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作者&投稿:洪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1题,A的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或者是反帝反封建,时间从1840到1949。中间没有发生过变化。C的革命性质是指民主革命时期,虽然以1919的五四运动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总体性质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变化到社会主义革命。选项D,是指在1921年建党以后,中国革命有了一条新的道路,区别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01年新政)、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新”应该就是从道路角度来选择了。
第2题,这应该是一个老教材的题目,参见高一下第二章第四节中共七大内容,主要内容为打败日本和建国问题。第三章第一节《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一目中提到的双十协定的第一项内容为“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下面的小字中还提到“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从题干和当时的国内背景来看,抗日战争刚刚结束(1945年8月),人民期盼和平建国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符合大的国情。C项的协商即是指重庆谈判,协商结果则为《双十协定》。
而B答案的政治协商会议,若说是筹备的话,应该是在10月10日以后,因为教材明确提到“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召开则是在1946年初,这和题干时间相差太远,也与“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这个定语相差较多。
第3题,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百家争鸣。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以上摘自百科“百家争鸣”)
从生产力角度讲,铁农具的出现,使地主阶级的利益不断扩大,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上形成了与奴隶主阶级的对立。而新的社会形态在孕育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流派为新的社会规划了不同的政治经济蓝图。这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的道理是一致的。
此题中,不同的思想怎么不同不用去管,重点在“同归”二字,个人意见是即将形成的封建社会下各阶级的利益怎么保障是最统一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些流派的思想中,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还是阶级的经济利益。这个就简单回答了。(这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历史学科流行的阶级分析法)因为要下课了,学生该来背书了,呵呵。

第一题:首先要看清题目,“七一”是建党,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后不难选出答案,共产党是建立在工农阶级的基础之上,至此以后开始了有确定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政党的领导及有组织性的革命斗争。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革命的新纪元。“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都不能反映题中的“新”。

第二题:要从题中的1945年这个大的历史背景着手解题,就算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也是为了讨论和平建国的问题,考虑问题应当全面,最基本的是要对课本知识熟悉

第三题:我只能从我自己的理解去解析,B和C的区别我认为很大,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是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就是社会现实,诸子百家任何思想的提出:墨子的兼爱、非攻是仁,韩非子的法治是治国需严整,所有观点的提出都是根据当时动荡的社会而来。

这三个题目都需考生看清题中的材料,从而在脑海里想到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从历史时期中联想到当时许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问题,不过只要细心审题,答案也并不难选出。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帮忙改正,我已经大学毕业两年,学的是财经,很多历史事实不一定全部记得。 :)

第一题的时代背景是1921年中共成立,A选项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确定:反帝反封建;C选项革命性质从大的方面说1840——1949都是民主革命,在细分的话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就已经是新民主革命所以中共成立并没有改变革命性质。至于为什么选D就没必要介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这意思。
第二题很长时间没看历史书了,这题回答的可能不准确。应该是在《双十协定》上提出的召开政协会议。毛到重庆的主要目的是尽快结束战争,明确建国后中共的地位,召开政协只是手段。并且对于长期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人民最大的喜讯不是召开什么会议而是避免战争。还有我感觉你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楚重庆谈判和1945政协会议这两个事件。
第三题当时的背景是诸国纷争战争不断,统治者都想增强自己的力量。虽然各学派的观点不同但都是为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重用自己,所以无论是儒家的“仁”还是发家主张的“依法为本”从本质上都是服务于统治者的需要。至于B和C的区别应该是B的范围更大,还有就是各学派提出的有关自然的观点也都是为了休养生息提高诸侯国的实力。

3.社会现实是正确的,人与社会的和谐法家学派并没有关注。而社会现实是指当前社会的状况,百家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但是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则是法家和道家所没有提出,个人认为,近现代人类才开始注重和谐这个方面.
2.重庆谈判时讲的就是国共两党和平建国的问题,书上有提到
1.革命性质主要在五四风雷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一直都是反封反帝,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但新纪元作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指的就是革命前途的光明。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

1.主要新在新旧民主主义的转折 革命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虽然是由无产阶级的共产党领导的 但是世界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是要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 只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太薄弱了 所以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但是要记住 凡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故AC都错了
2.第二题我还不知道 一轮复习没认真 书也没在
3.要理解题干的意思 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但是却有了众人不同的思想理念,但不一样的路途终究要回到同一个地方(指的就是天下的万事万物) 用政治的话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样可能比较好理解 如果说要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的话 题目应该会说道百家争鸣 说很多观点交织在一起

希望帮到你了

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的解析~

1.先看看A,题目说是战国时期,那么周王室在春秋就衰落了,故排除。
在看C,各国变法图强始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图强只是国家变得更加强盛,好像与死人墓无关。
那么D,我们知道鲁国是中国第一个于战国初期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的国家(尽管不怎么成功),从鲁国之后,战国各国纷纷尝试变法图强,国家强大了,军权强大了,王权强大了,士大夫的权力也强大了,中央帝王要集权,别人不干。只能徐徐图之,先从陵墓上出发(古人非常重视陵墓,风水。楚国为最,死者为大),以此来影响国民忠君思想。
2.坊市制度的打破是允许商人,平民,贵族,官吏夜间出巡游玩,做生意。以往城中严格执行宵禁政策。C中人物夜里可以出去骑马游玩,故体现。
3这个与甲午战败有关,中国甲午战败,清政府为赔偿巨额赔款,允许民间自办一些大工厂来收取赋税赔偿战争赔款,以往办的工厂都是军工,官私合营为主,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搞的工厂,“洋务运动”中的求富嘛。因此1895年之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说“小荷才露尖尖角”。

1、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免除徭役本身就是政治地位高的一个表现,否则就会成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就无政治地位的提高;
2、材料中,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人很明显是商鞅的反对者,商君已经危及大王的地位了,百姓只信奉商鞅的法令,“大王更为臣也”;
3、A是经济制度本身,D是维护经济制度的一种方式而已,只有废除了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制,才能达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两道高中历史选择题,求详解,谢谢了
答: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有材料“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为证,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和C 第二题:D 这题我在其他处看到过 选择的是D 题目太长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加油 哟!

初中历史选择题一道求答案
答: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2]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如何分析这四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答:B和D项,材料未体现,根本无法直接推测出来。3.第32题,你需要看看主体是谁,主体是大多数人,即指人民群众,并不是所谓的贤人,毕竟贤人是少数,亚里士多德说,人人奉献一分意见和忧虑,集合于一个会场的群众…本句是本题的突破口。至于轮番而治与法治,同样是无中生有。

几道历史选择题,求分析~~~
答:排除法。B中央与地方互相制约在题意中没有体现,题目中谈到的是地域和体制,没有谈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与B类似;D三权分立指的是司法、行政和立法权,题目也没有提及。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

高二历史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答:10.A该题意在考查考生否定选择能力。B、C、D三项是美国在日本获得权益,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A项。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立足点是从材料中进行提炼和分析,注意与世界史联系起来。第(3)问的难度较大,首先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内因中从政治、经济、国情和具体政策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 (1)新航路...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选择题复习资料
答:选择题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2010·山东聊城)11.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条约的( )C A.签订时间 B.签订地点 C.内容 D.危害 (2010·四川遂宁)17.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指( )B ...

谁有高中历史排序选择题和解析~多发几道~
答: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四、材料型选择 材料型选择题是学生考试时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是材料解析题迷你版的“改头换面”。它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引入新材料(文字、图表),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然后设计...

请教高手几道高中历史选择题
答:3、现代主义文学是知识分子们对当时社会发展的迷茫与无助,这也是他们对社会的反思吧!二、呵呵,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代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有一部分是农业之间的交流,中国从外国引进一些农牧业的新品种,丰富了我国农业品种。三、这题的出错是因为你没有理解题目,C项固然是正确的,但是与问题材料无关...

高中历史,图片中的两道历史选择题要怎么理解
答:前者(前449)是希波战争的结束,是雅典的全盛时期。后者(前404)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代表雅典的衰落。雅典衰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古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这种弊端的典型表现,就是题目所描述的政治家利用演讲技巧迷惑群众这一现象。那这道题为什么选D不选C呢?分析题目:提干中有三个地方...

如何做中考历史的选择题
答:3.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的标志性词语前有反映程度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