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苔"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宁静义非台。本来无欲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翠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不是诗,是慧能的佛偈。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楼上的答案明显是不对的~

应该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意思是菩提树本来是没有的,

是因为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

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

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

成为释迦族的圣人,

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

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

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

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菩提”不“菩提”,

不在于树,

更不在于什么树,

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后两句,你连起来看就应该明白了吧?

一楼说的比较正确,但是不完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意思是世上本无菩提树.

是因为乔达摩.悉达多在经过六年的苦行之后,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发誓:"我今若不证得无上菩提,终不起此坐".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拂晓,悉达多悟道成佛.而他悟道的地方叫做"菩提迦耶",菩提是梵语,意思就是"觉悟".所以那棵树也被称为"菩提树"

是这样的...

五祖渐老,想觅衣钵传人,遂允谁出一偈,能明心见性即传佛祖衣钵.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传衣钵于惠能.自此达摩祖师传入中国的禅宗分为顿宗、渐宗。顿宗以六祖为宗师,讲究顿悟,一悟即到佛地。渐宗以神秀为宗师,是渐悟,通过不断领悟佛法,使自身离佛渐进。通俗的说吧,菩提不是实物也不是行为,我理解菩提是自性、本性,佛教本身就是讲无的境界,空不也是有吗,就是无那又怎么会沾染尘世的尘埃呢。

六祖慧能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楼下,时间差得远了点。。。关于六祖慧能的生平轶事,您随便去哪个网站都可以找到。

菩提菩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我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什么意思~

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该句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其三。
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敦煌写本《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答: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解释: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

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有一句是什么
答:原诗:(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_百度...
答:坚定不移地去感知。“菩提树没有树,镜子也没有。原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可以做,但是问得好。只有当你有一颗镇定的心时,你才能有一种喜悦的感觉。深刻的内涵可以带来幸福。从字面上看,情况就是这样:菩提树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不是舞台,原来虚无,什么都没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答:“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苔"是什么意思?
答: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

菩提本无树,宁静义非台。本来无欲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答: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答: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_百度...
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原文如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这首诗暗指人生的烦恼和困惑都是来自于自己,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于非分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六祖的《坛经》。"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 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