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历史排序选择题和解析~多发几道~

作者&投稿:悟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例题:(06年广东文综卷)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例析:按照上述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例1.下列有关隋唐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②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编修《唐本草》
A.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例2.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有关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②“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③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④日军在旅顺实行大屠杀 ⑤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A.②③①④⑤
B.①③⑤②④
C.④⑤③①②
D.②①④⑤③
例3.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莫斯科保卫战开始 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④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A.①③⑤②④
B.①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②⑤
D.③④⑤②①
【解法分析】对于该类试题最传统和常见的解答方法是将史实的各项大事出现的时间首先写出来,然后作出判断,它的特点是稳重但所花时间多,严重影响解题的速度,不足为取。最为有效的解答方法有三种上,即“始位判断法”、“末位判断法”、“始末判断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解题速度快,效率高,答案也准确。如
例1参考答案A。常规解法是,首先将大事出现的朝代或皇帝写出来,然后做出判断。如①、②、③、④分别出现在隋朝、唐末、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统治时期,于是得出其排列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始位判断法”,只要判定①出现的时间最早,其它三个答案则可排除,即可速得正确答案。
例2参考答案D。常规解法是,首先将中日关系的有关大事出现的时间写出来,如①出现在明朝后期(即1565年),②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③出现于1972年,④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辽东战役,⑤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即1944年)。然后排列其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⑤③。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末位判断法”,只要我们将最后出现的大事找出来就可以了,如在这五件大事中,③是最后发生的一件大事,观察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答案D符合,于是得出正确答案,其它三个答案就没有必要去考虑了。
例3参考答案B。常规解法是,首先将二战中的五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写出来,如①②③④⑤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41年10月、1941年12月、1942年1月、1944年6 月、1945年5月。于是得出其正确排列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始末判断法”,只要我们将最早和最后发生的两件大事找出来就可以了,如最早出现是①,最后出现是⑤,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一个答案B,其余答案则可排除了。

一、填充型选择

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例题:(06年全国文综Ⅰ卷)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例析:解此题可用直选法,答案初步可以判断为A,再用排除法加以验证,排除B、C、D,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考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排序型选择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例题:(06年广东文综卷)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例析:按照上述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三、组合型选择

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早年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由求答项和冠之以数字序号的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组成。由这些不同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它们都是按一定关系(同类事件或现象)分解组合而成的。

例题:(06年重庆文综卷)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例析:解该题可用排除法。本题中唐朝的门下省是负责审核政令的,由此可排除含①的选项;从清初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削弱又排除含④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C。也可以从被选项排列组合的特点得知:①②③④中有两项是错误的,其中①④均不管理监察事务,排除后可得出答案。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四、材料型选择

材料型选择题是学生考试时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是材料解析题迷你版的“改头换面”。它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引入新材料(文字、图表),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然后设计出备选项。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例题:(06年广东历史卷)“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析: 解答材料题中的图表题,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该题运用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再认知识的能力。拆除北京到大沽口的炮台,显然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之一。因此答案选D。解答好此类题的基础是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史学基本理论分析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五、因果型选择

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着的原因与结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06年广东历史卷)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例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然后联系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不要生搬硬套内外因关系原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内外双重压迫下产生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民企的发展状况。一战期间因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而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故正确答案为C项。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必须准确辨析有关概念的含义,其次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六、否定型选择

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即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以“不是”、“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等语为标识。

例题:(06年北京文综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A. 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

B. 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 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 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例析:做此类题采用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即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逐项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或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本题中B、C、D是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因此不符合题意;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说西亚“实现了粮食自给”是不对的,故正确答案为A。

七、比较型选择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学历史教

例题:(06年重庆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例析:解此题首先可排除D项,因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反帝要求不明确;A、C项与改良派无关,不属共同点,亦应排除,因此答案选B。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八、概念型选择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即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让考生选出一个备选项中对这一概念的正确阐释或解释。其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是”、“正确的含义是”等。

例题:(06年江苏历史卷)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例析:本题中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蔡伦,隋唐时的印刷技术属于雕版印刷,管形火器“突火枪”是在南宋发明的,A、B、C三项都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历史概念是对史实的抽象概括,解答此类题时要善于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予以特别重视。

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具体时间先后、事件发生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例如:
1.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理论与观点,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A )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命
④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2. 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后的8万群众游行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共奋进”,其中思想篇的 主题依次是:〈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 在这四个主题方阵通过时, 背景音乐与四代领导人原音与之对应最准确的应该是(B)
A.〈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
B.〈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
C.〈走向复兴〉〈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D.〈东方红〉〈走向复兴〉〈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3.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正确的一组是( D )
①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4.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A )
①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5.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祖国统一”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板块,排列正确的是( A )
图片略 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②胡锦涛会见连战③邓小平会见撒切尔首相④汪辜会谈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几道高中历史题求解析~

AAAD

用排除法
第一题 B 材料中看不出和士大夫有啥关系,南怀仁外国人
C 材料强调了是擅长物质科学,不涉及传教
D 材料讲欢迎的是耶稣会士,而不是擅长制造西洋军器的工匠

第二题 材料中13-15世纪正是蒙古帝国的兴盛期。其次强调直接联系。B 奥斯曼帝国没有跟中国 接壤 蒙古连接了中国和欧洲 CD都是讲的海上航线,作为“直接联系”的功能太弱。

第三题 搜一下题目,网上有关于四种传统国家实际形态的完整描述,摘选如下 暴力征服型国家。众所周知,古典的帝国(ancient empire)形态,都是暴力征服型国家。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元帝国、清帝国,西方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更早的亚述帝国,都是典型代表。这些超大型古典帝国的建立是诉诸战争征服的结果,而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骑马民族或者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服。在简单的暴力逻辑基础上,古典帝国成功建立起来。国家在暴力基础上产生的一套复杂政治建制,就此获得了它延续至今的公认特质。从这段话可知选帝国1、2,他们才是古典帝国,都包含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服。A答案正确。

第四题 问的是欧洲范围那么排除美国,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 简单地可得出D

高二文科生打个酱油
6A非亲缘而是地缘
B商帮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就算闭关锁国也未彻底中断贸易,仍有大量茶叶,瓷器流向世界,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不就是因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亏本么,通过广州十三行一直在进行贸易
12我碰上这种题也苦手啊,问老师也问不出所以然了,主要这两个字很关键,我第一次也会选错,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像 自主啊独立啊有利于啊都偏向贸易的单个国家一方,一说对等很容易想到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
16古希腊排除掉C,A是普罗塔戈拉说的,他是智者学派代表,强调的是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从个人角度出发,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就是和他对着干的,强调重视道德,所以说哲学探究道德巴拉巴拉的,D是柏拉图说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如果是首次的,果断选B
18造纸术取代了羊皮纸,小牛皮纸,好像是8世纪传入阿拉伯,记不清了,手头没课本。做题限定时空很重要,题中说15世纪,德国14世纪末出现了铜活字,活字印刷降低了书的成本,对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像文艺复兴之类的全是活字印刷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基本类似题都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那个,类似的题没怎么做到过,也不知怎么说
23去翻翻课本上这一段的内容,你会发现上面说的更绝对,美元已经可以操纵他国货币,成为NO.1了。美国不是债权国,她是债务国,欠钱的,这个森林体系之后美国就成金融老大了,彻底把英国挤下去了,英镑之前也蛮有影响力来着,凯恩斯不还提了个英镑版本的,最后没成而已。
PS其实很多题解释起来都很困难,先背书再理解会很有好处,很多东西书里面硬性规定了就没有为什么,文史类一向很圆滑,怎么说都有理。你做的是高考综合卷么,跨越性蛮大的,也可能教材不一样吧,有不懂的可以交流啊,学文太痛苦了

谁有高中历史排序选择题和解析~多发几道~
答: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早年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由求答项和冠之以数字序号的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组成。由这些不同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它们都是按一定关系(同类事件或现象)分解组合而成的。例题:(06年重庆文综卷)下列机构...

一些高中历史选择题(解答时需要有解析)
答:1、选C 500亩 【解析】春秋末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政策,无论公田私田都要纳税,故是500亩~2、D 【解析】士人“就闲燕”是指使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以讲求孝、敬、尊卑以维护宗族贵族统治秩序;工“就官府”是工商食官使然,在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生产,自然要“就官府”;商以贸易,故“就市井”;而...

几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高手来解析
答:14题、科举制度的新变化也还是就是进步的变化,明清时期科举逐渐僵化。民主和封建专制是对立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也说明封建专制在衰落。18题、人主作为神圣,不受责任,政府代之。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这种体制是君主和议会并存,而君主不受责任,既没有实权,所以是君主立宪。20、选D。1912年资产阶级民...

高中历史选择题题型详细的类别
答: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例: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的特点是1藩镇不向中央缴纳赋税2节度使自委派官吏3节度使死了,由儿子或部将继任4藩镇可铸造货币 A1234 B.123 C234 D23解析:如果考生能断定④藩镇可铸造货币不符合题...

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答:表示的就是选择,二选一。而这两个原因都是正确的,B也正确 3总统轮着坐,明年到你家体现的是民主精神,而贝壳放逐法就是体现了用民主的方法反对那些有害与民主的敌人,将其驱逐。所以4是正确的。责任内阁制得形成体现的是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国王逐渐将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手中,成为虚位元首。

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答:第1题解析:要会做这一题,首先你要看懂这两句话在讲什么。AB两个选项体现在第一句话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禹使诸侯聚集在涂山,拥有着全天下的财富,可想而知,王室有号召力,以及聚集财富的能力。C答案在第二句中得到体现,第二句话反映的是由于夏桀的残暴,商汤王朝得了民心赢了天下。即使你看不...

高中世界历史按时间排序
答:你好,按照时间顺序,高中世界历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古代史:古代文明(早期文明,如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古中国文明等)古希腊和罗马文明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 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南亚和东南亚文明(印度、东南亚诸国等)东亚文明(中国、日本、韩国等)文艺复兴和...

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答:第一题:首先要看清题目,“七一”是建党,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后不难选出答案,共产党是建立在工农阶级的基础之上,至此以后开始了有确定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政党的领导及有组织性的革命斗争。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革命的新纪元。“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都不能反映题中的“新”...

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答:选项D,是指在1921年建党以后,中国革命有了一条新的道路,区别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01年新政)、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新”应该就是从道路角度来选择了。第2题,这应该是一个老教材的题目,参见高一下第二章第四节中共七大...

高中历史 排序
答:因为时间问题,1750-1820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中国此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多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所以中国在1820后,经济逐渐衰落,所以1是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率先崛起,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却缺乏动力,所以1890年被后起的国家如美德赶超,所以2是英国。希望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