个人在场,一个是解缙另一个忘了,其余两个人都痛哭流涕,表示一定要效忠朱允炆到底,绝不给朱棣干活,只有王艮不说话,默默地流泪,后来的事实是其余两个人都去给朱棣干活了,只有王艮没有。王艮选择了自杀来保持他的忠诚!这样的人这是个汉子!从而用解缙等衬托出王艮的忠诚。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自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我“天子”玺(白石)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自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我“天子”玺(白石)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好不容易才找着的!!!累!!

搜索文言文《明史.王艮传》中的〝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的意思
答:王艮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他们中间,声名反倒在这些弟子之上。然而王艮本来就是狂士,常常超越老师的学说,持论更加高远,出入于二氏。王艮的学说传给了林春、徐樾,徐樾又穿给了颜钧,颜钧又传给了罗汝芳、梁汝元,梁汝芳又传给了杨起元、周汝登、蔡悉。附录2:《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王艮传》【原文】 王艮...

文言文《明史 王艮传》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
答: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燕兵逼近京城,王艮与妻子诀别时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不能再活下去了。”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解缙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他叹道:“胡叔叔能死节,...

明史·王艮传中有哪些对王艮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什么如此说_百度...
答:貌寝,描述其相貌丑陋,此为正面描写。而改为胡靖第一,胡靖即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反衬其人很有才华。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为正面描写,衬托出王艮忠于君主,坚贞不屈。 其实明朝还有个王艮,王阳明的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一个...

《王艮大义》文言文翻译
答:王艮,字敬止,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北平燕王朱棣带兵迫近京城,夺取惠帝朱允炆的皇位。王艮世奉旧主惠帝,于是与妻子儿女辞别,说:“吃了人家奉䘵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我不可能再活下来了。” 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三人挨在一起居住。京城...

明史解缙传文言文
答:1. 文言文《明史 王艮传》原文以及翻译 王艮的字叫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廷试对策名列第一.因他相貌丑陋,而改为胡靖第一,胡靖即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三人都是同乡,一同被授为修撰,朝廷并按照洪武年中成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等书.由此...

...肯舍生乎的翻译(这是节选自《明史•王艮传》)
答:溥顾与溥弼说:在这个时候一只猪都怕丢了,又岂肯会舍弃生命已死报国?这句话其实一语中的,直接道出胡靖的虚伪,也同时表现出王艮气节.

王字敬止文言文
答:一会儿,王艮家里传来一片嚎啕哭声,原来,王艮喝下了毒酒,离开了人世。 5. 文言文《明史 王艮传》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①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②、吴溥③与艮、胡靖④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

文言文轩輗传
答: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5. 文言文《王艮传》翻译 ...

解缙传文言文翻译
答: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 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 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听。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所耻的行为。” 4. 文言文《明史 王艮传》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

文言文在线翻译《明史 王琅传》哥哥姐姐们帮帮忙啊!
答:确定是 王琅传 而不是 王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