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作者&投稿:徒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电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电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与模式。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引入地理教育教学领域,不仅是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多媒体和网络把教学信息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在课堂呈现,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形式单一的缺点。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运用多媒体在优化地理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活跃课堂,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学科部分章节内容比较抽象,空间性较强,如果利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很难让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兴趣,相反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和逆反情绪。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面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形相结合的课件,以动听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的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再现客观事物,将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意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图像处理能力可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全面地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其主要途径有:①对于展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的地图,可采用重新着色、闪亮、添加符号、箭头、线条等,突出所要表现的区域、地名、地理分界线等;②对于各种形式的地理图表,可将其和模拟实景、视频、数字、语言等作相互转换,教会学生获取资料、运用资料、用好资料的基本处理问题的能力;③对于那些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相关模式图表则可利用信息技术作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接受大量的地理信息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把学生的眼、耳、脑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并能及时在饶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形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尽管我们有了各种教具、实验、演示手段,也出现了各种模型、仪器、图表、挂图,但这些毕竟不能把声、像、动态等特点集中于一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则能做到,这是书本加黑板加模型的模式所绝对达不到的。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信息社会可以为学生建立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答: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 用一般powerpoint 等简单软件即可...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范文
答: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针对教学实际课堂上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第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

简要论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哪几个方面来完善教学过程,答案
答: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等。(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1.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答: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精神。但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教学策略,还有待进一步地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讲的时间较长。在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的情况下,我这样做显然是大大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的时间。信息技术课教学必须要让...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答:具体应用3S技术的过程中,一般GIS负责定位,RS负责对数据或信息的采集,GIS负责对所采集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使其能够在诸多领域之中发挥作用,如农业、环保、交通。当然,3S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与GPS、RS、GIS三者所具有的特点息息相关。其中,GPS具有的特点是实时性、全球性及精确性等,这使其在...

谈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_百度...
答:但孙老师做的很好,她一开始给学生讲的判读的这些标志:什么地物在照片上呈现什么颜色,做到事先有例子。所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影响是起到积极的做用,它可以使课堂生动化,问题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速度,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但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注意一下...

谈谈地理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突出特点。
答: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的内容。如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长...

简述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答:晚霞行千里?2、注重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对学生未知世界的知识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图像、视频和文字,加强理解。3、注意知识点的正确性,如:地名的书写,读音等。4、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以及错误理解,这些都是他们理解失误,或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要注意引导和修正。等等,还有很多要注意的。

如何应对高中地理的新课标改革
答: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1.2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