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油气地质地位和意义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异同

作者&投稿:郎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历程

在过去近150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中,人们一直心存这样的疑问:油气资源是否会很快枯竭?实践证明油气储产量每年仍然在增加。近年来成为勘探焦点的非常规油气在勘探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国外很早就注意到了非常规油气及其地质特征(表1-5),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连续型油气。最早认知的连续型气藏属于致密砂岩气藏,1927年发现于美国的圣胡安盆地,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投入开发,当时称之为隐蔽气藏。1950年Silver提到该盆地缺乏边底水、且白垩系中普遍含气两个重要特征。70年代,许多研究者对这种特殊类型的气藏进行了多种机理的解释,提出了孤立(孔隙)体圈闭气藏、地层-成岩圈闭气藏、水动力圈闭气藏、水封型圈闭气藏等观点。1976年在加拿大西部阿尔伯达盆地发现了埃尔姆沃斯巨型深盆气藏,直到1979年,Masters在对Elmworth、MilkRiver和Blanco气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深盆气(deep basin gas)概念。1986年,Rose等在研究Raton盆地时,首先采用了“盆地中心气”(basin center gas)这一术语。Law等对“致密砂岩气”(tight sand gas或tight gas sands)进行了研究。1995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提出了“连续油气聚集”的概念(Schmoker,2005),突出强调连续气藏是受水柱影响不强烈的大气藏,气体富集与水对气体的浮力无直接关系,并且不是由下倾方向气水界面圈定的离散、可数的气田群组成。1996年,Schmoker正式使用了“连续气藏”这个概念。2006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提出:深层气(deep gas)、页岩气(shale gas)、致密砂岩气(tight gas sands)、煤层气(coal-bed methane)、浅层砂岩生物气(shallowmicrobial gas sands)、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methane clathrate))为6种非常规天然气(unconventional gas),统称为连续气(continuous gas)。

非常规油气概念中的“非常规”涵义是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主要根据一些特殊的标准来划分,如最大基质渗透率、特殊的监管现状、需要特殊的工艺技术或难进入的区域(如极地或深水),但这些标准将会随着油气工业的进步而变化(Schmoker,2002),且不同的人对“非常规”的理解不同。连续油气藏一般性地质特征为:缺少明显的盖层和圈闭,弥漫式富油或气,大范围分布,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异常压力,与源岩距离较近;其开采特征为:采收率较低,缺少真正的空井,开发依靠裂缝渗透率,“甜点”具有相对高产特征但钻井偶尔也会出现“成功或失败”(Schmoker et al.,1996)。尽管所有钻进连续油(气)藏的井都会钻遇含油(气)储层,但是很多井可能缺少经济价值(Schmoker,2005)。

中国对非常规油气的研究和勘探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相继出现了深盆气(金之钧等,2003)、根缘气(张金川等,2003)、深盆油(侯启军等,2006)、向斜油(吴河勇等,2007)等概念。邹才能(2009)针对中国广泛分布的沁水煤层气、四川页岩气、川陕致密砂岩气、松辽和鄂尔多斯致密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提出了“连续型油气藏(场)”的概念,并揭示了其运移、渗流和聚集机理。

21世纪以来,随着石油勘探从常规油气藏延伸到非常规油气藏领域,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显著,主要表现在油气的储集空间微观结构研究方面,储层研究尺度已从微米级扩展到纳米级。研究表明,页岩中主要发育有机质、粒间、粒内3种主要纳米级孔隙,渗透率极低。

二、非常规油气战略地位

非常规油气藏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据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和美国能源部的统计,目前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合计为4495×108t,其中,页岩油2770×108t,天然沥青1067×108t,重油658×108t,非常规石油资源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石油产量快速上升,2008年较2001年增长近一倍,已经超过6000×104t(图1-8)。据统计,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规模合计为3922×1012m3,其中,水合物3000×1012m3,页岩气456×1012m3,煤层气256×1012m3,致密气210×1012m3,非常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8.3倍;全球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快速上升,已占到天然气产量的18%(图1-9)。

图1-8 全球非常规石油产量变化

北美地区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非常规油气对其油气储量、产量的贡献和增长趋势,反映出非常规油气在未来油气战略中的地位。2000~2008年,北美地台区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藏的发现(表1-6)是全球连续型油气获得的重大突破(Hilletal.,2007)。美国已实现了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2009年产量分别达到1890×108m3、576×108m3和930×108m3(据EIA统计),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约占美国当年天然气总产量的55%,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图1-10)。北美Bakken致密砂岩油也实现了规模开发,2009年致密油产量达到1230×104t,较2008年增加了240×104t;EagleFord致密灰岩油,也取得重大发现,都成为继北美页岩气之后又一热点勘探开发领域。

图1-9 全球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变化

表1-6 2000~2008年北美地台区页岩气藏的发现统计

图1-10 1998~2008年美国天然气产量组成

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90%的大洋水域属于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潜在赋存区域,资源量大。据估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是所有已知化石燃料资源量的2倍多,且具有埋藏浅、分布广、能源密度大的优点。目前认为,通过热激法、降压法和化学试剂法等可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因此,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未来的能源”、“21世纪的能源”等。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在未来油气工业中将占据重要地位。据新一轮资源评价成果,全国页岩油资源量为476×108t,油砂油资源量为59.7×108t,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012m3(埋深小于2000m)。我国拥有丰富的致密油、致密气、页岩气、油页岩、重油沥青等非常规油气资源。

三、非常规油气战略突破及意义

众所周知,非常规油气是现今无法用常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的资源。其特点是资源总量大,技术要求高,物性差,一般空气渗透率<1×10-3μm2,孔隙度<10%。其资源开发需要具备必需的技术、经济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放油气,推动非常规资源转为常规资源。

近年来,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致密气、煤层气已成为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致密油成为全球非常规石油勘探的亮点领域,页岩气成为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战略突破。尤其是北美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球的27.2%,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产区。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发展迅速,非常规气产量比例已达50%。美国1970年天然气总产量突破6000×108m3,1973年达高峰的6400×108m3,之后20年产量持续下降,2009年总产量再上6000×108m3,主要是非常规天然气的贡献(图1-11)。其最早突破的是致密气,其次是煤层气,再次是页岩气。

图1-11 美国历年天然气产量变化

全球非常规油气突破带来如下重要启示:一是非常规油气开发要分层次开展,并要先行开展工业化试验;二是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是推动非常规油气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政策扶持与油气价格上涨为非常规油气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四是重大领域突破需要长期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准备;五是认识的误区,就是勘探的禁区,解放思想,才能解放油气,才能推动非常规资源转为常规资源。以页岩气为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突破在资源增加、成藏理论和开发技术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勘探领域的拓展和油气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①突破了资源禁区,增加了资源类型与资源量,常规勘探中将页岩作为非储层考虑,忽视了其作为源储一体式的有效资源量;②突破了传统成藏理论,突破了常规储层存在下限和传统圈闭成藏的观点,证实具有纳米级孔喉的储集层也能聚集天然气;③突破了非常规技术,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升级换代,带动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的发展,推动致密油气、页岩油等非常规资源成为常规资源。

1.致密气已成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全球致密气开发最早,约占非常规气产量的75%。目前,美国已在23个盆地发现了900多个致密气田,可采资源量13×1012m3,可采储量5×1012m3,生产井超过10万口,2009年产量1890×108m3。致密气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地质认识的进步和压裂技术的突破。

我国已在鄂尔多斯、四川、吐哈等盆地发现了丰富的致密气资源,目前致密气储量、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0%左右。对我国7个主要盆地的评价结果显示,致密气有利勘探面积27×104km2,资源量约(9~12)×1012m3,是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现实领域。

2.致密油成为全球非常规石油勘探的亮点领域

北美巴肯致密油是国外继页岩气突破后的又一热点领域,致密油还被称为“黑金”。2006年发现者Findley获AAPG年度杰出勘探家奖。2008年,巴肯致密油实现了规模开发,被确定为全球十大发现之一。储层是夹持在生油岩中的粉-细砂岩、碳酸盐岩等,巴肯油藏面积7×104km2,埋深2590~3200m,云质粉砂岩厚5~10m,渗透率(0.1~1)×10-3μm2,孔隙度10%~13%,油质轻API41°~44°,资源量566×108t左右(USGS)。目前北美已发现致密油盆地19个,主力致密油产层4套,如Bakken致密砂岩、Eagle Ford致密灰岩等,已探明可采储量6.4×108t,2009年产量1230×104t。北美致密油的规模发展主要得益于2005年之后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规模应用,水平井初始产油500t/d,稳产15~25t/d,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开发。

我国致密油分布广,重点包括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鄂尔多斯长7段致密砂岩、渤海湾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酒泉盆地白垩系泥灰岩、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云质岩等,具有形成大规模致密油的地质条件。

3.煤层气已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据估计,世界上目前已落实的煤层气总资源约(91~260)×1012m3,最新统计结果是256.1×1012m3(Oil & GasJournal on Line,2007)。2001年美国天然气研究所公布的美国煤层气资源为21.19×1012m3,俄罗斯煤层气资源量为(17~113)×1012m3。世界主要产煤国都十分重视开发煤层气,目前在世界上74个含煤国家中,已有35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的研发,其中约半数进行了煤层气专项勘探和测试。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开始进行地面煤层气开采并获得成功,从1983年到1995年的12年间,煤层气年产量从1.7×108m3猛增到250×108m3,迅速形成了产业化规模。2005年产量已超过500×108m3,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8%~10%,成为美国重要的能源资源,美国的煤层气工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加拿大从1978年开始进行煤层气开采试验,2002年煤层气年产量约1×108m3,2004年增加到15.5×108m3,预计2020年可达到207×108m3,2024年将为310×108m3。澳大利亚自1996年以来到2004年已年产煤层气12.85×108m3。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开发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几个二叠系-三叠系含煤盆地中,包括悉尼、刚尼达、加利利、波恩等,其中78%的煤层气产量来自昆士兰的波恩盆地。

我国煤层气开发起步较晚,自1994年开始煤层气专项勘探以来,仅在沁水盆地实现了煤层气工业产量,目前我国正步入煤层气开发突破阶段,2010年我国煤层气生产能力达到25×108m3,将实现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他一些国家,如捷克、波兰、比利时、英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津巴布韦等也从事煤层气的评价和勘探,总体而言,尚不能大规模开发煤层气。2007年世界煤层气产量约为700×108m3,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世界煤层气生产大国,美国产量约为540×108m3,加拿大产量近100×108m3,澳大利亚产量为50×108m3左右。

4.页岩气成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场页岩气“革命”,页岩气突破的作用在于:增加资源类型与资源量,突破常规储层下限和传统圈闭成藏观念,带动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的发展,实现油气开采瓶颈技术的升级换代。2006年北美页岩气产量突破200×108m3,2009年突破900×108m3。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2003年之后水平井及压裂技术的突破。目前北美已形成Barnett、Fayetteville、Haynesville等8个重要的页岩气产区,探明可采储量约1×1012m3,2009年产量1000×108m3,其中美国页岩气产量930×108m3,加拿大页岩气产量70×108m3。页岩中主要发育100~200nm级孔隙,早期钻探证实页岩几乎没有渗透率,通过水平井压裂实现“人造”渗透率,形成页岩“人造气”。

中国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3种类型页岩,其中海相页岩气为最现实,四川南部下古生界是近期突破的核心区。我国页岩气勘探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区域研究优选了核心区,首次发现了威201井纳米级孔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设立的长宁、昭通等中国第一批页岩气工业化示范区进展顺利并获重要发现。但是,中国页岩气具热演化高、埋藏较深、地面复杂、水资源缺乏等特殊性,在勘探开发中应引起特别重视。

在油气勘探历史中,认识的误区,就是勘探的禁区。常规思想,找不到非常规油气,连续型油气藏的认识突破了常规不连续,更突破了勘探禁区。



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

(1)源储共存
烃源岩与储层一般共生或共存。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是指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滞留于烃源岩层系内部形成油气聚集,包括泥页岩气、泥页岩油和煤层气等;源储接触型油气聚集是指与烃源岩层系共生的各类致密储集层中聚集的油气,包括致密岩油和致密岩气。
从常规圈闭油气藏到常规油气聚集区带,再到非常规油气聚集层系,代表了油气勘探开发对象的变迁。单个圈闭中如果聚集并保存油气则成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是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地层变化带控制的、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藏)的总和,强调了油气藏边界的概念和作用;非常规油气聚集层系是储集于大面积源储共生层系纳米级孔喉系统等储集空间中的连续型油气聚集,以及储集于致密碳酸盐岩缝洞等储集空间中的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突破了带状分布和油气藏的理念,无明显“藏”边界。
(2)运聚特征
非常规油气聚集单元是大面积储集层,不存在明显的圈闭和盖层。非常规油气运聚过程中,区域水动力影响较小,水柱压力与浮力在油气运聚过程中的作用局限,以扩散作用等非达西渗流为主,油气水分异差,但“甜点区”油气运移主要受浮力控制。源储一体型油气主要是滞留聚集,源储接触型油气主要靠渗透扩散。运聚动力为烃源者排烃压力,运聚阻力为毛细管压力,两者耦合控制油气边界或范围。
非常规油气聚集运移距离一般较短,为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其中煤层气、泥页岩油气“生-储-盖”三位一体,基本上生烃后就地存储;致密砂岩油气存在一定程度二次运移,但渗滤扩散作用是油气运移主要方式。
(3)储集层特征
非常规油气聚集储集层的纳米级孔喉系统较为发育,如致密砂岩气储集层孔喉直径主要为25~700nm;致密砂岩油储集层以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长6油层组为代表,孔喉直径主要为60~800nm;致密灰岩油储集层以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代表,孔喉直径主要为50~800nm。
纳米级孔喉系统导致储集层致密、物性差,一般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为10-6×10-3~1×10-3μm2,断裂带发育处伴有微裂缝,储集层物性变好,如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盒8段(24282个数据)平均孔隙度为7.34%、渗透率为0.63×10-3μm2,山1段平均孔隙度7.04%、渗透率为0.38×10-3μm2(8141个数据)。泥页岩油气储集层更加致密,孔隙度一般为4%~6%,渗透率小于10-4×10-3μm2,处于断裂带或裂缝发育带的泥页岩储集层渗透率则有所增加。
(4)分布特征
非常规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斜坡等负向构造单元,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局部富集,突破了传统二级构造带控制油气分布概念,有效勘探范围可扩展至全盆地,油气具有大面积分布、丰度不均一特征。源储一体或储集体大范围连续分布、圈闭无形或隐形决定了非常规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油气聚集边界不显著,易形成大油气区或层系。如泥页岩油气自生自储,没有明确圈闭界限与气水界面(郝丽等,2007;何家雄等,2009;何红梅等,2002)。源储直接接触的盆地中心及斜坡区油气聚集,空间分布具有“连续性”,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致密岩油和上古生界致密岩气平面上连续分布。
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主要取决于优质烃源岩层、大面积储集层、源储共生3个关键要素。
(5)渗流特征
一般无自然工业产量、非达西渗流是非常规油气聚集的典型特征之一。以致密砂岩为例,渗流机理受孔渗条件和含水饱和度控制,存在达西流和非达西流双重渗流机理,广泛存在非达西渗流现象,其聚集过程显示出“整体性推进、地毯式运聚”的运移机制。碳酸盐岩中连通的缝洞体、致密砂岩中的溶蚀相带或裂缝带是油气富集的“甜点区”。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在圈闭条件、储层特征、源储配置、成藏特征、渗流机理、分布和聚集等方面与传统石油地质学存在明显差异(表1-3)。

图1-5 全球油气田发现与储量规模变化


图1-6 全球油气田发现地表条件统计

表1-3 非常规石油地质与传统石油地质的区别


一、常规油气地质
自1917年石油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其理论发展经历了油气苗现象→背斜理论→圈闭理论→油气藏理论。这里的油气藏是指常规意义上的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聚集,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以常规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圈闭是研究的核心。
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通常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油气形成、分布、富集三大基本的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常规圈闭的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油气运聚为一次或初次和二次运移,浮力作用是聚集成藏的显著特征,遵循达西渗流规律。
常规构造与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在圈闭、储层、源储组合、运移、渗流、聚集等方面,与非常规连续型和断续型油气藏有本质区别(表1-4;图1-7)。
表1-4 连续型油气藏与常规圈闭油气藏的差异



图1-7 油气资源类型与聚集方式

二、非常规油气地质
非常规油气是相对于常规油气而提出。非常规油气主要指连续型分布的油气,无明确圈闭与盖层界限,流体分异差,无统一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含油气饱和度差异大,油气水常多相共存。具有连续型和断续型两种分布模式。非常规气包括深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浅层生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典型非常规油气,也包括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非常规储层中的油气。
连续型油气藏具备两个相同的关键地质特征:一是无明显圈闭界限,大规模储集体连续普遍含油气;二是浮力不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动力,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无统一压力系统。控制这两个地质特征的核心因素是纳米级微孔喉,主要是100~500nm的孔喉,起着连通作用,控制着连续性聚集机理。连续型油气与传统意义的单个常规圈闭油气藏在形成机理、分布特征和评价技术上有本质区别,它们主要受储层的孔喉直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烃源岩的残余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因素控制,最终形成不同丰度的油气藏类型。据统计,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6段致密砂岩油藏,小于1μm的微孔喉占95%,主要是40~1000nm的孔喉,占60%。
断续型油气藏,如塔里木盆地部分碳酸盐岩油气藏,为准层状缝洞风化淋滤体系,无明显圈闭界限的孔洞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水单元,多期成油,晚期注气,多期调整,油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压力系统,无统一边底水界限和深度,上油下气,上水下油,每个孔缝洞体系油气水容量与产量变化很大。
非常规石油地质在连续型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分类、研究内容和研究评价方法等方面与常规油气地质有明显不同。
1.非常规油气分类
连续型油气没有明确的圈闭界限和形态,不能像常规油气藏那样基于圈闭进行分类,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提出连续型油气藏的分类方案。以往研究非常规油气,是据当时勘探发现所涉及的领域和类型,指出非常规油气包括致密砂岩油气、油砂、煤层气、页岩油气、气水合物等类型。本书根据连续型油气藏的圈闭油气藏本质特征,初步提出几种分类方案:根据储集岩类型,可分为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火山岩孔缝油气、变质岩裂缝型油气、煤层气和水合物等;根据油气成因,也可分为热成因油气藏、生物成因油气藏和混合成因油气藏;根据油气赋存状态,可分为吸附型、游离型和混合型。
2.主要研究内容
连续型油气由于其特殊地质特征,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不像常规油气藏那样针对生、储、盖、运、圈、保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过程。除在某些方面与常规油气藏类似外,如烃源岩和储集层等成藏静态要素的地质评价,连续型油气藏重点突出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层、非常规成藏、非常规技术等的研究、评价、开发和发展战略。
3.研究方法与技术
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是连续型油气成藏与分布,在研究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和勘探开发过程中,除运用常规的一些研究方法外,还需要采用一些针对性的特殊方法,如叠前储层预测、水平井压裂、微地震、资源空间分布预测等。连续型油气藏具有与常规油气藏完全不同的资源评价方法,目前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了连续型油气藏资源评价的FORSPAN模型等方法。
4.勘探潜力与阶段
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资源现今无法用常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其特点是资源总量大,技术要求高,一般空气渗透率<1×10-3μm2,孔隙度<10%,其发展要具备必需的特殊技术、经济条件。据初步统计,经过一次运移聚集进入储集体中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量约占20%~30%,如源-储邻接的低孔渗-致密砂岩油气(四川须家河组、鄂尔多斯延长组、上古生界、松辽白垩系扶杨油层等的大部分油气),这些领域勘探潜力很大,一般在勘探中期进行勘探开发;油气未经充分运移,保存在源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量约占30%~50%,如煤层气、泥页岩油气、油页岩等,一般在勘探的中晚期开发。常规油气占总资源的20%左右,非常规油气占总资源的80%左右。
表1-5 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国内、外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模式与聚集规律
答: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一般从深层、浅层至地表呈现常规轻质油、稠油、油砂的分布规律 (吴元燕,2002)。而车排子地区原油从上到下,依次为天然气、轻质油、略降解油、一类普通稠油、二类普通稠油,呈现为油气的反序分布。分析车排子地区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应是该区油气多期成藏与多次改造调整所造成的,早期成藏后...

水文地质区带的划分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答:我国石油水文地质工作者在研究水文地质区带时,都力图结合具体含油气盆地的实际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依据提出许多有意义的方案(表5-5)。 从上述实例可知,含油气盆地内地下水,从盆地边缘向内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都存在着水动力条件与水化学环境相匹配的水文地质分区、分带现象。我国水文地质区带应用与研究,...

全球油气勘探现状与趋势
答:向斜部位与盆地中心成藏地质条件相似,是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发育的有利区。气源灶呈广覆式分布,大面积叠置砂体与烃源层紧密接触,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有利于发育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 (4)冻土带与海洋深水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陆地永冻层和海底沉积层。高寒地带、高...

我国常规油气资源总量有多少?具体什么情况?
答:我国常规油气资源总量丰富,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于石油。全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1085亿吨、可采资源量268亿吨,已累计探明360亿吨,探明程度33%。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40万亿立方米;已累计探明12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18%。

塔中地区顺7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答:天然气组分C2/C3值为2.8,C2/iC4为11.39,结合δ13C1(-51.7‰)非常低的特征,判断凝析气是由原油热解生成的;原油以饱和烃组分为主,基本检测不到生标化合物,金刚烷和C29ααα20R甾烷的含量表明顺7井原油的裂解程度达70%左右;综合原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及塔中地区的石油地质情况,认为发生裂解的原油应来自寒武系...

奥里诺科重油带卡拉沃沃油气田石油地质特征
答:摘要:委内瑞拉是世界上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目前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约占欧 佩克产量的10%,其中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奥里诺科重油带(Orinoco heavy oil belt)其可采储量为236 BBO(占全球总量的54.4%),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油富集带。卡拉沃沃(Carabobo)油气田位于重油带最 东部,地质储量为261×108t,重油...

油气资源评价一些问题的思考
答:然而,油气资源评价并非已发展得至善至美,它还需要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或挑战。 (1)油气资源评价早期对象主要是石油,当时对少量伴生气一般是折算为当量石油来处理的,所以,评价理论与方法是在石油地质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天然气,包括致密砂岩气、煤层气、水溶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已逐渐...

中国现代几次油气地质理论突破与油气田发现的关系
答:这对加强我国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丰富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完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和认识,建立健全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进一步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研究,指导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羌塘盆地是大型高原叠合盆地,沉积厚度大,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集岩,具备封盖和保存条件,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

珠江口盆地发现5000万方油气田有何意义?
答:1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宣布,近日自然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公室审定惠州26-6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为5000万方油当量,中国海油称这一发现将有效增强华南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地质储量分预测储量、控制储量以及探明储量。探明地质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井评价钻探证实...

中国石化新层系新类型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这将对勘探开发有何意义?
答:首先是对于促进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有重要意义。常规油气方面,深化四川盆地山前带、致密储层、下组合、不整合四大区域关键技术和高产富集带研究。页岩气方面,继续重点开展页岩气各地质要素随埋深的变化规律、新地层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测井评价技术、盆地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复杂构造区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