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弟子跟信女称呼有什么区别 善男信女和佛教士的区别

作者&投稿:褒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称呼在不同时期有三个区别。

1、作为在家信众,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叫善男子或优婆塞,女的叫善女人或优婆夷。

2、作为出家学习还未正式受戒的学徒,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叫沙弥,女的叫沙弥尼。

3、作为正式出家的僧人,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可以尊称为和尚、比丘,女的可以尊称为师太或叫比丘尼。

扩展资料:

称谓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称谓也是十分关注的。许多称谓不仅表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还可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行为价值取向。

因此,研究佛教徒称谓的涵义及其演变、运用情况,对于了解佛教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加深对佛教与佛教徒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汉传佛教称谓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汉传佛教称谓众多,或译音,或译义,或同名异义,或同义异称,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有缘自古印度的,又有缘自中国西域及蒙藏地区的。

它们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弘扬和各国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传入汉地,与华夏文明相结合而蔚为大观,并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因此汉传佛教称谓实为多种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佛教称谓中国化、民俗化倾向十分突出。

一是文化性的梵汉并行的称谓不少,如乞士、檀越、檀徒、释子、禅师等;

二是从事佛教管理与弘扬佛法的职务性称谓多,如中国僧官称谓、丛林执事称谓大量涌现;

三是颇具伦理色彩的民俗化称谓众多,如师父、师爷、师兄、师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称谓不胜枚举。

3、中国佛教基本属于僧伽佛教,因此绝大多数佛教称谓都是关于僧人的,用于在家信众的极少,从以上介绍即不难看出。这种情况在近代稍有改变,如大德、大师等就不限于僧人了。

4、佛教礼节性称谓特多。如宗师、国师、导师、大师、师父、上师、法师、大德、弟子、贫道、拙缁、衲子等等。与南传、藏传佛教不同,汉传佛教没有严格的僧阶、教阶及学位制度及其标准,因而礼节性称谓往往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虚伪浮滥之风,造成对佛教的亵渎、轻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称谓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

比丘。梵语的音译。意译“乞士”、“乞士男”、“熏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比丘有五个意义:乞士(靠乞食为生)、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俗称比丘为僧人,亦称比丘为沙门。世俗亦称比丘为和尚。和尚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在中国本来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来成为对比丘的俗称。世俗亦称比丘为大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蒙藏地区称比丘为喇嘛。喇嘛,为藏语音译,意为“上师”。原为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后汉族常把蒙藏比丘称为喇嘛。在汉地一般称比丘为“师父”。

比丘尼。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乞士女”、“除女”、“薰女”等,亦称“沙门尼”;“尼”是梵语中的女声。指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汉地又称尼姑。世俗亦称比丘尼为二僧或二堂。在汉地一般称比丘尼为“师太”。

式叉摩那。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学戒女”、“学法女”、“正学女”。年满20岁的沙弥尼在受具足戒前二年,要受六法,此时称式叉摩那。

沙弥。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息恶”、“行慈”、“勤策男”。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在汉地普遍俗称小和尚。
沙弥尼。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勤策女”。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
优婆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言其亲近奉事三宝、接受五戒。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俗称男居士。居士,本指多财富乐的人,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称呼居家修道之土。

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清信女”。指接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女信徒。又俗称女居士。

对较高水平的僧尼称谓:
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
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亦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
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人;
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
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代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
6. 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大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溢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
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
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学的僧人;
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
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以上就是佛教中男信徒和女信徒的不同称谓。

在家信众,男的叫善男子或优婆塞,女的叫善女人或优婆夷。

出家学习还未正式受戒的学徒,男的叫沙弥,女的叫沙弥尼。

正式出家的僧人,男的可以尊称为和尚、比丘,女的可以尊称为师太或叫比丘尼

弟子之间称呼 师兄 只要皈依就客户互相称呼为师兄
如果是没有皈依的 可以称呼 施主 功德主 等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
比丘。梵语的音译。意译“乞士”、“乞士男”、“熏士”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比丘有五个意义:乞士(靠乞食为生)、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俗称比丘为僧人,亦称比丘为沙门。世俗亦称比丘为和尚。和尚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在中国本来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来成为对比丘的俗称。世俗亦称比丘为大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蒙藏地区称比丘为喇嘛。喇嘛,为藏语音译,意为“上师”。原为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后汉族常把蒙藏比丘称为喇嘛。在汉地一般称比丘为“师父”。
比丘尼。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乞士女”、“除女”、“薰女”等,亦称“沙门尼”;“尼”是梵语中的女声。指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汉地又称尼姑。世俗亦称比丘尼为二僧或二堂。在汉地一般称比丘尼为“师太”。
式叉摩那。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学戒女”、“学法女”、“正学女”。年满20岁的沙弥尼在受具足戒前二年,要受六法,此时称式叉摩那。
沙弥。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息恶”、“行慈”、“勤策男”。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在汉地普遍俗称小和尚。
沙弥尼。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勤策女”。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
优婆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言其亲近奉事三宝、接受五戒。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俗称男居士。居士,本指多财富乐的人,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称呼居家修道之土。
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清信女”。指接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女信徒。又俗称女居士。
对较高水平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亦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代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 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大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溢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学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以上就是佛教中男信徒和女信徒的不同称谓。佛弟子和信女称呼的差别如上。如果你想对称呼有着更多不同的了解,也可以到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6.htm?fr=aladdin 。相信你可以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你所需的答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百度在佛教中 女弟子应该称弟子还是信女~

女弟子是不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那么叫信女就不合适了,应该是比丘尼,现在也有很多人都叫“尼姑”

善男信女是指相信佛的人 他们不一定是佛的弟子 佛教里没有佛教士 你说的佛教士应该是佛弟子吧 佛弟子是指皈依了佛 法 僧三宝的人 佛弟子有在家弟子和出家弟子

佛教里弟子跟信女称呼有什么区别
答:1、作为在家信众,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叫善男子或优婆塞,女的叫善女人或优婆夷。2、作为出家学习还未正式受戒的学徒,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叫沙弥,女的叫沙弥尼。3、作为正式出家的僧人,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可以尊称为和尚、比丘,女的可以尊称为师太或叫比丘尼。

弟子信女是什么意思
答:“弟子”是指学习某种技能或哲学思想的人,“信女”则是指女性信徒。在佛教中,“弟子信女”是泛指佛陀教导下的所有信徒,包括男女弟子、尊者和比丘尼等身份不同的信徒。在佛教经典中,“弟子信女众”这一词汇经常出现,用来表示佛教教育的普遍性和慈悲精神,强调佛教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幼,人人皆可成佛...

女子拜佛应自称是弟子还是信女呢
答:弟子

潮汕拜老爷男的叫弟子,女的叫什么?
答:男的叫弟子!女的叫信女!

百度在佛教中 女弟子应该称弟子还是信女
答:女弟子是不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那么叫信女就不合适了,应该是比丘尼,现在也有很多人都叫“尼姑”

善男信女和佛教士的区别
答:1. 善男信女是指信仰佛教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佛教的僧侣或尼姑。2. 在佛教中并没有“佛教士”这一称呼。您可能所说的“佛弟子”应该是指出家或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3. 佛弟子是指那些已经皈依佛教,信仰佛、法、僧三宝的人。4. 佛弟子分为在家弟子和出家弟子两种。

佛教四众弟子的称呼及含义
答: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女孩子去烧香怎么跟神明说。要说弟子还是弟女?
答:不用计较这些言语上的细枝末节,最重要的是真诚恭敬心,你的真诚恭敬心越圆满,得到的利益越大。另外,佛菩萨只能是你的助缘,自己想要求子成功,必须多积功累德,供养三宝,在家真正落实孝道,学践行传统文化,就像想要长出壮壮的庄稼,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地,在你们修积福德时,就是使土地肥沃。真心建议...

古代信士弟子是什么意思
答:“信士弟子”信士,梵语upa^saka,音译优婆塞,指男性佛教信徒。信女,梵语upa^sika^,音译优婆夷,指女性佛教信徒。信士弟子,是信奉佛教的弟子。

佛教里的弟子、居士都是怎么区分的?
答:优婆塞: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众,即皈依三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是梵语,意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皈依是身心归向、依靠之意,三宝是指佛、法、僧,皈依三宝是成为佛教徒的仪式。优婆夷: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众。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或近事女。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说“四众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