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 热液铀矿化

作者&投稿:茶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邵飞 邹茂卿 唐湘生 胡茂梅 张鸿 何丹丹 吕川 余西垂

(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摘要]自2005年以来,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通过在相山铀矿田西部河元背地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评价、普查和详查等工作,落实了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矿床有望发展为中型规模。8号带定位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围限的菱形断块内,受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主要赋矿标高为-350m~-700m,主要铀矿物成分为沥青铀矿,矿石加工性能优良。

[关键词]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铅锌银多金属;南北向构造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地理位置处于江西省乐安县境内,距湖溪镇10km,距乐安县城20km,交通便利。

1 发现和勘查过程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位于我国著名的“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西端的相山铀矿田西部。前人在河元背地区已发现了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3个铀矿床和人背岭矿化点。在综合分析、研究河元背地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开展了铀资源潜力评价、普查和详查等工作,逐步发现、落实了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

1.1 随着河元背地区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铀矿床的陆续落实,发现区内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铀矿找矿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自1957年,前人在河元背地区陆续发现了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铀矿床。河元背、湖港矿床分别于1965年、1967年建矿投产,1990年停止开采。牛头山矿床尚未被开发利用。

勘查显示,湖港矿床的矿体主要富集于北北东向断裂和流纹英安岩与碎斑熔岩的陡倾组间界面复合部位。河元背和牛头山铀矿床的矿体受北北西向河元背-小陂断裂带旁侧的次级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控制。综合分析认为,区内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存在以下几个薄弱环节:一是勘查深度较浅,区内的湖港、河元背矿床的控制深度仅在120~320m之间,勘查垂深主要在标高10~110m之间;二是对一些有利成矿部位勘查不充分,如3个矿床的深部和外围;三是对区内控矿因素和铀矿化产出规律总结研究不够。

1.2 2005~2006年,在河元背地区开展铀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发现了由南北向断裂构造、花岗斑岩控制的地表铀矿体和多处铀矿化异常,并圈定找矿靶区[1]

针对河元背地区以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2005~2006年,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局下达的《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地区铀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开展以山地工程为主,辅以路线地质调查、土壤天然热释光及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工作,对花岗斑岩和碎斑熔岩深部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由断裂构造、花岗斑岩控制的地表铀矿体和多处铀矿化异常,沿南北向断裂带圈定了找矿靶区。

土壤天然热释光、能谱测量成果显示:铀含量异常分布与土壤天然热释光(TL)强度异常相类似,异常晕圈主要沿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能谱测量剖面图在断裂带出露区出现铀异常峰形,铀异常峰值为剖面的最高值,高于剖面平均值的4~5倍。综上,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为控矿构造,其深部铀矿化信息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1.3 2007~2013年,针对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的铀矿体开展勘查工作,在其深部发现并逐步落实了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

2007~2010年,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局下达的《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普查》项目,投入钻探工作量33691m,在前期铀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基础上,以钻探为主要技术手段,发现了受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的深部铀矿带,于2010年12月提交了《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铀矿普查地质报告》[2]

2011~2012年,中国核工业地局投入钻探工作量15175m,2011年中核铀矿地勘基金投入钻探工作量6024m,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继续开展铀矿普查工作,追索受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的深部铀矿化,并探索东部南北向F9、F10断裂控制的铀矿化,进一步控制了8号带的形态,扩大了8号带的规模,于2012年12月提交了《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铀矿普查地质报告》[3]

2013年,由中国核工业地局继续投入,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对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开展详查工作,对普查阶段揭露的主要矿体加密控制。

2 矿床基本特征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处于相山盆地基底东西向东堆-凤岗断陷带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围限的菱形断块的交汇部位(图1)。区内地层简单,构造发育,热液活动频繁。

2.1 地质特征

2.1.1 地层

矿床内上侏罗统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系广泛发育,北西侧见基底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南雄组红层(图2;表1)。

图1 相山矿田西部地质略图

1—第四系残坡积物;2—南雄组砂岩、砂砾岩;3—鹅湖岭组碎斑熔岩;4—鹅湖岭组砂岩;5—打鼓顶组流纹英安岩;6—打鼓顶组砂岩;7—震旦系变质岩;8—花岗斑岩;9—煌斑岩脉;10—地质界线;11—角度不整合界线;12—实测、推测断裂构造;13—火山塌陷构造;14—铀矿床

打鼓顶组上段(J3d2):分布于矿床北侧和深部,岩性为流纹英安岩,厚350~550m,是矿床的主要赋矿岩石。

鹅湖岭组上段(J3e2):分布广泛,岩性为碎斑熔岩,是8号带周边牛头山、河元背、湖港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8号带内少部分矿体亦赋存于碎斑熔岩中。

图2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地质略图

1—第四系残坡积物;2—南雄组砂砾岩;3—鹅湖岭组上段霏细状碎斑熔岩;4—鹅湖岭组上段熔灰状碎斑熔岩;5—鹅湖岭组下段砂岩;6—打鼓顶组上段流纹英安岩;7—打鼓顶组下段砂岩;8—震旦系变质岩;9—花岗斑岩;10—煌斑岩;11—不整合地质界线、渐变地质界线、地质界线;12—实(推)测断裂构造;13—铀矿床;14—工作区范围

表1 勘查区地层简表

2.1.2 次火山岩

出露于矿床北侧,平面上呈7字形,岩性为花岗斑岩,呈岩墙、岩枝状侵入于碎斑熔岩中。其成分主要由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及少量黑云母(3%~5%)组成。

2.1.3 构造

(1)断裂构造

矿床处于相山西部北东向王龙-土塘、小陂-芜头断裂和北西向西山-当前、东堆-社背断裂所夹持的菱形断块内,与居隆庵矿床相似。由于区域北东、北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在夹持区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拉张构造,主要有北北西向河元背-小陂断裂,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等构造(图2;表2)。

表2 勘查区主要断裂一览表

续表

(2)裂隙构造

裂隙构造主要产于F8-1断裂构造旁侧,其次产于F9断裂构造下盘、火山岩性界面附近。裂隙大多数与主断裂成锐角相交,裂隙带走向351°~27°,倾向大多数与主断裂一致,倾角48°~66°。矿体规模及分布与裂隙带密切相关,当裂隙发育而密集时,矿化好,矿体规模大,裂隙带在主断裂下盘0~300 m范围内最发育,矿化也最好。

2.2 矿带、矿体特征

矿体集中分布于13线至41线之间,主要赋矿标高为-350m~-700m,具有向南微侧伏规律,侧伏角15°~200。铀矿化主要分布于断裂带F8-1主断裂下盘距构造0~300m的范围内,铀矿体主要产于F8-1主断裂旁侧的裂隙密集带、次级构造破碎带中,其次产于东部南北向F9断裂旁侧的次级裂隙密集带中、碎斑熔岩与流纹英安岩岩性组间界面附近、深部花岗斑岩外接触带的密集裂隙带中(图3)。赋矿围岩主要为流纹英安岩,其次为碎斑熔岩。累计圈定工业矿体95个,均为盲矿体,矿体总体数量多,规模小,形态简单,呈单脉状或透镜状,产状稳定,走向351°~270,西倾,倾角48°~660,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小,显示出群脉形矿床的特点。矿体平均走向长47m,最大为148m;矿体平均倾向长46m,最大为144m。平均水平厚度为0.87m,矿体最大法线水平厚度为5.14m(品位0.178%),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2.9%,矿体厚度较稳定。矿床的平均品位为0.145%,矿体最高品位为0.707%(水平厚度为0.46m),品位变化系数85.5%,品位较稳定。其中,资源量最大的H17(333)号矿体赋存标高为-663.7m,走向270,倾向北西,倾角600,走向长104m,倾向长72m,平均厚5.14m,平均品位0.178%。

2.3 矿石特征

矿石的矿物成分简单。铀、钍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局部见铀钍石;伴生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铁矿,偶尔见针铁矿。

主要赋矿岩性为流纹英安岩,其次为碎斑熔岩,矿石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CaO、P2O5与铀含量关系密切,成明显的正消长关系,为带入组分,一般为岩石(围岩)的2~3倍,为成矿热液带入组分,在矿石中产生萤石化、磷灰石化(表3),SiO2、K2O、Na2O则多随铀含量的增高而减少,为大量带出组分。

图3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33线地质剖面图

1—鹅湖岭组上段碎斑熔岩;2—鹅湖岭组下段砂岩;3—打鼓顶组上段流纹英安岩;4—打鼓顶组下段砂岩;5—花岗斑岩;6—构造破碎带;7—实、推测地质界线;8—铀矿(化)体;9—钻孔;10—水云母化;11—赤铁矿化;12—萤石化

表3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岩(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中共(伴)生元素有Ra、Th、Mo、Pb、Cu、K、Ga、Zn等,铀与Ra、Th、Mo、Cu、40 K、Pb、Zn等微量元素的关系见表4,无综合利用价值(表5)。从表4可知,Ra、Th、Mo与U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U元素的增高,微量元素Ra、Th、Mo也同样有增高趋势。U与R a、Th、Mo各元素之间伴生关系较紧密。其他元素如40 K、Cu、Pb、Zn元素与U元素相关性不明显。

表4 河元背地区微量元素相关分析系数

表5 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矿石伴生元素光谱半定量分析 (wB

矿石类型以铀-萤石型为主,铀-赤铁矿型次之。两者互为叠加。其热液成矿活动主要分如下4个阶段:成矿前阶段形成褪色蚀变带,主要有水云母化;早期成矿阶段形成红色蚀变带,主要有赤铁矿化,形成低品位的铀-赤铁矿型铀矿化;主要成矿阶段形成灰黑色蚀变带,主要由萤石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及碳酸盐化组成,常叠加于红色蚀变带上,形成高品位的铀-萤石型或铀钍-萤石型铀矿化;成矿后阶段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萤石化。总之,矿区围岩蚀变具多期次多阶段及互相叠加的特点,是铀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

3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 落实了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扩大了河元背地区找矿空间

2007~2012年,8号带累计圈定工业矿体95个,提交333+3341类别铀资源量××××t,经核工业地质局放射性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后,确认333类别铀资源量×××t。赋矿岩性主要为深部流纹英安岩,其次为浅部碎斑熔岩。流纹英安岩内圈定工业矿体74个,矿体主要赋矿标高为-350~-700m。

而前人在河元背地区内落实的湖港、牛头山和河元背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在浅部的碎斑熔岩中,赋矿标高主要为120m~-350m,对比8号带的成矿规律,上述3个矿床的深部流纹英安岩中还有较大找矿空间。

8号带与湖港、河元背、牛头山矿床紧邻,整体已落实铀资源量超千吨,湖港、河元背、牛头山矿床深部以8号带南部具有较大找矿空间,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河元背地区铀矿体可形成“连点成片”的格局,有利于本区铀矿勘查和开采工作的整体规划。

3.2 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8号带北西部钻孔中揭露到铅、锌、银多金属矿化,矿化产于河元背-小陂断裂下盘,受断裂与组间界面控制。矿化赋存标高为60~-320m,由北向南侧伏,水平矿化幅度约300m。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多呈细脉状沿裂隙充填,少部分呈浸染状散布于裂隙两侧的蚀变围岩中,脉幅一般为几毫米至几厘米,局部见几十厘米的富矿脉(ZK9-10),品位达到边界品位或工业品位(表6)。

表6 河元背8号带多金属见矿简表

此外,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在8号带西侧牛头山矿床24~28号勘探线钻孔深部揭露到铅、锌、银多金属矿化带,矿化产于河元背-小陂断裂两侧,局部构造带中也见有矿化。矿化赋存标高为-500~-850m,水平矿化幅度约120m。其中,牛头山矿床ZK26-101孔深部876.49~1206.40m(未揭穿)共揭露到5段,视厚度约20m,为大脉型多金属矿。

根据铅锌银多金属矿化赋存空间来看,河元背-小陂断裂及其上下盘的次级构造破碎带、裂隙密集带以及与组间界面复合部位具有深入找矿潜力。

3.3 北东、北西向断裂围限的菱形断块内南北向构造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与相山西部居隆庵菱形断块相似,河元背地区北东向王龙-土塘、芜头-小陂断裂、北西向东堆-社背、西山-当前断裂左旋走滑,在北东、北西向构造走滑作用下,形成南北向断裂构造。菱形断块内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了8号带矿体的产出。南北向F8-1主断裂导矿,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北向F8-1主断裂旁侧的裂隙密集带、次级构造破碎带中,南北向F9断裂下盘的裂隙密集带、深部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裂隙密集带和流纹英安岩与碎斑熔岩的组间界面附近的裂隙均为矿体的有利赋存部位。

8号带北段铀矿化分布于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F8-1主断裂两侧,主要赋存于F8-1断裂下盘的流纹英安岩中,断裂旁侧的裂隙密集带为主要含矿构造,矿体除产于F8-1断裂下盘深部流纹英安岩的裂隙密集带中外,南北向F9断裂下盘深部流纹英安岩的裂隙密集带、深部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裂隙密集带也为赋矿部位之一。

8号带南段铀矿化主要赋存于F8-1断裂下盘的碎斑熔岩与流纹英安岩岩性组间界面附近,界面控矿作用明显,含矿围岩主要为流纹英安岩,含矿构造为断裂旁侧的裂隙密集带。

8号带的落实,进一步建立了相山西部“菱形断块中南北向构造控矿”的找矿模型,对今后相山西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铀矿潜力调查评价—铀矿普查—铀矿详查”的工作方法对矿床的发现、落实是有效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前人在相山地区进行了4次区域地质填图等基础地质工作,对相山地区地层、岩体、断裂构造和成矿规律等获得了进一步认识,认识上的突破推动了铀矿地质找矿工作,按照相山地区成矿规律,有重点地探索成矿有利部位;紧接着,针对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以山地工程、路线地质调查、土壤天然热释光及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铀矿潜力调查评价工作,圈定找矿靶区;最后,根据找矿靶区矿体赋存规律,开展矿体钻探查证、追索和控制工作,确定矿带规模,使勘查区铀资源量不断扩大,矿田规模也不断扩大。

因此,项目逐步开展“铀矿潜力调查评价—铀矿普查—铀矿详查”的工作方法对矿床的发现、落实是有效的。

4 开发利用状况

4.1 矿石技术加工性能

8号带与周边的湖港、河元背、牛头山矿床直线距离小于300m,其矿石工业类型相似,湖港、河元背、牛头山矿床均开展了实验室矿石技术加工性能试验,结果基本相同,矿石水冶性能优良,耗酸量较低,铀浸出率高达90%以上。此外,矿山对湖港、河元背矿床的开采实践表明,矿石品位高,易采、易选、易浸出,铀浸出率可达95%以上。

4.2 开发利用情况

8号带尚未开发利用,矿体分布较集中,埋藏较深,开采方法可利用湖港、河元背矿床的现有斜井进行地下开采,利用金安铀业公司水冶厂现有的条件和流程进行酸性处理,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矿体埋藏较深、地下开拓系统工程量较大。

5 结束语

8号带的落实使相山西部铀资源量进一步扩大,有利于相山大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相山大基地建设,工作中需要科技攻关的问题以及8号带的开发前景具体如下:

5.1 需要科技攻关的问题

8号带在17~33号勘探线区段,是矿体的主要富集区段,占矿床资源量的70%。该区段钻孔在标高-650m左右揭见上侏罗统打鼓顶组流纹岩、英安岩上覆于上侏罗统鹅湖岭组碎斑熔岩之上,导致此地质现象的原因以及此地质现象与铀成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8号带东侧的居隆庵矿床也存在上侏罗统打鼓顶组流纹岩、英安岩上覆于上侏罗统鹅湖岭组碎斑熔岩之上的地质现象,两个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可统一考虑。

5.2 勘查开发前景

1)8号带可作为开采后备基地,服务于相山大基地建设。

2)8号带南段南北向构造和火山岩性界面控矿作用明显,工程控制程度较低,今后可适当增加8号带南段的勘查力度。

3)深部隐伏花岗斑岩的侵入活动是铀成矿的重要条件。花岗斑岩除了在工作区北部出露,仅在29、33号勘探线深部有揭露,揭露显示:在深部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揭见数段铀矿化、异常。因此,岩体的形态有待进一步摸清,以期扩大8号带铀资源量。

4)8号带北部施工的部分钻孔浅部揭露到Pb、Zn、Ag矿化,经取样分析,品位达到边界品位。8号带西侧的牛头山矿床在24~28号勘探线-500~-850m标高亦揭露到Pb、Zn、Ag金属矿化带,但尚未查明其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品位,可补充开展普查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茂梅,邵飞,等.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地区铀资源潜力评价报告[R].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2006:9-11.

[2]胡茂梅,邵飞,等.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铀矿普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2010:7-16.

[3]吕川,邵飞,等.江西省乐安县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铀矿普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2012:4-76.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邵飞,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及铀成矿理论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铀矿地质项目40 余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阿库塔铀矿床~

阿库塔铀矿床位于阿尔利特铀矿床西南约13 km处,矿区面积约3 km×2.5 km(图5-1)。该矿床产于下石炭统塔戈拉群的盖祖曼组砂岩中,盖祖曼组砂岩上覆奇涅卓克组泥岩,下伏阿各岗组和塔拉克组不渗透的泥岩。矿区地层结构自下而上为:①塔拉克组,海相黑色泥岩,厚100~200 m;②RT碳酸盐岩薄层;③湖相黑色泥岩,厚6~7 m;④阿各岗组,具水平层理的细砂岩、粉砂岩、泥岩;⑤盖祖曼组,底部为戴来弗拉克砾岩,上部为盖祖曼组砂岩,砂岩中夹有多层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的黑色泥岩薄层,在矿床北部的盖祖曼组砂岩中,见有稳定的10号、18号、20号和24 号层等泥岩夹层(图5-5);⑥TA蓝绿色湖相粉砂质泥岩薄层;⑦白色细砂岩;⑧奇涅卓克组黑色泥岩;⑨塔拉克组砂岩。从矿床的矿化特征来看,盖祖曼组古河道砂岩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富矿化主要发育在盖祖曼砂岩所夹的薄层泥岩中。

图5-5 阿库塔矿床北部地质剖面图

盖祖曼组沉积时期,阿库塔地区广泛存在河道沉积环境,北部的低洼地区尤为明显。由于河流冲刷,形成大规模的河道充填沉积。据研究,河流的发育方向自北西向南东,铀矿化主要发育在河道中(图5-6A)。矿床的北部河道切割深,河道范围大,南部范围相对较小,盖祖曼砂岩底部为含有机质的戴来弗拉克砾岩,有时中间也有砾岩的分布(图5-6 B)。砾岩层较薄,20~80 cm,砾石大小2~3 cm,大者10~20 cm,磨圆度较好,砾石成分有石英岩、花岗岩、酸性火山岩、黑色泥岩等。由于砾岩中含丰富的有机质和黄铁矿,颜色较深。由上可知,矿床北部的河道切割较深,沉积充填厚度大,通常能见3层铀矿化(图5-6 C),矿化品位在0.6%~0.8%之间,主要矿化赋存在砂岩中所夹的薄层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的泥岩层中;南部一般仅见一层铀矿化,矿化主要发育在戴来弗拉克砾岩中。通常砂岩中的矿化品位比泥岩中低,在0.2%~0.4%之间变化,矿化主要与砂岩交错层理的前积层中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有关(图5-6D)。

图5-6 阿库塔矿床铀矿化特征

阿库塔矿床的平均品位为0.45%,原生矿石矿物有沥青铀矿和铀石,伴生的其他金属硫化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胶硫钼矿,钒含量偏高,且主要存在于泥岩中。
关于阿库塔矿床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总结起来有同生沉积成因说、成岩还原成因说和后生氧化成因说等3种观点。同生沉积说认为,矿床中河道沉积物的底部和前积层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黄铁矿等还原性物质,河水中的铀在沉积期被这些还原性物质还原,或吸附富集。成岩还原说则认为,盖祖曼组砂岩下面的塔拉克组泥岩中含有石膏,石膏在硫酸盐细菌的破坏下分解并产生H2S,这些H2S气体向上迁移至盖祖曼组砂岩中,造成砂岩的还原环境,砂岩中的铀被还原,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期。后生氧化成因说是依据矿床区域中构造与岩性的结合特征提出的。阿库塔矿床的西侧,阿尔利特大断裂西盘下降,使得下石炭统的盖祖曼组砂岩与二叠系伊泽固安达群红色砂岩直接接触,西侧来的氧化流体通过阿尔利特断裂破碎带流入盖祖曼组还原性的砂岩中形成氧化还原前锋线;而在矿床的东侧,地表含铀含氧流体可以直接进入盖祖曼组砂岩,也在东侧形成氧化还原前锋线。东、西两侧的前锋线附近,还原作用均能使U6+变成U4+而富集成矿,两种作用的叠加使矿化变厚变富。

3.3.4.1 通安芭蕉铀矿化点(7841)
铀矿化点位于会理通安区芭蕉乡铜厂顶一带,位于晈平-铜厂顶-杨武断裂带上。该区呈断块出露会理群因民-青龙山组地层,地层中有大量晋宁期辉绿-辉长岩岩体、岩枝和岩脉分布。铀矿化产于落雪组白云岩破碎带(7841)和辉绿岩中点状、团块状铀矿化(A-13铀异常)。
7841铀矿化点产在落雪组白云岩的硅化构造带中。矿化产于NNW向断裂和NE向断裂交汇部位。核工业281队曾做过地表和浅部揭露工作。在坑道内铀矿化硅化带宽0.6~1m,赤铁矿化和碳酸盐化蚀变明显,并见晚期石英脉体。地表探槽内发现沥青铀矿,其同位素年龄800Ma、720Ma。
在辉长辉绿岩脉体边部有点状、团块状铀矿化。辉绿岩矿石和围岩成分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组合为U-Mo-Ba。矿石中Ba 2.04%,Mo 3102×10-6,U 2115×10-6,W 13.8×10-6。辉绿岩U 8×10-6,见有裂隙构造和挤压片理。矿石中 REE 总量比围岩(辉绿辉长岩)高,但其标准化分布形式是一致的,均为右倾斜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无Eu的异常。这表明是与辉绿辉长岩有关的热液改造成因。矿化岩石镜下观察,角闪石和辉石消失,岩石以斜长石为主,且长石破碎,被后期石英、钠长石交代,含有褐帘石、绿帘石和绿泥石及赤铁矿。
铀矿化类型为产在白云岩和辉绿辉长岩中破碎带的U-Mo型矿化,具有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特点。
3.3.4.2 7801铀矿化点
位于武定县大麦地乡青龙潭村。区域构造位置是在鲁家村-辣子箐向斜的西翼,德古老断裂带的夹持部位。矿化产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相对柔性的鹅头厂组含碳板岩与相对脆性的绿汁江组白云岩相接触的构造破碎带内。矿点附近见有辉绿岩、闪长岩、石英钠长斑岩等岩脉,并见有铜矿化。矿化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发育,相互交切,岩层破碎。矿化按其岩性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产于绿汁江组、鹅头厂组接触部位的碎裂硅质白云岩中的铀矿化;二是产于鹅头厂组顶部的含碳板岩裂隙中的铀矿化;三是产于上述两组地层之断层通过部位的铀矿化。经揭露和取样分析,平均厚约2.18m,成矿元素组合为U-As-Sb。围岩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前人经显微放射性照相及光片观察,认为铀呈吸附状态。铀的次生矿物(多为铀铜云母)呈星点状分布于破碎的硅质白云岩的石英颗粒之间,或沿碳质板岩裂隙呈细脉状、膜状产出。
3.3.4.3 碳质板岩中铀矿化
产于碳质板岩中的典型铀矿化石东川汤丹114铀矿化点。
东川汤丹114铀矿化产出在昆阳群大营盘组碳质板岩的构造破碎带中。构造带中常见有石英脉和含方铅矿石英细脉穿插。矿石为含铀角砾岩和破碎碳质板岩及少量含铀磷铝石,仅见有铀的次生矿物——次生铀黑。矿体长百余米,厚度 3.9~4.9m,平均品位0.094%,最高0.129%,已构成小型铀矿床。这些特征表明是一种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和后生氧化淋积成矿作用。
类似的有东川115矿化点,会东A-102、A-7103矿化点,铀矿化产出在力马河组碳板岩层间破碎带中。

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型(IOCG)矿床
答:图2-1 世界一些最著名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相对于岩浆岩体位置 对于澳大利亚元古宙此类铁氧化物-铜-金成矿系统而言,区域地质特点中共同之处有:①存在镁铁质、中性和(或)超镁铁质火成岩(矿化前的或与矿化同时的);②氧化性的和还原性的蚀变(围岩、化学圈闭及剪切带等抽送系统使化学性质不同的流体进行有效混合)...

江川-建水盆地澄江砂岩中铀热液成矿作用
答:1)从已知和地表所见铀矿化特征与澳、加两国典型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模式完全不同。江川—建水地区澄江砂岩盆地形成不整合面型铀矿的有利因素是:晋宁运动是康滇地轴元古代地质构造发生重大构造转折的时期,在这个转折时期发育了大量的铜铁等金属成矿作用,包括铀成矿作用;基底造山后,发生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面发育;基底...

矿床基本概况
答:其中第二种类型又可分为3个亚类,即潜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层间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和潜水-层间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前者如中亚伊犁盆地的戈尔贾特和下伊犁铀矿床;层间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如楚萨雷苏-锡尔达林盆地中的某些铀矿床和美国怀俄明盆地的铀矿床;后者如蒙古的哈拉特铀矿床和俄罗斯的伊姆斯铀矿床。

新疆乌库尔其铀矿床
答:[摘要]乌库尔其铀矿床是在原519大队概略评价基础上经过各阶段勘查工作提交的一个中型砂岩型铀矿床,也是伊犁盆地南缘在中下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第Ⅶ旋回)首个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斜坡带乌库尔其微隆构造单元,属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总体上,该矿床矿体分散且连续性差,品位偏低,现...

准噶尔盆地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_百度知 ...
答:与砂体中的含炭有机物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在氧化还原带前锋沉淀而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第三,根据石油资料,研究区含有多个油气田,因而隐伏断裂的发育,也有利于深部的油气沿断裂带上升(图2-6-28),与还原剂含量不高的原生砂体发生还原反应,增加地层的还原剂的含量,有利于后期再次与含氧含铀地下水发生氧化作用而成矿...

如果科学家发现数亿年前不该有的东西,人类是否要警惕了呢?
答:1971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玫瑰谷附近的拉克西河河床中,发现了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令他惊讶的是,他发现了一个足有美国13号鞋大小的人类脚印化石,踩在一只三叶虫身上。三叶虫只存在于...20亿年前,一个非洲铀矿床的部分自然发生了核裂变。1972年5月,法国一家核燃料加工厂的工人发现了一些...

辽宁黄沟铀矿床
答:图2 403矿点4号勘探线剖面图 1—坡积物;2—浪子山组二段云母片岩;3—浪子山组一段石英岩;4—白色混合花岗岩;5—浅红色混合花岗岩;6—红色混合花岗岩;7—地质界线;8—接触带;9—渐变地质界线;10—钻孔及编号;11—工业铀矿体;12—表外铀矿体 1.2 黄沟铀矿床发现和勘查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期,核工业东北地勘...

研究程度
答:1991~1994年,金景福、何明友等对川西北成矿带铀矿床进行详细研究后,提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成因观点——构造-岩浆活化成矿论(金景福,1994;何明友,1993)。认为铀矿床的形成,既不是外生也不是层控,而是内生成矿作用产物;铀源为中酸性侵入体,铀主要由隐伏中酸性岩提供,而不是地层;水介质来自粒间溶液,而不是大...

广东长排铀矿床
答:同时在预测61号带北段有利的部位布设了ZK××钻孔,结果在深部700多米(标高-200m)发现了视厚度近达20m的厚大矿体[2],为长排铀矿床的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也为长排铀矿床的发展树立了信心,使区内深部找矿工作找到了切入点。此后,在区内开展的综合物化探测量(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天然土壤热释光测量、铀分量、...

江西居隆庵铀矿床
答:居隆庵铀矿床位于相山矿田西部,处于北东向芜头-小陂、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与北西向石城-书堂、河元背-石洞断裂构造所圈围组成的居隆庵菱形断块内(图1,图2),该断块面积约10km2。现已查明,居隆庵菱形断块是相山矿田中戴坊-邹家山-云际东西向基底断陷带中相对隆起的构造圈闭型断块,是伴随火山塌陷构造活动、...