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投稿:乐正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驾驭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在初中阶段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是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会使用信息的采集、编辑、发送、存储工具。(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学习目标采取多途径地搜集学习资料获取信息。(3)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鉴别真假信息、筛选分析、概括表达信息的能力。 (4)创造信息的能力:能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信息。(5)表达信息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使信息表达具体化、简洁化。(6)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能够与他人进行信息共享及合作。
二、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举措
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丰富,采取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培养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教学。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我校非常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白板教学,有先进的广播系统,有2间电脑室共配备了110多台XP系统的电脑等。互联网也覆盖了整个校园。这些硬件设施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学生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虚拟环境等Internet上的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和答疑。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有利于培育中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2.注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

我校每年都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求有一支信息素养好,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具体信息的认识过程及对信息的判断、捕捉能力。信息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发展变化和培养既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也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中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意识含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把对信息的认识水平、价值发现、开发利用变成自觉的行动,久而久之,在潜意识里就会逐渐地树立起信息意识。
4.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活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在教育环境逐渐信息化的趋势下,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去实现知识的探索、发现与运用。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电子小报、制作个人网站等。通过实践应用,既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发展起到主导的作用。
5.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信息伦理道德指在信息的开发、传播、检索、获取、管理和利用过程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作出正确的或善的选择和评价。在对信息的使用上要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要自觉遵守无害、公平参与、知情同意、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伦理道德原则,这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也是学生信息素养重要的因素。
   因此,对学生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必须的,包括能正确识别污染信息:欺诈、垃圾、暴力、种族歧视和仇恨、色情、封建迷信等信息。例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能传播有用信息也能传播有害信息如病毒,此时就要求学生发扬信息道德,自觉传播有益于人类的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甚至扼杀它;能理性看待黑客问题,把技术用在积极的方面如反黑客,而不是用于恶性方面如破坏网络资源。当然,教师还可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教育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侵害他人信息,共同遵守网络协议及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意识到这些信息素养离自己并不遥远,做个快乐、健康、积极向上、守法的好公民好学生。
6.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学习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环境。基于此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而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基础知识,信息素养的形成就会变为空谈。反过来,信息素养在学生各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它慢慢地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基础文化的学习。
三、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使之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中,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 21世纪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那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及课程整合的模式。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那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不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且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份,信息素养的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他们处理信息、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教师的价值取向、理想与信仰、道德情操、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1.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很强。每一个新学科的开设,对学生而言,犹如步入了一个陌生的、神圣的科学宫殿,教师如能上好第一课,对引发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技术课的绪论课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特点与优势,向学生充分展示计算机的魅力。比如:运行一段趣味程序;打印各种美化修饰的的文字;用“画笔”或“金山画王”画画;上网查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画影视、查询各种信息资料、畅游世界各地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看到计算机的广泛用途,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欣赏而产生的兴奋和追求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在探索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构建了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以及心理整合等教育情境,并构建了相应的情境教育模式。例如,在教学《EXCEL》一章时,趁学生刚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便在信息技术课上安排学习“如何用EXCEL制作本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表”,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作用大,有实际意义,于是每个人都会十分主动、积极的去尝试制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里,愉快地接受学习。
3.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
比如 “汉字输入”的教学,学生讨厌那枯燥无味的输入,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先在每个班级中开展“输入高手”的评选活动,然后又开展了全校的“输入高高手”评选活动,并给获奖者以小小的奖励。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还可组织学校性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兴趣。
4.以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方法的运用。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过程,几乎是同一个模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允许他们犯错误。例如,《Word2003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我先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不同。教师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做出这四幅图,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制作,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画第一幅,复制了四个,但是图形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一个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但是当我让他告诉大家制作的方法后,大家又感到这种方法似乎很“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采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中学生而言信息意识方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够解答某一问题,必将会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增添一份喜悦之情,充满一股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我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展示完成时,学生们都觉得很好奇,都自己去实现它。于是我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要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激发、点拨学生独立学习及探究问题的火花,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激活信息技术课堂。一个“活”的课堂,最重要的在于教师引导是否得当,看教师是否收放自如,只有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在课前精心备课,一个“活”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有希望可能出现,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信息技术课才会变成可能,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幸福的乐园才可能变成现实!
每当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班级黑板报等评比时,我总会让同学在课前或课后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片头设计、版面编排,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采集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等一系列素材,使得原本走过堂的花样形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校园百宝箱。在实践中学生自身所学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提高,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同时在实践中遇到了未曾遇见过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求知探索进取的欲望。
三、情感交流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的交流应当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再应用到实际,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待那些操作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例如,在讲“设置日期时间”时,我首先提出这样两个简单问题:“同学们,你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为什么不一样呀?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个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这个学生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做法,果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
1.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班级授课制主要以集体教学为组织形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师生顺利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可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以前是否上过信息技术课、都学过哪些内容、目前把握了哪些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家里是否有电脑、是否能上网等等。通过调查,可以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其次,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假如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兴奋、愉快、满足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假如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从而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不作为中考科目对学生的升学没有什么影响,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挫伤了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热情。面对这种情况,若教师消极应对,认为学生不愿好好学,那只能使师生之间的情感日渐疏远,这样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握主动权。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中,并及时准确地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心理学表明,情绪具有感染作用。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良好情绪,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其次,在教学用语上要注重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让学生觉得你也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另外,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教学中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也是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方法。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是否存有良好的期待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老师赞赏一个班上课纪律好,同学们合作精神强,并没有专门地指向每一个学生,但是来自于集体这种荣誉感都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做得不错。切不可把对个别学生的不满影响到对整个班级,假如只看到班级中少数学生的缺点,就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也会提高。
2.面向个别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变化,其思想、情绪、行为都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个时期,他们不肯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可的愿望。实践证实,教师客观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个别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驾驭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信息技术...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答:说信息素养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包括了社会﹑哲学﹑文化等内容;说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因为他包括了各种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构成。此外,还有很多专家从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给信息素养下定义。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养,重视信息素养...

如何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答: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份,信息素养的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他们处理信息、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教师的价值取向、理想与信仰、道德情操、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下: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为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

浅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

电脑网络的好和坏,20分!!
答:更方便了 变更懒了 距离进了 现实远了 常打字了 忘咋写了 艳遇多了 老婆跑了 陷阱多了 心不古了 骗子多了 信任少了

浅析如何加强和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的论文
答: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

信息素养论文
答: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决不是一门信息技术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学科教师创设条件,积极倡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进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1、信息技术教学融入其它学科内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了信息技术,就是用不好。例如:学了Word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