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 水环地质工作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作者&投稿:米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环境地质工作在环境保护和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目前,作为对社会需要不断变化的反应,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正在从传统的矿产资源勘查向环境和工程方面拓宽。环境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1.环境地质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确立了21世纪议程,明确了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需要地质学家的支持,这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向地质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环境地质工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学家无论在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还是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都起着纽带的作用。

2.环境地质工作肩负着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家安全的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考虑军事安全转移到注重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地质工作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环境地质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对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巨大潜力。

随着矿产资源的国际化,再加上人们对替代资源的不断探索和孜孜追求,使矿产资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像原来那样突出,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正从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高,而资源的作用相对减弱(当然,矿产资源和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保卫国家生态安全成为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土地管理模式向生态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地质科学正不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在美国地调所地质处制定的2000~2010年战略中,“建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地质框架”成为其七大科学目标之一。俄罗斯一直倡导开展地质生态研究,并提出了《俄罗斯地下资源开发生态安全保障的国家战略构想》草案,加强了地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系统受地质框架的控制,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在数天至数十年时间尺度的演化,地质记录还包含有生态系统结构、历史和行为的重要信息。因此,地质科学将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3.各国地调所的工作部署整体上向环境地质转移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地调所为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了工作方向和部署,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上,在经费紧缩和减少的情况下,仍加大了对环境地质工作的投资。在许多现代地质调查组织中,越来越重视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地球化学基线和可持续发展。美国地调所在1995财政年度,其经营活动的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①水质和水量;②灾害;③地理和制图信息;④受污染的环境;⑤土地和水的利用;⑥不可再生资源;⑦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主要活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居次要地位。美国地调所在其1996~2005年战略计划中明确指出,地调所将对灾害、水和受污染的环境进行较多的研究,而对非再生资源进行较少的研究。这表明了其重视环境地质工作的战略思想。

总之,在发达国家,80年代以来环境地质得到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地质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平稳发展,人员的需求也趋于平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环境地质正方兴未艾。环境地质研究工作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是地质科学进入新的黄金时代的生长点。



关于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罗永国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5)
2002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地质工作正面临4个方面的重大转变,通过这一系列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就当前我国地质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
地质科学严格地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比当前任何一门据认为是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多得多,理论概括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得多。为了研究和解决一个重大地质问题,往往需要采用多学科、多兵种的技术手段。当前,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中用来解决重大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总体上严重滞后。人类目前的智力成就,以及任何一门成熟科学的先进理论和高新技术,暂时都无法解决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和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演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尚需时日。只有不断提高人类的智力成就和探测地球内部的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对其他星球的了解程度,这些问题才有望得到真正解决。
另一方面,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在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富所产生的影响上,地质科学比当今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博大、深刻和长远。而且,与其他科学相比,地质科学应当是一门“大众化”的科学,在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上远胜于其他科学。
可是长期以来,这一点却从未得到人类社会的认可。这是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人们对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对他们生存具有的重大影响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当然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但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地质界自身做出努力,使其科学成果和工作业绩更加贴近人类社会,贴近实际生活。只有在人类真实感受到这些成果和业绩使其获益匪浅的时候,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才会在人类社会中生根、开花和结果。
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各国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还必须研究并解决可相容发展的问题。所谓可相容发展是指在经常性变化和突发性事件的影响下容许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可能性,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在用自己的智力及才能创造巨大财富供自己享用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并严重危害着整个生物界的存在。
当前,危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自然作用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两大部分。这里不去讨论自然作用因素对生物界带来的危害,而只是概略地研究一下人为活动因素对人类自身带来的惩罚。
在人为活动因素中,急剧改变环境的两大重要因素是对矿产资源的极度和无序开采,以及发动使用高科技高强度杀伤性武器的战争。两者不仅直接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更为致命的是使空气、土壤和水被严重污染。这种污染绝不是短暂的,不是轻易能够根除的,而会长期隐存着,成为长期危及人类和动植物后代的隐形杀手。这样一来,使得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危险的状态之中。环境污染正在直接和间接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中引发各种新型疾病,而人类适应这种突发事件的速度和能力却不是无限的。
地质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迄今,地质界对这类问题不是没有作出反应就是反应迟缓,未能冲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旧框架。对人类面临的新威胁,地质界应当有所作为,力求走出过于专业化的狭窄圈子,面向社会现实,主动涉及更广泛的领域,这是使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得到整个社会认可和受到更大重视因而使其富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出路。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将会继续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最紧迫最复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制定并切实执行正确的矿产资源政策,才能解决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的局面。运用现有的地质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力求在找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后仍然是解决矿产需求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然而,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以及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长的今天,如果仍旧只是把找矿上的重大突破作为我们制定今后矿产资源长远发展战略的惟一立足点,那就显得很不相宜了。在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原则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这已得到公认。一种矿产作为有用物质,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并且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确定并加以利用的。当这种物质含量低于某数值时就不是矿产,就不是一种有特定用途的物质了。比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是在具备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才成为可以利用的矿种。这些矿种不像动植物是可以再生的。因此,矿产资源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取尽用光的时候。但是,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表现在管理上和政策上采用了与可再生资源相同的做法,在开发利用上采用了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开采方式。
2.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周期长和风险大的原则
矿产资源的积累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矿床的发现,也必须经过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经过普查评价工作和最后的勘探工作才能得出有无矿床存在以及矿床大小的结论,但往往需要多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
地质找矿工作的风险大。经过上述长周期的地质工作之后,如果能够作出有矿床存在的结论,则所做的工作、投入的人力、花费的时间和财力就是有效的。如果得出否定的结论则是无效的,而出现否定结论比得到肯定的结果在概率上更大。这种周期长和风险大的情形,在其他产业部门是较少见到的。
3.区域地质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基础的原则
各国的长期实践清楚地证明,开展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开展中比例尺和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工作,是进行矿产普查及评价的前提条件,是指导找矿工作的基础。缺乏这种工作,矿产勘查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4.发展高尖精技术,使矿产资源使用量降至最低限度的原则
从主要矿产资源拥有量和保证程度的角度出发,大体上可将世界各国分为矿产资源“富国”和“贫国”二类。长期以来,资源“贫国”通过发展“高、尖、精”技术来减少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以减缓由于矿产资源短缺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压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设备型工业转变为以电子技术为核心,节省能源和资源的高新技术工业。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因矿产资源短缺,以钢铁为首的原材料工业减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出现了从“重、厚、长、大”的工业时代向“轻、薄、短、小”的工业时代的转化,以便力求减少矿产资源使用量。在进行这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视从宏观上调节地质工作布局,使之与高新技术工业协调发展,合理超前,为保障日本“稀有金属”(包括所有的铁合金金属、部分有色及贵金属、部分稀散元素和全部稀土金属)的稳定供给提供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采用高尖精技术大大减少了矿产资源使用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于找到了若干个新的矿床。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方法及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即使资源“富国”也会变为“贫国”。因此,从长远考虑,任何国家都不能滥采和滥用资源,应当走尽可能减少矿产资源使用量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部门肩负着重要任务。对于向高新技术转变来说,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类型及数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满足新的资源需求,是地质部门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
5.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减小因矿产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原则
工艺技术的进步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后制定矿产资源政策时,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认识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
矿床多具综合性成分,因此,综合开发利用具有极大潜力。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开发利用一些被认为无利用价值的矿产,如选矿及冶炼废料和中间产品、矿井中的矿化水等等;为了满足工农业和人类社会的需求,除采矿外,还应开发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其他地下资源;为了解决日趋紧张的能源问题,在开发矿产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地热能。实践证明,从综合开发的角度出发,只要采用综合性措施,就能在开采主要矿产的过程中,顺便开采伴生的其他矿产;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只要采用一些工艺方法,同样可在工业利用主要矿产的同时,从综合性矿石中开发伴生的有用组分。因此,综合开发利用矿床是无须增加多少成本即可大大增加矿产资源数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提高矿石组分提取率是扩大矿产资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绝大多数矿产在制成最终产品之前,在开采加工过程中有用组分平均损失35%~55%,有时高达60%~70%,其中2/3以上是在加工阶段损失的。由于工艺上的原因,黑色冶金工业损失金属矿物约20%,有色冶金工业约40%,稀有金属冶金工业约50%,从矿石中附带提取的分散元素通常不超过10%~15%。为了提高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积极配合冶炼过程开展工艺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因此,对矿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提高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是实现贫矿变富矿、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以及无矿变有矿的最重要途径,是扩大矿产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的提高,可以达到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如果不采取这两种措施,矿石中的许多组分就会进入水体和土壤中,使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而由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因此,对矿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提高矿石有用组分的提取率,不仅起到了扩大矿产资源量的效果,而且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6.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
由于矿产资源不均一性和经济全球化,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形势不可阻挡。实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是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1)必须坚持库存战略储备与地下战略储备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应对国际风云突变事件特别是战争的紧急情况,国家必须拥有必要矿种必要数量的库存战略储备。为了应对持续时间长的紧急事件,还必须将国内某些矿种具有一定探明储量的矿床暂不开采留作出现紧急情况时再行开发利用的地下战略储备。
(2)必须坚持国内找矿和国外买矿相结合,但以找矿为主的原则。这样做既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为了应对发生战争的紧急事件。中国是一个面积很大、具备各种有利于矿产富集条件的大国,同时,许多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和找矿力度还很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积极开展工作,找到各种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矿产应当不会有太大困难。从国家安全着想,绝不能放松而是应当大力加强国内的找矿工作。
同时应当承认,中国又是一个人口近13亿的发展中大国,如果只是依靠国内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主要依靠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积极购买急需的国外矿产资源。当然,采取以从国外买矿为主的方针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财力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这样做会使世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导致国际矿产品市场动荡不安,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出现诸如战争之类的突发事件时,在国家受到外部封锁的情况下,靠到国外买矿来维持社会稳定和保卫国家安全,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
7.能源和饮用地下水优先的原则
当今世界,除战争外,最令人忧心的是恐怖组织发动的各种突袭事件。一些国家的地质部门近几年来针对战争和各种恐怖活动可能对本部门承担的工作领域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必要的应对措施。
在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从保证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在矿产资源保证方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能源和饮用水的安全供应问题。
目前,世界能源主要靠煤、石油和天然气,但其资源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枯竭。水力发电是世界上非矿物燃料的主要能源,已得到广泛开发利用,但它在世界总能源需求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可以替代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核能虽已开发利用,却未得到广泛利用,而太阳能和风能虽是可再生能源,但规模有限且受当地气候条件限制,因而只能断续用于发电。另外一种重要的能源是氦-3,但其巨大资源量是蕴藏在月球上,人类近期无法开发利用这种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资源。它主要分布在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内。由于它分布广、规模大、埋深浅、勘探费用相对较低而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潜力。据估计,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约为1.8×10~2.1×1016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总储量的两倍。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巴西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能源储备战略角度考虑,作为政府行为,投入巨资,相继开展本国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调查研究和资源评价。一个深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开发的热潮正在全球兴起,全世界都在期待着这种新型能源早日造福人类。
地球上有待开发利用的替代能源是地热能。地热的赋存形式很多,除热水和热气外,还有分布更广和更为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和岩浆热资源。热水和热气已为一些国家开发利用,但资源量较小。据计算,美国干热岩资源底数为1000万与1300万夸特(1015英制热量单位)之间。1982年世界能源消耗量略低于250夸特,估计全世界矿物燃料(所有形式加在一起)的储量大约为36万夸特。即使只考虑地温梯度高于45℃/km那些地区的干热岩资源底数是65万夸特,这也远远大于全世界加起来的矿物燃料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干热岩是一种未开发的能源,它可保证整个人类获得数千年的能源供应。
在地热资源中,岩浆热的重要性仅次于干热岩。据估算,在美国深度不到10公里的地壳中残存的熔融岩浆或部分熔融岩浆含有的热能量为5万~50万夸特。这种潜在岩浆热资源的估算值比美国矿物燃料的资源量要大,大致是美国年度能源总消耗量的650~6500倍。
干热岩和岩浆热资源加在一起,无疑是人类可以长期使用的宝贵财富。20世纪70年代初,将干热岩用作一种实际能源的概念几乎被视为一种纯科学幻想。在随后对美国芬顿山做了15年以上广泛的试验工作之后,这种概念的可行性已被证实。开发这种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促使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积极可行的计划。岩浆热能的开发试验工作也在积极展开。今后的目标是要克服现有的障碍,以便工业部门能够实际开发利用这种能源。可以预期,这种能源的实际利用对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将会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国家对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供应问题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尤其以俄罗斯最近几年的研究最为突出。长期以来俄罗斯许多地区是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的供水源。随着工业活动不断加强,地表水受污染的情形已屡见不鲜。据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的研究,如果恐怖组织对地表水系统进行攻击,比如施放各种毒剂和致病细菌,脆弱的现有饮用水系统将不堪一击,全部报废。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应当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做出长远规划。地下水是饮用水最安全的供水源,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8.开发新型替代品的原则
在人类发展史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先不被认为是矿产的东西后来变成了有用的矿产。比如人类在17世纪将煤用作燃料,到19世纪中期发现石油可取代煤用作燃料,到20世纪中期又发现铀是一种强大的能源。
大量事实说明,虽然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却是可以不断更替的。人类将以往认为的非矿产变成矿产的事例层出不穷,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开拓新型矿产资源应当成为今后扩大矿产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还要积极提倡和大力推行“发展代用材料”的思想及相关措施。长期以来,用一种材料取代另一种材料始终是工业部门的正常业务。代用材料的出现,不仅可以扩大资源,而且会使某些矿物原料失去实际意义。像资源短缺的白云母,可用相似性能的氧化物和蛭石等加以替代;由于研制成功一种玻璃纤维来代替天然资源奇缺的蓝石棉,使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取消了蓝石棉的战略储备;由于人造金刚石和其他超硬材料的出现,原属战略矿产资源的刚玉完全被取代了。一些国家正在利用有机合成方法生产各种合成材料以代替部分钢、铝、铜和其他短缺金属。当前,许多国家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发展代用材料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因此,在制定我国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时,应当把发展新型代用品作为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予以重视。
三、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开辟新的找矿领域
加大国内找矿工作的力度,是扩大我国矿产资源最切实可行的措施。
1.陆地找矿
我国陆地部分不同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同,以东部地区研究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与此相对应,矿产研究程度和找矿水平也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矿产分布深度有地表、浅部和深部之分。依此标准来看,我国东部地区虽然不排除找地表矿和浅部矿的可能性,但应以找深度较大的矿床为主;中部地区仍应注意找地表矿和浅部矿;西部地区找地表矿的潜力很大。
因此,从找矿潜力来看,并且考虑到我国建设战略西移的发展要求,必须确立并坚持贯彻东、中、西部相结合但以西部为主、中部次之、兼顾东部的方针。
西部地区虽然找矿前景极大,无论是能源(包括油气、煤、铀和地热)、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都不例外。但是,在全面大力开展找矿工作之前或同时,需要大力提高西部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包括消除1:20万比例尺国家地质图的空白区,以及对已老化或者质量不高的1:20万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更新,特别是对那些找矿前景好的地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测量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地质调查为普查、评价和矿床勘探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2.海区找矿
从陆地找矿转到海洋找矿,是我们今后扩大找矿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海岸线很长,沿岸可以找到各种重要的砂矿。我国四大海域的大陆架面积很大,已经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藏。可以坚信,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还会找到更多和更大的油气藏。在我国南海地区找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景乐观。
太平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金属矿产。锰结核的总储量约30000亿吨(而且每年大约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92亿吨;多金属软泥-热液硫化物矿床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调查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它含有铜、铅、锌、铁、锰、银、铀、钍等金属元素,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把加速勘探和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作为满足未来矿产资源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推测,在本世纪,海洋矿产将会成为解决人类矿物原料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我国除了抓紧大陆架的矿产勘查及开发之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太平洋底相关地段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做好开发利用这些矿产的前期准备及试采工作。
四、加强立法,促进地质工作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转换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驱动机制是计划驱动,决策方式是上级或单位领导决策,成果评审验收是达标评价,责任对象是对上级负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驱动机制是需求驱动,决策方式是民主和科学决策,成果评审验收是效益评价或价值评价,责任对象是对公众负责即对纳税人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体制下,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明显不同。当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地质工作管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法制要健全。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地质矿产工作管理缺乏法律方面的制约。因此,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必须抓紧地质工作管理方面的立法。俄罗斯地质部门一开始就做了这一重要工作,为以后地质工作管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国家的矿业法。至于说到更具体领域的立法,各国情况并不一致。总体上讲,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的制定,俄罗斯做得比较全面和系统。这种差别可能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欧各国的地质学家在欧洲地区开展地质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古生物鉴定、地层划分以及区域地质测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理念和共同遵循的准则,随着欧洲一些国家向外侵略扩张,将这些理念和准则带到了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其结果是,在都是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这些理念和准则成了许多国家地质工作中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规定。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做法,使得许多国家无须再对这些领域的工作进行立法。
我国和俄罗斯的情形与上述国家不同。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有40年左右,前苏联执行这种体制的时间达70多年之久。在这段时期里,从事地质工作的几代人(包括管理者在内)对上面提到的那些“约定俗成”规则以及对相关工作的法律问题都没有形成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约定俗成”的做法虽然在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发展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做出应有的及时反应,这种缺乏“时代感”的不变性使它在某些方面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另外一个问题是,它所具有的“灵活性”或“自由度”的可变空间过大)。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需要一定的时间。领导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了“领导拍板”的运作方式。要使领导决策转变为民主、科学决策,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领导决策和民主、科学决策的矛盾和斗争。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加强国家对地质工作管理的全面和系统立法就显得特别必要。只有这样,我国地质工作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
罗永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冯艳芳1 崔显岳 张瑞3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北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100011;3.黑龙江省林甸县东升水库,黑龙江大庆,16230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水环地质工作来说,无疑也是个非常难得和极其关键的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为水环地质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突出制约因素。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见图1)。在总人口9000多万的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区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1226万人的生存用水缺乏保障。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与此同时,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了特大型水位降落漏斗,导致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目前,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上海、杭嘉湖平原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苏锡常3市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别超过1.0米、2.0米和1.8米。地面沉降不仅使地势低洼的水网平原区内涝和洪涝加剧,而且引发13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造成大量的民房、厂房、校舍毁坏,同时,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容量之间的不适应,既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图1 我国城市供水现状图

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节约水资源、保护地质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水环地质工作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巨大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与水环地质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水环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与水环地质学相关的诸多领域亟须地质工作提供多元化、多方位服务。
城市水环地质工作,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布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城市垃圾、废弃物的污染调查和治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建立城市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质量监测、预报、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矿山水环地质工作亟待加强。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据统计,全国因采矿每年造成的灾害经济损失达4亿元以上,危及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5个。
农业水环地质工作,在开展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耕地土壤污染监测、地下水勘查、土壤水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用水等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服务。不但使农产品达到了优质、高产和低投入的预期目的,而且使农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产业化。
总之,充分发挥水环地质工作的超前性、全程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加贴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政府与社会公众对水环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
水环地质调查与政府工作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是政府管理与决策的重要基础。只有及时满足政府的需要,才能赢得政府各部门的支持,水环地质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与地质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但目前水环地质成果大多还是传统地质工作的半成品,非专业人员看不懂,不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因此,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发现有的水环地质工作成果,加强地质成果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实现全国中小比例尺各类水环地质图件、大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的数字化,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基础系列成果资料和数字化信息产品。要建立具有加工、分析、模拟功能的水环地质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及相关监测网站,通过信息网络向政府各部门及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环地学产品和科普地学信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要及时发布和宣传水环地质成果,使其能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深入到社会各界和人们的心目中,提高水环地质工作的社会影响,满足特定工作目的之所需。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水环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报纸上有一则报道《经济发展隐现缺水死穴》称:“如果你不亲身走进八百里沂蒙,你也许永远不会相信那一个个老农用一根粗粗的绳子把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滑到深深的井底,为的只是一瓢一瓢舀上两半桶略带泥沙的饮用水。如果你不走进陕西西安阎良区的关山镇农户,你也许永远看不到农户在锅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的一圈竟然是泛白的碱性沉淀物。这样的水他们已经喝了很多年。如果你不走进广东省高要市大湾镇朗尾村,你也许不会想到这里的村民喝着带着黄泥和腥臭味的鱼塘水,许多人患有肾结石和咽喉炎等疾病……
作为水环地质工作者,看到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不触目惊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喝不上健康清洁的饮用水,怎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更何谈建立和谐社会?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水环地质工作者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牢固信念,密切关注人们生存生活中对水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种种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质和居住环境的要求。开展贫困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紧急勘查工程和示范工程,指导和推进解决严重缺水区人畜饮水困难,改善缺水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不断深化水质研究,对地方病严重的地区进行换水和改水,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及充分、洁净的水资源供给;大力开展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预测和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编制地质—生态保护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指导;进行地质生态与环境调查、评价和保护工作,开展对人类生存有害物质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地质处置和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环境地球化学与人类健康、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化学定时炸弹”与生态关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地质生态环境保障。
五、科技进步将推进水环地质工作向现代化发展
近些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开始了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转变,普遍重视把高新技术引入地质工作,推进地质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水环地质学是一门传统学科,既有丰富经验和长期知识积累的有利一面,又面临着知识创新及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
科技进步是水环地质工作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我国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多重压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发展中部战略的实施,更加重了水环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解决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历史责任。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除少数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已远远超出现有的水环地质科学知识和技术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获取新的科学信息,增进对地球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重视造成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前沿性、基础性水环地质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水环地质调查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提高水环地质调查科技水平。加强水环地质科研与调查的统一部署,促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同时,大规模、高强度地应用高新技术,借以提高水环地质工作的设计、施工、监测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水平。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近几年,全国和地方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有了重大进展,使得水资源实时配置更为科学化。另外,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等高新技术,在水环地质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运用于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减灾和大型水利工程等领域,以实现监测监控、预警预报、灾情评估等水环地质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泽九,方克定,陆春榕等.对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1世纪初我国地质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1]冯艳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崔显岳,北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程师。
[3]张瑞,黑龙江省林甸县东升水库,工程师。

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答:而开展城市地质工作,正是解决这些城市地质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实现城市与地质环境和谐发展的需求。 如上所述,深圳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启动的时机已经成熟,该项工作可以为城市新一轮的发展、地下空间资源的空前开发热潮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并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服务。 建议深圳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应在市政府...

加强海洋地质勘查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答: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以上,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勘查、研究、开发的重要对象之一。海洋地质工作采用地质和地球的物理综合手段,采集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层的地质构造等地质信息,为海洋地质研究、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灾害研究...

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答:分布规律和预测与评价研究,复杂条件下资源的勘查、探测、开发和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环境与工程探测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使本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定位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答:英国地质调查局是英国国家研究机构,隶属于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其主要业务工作包括3大块:核心战略科学计划、合作伙伴计划和委托计划。其中,核心战略科学计划是英国地质调查局的主业,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出资,即国家政府科学预算,这决定了英国地质调查局将实施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任务,实现战略环境知识和数据的获取、分...

铜川矿区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答: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地压占、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等,影响...

对大地质观指导下的大地质工作的思考
答:所谓大地质观,不再是一种单纯追求以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理念,而是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地质工作理念。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树立科学的大地质观,才能使我国地质工作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地质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扩大服务领...

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框架
答:逐步部署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建实一个覆盖我国人口密集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国家重点产粮区、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部署和调整区的专业监测网络。 借助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重大地质调查专项研究工作,系统提升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预报预警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

城市地质与城市地质工作
答:城市基础地质一般指城市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环境等。由于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加之许多城市诞生于现代地质学产生之前,除少数新建城市选址时考虑了地质环境的因素外,多数城市的基础地质资料都是逐渐积累的。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城市基础地质研究尚属空白,1983年前我国地质工作重心在于矿...

地质工作规律与地质预算体系
答:但是,目前在我国财政预算体系中对地质工作的地位并没有与其相应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协调。特别是在1999 年地勘队伍体制改革以来,一段时间内地质工作大幅度地被削弱 ( 无论是基础性的,还是战略性的矿产勘查) ,其影响在过后的几年内已经显现出来,基础地质资料服务落后,矿产资源...

世界主要国家地调局的定位和使命
答:英国地调局也提出 2000 年后的新战略是要为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石,强调英国地调局要加强环境、自然资源和灾害的管理。但是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其国内矿业活动不够活跃,其地质调查机构仍把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作为重要工作,以提高地质工作程度,降低企业开展矿产勘查的风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