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怎样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五个重要环节

作者&投稿:资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关系;负效应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入课堂,并逐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目前,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实践证明,应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理好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否则会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1、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界定 本文中将信息技术的内涵限定在下面定义的范围内: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信息以及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粉笔、黑板、板画、挂图、录音机、VCD、电视机、幻灯、投影等为辅助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要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施教者应注意:适时、适度、适量、适龄等特点。要抓住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关键点的时机;要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较大,颜色、音量、画面等若过度刺激会使学生疲倦和厌烦;适量地利用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会使学生吃不消;适龄即适合学生的认知度、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等。 3、信息技术和学生的思考的关系 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创新感“唤醒”。两种手段应用时应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物理实验教学关系 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物理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激发思维;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课外实验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激起创新的火花。这些是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 而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实验很难实现的物理现象,可以放大微小现象,放小宏观的物理情景。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随时呈现,十分灵活方便。对学生的复习课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清晰展示教学过程,贴近时代气息易于学生交流互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的使命。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盲目利用。三、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关系 课件制作有施教者亲手制作的、网上搜索的和专业机构开发的等。一般老师制作课件时按照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思路,进行安排。有些老师在制作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的度量,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上网去搜索某课件,一般情况都会找到很多,但是当对这些课件进行分析时,很少有适合自己的课件。这说明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很少考虑该课件的推广价值,绝大多数课件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识点,拷贝粘贴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妨先搜索相关课题,再结合自己意图进行整合,这样会提高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专业机构开发的课件,主要缺乏针对性和费用较高,这种课件很美观操作性也很强,但制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任课老师,所以只考虑解释规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虑师生间的学习过程、学生时机和学生间的差异等,这种课件我们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该课件的使用效率。 课件或媒体技术使用之后,我们使用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对本课件或媒体技术进行改进,并建议其他同行使用并提出意见,这样逐步使该课件或媒体技术完善,使制作和使用过程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四、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正负效应的关系 1、正效应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情境。 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对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而建立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及研究方法,这在教学时就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积累作为依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也不同的,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搜索他们头脑中积累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确实比较困难。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②运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形象化、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影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我们施教者预设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而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用摄像机把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④信息技术与黑板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大课堂的的信息容量。⑤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⑥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师引导,激活教学各环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负效应①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影响 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学习的方法和体验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借助课件的形象化攻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减少思考之苦。但是,长期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化的帮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哪儿来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也会萎缩?学生思维的质的变化从何而来?这样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产生负效应。②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约束。 由于信息技术课件比文字相直观形象,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以学生无需开动脑筋,久而久之会造成思考问题的简单化,影响思维的深度,甚至使学生不会思考或懒得思考。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一般是课前设计好了程序,这种定势容易削弱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陷于被动,并妨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对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影响 爱因斯坦赞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在大量直观视觉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想象力正在逐渐萎缩,用进废退是基本法则。恰恰正是这种“形象性”扼杀着学生的想象力。④对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用语言文字叙述情景不具有可视性,但它的这一特点却能给学生留下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语言文字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将来自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让学生能领会抽象语言文字载体中的信息,并培养获得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任何盲目的“形象化教学”都会适得其反。⑤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负效应 不恰当的制作和使用课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现在多数课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交互和反馈,实质上还是教师按既定路子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观众。经常如此,课件的新异性消失,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岂不都会降温。而且,有些课件中的强烈多变的音像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成为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⑥对学生自控方面的负效应 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远程教学,具有拓展教学时空,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但这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自控能力不相匹配,这与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不相匹配。高中生容易在网络诱惑下,接触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东西,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负效性。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势的同时,又要考虑减少给学生学习能力产生的负效应,使信息技术健康地学生的学习服务。五、正确处理好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决不能造成“教师的教学为信息技术服务”这一怪现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起到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作用。让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校所利用,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同现代化技术的整合。【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北师大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3] 王贤勇《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4] 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5] 袁金华 主编《课堂教学论》 1996.1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刘京财(牟平区教研室,山东烟台264100)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1.直接导入法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本课的课题及所要学习的内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直接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经常使用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控制使用。2.设疑导入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方法就叫做“设疑导入法”。3.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导入新课,就是故事导入法。这种方法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视频、音乐、图像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可以很好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息技术学科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是最方便快捷的;同时,它还有利于弥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等缺点。5.游戏导入法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利用游戏的这一功能,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快,将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教师不仅可以使用计算机游戏程序,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的游戏,但不管采用哪种游戏,都要注意教学游戏不同于玩耍,教师应当经过精心挑选、设计。6.作品导入法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某一作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导入新课。7.演示导入法演示导入,是指教师借助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方法。此法有利于形成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运用此法应当注意:第一,直观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讲授新教材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教学方法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总结符合现状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现代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这门学科本身的价值,而且因为它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就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必须上好信息技术课。下面我总结了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谈谈感受。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导入、学、议、讲、练五个环节十分重要。能否处理好这五个环节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
首先,导入是整节课的开场白,导入不成功,整节课上得再好,我认为这节课也是有瑕疵的。“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教师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首先想的就是用什么样的开场白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开场白用规范的术语来说,就是“导语”。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使学生迅速理解老师的意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都很愉快。导入是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好的导入甚至于精彩的导入能很快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整节课来讲非常重要。例如在讲“因特网的查找”一节时,我在导入时设置的问题是:大家知道世界七大奇观吗?同学们纷纷发言,但没有一位同学能全部说出来,那怎么办呢?对了,可以借助网络。这样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教学内容上来。
其次,学是学生自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的伊始,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非常重要。自学不是漫无目的地学,教师只是充当临时顾问的角色。这样做是因为,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没有太多的禁锢,学生就会对课本上的操作有所探寻,会经常性地提出一些课堂中与教师认为的“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这一环节不可小觑,里面蕴藏的学问很大。例如我在讲解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时,首先让学生自学杨叔子打猪草这一段内容,让学生对这一段内容有所了解,能迅速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议是学生发现了问题来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议的过程可以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大家踊跃讨论,在学习“信息获取一般过程”这一课时,通过例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议可以分小组进行,这样课堂不会显得乱,小组中也存在竞争。在整节课中,议的环节是必需的。而且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讲可以是教师的讲,也可以是学生的讲,对课本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讲解是有必要的。讲解也可向外延伸去讲,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课本以外内容的讲解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课本内容请学生讲解的效果有时比教师本身讲解效果更好,多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所以,这里的讲是有学生参与的讲,讲授能使教师更好地对班级进行调控。教师的讲授方法非常重要,能否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一名有发展的、有成就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讲授者具有说服力、富有鼓励性的教学风格可以使学生对讲授的内容保持更长久的记忆;适当地呈现目标和图解,缓慢地讲授可以使将要学习的复杂内容简单化。对学生来讲,信息性的讲授可以增进理解,在讲授过程中再伴随做笔记,还能对信息进行长时间的记忆,另外,讲授是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启发要适时适地。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讲解有必要渗入一些“时尚”的东西,这里的时尚是指网络上流行的术语、新闻、杂谈等。这样可以让信息技术课更接近于生活。我发现,学生不拘泥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更想了解这个社会,渴望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在整节课的后期,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练习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有效练习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练习环节非常重要。练这一环节是检验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此时练习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定,由于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练习的难易可以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练习难度大,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练习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信息技术必须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这门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我在多年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经验之谈。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研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我们必须尽力上好每一节课,抓住每一环节,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答: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关系;负效应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答: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导入新课,就是故事导入法。这种方法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视频、音乐、图像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手...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答: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及时控制好课堂局面,才能便于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不用担心课堂失控,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答: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

学生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答:如下: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三、做好课堂教学延伸与拓展。四、注重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适时引导,解决问题。六、重视学生信息反馈,以学促教。信息技术课相关延伸: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答: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三)、运用信息...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答: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介入,师生之间的互动凭借不仅仅是书本、语言和黑板,而且还有呈现多形态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互动的载体,而且改变了互动的方式,因而师生适应这种新的互动环境和互动需要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否则,必然会造成思维的迟滞和互动的困难。因此,熟练地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迅速找到信息技术...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求解
答: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引入是课堂的门面,不宜太短让人感受不到精彩,也不要太长让人感觉啰嗦;讲授要准确而简练,可以结合提问进行...

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利用起来
答:理论上,小组协作学习式教学可以在任何章节中采用,但是由于此种方式的课堂形式十分开放,所以对学生的自觉度和教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在一些知识技能相互类似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中的“体验网络数据库”等。教学实例:在体验网络数据库的...

浅谈资讯科技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揣摩、体会作品的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并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品质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浅谈篮球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学员的不同特点,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