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居隆庵铀矿床

作者&投稿:允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谢国发 姚亦军 李芳 刘牛明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江西 鹰潭 335001)

[摘要]居隆庵铀矿床为相山矿田内的又一大型铀矿床,现已为相山铀资源大基地开发利用。它的发现、发展至今已经历半个多世纪,在各个找矿阶段过程中,不断总结其成矿规律,提升地质认识,不仅使该矿床规模逐步扩大,更为值得肯定的是该矿床成果为相山矿田下一步找矿启示意义重大。

[关键词]居隆庵铀矿床;居隆庵式赋矿规律;三面交汇

1 发现和勘查过程

居隆庵铀矿床位于赣杭火山岩型铀成矿带西南段的相山铀矿田的西部(图1),为原三〇九队六分队于1957年进行1∶5万地面伽马普查时发现。1968年以前,原华东六〇八队二队在该区做过1∶1万和部分1∶2000地面伽马普查,发现有7、13、14号等3条矿带,并进行了少量的地表揭露工作,提交有7、13、14号矿带的揭露评价报告和书堂矿点地质总结报告。从1969年开始,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继续在原工作基础上进行找矿勘查工作,经过近30年的努力,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扩大找矿成果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现已使居隆庵铀矿床发展成为大型铀矿床,并且矿床还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矿床的勘查历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查揭露,就矿找矿,勘查地表矿体。

从1969年开始,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接着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在居隆庵地区(菱形地块)进行了1∶2000地面伽马和爱曼测量,并进行了1∶2000地质填图和部分地段的普通物探工作,发现矿化裂隙和铀异常点带星罗棋布,先后共找到了22条矿带(图2),并进行了较充分的地表揭露,提交了揭露点报告。

从1972年开始对各个矿带进行深部揭露评价工作。工作初期,根据矿田成矿规律结合地表分布较多异常点带,首先选择F5、F6含矿裂隙带进行评价,寻找构造交叉部位的矿体,接着又对1、2、4、5、6、7、8、9、10、19、20号等共11条矿带进行了深部揭露评价,同时开展了地质构造填图和构造与矿化关系的科研工作,加深了对F7和F6成矿远景的认识,选择以7号和6号矿带为主进行了深部揭露工作,至1975年5月共投入钻探工作量2.34×104 m,局部达到80m×80m或80m×160m的控制程度,肯定了7、5、6、8、13、14号等矿带具有一定远景,于1975年5月提交了《6124矿床基地报告》,成为了小型矿床。

图1 相山矿田地质略图

1—砂砾岩;2—碎斑熔岩、晶屑玻屑凝灰岩;3—流纹英安岩、熔结凝灰岩、砂砾岩;4—砂砾岩、砂岩;5—变质岩;6—次斑状花岗岩;7、8—花岗岩;9—火山颈(推测);10—断裂;11—矿床

第二阶段:研究断裂构造,勘查主断裂中矿体。

居隆庵菱形地块范围内异常点带众多,含矿裂隙构造遍布,但根据地表揭露资料对11个矿带进行深部评价,成果不尽人意,多是些小矿化裂隙和异常矿脉。为了尽快弄清含矿构造性质和矿化富集特点,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另一方面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野外调查,开展构造填图,收集准确素材,探求确切认识,以期指导找矿扩大。经过工作,依据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构造与矿化关系图及素描图等共40幅,加深了对近南北向构造的认识,确认了近南北向的F7是规模较大的含矿构造破碎带或破裂带,其走向延伸长达2500m,倾向延伸也达500m以上,在F7构造带中赋存的矿体长者达250m,但平行矿体甚少且短小。鉴于对F7的认识,该矿床进入了主断裂控矿的工作阶段,主要是控制和勘查7号矿带,并将F7旁侧的19、20、22、10号矿带归入7号矿带一并勘查,重点是F7中的矿体(图3),在41~48线地段工程控制程度达到40m×50m,断裂中矿体基本圈定,于1981年6月提交了《6124矿床最终储量报告》,使7号带成为小型铀矿床。

第三阶段:综合分析,大胆实践,确认了深部隐伏矿组的帚状展布特征。

1981年提交《6124矿床最终储量报告》之后,继续进行了7号带的深部控制工作,并使矿床有了扩大,深部在F7主断裂旁侧出现了群脉型矿体。这种从上到下的变化是如何造成的?沿走向又有何变化?带着这类问题,我们在1986年开始了深部含矿构造特征的研究。

图2 居隆庵地区构造示意图

1一华夏式断裂构造;2—含矿断裂构造;3—含矿裂隙

为此,我们在以往构造填图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地表调查和钻孔资料的分析研究。经过清理,在地表见F7断裂最宽处为2.10m,一般不到1m,最窄处仅为0.1m;同时我们又将当时揭见F7断裂的72个钻孔资料逐一进行了主断裂和次级裂隙构造特征的分类整理,得出了钻孔编录见F7断裂的数据:钻孔见F7的最大厚度为12.83m,平均厚度为6.26m,最窄处见厚仅0.1m。此外,我们还进行了钻孔见工业矿和矿化蚀变裂隙构造轴心夹角的统计整理,结果显示了从上到下出现系统的轴心夹角趋大的现象,表明了含矿构造由陡直趋于变缓的特征。利用这些资料编制了系统的对比图件和一些不同观点的各类零星图件。通过研究对比,基本确认了居隆庵矿床7号带含矿构造具有在纵向上向北撒开、向南收敛,垂向上向下撒开、向上收敛的帚状展布特点(图4)。根据这一认识,使矿床的找矿扩大取得了好的成果,而且还指导了工程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找矿效果,使7号带成为了中型铀矿床。

图3 居隆庵矿床41线剖面示意图

1—碎斑熔岩;2—断裂构造;3—矿体;4—钻孔

图4 主断裂与次级断裂、裂隙呈帚状形态展布示意图

1—碎斑熔岩;2—砂岩;3—流纹英安岩;4—矿体;5—断裂

第四阶段:深部探索,勘查断裂与组间界面复合部位的矿组。

一般地说,不同岩性界面通常在外动力作用下易产生构造形变,产生构造裂隙破碎带,是矿化的有利部位。相山打鼓顶组与鹅湖岭组之间的界面,在成矿期构造活动活跃的区段也是如此,这在相山其他矿床的勘查成果得到了证实。但居隆庵矿床深部的组间界面是如何展布的?在什么部位有矿化富集呢?围绕这个认识,我们首先对相山矿田西部已有的组间界面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确认矿床深部存在组间界面,并且当时的钻机能够揭见。遂设计钻孔进行探索,揭见到深部的组间界面,但见矿情况不太好;进一步从成矿条件分析,组间界面要赋矿除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外,更要有一个合适的矿液运移通道,而矿床中的F7断裂具备这种条件。因此推测在F7断裂通过组间界面的部位可能对成矿最为有利。根据这种认识,设计深孔探查这一部位,见到了较好的工业矿组(图5)。我们将这种断裂与组间界面交汇的有利部位,称为“断裂与组间界面复合部位”。运用这一认识,在矿床勘查中紧扣这一部位进行找矿,到1992年暂停工作,编制《居隆庵铀矿床7号带普查地质报告》时,居隆庵铀矿床成为相山矿田的又一个大型铀矿床。

图5 居隆庵矿床48线剖面示意图

1—碎斑熔岩;2—晶玻屑凝灰岩;3—流纹英安岩;4—实测及推测地层界线;5—断裂构造;6—工业矿体

第五阶段:加强研究,深化认识,运用规律,扩大矿床。

从2006年开始,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对居隆庵7 号矿带部署了详查工作,范围为44线至70线。项目名称为《居隆庵铀矿床44~70线详查》。在详查过程中,除了提高资源量类别外,还着重把控矿主断裂、组间界面、帚状展布特征、断裂与组间界面复合部位等控矿规律融合在一起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找出不同地段、不同条件下的矿化富集部位和富铀矿组,优化设计,不仅达到了详查设计要求,还使矿床规模有了扩大。

居隆庵铀矿床在普查阶段找到了F7断裂与组间界面复合部位赋矿的规律,但所见的矿组基本上都是赋存在组间界面上的碎斑熔岩中,而流纹英安岩中见矿很少。根据相山矿田组间界面两侧都赋矿的规律,加强了流纹英安岩中赋矿的追控,设计深孔,在组间界面的流纹英安岩中见到了好的矿组(图6),使矿床有了扩大。

对于组间界面,除了在与主断裂交汇部位赋矿外,在研究中根据矿组呈帚状展布的特点,分析含矿构造向外撒开应偏离主断裂,并受组间界面影响,可能在有利部位,例如组间界面隆凹的形变部位赋矿。因而选择剖面进行控制,在离开断裂的组间界面部位见到了成群的富铀矿组(图7)。这种主要分布在组间界面处的矿组,除了主断裂提供了有利条件外,组间界面明显地对矿化富集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找到了受组间界面控制的矿组,使矿床又得以扩大,并且沿走、倾向还有发展前景,通过进一步的找矿勘查,矿床规模有望扩大为特大型。

2 矿床基本特征

居隆庵铀矿床位于相山矿田西部,处于北东向芜头-小陂、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与北西向石城-书堂、河元背-石洞断裂构造所圈围组成的居隆庵菱形断块内(图1,图2),该断块面积约10km2。现已查明,居隆庵菱形断块是相山矿田中戴坊-邹家山-云际东西向基底断陷带中相对隆起的构造圈闭型断块,是伴随火山塌陷构造活动、断裂构造活动和次级裂隙构造特别发育的断块,是次火山岩沿基底界面和组间界面贯入的断块,它为含矿热液的迁移汇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6 居隆庵矿床58线剖面示意图

1—碎斑熔岩;2—晶玻屑凝灰岩;3—流纹英安岩;4—砂岩;5—片岩;6—地层界线;7—断裂;8—工业矿体

图7 居隆庵矿床64线剖面示意图

1—碎斑熔岩;2—晶玻屑凝灰岩;3—流纹英安岩;4—砂岩;5—片岩;6—地层界线;7—断裂;8—工业矿体

2.1 地层、岩石

居隆庵铀矿床的地层、岩石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基底为中元古界变质岩;盖层为上侏罗统鹅湖岭组、打鼓顶组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局部夹陆相碎屑沉积岩(图8)。矿床范围内,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碎斑熔岩大面积出露地表,深部与下伏地层呈熔岩覆盖接触,该层厚度在菱形断块范围内变化较大,北部厚度在局部仅数十米,南部厚250~1000m不等,局部大于1000m。其他地层主要见干深部,地表偶见零星出露。

2.2 地质构造

居隆庵菱形断块内发育一系列呈等间距(350~400m)分布的近南北向断裂、裂隙构造,还有北东向断裂以及近东西向塌陷构造。居隆庵铀矿床受其中的近南北向断裂F7控制。

F7断裂出露地表,全长2500 m,是居隆庵铀矿床的主干断裂,沿走、倾向均具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特点,呈侧列式展布,走向345°~355°,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为75°~85°,表现为张扭性质,具多期次继承性活动,并以构造破碎带产出为特点,一般不切穿鹅湖岭组上段碎斑熔岩。剖面上,F7断裂破碎幅度不一,最大视厚度达15m,局部为几十厘米至几米,略呈膨胀收缩现象,破碎面弯曲,总体倾向北东,倾角上陡下缓,受区域构造活动和火山塌陷影响,在F7断裂旁侧产生一系列次级断裂或裂隙构造,有的与主断裂平行,但大部分与主断裂具有一定的夹角,在倾向上组合呈现向浅部收敛、向深部撒开的帚状形态特征,其倾角表现为上陡下缓、西陡东缓(图4)。

图8 居隆庵矿床地层综合柱状图

居隆庵菱形断块内,在70线附近流纹英安岩顶板存在一规模较大、近东西向展布的急剧倒转变异形态(图9),南北流纹英安岩顶板高差达700m。北部顶板形态变形较强,存在高差达200m的隆起和高差20m的隆丘,两隆起之间为一近南北走向的凹槽,局部存在近东西走向的小型褶曲;南部顶板形变不强,局部发生褶曲,总体由南往北逐渐降低(图10)。这一近东西向变异形态,现初步认为是一塌陷构造,它是沿着相山北部石里坑-济河口-新建村-巴泉复背斜南翼塌陷,在底部形成向斜。它的形成表明有一次以上或多次较强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这也是在居隆庵菱形断块内,甚至是相山西部产生一系列近南北向张性、张扭性断裂的原因。

2.3 矿体地质

居隆庵铀矿床矿化主要受F7断裂构造及火山岩层组间界面控制。矿体的分布随火山岩组间界面由南往北、自西向东缓角度倾伏。矿体规模以小型为主,沿走向一般长20m至数十米,倾向延深也只有二十几米至几十米,但也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矿体。矿体的形态以较复杂的脉状、透镜状为主,少数为囊状。矿体(组)呈帚状展布。

图9 居隆庵地区流纹英安岩变异部位纵剖面立体图

1—碎斑熔岩;2—流纹英安岩;3—地质界线

矿体主要赋存于鹅湖岭组碎斑熔岩和打鼓顶组流纹英安岩中,特别是火山岩层组间界面附近、断裂破碎带扭曲、膨大部位和扭曲形态变异部位尤为富集,这些部位不仅矿化幅度大、矿体多,而且矿石铀品位相对较高。

矿床内的铀主要以铀矿物形式存在于矿石中。矿石结构构造一般为碎裂残留斑状结构或碎斑残留斑状结构、碎裂糜棱交代填隙结构,局部可见网状胶结结构、胶结角砾结构、团块交代填隙结构,块状构造。矿化蚀变主要为赤铁矿化、萤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一般较富矿石化学成分SiO2含量较低,而CaO、P2O5及硫化物含量较高。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富含碳酸盐、萤石、磷灰石的铀矿石,也有富含碳酸盐、硫化物的低硅酸盐铀矿石。

图10 居隆庵地区流纹英安岩顶板地质略图

1—顶板等高线标高;2—顶板褶皱变异;3—构造;4—界面上下见矿点

2.4 矿床成因及主要控矿因素

居隆庵铀矿床主要受F7断裂破碎带及火山岩层组间界面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成矿作用方式以多期热液充填或浸染为主,伴有交代作用,形成具有中心对称的近矿围岩蚀变带。矿石矿物成分中铀矿物以胶状沥青铀矿为主,伴生黄铁矿、辉钼矿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有水云母、萤石、方解石、磷灰石等,矿石具碎裂残斑结构、碎裂糜棱交代填隙结构、网状胶结及胶结角砾结构、环带状、浸染状、网脉状等构造类型,围岩蚀变主要有水云母化、钠长石化、赤铁矿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常见中低温的标型矿物、矿石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等特征,类比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单位对相山铀矿田西部相邻铀矿床的研究资料,认为其成矿时代有两个矿化时期,早期约为140Ma,晚期约为100Ma;萤石包裹体测温值上限为145℃,下限为136 ℃。综上所述,居隆庵铀矿床属火山岩型中低温热液铀矿床。

居隆庵铀矿床是继相山矿田西部邹家山万吨级铀矿床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铀矿床。在相山矿田这个大型破火山口机构大的成矿环境下,断裂构造及断裂与火山岩层组间界面复合是矿床铀矿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次火山岩的侵入及多种类多阶段热液蚀变也是铀矿化形成和富集的重要因素。

3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 主要成果

居隆庵铀矿床通过普查和详查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不仅主要体现为铀矿资源量大幅度增加,使之成为相山矿田又一个大型矿床,而且在地质认识上既总结了本矿床的成矿规律,对相山西部的地质认识得到了提高,确立了“居隆庵式”赋矿模式,充实了“界面控矿”理论,找矿思路得到了释放,同时又对相山其他地区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已引领相连的李家岭矿床发展成为大型矿床,居隆庵二十一号带发展成为中型矿床,已使居隆庵菱形断块中相连的居隆庵矿床、李家岭矿床、二十一号带矿床组成了特大型的火山岩型铀矿床,并且进一步工作有望成为超大型矿床。

3.2 创新点

3.2.1 确立了“居隆庵式”赋矿模式

20世纪70年代在邹家山矿床4号带的勘查中,于变陡部位两侧取得了极好的找矿成果,至90年代初该矿床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成为达万吨级的特大型矿床。这个变陡部位称之为“塌陷构造”,矿床是在塌陷构造与邹石断裂复合部位赋矿(图11),被称为“塌陷构造+断裂”的邹家山式赋矿模式。这一矿化赋集规律固然是相山矿田西部重要的矿化赋集模式,但这一特定的赋矿空间在矿田范围内分布有限。按照这一模式,其后在相山矿田特别是在西部的找矿中取得的成效甚微,即使找到了“塌陷构造”和断裂也没有见到矿化富集,找不到工业矿体。

图11 邹家山矿床15~21线成矿部位对比

1—碎斑熔岩;2—蚀变碎斑熔岩;3—流纹英安岩;4—砂岩;5—片岩;6—矿体;7—断裂

20世纪80年代在居隆庵7号带的铀矿普查中发现了近南北向的F7断裂与火山岩层组间界面复合部位存在矿化富集(图6,图7)。经过勘查,至90年代初编制普查报告时,铀矿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从2006年至2009年对该矿床的44~70线区段进行了详查,又增加了铀矿资源量,扩大了矿床规模。通过勘查,深化了对矿化富集规律的认识,查明了断裂与平缓火山岩层组间界面复合部位赋矿的规律,从而确立了“居隆庵式”赋矿模式。“邹家山式”与“居隆庵式”的显著差别在于:“邹家山式”矿化富集在变陡部位塌陷褶曲的两侧,矿化富集与塌陷构造关系密切,并且基底有所搅动;而“居隆庵式”矿化富集在断裂与平缓组间界面复合部位,并且基底未搅动,矿化赋集明显与组间界面关系密切,矿体集中分布在组间界面S形凹兜的底部两侧(图12)。这一赋矿条件在相山西部找矿前景较好,我们运用“居隆庵式”矿化赋集规律指导了居隆庵菱形断块中李家岭矿床的勘查工作,使李家岭矿床已成为相山矿田的又一个大型矿床。

3.2.2 充实了“界面控矿”理论

相山矿田在找矿勘查中总结了“三个界面”控矿的认识。这“三个界面”即是组间界面、基底界面、侵入界面。组间界面系指鹅湖岭组与打鼓顶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也包含了鹅湖岭组上段熔岩喷溢界面;基底界面系指打鼓顶组与基底之间的不整合面,也包含了打鼓顶组下段熔岩喷溢界面;侵入界面为次火山岩与围岩的接触界面,主要是第二火山旋回次火山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界面。

图12 居隆庵铀矿床勘探基线剖面图

1—碎斑熔岩;2—晶屑玻屑凝灰岩;3—流纹英安岩;4—片岩;5—实测及推测地层界线;6—断裂构造;7—矿化富集区

一般说来大型矿床不论成因类型如何,其成矿都与界面相关,包括地层岩性界面、地质体界面、断裂构造界面、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等。居隆庵矿床的组间界面一侧为碎斑熔岩,另一侧为流纹英安岩,中间夹薄层砂岩、晶玻屑凝灰岩,呈现脆柔←→脆的岩性组合条件;而基底界面一侧为脆性的流纹英安岩,另一侧为柔性的基底变质岩(含薄层砂岩),呈现脆柔的岩性组合条件。组间岩性界面在外动力作用下,易于在其两侧的脆性岩层中产生裂隙构造和破碎带,构成容矿空间和减压带,使大量成矿物质沉淀成矿;而基底界面通常是在脆性岩层一侧产生裂隙构造和破碎带,而柔性的基底变质岩在成矿活动中常起着阻隔屏蔽作用,使矿化出现明显的富集;并且由于上下层位岩石化学性质的差别,在成矿流体作用下易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急剧变化,在界面处使矿质沉淀成矿,使矿化出现明显的富集,常有特富矿体出现。

在居隆庵矿床,从1969年开始深部工作至1988年的20年中,一直都是勘查受矿床中F7断裂控制的矿体,勘查垂深达到了500m,但获得的只是1000多吨的中型矿床;其后由于发现了组间界面控矿的规律,重点勘查受组间界面控制的矿组,勘查垂深达到800m,找矿成果显著提高,至1992年调整地质工作,矿床规模已成为大型。

在矿田中,由于塌陷构造作用的影响,常在一定部位出现打鼓顶组地层变异的现象,使组间界面与基底界面相近组成复合界面;当有断裂构造与之交汇复合时,形成了组间界面、基底界面、断裂界面交汇的“三面交汇”部位(图13)。这是相山矿田一些矿床中矿化最为富集的部位,常常赋存有厚富矿体或矿体群,矿体则赋存在碎斑熔岩或者流纹英安岩中。在这个部位,断裂通常起着成矿流体运移通道的作用,也会在一定部位赋存矿体;而与断裂交汇的组间界面和基底界面复合部位,由于地层岩性界面汇合、岩石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差异、各类裂隙构造发育和上覆地层的屏蔽作用,成为矿化最为富集的部位。这个特殊的部位在邹家山矿床于变陡部位出现,在居隆庵矿床则分布于流纹英安岩厚度相对变薄的区段(图12)。认识这种“三面交汇”部位的矿化富集规律,对下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13 居隆庵矿床“三面交汇”部位示意图

1—火山塌陷构造;2—基底界面;3—断裂;4—碎斑熔岩、晶屑玻屑凝灰岩;5—流纹英安岩、凝灰质砂岩;6—片岩;7—矿化富集部位

3.2.3 揭示了相山西部断块运动规律

相山矿田西部发育着一系列的北东向大断裂,如贺山-王龙(F)、芜头-小陂(F)、邹家山-石洞(F)、A水-南在(F)等断裂,它们都贯穿相山火山盆地,为火山盆地的主干断裂。以往认为受这些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的断块由于火山塌陷作用都是“向着火山活动中心呈阶梯状塌陷”。在以往的找矿勘查实践中,由于对塌陷构造形成机理认识不足,认为有阶梯状塌陷存在,故曾设想在邹家山矿床4号带火山塌陷构造东侧可找到第二个、第三个控矿的火山塌陷构造。而事实上邹家山矿床4号带的火山塌陷构造是上覆的巨厚岩层因重力作用沿背斜翼部发生滑动所造成,这种滑塌所形成的塌陷构造在背斜翼底部会产生向斜构造,使界面上抬,故往东组间界面的深度并不会越来越大,也不大可能在这个部位找到第二个、第三个控矿的火山塌陷构造。也正由于认为是“向着火山活动中心呈阶梯状塌陷”,故推测邹石断裂往东趋近于火山活动中心的区段基底特别深,不利于找矿勘查;而事实是由于邹家山塌陷构造在背斜翼底部出现了向斜构造,使该区域在孔深800多米就揭见了控矿的组间界面,不存在向着火山活动中心的阶梯状塌陷,因而在现有条件下可在该区寻找受组间界面控制的矿。

近些年在居隆庵矿床和矿田西部的勘查成果资料显示,相山西部的北东向主干断裂均表现为向西倾斜的正断层,上盘(西盘)断块相对下掉,下盘(东盘)断块相对上升,各个断层上盘(西盘)岩块是“向着红盆呈阶梯状下掉”(图14)。这一认识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加深了对相山西部深部地质成矿条件的认识,开拓了相山西部深部找矿的思路,扩展了找矿空间,而且为相山矿田找矿取得新突破指明了方向。过去认为居隆庵以东基底界面一定很深,未敢开展工作;现在则认为与居隆庵成矿地质条件相似的断块在其东还有很多,具有找矿前景,可以开展工作,李家岭矿床的新突破就是例证。

图14 相山西部河元背—书堂坪剖面

1—粉砂岩、泥岩互层;2—碎斑熔岩;3—晶屑玻屑凝灰岩;4—流纹英安岩;5—砂岩、砂砾岩;6—片岩;7—实测及推测地层界线;8—断裂构造

4 开发利用状况

相山铀矿田为我国铀资源大基地之一,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在该区已运营数十年,矿山建设基本配套、采冶工艺较成熟、环保设施齐全,具备较好的开采条件。目前居隆庵菱形断块内的居隆庵矿床及其西邻的二十一号带矿床已纳入统一开采计划。中核乐安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开始施工采矿竖井,2014年施工采矿平巷并完成扩大试验。

5 结束语

居隆庵菱形断块内的矿床现有居隆庵矿床、李家岭矿床、龙巴岭矿床、石洞矿床和二十一号带矿床,控制资源量接近超大型规模,应为相山矿田铀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通过居隆庵矿床详查对该地区地质找矿认识得到很大的提升。

居隆庵菱形断块以西是寻找深部大型铀矿、多金属矿的重要地区;菱形断块以北地区工作程度非常低,深部至今还无一了解,应着力寻找隐伏的次花岗斑岩。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谢国发,男,1963年生,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近年来先后主持中核地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中核地质勘查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在相山铀资源大基地的铀矿勘查与调查评价的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并对该区深部找矿突破提出了很好的见解。



~

江西居隆庵铀矿床
答:居隆庵铀矿床位于相山矿田西部,处于北东向芜头-小陂、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与北西向石城-书堂、河元背-石洞断裂构造所圈围组成的居隆庵菱形断块内(图1,图2),该断块面积约10km2。现已查明,居隆庵菱形断块是相山矿田中戴坊-邹家山-云际东西向基底断陷带中相对隆起的构造圈闭型断块,是伴随火山塌陷构造活动、...

铀的沉淀机制
答:图6.7 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示意图 相山矿田居隆庵矿床流体包裹体温压资料显示,在几乎同一空间内不同温度、压力值的包裹体共存,表明在该空间内发生了温、压值相差悬殊的流体的混合作用。流体混合作用导致了成矿流体冷却、运动形式改变,并最终使得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促使成矿物质沉淀。

江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
答:与相山西部居隆庵菱形断块相似,河元背地区北东向王龙-土塘、芜头-小陂断裂、北西向东堆-社背、西山-当前断裂左旋走滑,在北东、北西向构造走滑作用下,形成南北向断裂构造。菱形断块内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了8号带矿体的产出。南北向F8-1主断裂导矿,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北向F8-1主断裂旁侧的裂隙密集带、...

吴柏林的代表性论文(著)
答:2006,36(6)::940-9476. 吴柏林,周鲁民.相山矿田居隆庵铀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1):119-1247.吐哈盆地西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基本特征.矿床地质,2005,24(1):32-438.中亚及邻区砂岩型铀矿基本特征与成矿作用演化.见刘池阳主编:<< 盆地多种能源矿产...

燕山运动及其成矿关系 谁能和我说说,说的好一定追加!!请各位高手多多指...
答:事实上,相山矿田居隆庵矿床深部狭窄空间内不同温、压值包裹体共存,也为外生地下水以“湍流”运动形式进入成矿溶液提供了证据。 6.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促成了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概念,认为与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密切相关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活动及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