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众弟子? 什么是佛教的“四众弟子”,“出家四众”

作者&投稿:翁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众弟子是佛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男女出家众和男女在家众,四众修行佛弟子。

【四众】 [出法华文句]
一发起众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二当机众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植者种也。德本者。众善之根本也。)三影响众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匡者正也。辅者助也。言古佛菩萨隐大现小。而来匡辅释迦法王也。)四结缘众结缘众者。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三慧者。闻慧。四慧。修慧也。)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一发:起众.二:当机众。三:影响众.四;结缘众

佛教术语常用语大全:千法名词集
【 2019.02.26更新,版本V1.4 】
【佛陀七众弟子】
北传佛教,依梵文音译,分别是:
比丘,或译“苾刍”
比丘尼,或译“苾刍尼”
优婆塞,又称“在家男居士”
优婆夷,又称“在家女居士”
沙弥
沙弥尼
式叉摩那尼,又称“学法女”
南传上座部佛教,依巴利语音译,分别是:
比库
比库尼
清信男,又称“近事男”
清信女,又称“近事女”
沙马内拉
沙马内莉
在学尼
【皈依三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相关博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奉持梵行五戒》
【入涅槃过程】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涅槃
(当年,佛陀和舍利弗等阿罗汉都是按照这过程进入涅槃)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
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
【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钵施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竖三世佛】
过去佛:以燃灯佛为代表的诸佛
现在佛: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诸佛
未来佛:以弥勒佛为代表的诸佛
【横三世佛】
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
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华严三圣】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娑婆三圣】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
【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佛土四种】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四圣六凡】
四圣:佛陀、菩萨、辟支佛、阿罗汉
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傍生、地狱
【北传佛教-八大菩萨】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弥勒菩萨
相关博文:《大乘菩萨摩诃萨方便行》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首席弟子
目犍连:神通第一,首席弟子
大迦叶:头陀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富楼那:说法第一
迦旃延:论义第一
优婆离:持律第一
罗睺罗:密行第一
阿 难:多闻第一
【佛陀僧团最初五比库】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
【佛传五乘】
人天乘:守十善业道,修福报,不堕恶趣
声闻乘:领悟四圣谛,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缘觉乘:领悟十二因缘,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菩萨乘:实践六度万行,断“变易生死”,游戏三界六道
一佛乘:领悟立地成佛,断无可断,证无可证
相关博文:《释迦牟尼佛所传五乘佛法详细对比: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鬼谷空侯)
【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
【三种细相】
业相(无明业相)、转相(见相)、现相(境相)
【三性】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两种生死】
分段生死(三界内)、变易生死(三界外)
【四法印-解脱道】
诸行无常、有受皆苦、万法无我、涅槃寂静
【一法印-菩萨道】
无生
相关博文:《菩萨戒与声闻戒之对比》(鬼谷空侯)
【三解脱门】
空:无我故空
无相:无常故无像
无愿(无作):苦故无愿
【北传佛教-四种成佛授记】
未发菩提心即被授记
初发菩提心即被授记(如:文殊菩萨)
秘密授记(被授记者本人不知)
证无生法忍即被授记(如: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
相关博文:《猴子成佛记》
【南传佛教-获得成佛授记的八条件】
修行者要被授记成佛,须先发“至上愿”,即发愿成为正自觉者。而所发的至上愿要生效,需要满足以下八个条件:
1.他必须是人;
2.他必须是男性;
3.修行圆满,足以在被授记的那一世证悟阿拉汉果;
4.遇见在世的佛陀;
5.他必须出家成为一位比库,或相信业因与果报的沙门;
6.他必须成就四禅八定与五神通等圣德;
7.增上行,有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极强诚意;
8.拥有不畏任何艰难去成就佛果的极强善欲。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修行者所发的至上愿才能生效,才能被授记为“菩萨”,进入“大菩提乘行道”,肯定将在未来成为无上正自觉者(佛陀),决不退转。
【三种菩提】
声闻菩提(证阿罗汉果)、缘觉菩提(证辟支佛果)、无上正等菩提(证佛果)
【五种种性】
声闻种性,独觉种性,如来种性,不定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又名“一阐提”)
【三明】
宿住随念明(宿命明)、有情生死明(天眼明)、漏尽明
【五眼】
肉眼:众生所有
天眼:神通者所有
法眼:阿罗汉所有
慧眼:大菩萨所有
佛眼:唯独佛陀有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变通)、漏尽通
【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三身】
法身、报身、应化身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的肉身就是报身;佛菩萨应众生祈求而来,所示现的形象就是应身;佛菩萨主动来度化众生,所示现的形象就是化身;法身不生不灭。另,下智之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称“八相成道”。
北传佛教-八相: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传法、入灭
南传佛教-八相: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传法、入涅盘
(北传有住胎、无降魔;南传有降魔、无住胎)
【四智】
成所作智:由前五识转换而来
妙观察智:由第六识转换而来
平等性智:由第七识转换而来
大圆镜智:由第八识转换而来

【四世(佛法四阶段)】
圣世:圣法时代,佛陀住世
正世:正法时代,有教有修有证
像世:像法时代,有教有修无证
末世:末法时代,有教无修无证
相关博文:《可怜悯者,大悲心者》《十大预言梦——佛陀解梦预告末法时代世界景象》
【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二法】
生法、灭法
【究竟法】
有为法(名法、色法)、无为法(涅槃)
【两种谛】
世俗谛:世俗概念
究竟谛:1.自性谛:心、心所、色法及涅盘——四究竟法;2.圣义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四圣谛。
【五蕴(五阴,五取蕴)】
色、受、想、行、识
【名色法】
名法:心(识蕴)、心所(受蕴、想蕴、行蕴)——精神现像
色法:色蕴——物质现象
(“色”者,有逼迫、易朽之意)
【五种遍行】
作意、触、受、想、思
【四种“我见”】
1.作为拥有者的“我”:认为有个“我”可以获得并拥有各种各样的事物;
2.作为住者的“我”:认为有个“我”永远含藏在身体内;
3.能造作的“我”:认为有个“我”在行、住、坐、卧、见、听、嗅、吃……等;
4.作为受者的“我”:认为有个“我”在受乐、受苦。
【佛法三传】
南传、汉传、藏传(后两者合称“北传”)
【南传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国家】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尼泊尔、不丹、越南南部、中国云南部分地区
相关博文:《南传佛教水彩风景:万塔之国缅甸》
【北传佛教国家】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北部
【高僧分类】
禅师:例如惠能、马哈希
法师:例如玄奘、印光
律师:例如鉴真、弘一
(大师,一般是北传佛教对高僧的敬称;尊者,一般是南传佛教对戒龄高的僧人的敬称)
【南传上座部佛教高僧】(未完待续)
玛欣德尊者(阿育王儿子)、觉音尊者、阿赞多尊者、阿姜曼尊者、马哈希尊者、明昆三藏持者长老、阿姜曼摩诃布瓦、孙伦禅师、隆波田、帕奥禅师……
【北传佛教高僧】(未完待续)
智者大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鉴真律师、道宣律师、六祖慧能、憨山大师、永嘉禅师、最澄大师、空海大师、道源大师、虚云大师、弘一律师、太虚大师、印光法师、一行禅师……
【北传佛教大居士】(未完待续)
傅大士、庞大士、袁了凡、夏莲居、李炳南……
【中国禅宗六祖】
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留形驻世四阿罗汉】
摩诃迦叶、罗睺罗、宾头卢、屠波叹
【巴利语、梵语】
巴利语: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语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时所使用的摩揭陀语。这种语言,流行于摩竭陀国和拘萨罗国一带,是世俗化的语言。南传三藏的六次结集,均是用巴利语结集的。故此,两千多年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弟子们一直把巴利语尊奉为佛陀的语言和圣典语,在僧团内部至今仍广泛学习并使用。
梵语:为古印度婆罗门等高种姓人的日常用语,高贵优雅,其地位类似于欧洲古典时代上流贵族社会所使用的拉丁文。北传三藏皆从梵语翻译而来,但梵语,早就在这两千多年里几近销声匿迹了。
相关博文:《本是同根生——南传三藏与北传大藏经的宿缘》(五十芥)
【南传三藏(巴利三藏)】
经藏:长部、中部、小部、相应部、增支部
律藏:犍度、经分别、随附
论藏:法聚论、分别论、论事、人施论、界论、双论、发趣论
【北传三藏】
经(修多罗)、律(毗尼耶)、论(阿毗达磨)
【北传大乘五经】
《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华严经》
【北传净土五经一论】
《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往生论》
【六字洪名】
南无阿弥陀佛
【北传禅宗七经】
《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心经》、《坛经》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
文、歌、说、颂、譬喻、本起纪、事解、生傅、广傅、自然、行、章句
【北传九部法】
契经、祇夜、受记、伽他、讽诵、因缘、本事、本生、方广
【北传三藏的四大译者】
鸠摩罗什(姚秦)、玄奘(李唐)、不空(李唐)、真谛(陈朝)
【五时】
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八教】
化仪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两种中道】
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是有的一边,涅槃是空的一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便被接入“别教”;
不但中:是即空、即有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
【四量】
圣言量:佛陀在经中所说
现量:用事实证明,例如,山那边在冒烟
比量:用逻辑推论,例如,山那边在冒烟,可能有人在烧柴草
非量:谬误的量知,例如,山那边在冒烟,外星人要来了
【三种世间-三种相续】
空间世间——世界相续
有情世间——众生相续
行世间——业果相续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二报】
正报、依报
(对人类来说,此肉身是正报,地球是依报;对人体内的细菌来说,人体就是依报)
【二力】
业力、愿力
(众生被业力牵引而轮转六道;菩萨以愿力为方舟,示现出生入死)
【二业】
共业、别业
【四业】
根据性质来分:极重业、惯行业、近死业、已作业
根据果报来分:现法受报业、次生受报业、后后受报业、无效业
根据善恶来分:善业、恶业、支持业、毁坏业
相关博文:《人有三世:贫富与健康,业力与愿力——缅甸帕奥禅师答疑录(一)》
【三业】
按照善恶来分:善业、恶业、无记业
按照根门来分:身业、口业、意业(意业最重,因为“身口”要造业,必须以“意”为基础)
【五逆罪(业障)】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毁坏佛经、佛像,皆属于“出佛身血”;和合僧,指僧团,四个比库即可称为僧团)
——只要犯了五逆罪中的任何一条,今生就不可能证得任何果位,故五逆罪又称为业障。
【肉身四色】
业生色:由结生业决定
心生色:由心法决定
食生色:由所食决定
时节生色:由时间决定
(高僧真身不坏不腐,而且会长头发指甲,就是时节生色在起作用)
【四种死】
寿命尽而死:犹如油灯的灯芯耗完
业力尽而死:犹如油灯的灯油耗完
寿命与业力俱尽而死:灯油灯芯同时耗完
横死:毁坏业成熟,非时而死,犹如灯油灯芯俱在,油灯被风吹灭

【五浊】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静天、遍静天、无量静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五不还天】
此五层天只有三果圣者阿那含能入,而且阿那含一定会在这五层天里证阿罗汉果,入涅槃,故名“五不还天”。
无烦天:“信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无热天:“精进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善见天:“定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善现天:“念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色究竟天:“慧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阿那含圣者,也可选择不入此五层天,例如,现在的大梵天王,就是阿那含圣者,但他选择了初禅天,并做了那里的天王)
【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统领乾闼婆(音乐神)
南方增长天王“毗流驮迦”,统领瓮睾鬼(守财神)
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统领诸龙(天龙地龙海龙)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统领夜叉(大力鬼神)
【四魔】
烦恼魔:一百二十八种烦恼及其余随烦恼
蕴魔(五蕴):五蕴之苦
死魔(死亡):诸无常相,刹那生死,分段生死
天魔(波旬及其眷属):欲界天魔
【欲界天人五衰迹象】
身上光灭、头上花萎、不乐本座、腋下汗臭、尘土着衣
(欲界天人若出现以上五衰迹象,将会在七天后命终)
【六趣(六道、六途)】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相关博文:《佛法名词概念解读2:何谓“轮回”?》(鬼谷空侯)
【判断命终者往生之趣】
往地狱趣:命终之后,唯脚板发热
往傍生趣:命终之后,唯膝部发热
往饿鬼趣:命终之后,唯腹部发热
往人趣:命终之后,唯胸口发热
往天趣:命终之后,唯面额发热
漏尽圣者:涅槃之后,唯头顶发热
(人命终之时,神识从不同部位离开身体,前往六道,最后发热的部位,正是神识离体的部位)
【四种姓】
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
相关博文:《四大种姓的饥饿游戏》(五十芥)
【转轮圣王的七宝】
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兵、宝主、藏宝
【四大部洲】
南赡部洲(阎浮提):人寿百岁,有增有减,有夭折
西牛货洲(俱耶尼):人寿二百五十岁,有增有减,有夭折
东胜神洲(弗婆提):人寿五百岁,有增有减,有夭折
北俱卢洲(郁单越):人寿千岁,无增无减,无夭折
四大洲各有五百小洲以为眷属、复有小铁轮围、大铁轮围

【八寒地狱】
疱地狱、疱烈地狱、虎虎凡地狱、哧哧凡地狱、阿吒吒地狱、青莲花地狱、红莲花地狱、大红莲花地狱

【八热地狱】
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然地狱、极烧然地狱、阿鼻地狱
【三劫】
小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减小劫”;人寿从十岁增到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小劫”
中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大劫:四中劫(成、住、坏、空)为一大劫
【劫末三灾】
水灾:从欲界淹到初禅天
火灾:从欲界烧到二禅天
风灾:从欲界吹到四禅天
【人间三劫】
刀兵劫、瘟疫劫、饥荒劫
【世间八法(八风)】
利、衰、讥、毁、誉、称、苦、乐
相关博文:《宫本武藏心中的达摩》(五十芥)
【家财五难】
水难、火难、王难、贼难、败家子难
相关博文:《德川家康与继承者们的代沟》(五十芥)
【众生造业四因】
贪欲、嗔恚、怖畏、愚痴
【众生七不可避】
生、老、病、死、罪、福、因缘
相关博文:《生者必灭,强者必衰》(鬼谷空侯)
【三受】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
【三苦】
苦苦:或直接或猛烈的身苦、心苦
坏苦:渐渐坏败的慢性的苦
行苦:忍不住要有所造作的苦
相关博文:《筑城容易,借蓑难——另一次“拈花微笑”》(五十芥)
【二种障】
烦恼障(事障):恼乱身心,令不寂静
所知障(理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
【三类烦恼】
违犯性烦恼:显现在身门、口门的恶行,以戒断之
困扰性烦恼:仅现于心中,未发身口门,以定断之
潜伏性烦恼:潜伏未显现的烦恼,以慧断之
【三毒】
贪、嗔、痴
相关博文:《因果错位实录两则:屠夫与舞者之谬》
【四根本烦恼】
贪、嗔、痴、我慢
【十大烦恼】
贪、嗔、痴、慢
邪见、疑、昏沉、掉举
无惭(对自己的恶行不感到羞惭)
无愧(对自己的恶行不感到怖畏)
此外,嫉妒、悭吝、后悔,也是“烦恼”的同伴。
【七种慢】
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劣慢
【众生以五事自恃】
年少、端正、多力、财富、种姓
相关博文:《“慢”是一种我执》(鬼谷空侯)
【三种病因】
四大不调、业报所感、鬼神所作
【众生因五事肥胖】
多食、多睡、少事、无愁、放逸
【五贪妒】
法贪妒、利养贪妒、住贪妒、为善贪妒、名闻贪妒
【五盖】
贪欲、嗔恚、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疑
【十结】
五上分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嗔恚
五下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
【四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
【五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六根(六根门)】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十相】
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
【四大】
地:硬、粗、重、软、滑、轻
水:流动、黏结
火:冷、热
风:推动、支持
【八有色】
地、水、火、风、香、味、触、法
【二无色】
虚空、识性
【出世五蕴】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四圣谛】
苦谛(苦的相状)、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息灭)、道谛(灭苦之道)
【四护卫禅】
佛随念:对治心不清净
死随念:对治修行懈怠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心禅:对治嗔恚
【三十七菩提分法(助道品,圣道品)】
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八正道)
【四念处(四念住)】
南传佛教-四念处:
身念处:于身随观身而住
受念处:于受随观受而住
心念处:于心随观心而住
法念处:于法随观法而住
北传佛教-四念处:
身如虚空、受无内外、心唯假名、法无善恶
【四正断(四正勤)】
未生之恶令不生
已生之恶令正断
未生之善令发生
已生之善令增长

【四神足(四如意足)】
欲、勤、心、观

【五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菩提分(七觉支)】
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八圣道(八正道)】
戒道支:正语、正业、正命
定道支:正精进、正念、正定
慧道支:正见、正思惟
【八圣道-细解】
正见:“苦”之智见、“苦集”之智见、“苦灭”之智见、“灭苦道路”之智见
正思维:“出离”思维、“无恚”思维、“无害”思维
正语:离“虚妄语”、离“两舌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
正业: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
正命:以正命谋生,舍离邪命(邪命,指以杀生、偷盗、邪淫、说虚妄语、说两舌语、说粗恶语、说杂秽语来谋生)
正精进:四正勤(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正断、未生之善令发生、已生之善令增长)
正念: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正定:四禅八定
相关博文:《招“安”的故事》(鬼谷空侯)
【七觉知】
知法、知义、知时、知节、自知、知众、知人
【四正知】
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三种布施】
法施、财施、无畏施
【七种供养】
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
【十善】
身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门: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门:不贪、不嗔、不痴(不邪见)
相关博文:《仞利天帝的隐忧》
【十二头陀行】
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先止后食、持三衣毳、衣粪扫衣、于其草上长坐不卧、显路处居住、树下住、冢间住、空寂处住
【比库四资具】
三衣、一钵、卧具、药品
相关博文:《汉传佛系:海青泥褐衫》(五十芥)
【南传佛教-七日药(最多可储存七日食用)】
熟酥、生酥、油、蜂蜜、糖
【南传佛教-五净肉】
不见为我而杀
不闻为我而杀
不觉为我而杀
鸟残(鸟吃剩下的)
自死(动物自己死)
(圣世时期,佛陀允许出家人吃三净肉或五净肉,至今东南亚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依然延续着这种传统)
【北传佛教-四种素食】
健康素: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肉蛋奶
蛋奶素:不吃红肉(动物肉)、白肉(鱼肉),但吃蛋类、奶类
奶素:不吃红肉(动物肉)、白肉(鱼肉)、蛋类,但吃奶类
全素:不吃红肉(动物肉)、白肉(鱼肉)、蛋类、奶类、五辛
(吃素是为了避免杀生。华夏佛子吃素的传统,始于梁武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传佛教-五噉食(软食、主食、正食)】
饭:由稻谷、麦等七谷的米粒所煮成的饭和粥
面食:以大麦为原料制成的面制品
炒粮:由七谷经烘炒而成,也包括将稻谷炒后所捣成的粉
鱼:包括鱼鳖虾蟹、贝类等一切水生物
肉:禽、兽类的肉、骨、皮、血、蛋等
【八关斋】
圣世时期,佛陀住世的时候,每个月的斋日,在家居士就有到塔寺听法、受持八戒的传统。八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
(佛典云,早食为“天食”,午食为“人食”,晚食为“鬼食”。对于修止观禅定的人来说,过午不食更有利于身心得净得定。)
南传佛教,依巴利语音译,将斋日称为“伍波萨他”,每月四次,约等中国农历的初一、初八、十五、三十。东南亚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多依“伍波萨他日”放假,而非西历耶教的“礼拜日”(周六周日)。
北传佛教,依梵语音译,将斋日译为“布萨”。每月两次,为中国农历的初一、十五。
【善至张手】
善至,代指“佛陀”。张手,即手掌张开后由拇指到小指(或中指)两端之间的长度。一说,佛陀一张手等于中等身材的人的三张手;另说,佛陀一张手是常人的1.33倍。
【佛经中常见长度单位】
1寻=4肘
1伸手所及=2.5肘
1肘=2张手
1张手=12指宽
1指宽=7谷
(若在“张手”前没有特别加上“善至”,则指常人的张手)
【四梵行(四无量心)】
慈:予乐
悲:拔苦
喜:随喜
舍:中舍
【三慈】
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
相关博文:《佛法常用语解释1:什么是“慈悲”》(鬼谷空侯)
【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三学】
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三乐】
诸天之乐、禅定之乐、涅槃之乐
【七清净】
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十六观智】
世间智: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随观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
出世间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三定】
刹那定(毗婆舍那定)
近行定(欲界未到地定)
安止定(奢摩他:四禅八定)
【四禅】
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心一境性
三禅:有二个禅支,乐、心一境性
四禅:有二个禅支,舍、心一境性
【八定】
四禅+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
【九次第定】
四禅八定+灭尽定(圣人才有的果定,人在此定中,名色法完全停止)
【四种禅修】
行禅、坐禅、卧禅、住禅
【呼吸四相】
风:呼吸有声
喘:呼吸有滞
气:呼吸较粗
息:呼吸很细
(当呼吸很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具有某种定力了)
【入定过程】
在行、住、坐、卧任一姿势中,作意自己万缘放下→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欲界未到地定(近行定)→安止定(四禅八定)
(一旦进入初禅,就意味着你已经暂时离开了欲界,镇伏了欲界烦恼)
【安那般那】
安那,意为“入息”。般那,意为“出息”。合称“出入息”。属于“四念住”的“身念处”法门之一。
--------------------------------
以此学经功德、法施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向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请在随喜的时候说一声:Sadhu(萨度)!
愿您读博愉快,一切如愿!
优婆夷五十芥 优婆塞鬼谷空侯
2019.02.03 敬编,版本V1.0
2019.02.04 敬编,版本V1.1
2019.02.06 敬编,版本V1.2
2019.02.19 敬编,版本V1.3
2019.02.20 敬编,版本V1.3.1
2019.02.26 敬编,版本V1.4

四众弟子是什么意思~

四众弟子是佛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男女出家众和男女在家众,四众修行佛弟子。

阿弥陀佛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

佛陀是怎么传道的?
答:佛陀一生传道说法45年,足迹主要遍及中印恒河流域各地。他宣扬四姓平等,终于打破了不合理的种姓制度。在佛门弟子中,上至国王、后妃、豪臣、富商,下至乞丐、奴隶、妓女,不分种姓,一律平等。僧团组织中的比丘、比丘尼和优波塞、优波夷,合称“佛门”四众;另有沙弥(小和尚)、沙弥尼(小女尼)及叉式...

佛教:问关于居士的两个问题
答:1,是的,没错,称为居士,属于四众弟子中的在家2众,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 2不可以穿袈裟,但是可以穿海青,海青就是如长衫一样,一般以黑色的海青如法,除了海青以外,如果有受五戒或菩萨戒的在家居士还可以披一件缦衣 缦衣和袈裟看起来样子差不多,但是区别就在袈裟是有横竖的田相...

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有什么差别?
答:优婆塞是佛家受戒的男众,优婆夷是佛家受戒的女众,居士一般是文学水平较高,喜欢清净自居的人,这些人并不一定学佛。三者区别:1、性别 ①优婆塞:男性 ②优婆夷:女性 ③居士:男女不限 3、信仰 ①优婆塞:佛教 ②优婆夷:佛教 ③居士:信仰自由 3、受戒 ①优婆塞:需要受三皈五戒 ②优婆夷:...

比丘跟比丘尼分别是什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答: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称谓。在汉传佛教里,常称比丘为沙门或僧人。沙门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

佛祖座下四大弟子和菩萨是谁
答:4、须菩提 须菩提释作善吉、空生、善业,出生于舍卫城,是给孤独长者之弟、须摩那长者之子。他出家修道,起慈悲心,入无诤三昧,能常行善业,故名"善业"。他后来立志归入佛门,常好入空定,为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而驰名。般若的教理以尊者为祖。四大菩萨:1、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

请教僧人的各级别?
答:出了家先做沙弥(男)、沙弥尼(女)。受十戒 受了大戒的叫比丘(男),比丘尼(女)。比丘二百多条戒律,比丘尼三百多。修行的次第只有明眼人可以看出来。在家的居士,可以证得果位,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一到三果的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及以上的,若不出家,就入灭了。一般能证得果位的...

和尚与佛的区别
答:小链接:也有按照男出家弟子(沙弥、比丘)、男在家弟子(男居士,即优婆塞)两类;女出家弟子(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比丘尼)、在家弟子(女居士,即优婆夷)两类,合称为“四众弟子”或简称为“四众”。所以总结一下:佛是宇宙中的大觉者;和尚是沿着佛的成功之路努力去行走的学生,同时,也是我们...

佛教里弟子跟信女称呼有什么区别
答:称呼在不同时期有三个区别。1、作为在家信众,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叫善男子或优婆塞,女的叫善女人或优婆夷。2、作为出家学习还未正式受戒的学徒,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叫沙弥,女的叫沙弥尼。3、作为正式出家的僧人,男女的称呼不同。男的可以尊称为和尚、比丘,女的可以尊称为师太或叫比丘尼。

出家五众是什么意思?
答: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自古即行于印度,早在吠陀时代即有舍世舍家以求解脱者。尔后婆罗门教徒承其风尚,多入山林闲寂之处专心修道。佛教则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其滥觞,其后以出家人组织教...

尼姑自称是什么啊?
答:尼姑可以自称贫尼。当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尼姑的自称都不太一样。很多时候可以自称我,因为大家看得出来她是尼姑。另外在她的师长面前可以自称弟子,因为她的师长肯定也是尼姑。最后最正规的自称就是贫尼了,既能表明身份,又符合中国的礼仪,属于谦词。尼姑的由来 尼姑是释迦牟尼佛的四众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