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如何基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作者&投稿:矣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必须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理念之一,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渗透了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即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目标,并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2]。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便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层次性。
2.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学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现自我的需求等深层次需求,也有希望轻松学习的浅层次需求。从需求本身看,有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遵循学生的需求。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宜从学生兴趣出发。同时,地理实践力培养还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已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其一,感知觉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大有提升,并且趋向精确;其二,注意力更加稳定,思维表现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结合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还需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其中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结合点。
1.充分结合校内资源
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地理师生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教具制作、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天文观测等。
室内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仪器演示、音像图片等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如在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时,视频演示或地球仪演示,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学校地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充分利用相关设备也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如“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借鉴各版本教材优势基础上整合教材,为学生构建基础性模拟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园等地理场馆或校内自然环境也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如结合气象站观测气温和降水,在地理园观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观测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2.积极结合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有关政府部门、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可通过“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态家园”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考察,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个人发展所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落脚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应充分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具体还要落实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模拟实验等各项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直接观察,一般包括地质地貌、气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专项观察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观察;还包括农业、工业、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观察[1]。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可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能够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推断其形成过程。
2.提升社会调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会即学校”,突出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社会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展开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三峡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中,学生自主合作性设计方案,搜寻该区域统计信息及发展规划,进而参与调查,并对相关问题及成因作出简要解释,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策略。调查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展开交流评价。
3.提升地理模拟实验能力
地理模拟实验即使用一定实验器材及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地理实验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能够设计和实施地理模拟实验并作出解释;能够解决高考地理试题中相关问题。如模拟实验“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白纸和细沙等实验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1、地理学习,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要学会高效听课。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2、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3、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4、高效复习,温故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5、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促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核心素养具体执行方案
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教育学生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
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最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必须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理念之一,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渗透了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即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目标,并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2]。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便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层次性。
2.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学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现自我的需求等深层次需求,也有希望轻松学习的浅层次需求。从需求本身看,有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遵循学生的需求。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宜从学生兴趣出发。同时,地理实践力培养还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已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其一,感知觉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大有提升,并且趋向精确;其二,注意力更加稳定,思维表现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结合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还需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其中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结合点。
1.充分结合校内资源
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地理师生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教具制作、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天文观测等。
室内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仪器演示、音像图片等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如在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时,视频演示或地球仪演示,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学校地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充分利用相关设备也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如“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借鉴各版本教材优势基础上整合教材,为学生构建基础性模拟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园等地理场馆或校内自然环境也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如结合气象站观测气温和降水,在地理园观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观测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2.积极结合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有关政府部门、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可通过“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态家园”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考察,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个人发展所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落脚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应充分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具体还要落实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模拟实验等各项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直接观察,一般包括地质地貌、气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专项观察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观察;还包括农业、工业、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观察[1]。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可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能够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推断其形成过程。
2.提升社会调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会即学校”,突出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社会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展开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三峡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中,学生自主合作性设计方案,搜寻该区域统计信息及发展规划,进而参与调查,并对相关问题及成因作出简要解释,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策略。调查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展开交流评价。
3.提升地理模拟实验能力
地理模拟实验即使用一定实验器材及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地理实验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能够设计和实施地理模拟实验并作出解释;能够解决高考地理试题中相关问题。如模拟实验“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白纸和细沙等实验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答: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

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答: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

如何实施“先学后教”模式提高课堂效果
答:如何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谈谈做法和体会。“先学后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的引导、指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导,鼓励学生尝试,启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解决...

怎样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

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答:(五)量力而行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会因智力与才能不同而有差别,在学习中,给予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说明,智力不同的学生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结果,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程度也不同。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予相应的课题,才能成功。 (六)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学生的...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摘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预学、议学、导学、练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很好...

浅析如何调动小学生情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答:河北省万全县北沙城小学(076271) 梁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答:培育“工匠精神”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在制度层面上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此乃民族的希望所在。 问题五:如何在全社会培育...

怎么才能让注意力更加集中
答:“培养良好注意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第二阶段: 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来获得。那么,训练自己注意力、提高自己专心致志素质的方法有哪些呢? 方法之一:运用积极目标的力量 这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当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你就会发现,你在非常...

浅谈初中生学习物理方法的指导
答: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几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 一、指导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