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知道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薄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有谁知道一些容易懂的,简短的文言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不是最短的 但是是最简单的

2. “已”的古文中有哪几种解释

1. 止,罢了:学不可以~。

死而后~。 2. 表示过去:~经。

事~至此。~往。

业~。 3.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4. 太,过:不为~甚。 5. 古同“以”。

诸候国 已,周代姒姓伯爵诸候国,是夏禹王之后。封地位于现河南省开封市雍丘县。

〈动〉 1. (象形。象蛇形。

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

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

——《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

——《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

注:“竟也。” 且曰吾已。

——《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

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

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脖子肿。疠,恶疮]。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

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谁知道古文怎么翻译

我来翻译,首先,你的周写错了,原文是“州”。

原文是”武平初,持节,使南定。州人并是蛮左,接带边嶂。仲举具宣朝旨,边服清谧,朝廷大嘉之。还,授晋州别驾。“

州人都是南方的蛮夷,紧贴边境地区,陈仲举持符节宣布了朝廷的旨意后,他们都表示归顺,边境恢复了平静和谐,对此,朝廷非常赞赏。

第二段,你又弄错了,原文是

"及周师围晋州,外无救援,行台左丞侯子钦内图离贰,欲与仲举谋,惮其严正,将言而止者数四。仲举揣知其情,乃谓之曰:「城危累卵,伏赖於公,今之所言,想无他事,欲言而还中止也?」子钦曰:「告急官军,永无消息,势之危急,旦夕不谋,意欲不坐受夷戮,归命有道,於公何如?」仲举正色曰:「仆射高氏恩德未深,公於皇家没齿非答。臣子之义,固有常道,何至今日,翻及此言!"

我(仲举)于仆射(官名)高氏的恩德还不足报答,而你(子钦)于皇家也没有什么没齿之恩值得报答。君臣有义,本来就是常道,现在你为何说这种话?

翻得不好 ,请见谅。

4. 做错事要知道后悔的古文句子有哪些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2. 吾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论语》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4. 见贤思齐焉,不见贤而内自省。——《论语》

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何逊

7.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8.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传》

9.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0.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1.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诩。——《警世通言》

1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3. 学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增广贤文》

14.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谗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5. 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5. 我想知道一篇古文的解释

[原文]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

经典文言文大全诗名经典文言文大全
答:关于经典文言文大全诗名,经典文言文大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3、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4、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

文言文表达知道
答:1. “你们”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若: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而:古同“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尔:可译作“你”、...

关于知识的文言文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3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4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与学习有关的文言文语句如下: 1、清 周希陶《增广贤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译文: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

理解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理解用文言文怎么说 1.“了解”用文言文怎么说1.知:知道,明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喻:明了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3.晓:深明大义,知晓 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汉书·司马迁传》2.怎么理解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文言文识是什么意思
答:2. 文言文某某识,识字是什么意思 音“十”的情况下,意义有: ①知道。 例:不识有诸? 《孟子·梁惠王上》 ②认识。 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③赏识。 例: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三国志》 ④辨别。 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王安石《游褒禅...

文言文悉的所有意思是什么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2.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悉”在古文中有哪几种意思 意思: 1、详尽。《说文》:悉,详尽也。 2、全都,全部。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3、详尽地叙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了解自己的名言文言文
答:3. 表现知良朋友的诗句名言名句简单的古文和它的翻译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士为知己者死管仲与鲍叔牙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 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 白立,为桓公,公子纠...

文言文大全经典
答: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

文言文翻译以及解释下列的字。
答: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的!"王密惭愧的走了。累:多次 为:做 遗:...

要知道就会文言文
答:1. 怎样1看就知道文言文的意思 第1,要有相干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1个时期里的,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期,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